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逝世 曾深刻影響改革進程

2020-12-12 搜狐網

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圖片來源:網絡

  據新浪財經消息,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先生今晨6點20分於北京醫院病逝,享年102歲。

  如果說有誰曾以思想的力量深刻影響過中國高層,並培養了在中國之後改革之路上留下諸多「腳印」的得意門生。杜潤生絕對是一個。

  曾長期在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工作過的王岐山、陳錫文、杜鷹、林毅夫、周其仁、溫鐵軍等都聆聽過杜老的教誨。

  1982年,時任河北省正定當縣委副書記的習近平面臨著農業、農村、農民諸多現實問題的困擾,也得到過杜老熱情耐心的指點和幫助。現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的劉鶴當年到美國留學,也是杜潤生寫的推薦信。

  「杜老毫無當官的架子,不輕易表揚,也絕不會批評,只通過你一句我一句的提問,引導人深思下去。大有古希臘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風範。」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曾這樣評價老師。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農村改革重大決策參與者和親歷者,杜潤生一直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他堅持稱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在許多人眼裡,杜潤生甚至就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代名詞。

  如今已是中國農村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的陳錫文曾在杜潤生99歲壽辰的致辭中說,被認為對中國社會現實影響最大的原創新經濟理論「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正是杜潤生和他領導的農口團隊所貢獻的。

  然而,杜潤生自己卻坦言,農村改革靠的是一個團隊,我只是這個團隊的一個符號。可喜的是,這個團隊出了不少人才,但沒有出一個腐敗分子。

  杜潤生,山西省太谷縣人。晉中太古,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也是民國大財閥孔祥熙的故地。杜霞說,老爺子曾經在家裡自嘲,太古出了三個名人,一個是白居易,一個是孔祥熙,「還有一個便是我老杜」。

  1932年10月,杜潤生參加共產黨的外圍群眾組織抗日反帝同盟會和社會科學家聯盟,193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前在北平師範大學上學期間還曾參加「一二·九」運動。

  解放後,他的農村工作履歷,即開始於武漢。從1949年直到1953年,作為當時的中共中央中南局秘書長、中南局軍政委員會土改委員會副主任,杜潤生曾經在湖北工作,女兒杜霞,也出生於武漢協和醫院。

  1953年初,杜潤生調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國務院農村辦公室副主任,輔助時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的鄧子恢,參與組織領導全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由於力主農村合作社的形式應更為多樣化,多種經濟並存,他還曾受到毛澤東的點名批評。

  按照毛澤東的設想,成立農工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行農業合作化。杜潤生對此卻都保持謹慎態度。

  在杜潤生看來,土改之後,農民才從地主那裡獲得土地,成為自己的財產,自然要求獨立自主地經營發展。即使貧農有生產上的困難也不願意把私有權拱手相讓。

  他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時任農工部副部長的陳伯達,陳伯達非常不悅,他說,合作化是毛主席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造。他認為杜潤生是違背馬克思主義,不尊重馬克思。

  1956年,杜潤生就被調入中國科學院工作,直至「文革」開始被下放「五七」幹校。但他對農村問題總是念念不忘,一面自我檢查,一面作為旁觀者,不斷反思,向歷史實踐尋找答案,渴望水落石出,看出究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迫害的杜潤生得到平反,1979年出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可以說1979年-1989年的十年是中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大變化的十年,也是杜潤生一生中最為閃耀的十年。

  「1981年2月,北京大學招待所召開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成立大會,鄧力群杜潤生到會致辭。說是'大會',不過三四十個回城知青,一群'藍螞蟻'白丁。"多年以後,中國稅務雜誌社研究員王小強回憶當年圍繞在杜潤生周圍的年輕人成立著名的農發組的情景時如此表示。

  從四面八方上山下鄉回京的年輕人,在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的指點下,探索著改變中國廣袤農村面貌的道路。

  當年他們工作的西皇城根南街九號院,也因為出臺諸多影響巨大的改革措施而聞名於外。在那個神秘、簡樸的院子裡,年輕人們毫無顧忌地施展著他們的才能,甚至在不自覺中已經將自己的意見直達高層。

  當年,杜潤生組織了17個聯合調查組,分赴15個省調查包產到戶。來自安徽的調查組報告說,包產到戶是「農村的曙光,中國的希望。」這一年全國有161萬個生產隊包產到戶,佔生產隊總數的32%。

  1982年到1986年,杜潤生連續五年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這被認為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路線圖」,而王岐山、陳錫文、周其仁等當年的改革青年,都是在參與「一號文件」起草工作中開始聆聽杜潤生的。

  杜潤生本人這樣總結5個「一號文件」的歷史使命:「中國農業的進一步改革,受制於城市國有經濟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用當時的一句話來講,就是對於中國農村改革,一切』便宜』的項目已經出臺,不觸動深層結構,再不能向前進一步了。」

  以中央名義確認「包幹到戶」的第一個「一號文件」特別提出:所有的責任制形式,包括包產到組、包幹到戶、包產到戶,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杜潤生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有個農民聽了文件傳達後說:「這會兒上級主意說得在理,合乎莊稼人心意。」當天到城裡書店要買本「包產到戶政策書」。

  而一向是集體主義模範的大寨村,其領頭人陳永貴在北京聽到消息,表示猶豫,「咱大寨人能願意幹嗎?」結果出乎他的預料,多數群眾願意幹,社員說:「砸了大鍋飯,磨盤不推自己轉,頭兒不幹,咱大家幹!」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那是中國一段朝氣蓬勃的日子。

  周其仁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真的很感謝那個時代,基層和地方的創新變化源源不斷,而上層由實事求是路線主導,主政者思想開放,求知若渴,力求在可靠的經驗基礎上決定政策。我們這些年輕人生逢其時,在村莊田野和中南海之間來來回回。

  1989年後,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問題研究中心先後被撤,杜潤生離開工作崗位。但與上世紀50年代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被撤銷後一樣,杜潤生並未退出思考.

  2007年1月15日,他還在一份文件上寫道:「現代民主國家,既有透明的政府,還有公民社會,組織起來,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現在已經有工會、婦聯、青聯、商會,唯獨農會缺失,理應及時補救。」

  「我有一個心願是農民還要進一步組織起來,要發展公民社會。有些事我恐怕來不及了,要岐山、錫文等你們年輕一代來做」 他說。

  杜潤生簡歷

  杜潤生,原名杜德,中國經濟學家、資深農村問題專家,是19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喻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

  1981年,時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潤生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確立了「包產到戶」的合法性,結束了對「包產到戶」長達30年的爭論。

  杜潤生1913年7月18日出生於山西太古陽邑村。

  1927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

  1934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文史系。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被中共山西省委派到太行山地區打遊擊,建設抗日根據地。歷任晉冀豫抗日義勇軍三支隊隊長,太行區黨委宣傳科科長,太行區黨委城市部太原城委書記等。

  1947年,在解放戰爭中隨劉鄧大軍南下,參加「挺進大別山」和淮海戰役,領導所在的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和農民運動,歷任中共中央原局秘書長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南區軍政委員會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在領導中南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中,提出了分階段土改的主張,即先普遍發動群眾,剿匪反霸,建好農會,再轉入分配土地,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

  1952年,調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任秘書長,兼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爭論中,支持鄧子恢「穩步前進」的主張(即堅持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多種經濟並存,並利用有益於生產力發展的私有經濟的思路),受到點名批評,被解除職務。

  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歷任副秘書長、秘書長,兼院黨組副書記。

  1966年「文革」開始後,被停職檢查,受到衝擊迫害。

  1970年,到中國科學院在湖北潛江的五七幹校監督勞動。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徹底平反。

  1979年,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負責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政策研究。

  1980年,提出可在貧困地區全面推廣土地家庭承包,其他地區也可以因地制宜。

  1981年,受中央委託支持起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包產到戶的合法性,肯定了責任制長期不變,得到鄧小平和陳雲的高度肯定。

  1982年元旦,由杜潤生起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成為當年中央「一號文件」。此後,杜潤生多次接受中央委託,主持多個農村政策文件的起草,為關於農村工作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作出重大貢獻。

  1983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倡導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後,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先後撤銷。杜潤生離職後,繼續從事農村經濟和政策研究。

  杜潤生是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同時,還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合作經濟學會會長、中國國土經濟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等。

  杜潤生善於培養後進。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林毅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等,都曾師從杜潤生。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經典語錄:愛人民首先要愛農民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語錄:(以下資料系網絡公開匯總)  1.愛人民首先要愛農民。  2.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  3. 農民不富,中國不會富;農民受苦,中國就受苦;農民還是古代化,中國就不會現代化!  4.我們欠農民太多。
  • 杜潤生和他的門生
    上世紀80年代,在這個院子裡,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領著一群年輕人,主持起草了五個中央一號文件,探討中國農村改革的新路徑。這位老人就是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
  • 杜潤生舊居修復好了,現在變成了這樣!
    杜潤生,原名杜德,出生於我們太谷的陽邑村,中國經濟學家、資深農村問題專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喻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上世紀八十年代,杜潤生先後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被公認為中共黨內最資深的「三農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專家,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決策者和親歷者,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
  • 華生:我們怎樣讀懂杜潤生?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先生,於10月9日去世。曾經受杜潤生提攜,以及學習研究深受杜老影響的經濟學家華生近日提筆撰文,悼念杜潤生。文章中談及大量鮮見於媒體的二人交往細節。 作為近些年專注於城鎮化以及土地問題研究的知名學者,華生談到了當前土地改革、人口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議題中大量熱點問題,而這些問題多年以前杜潤生都早已有研究和見解,比如對土地家庭承包製的質疑、對農村人口轉移、農村土地確權(生不增田、死不減地)、土地私有化等等問題的探討,其觀點之前瞻至今都極具現實意義。
  • 杜潤生與《科學十四條》
    文|王揚宗(中國科學院大學)10月9日,杜潤生先生因病去世,享年102歲。7月6日,劉少奇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十四條」和聶榮臻的有關報告進行了認真討論。7月19日,經中央正式批准《科學十四條》在全國科研機構中實行。杜潤生在主持起草「十四條」的工作中,表現出廣闊的政策視野、深刻的理論水平和高超的管理思想。據吳明瑜先生回憶,「十四條」中「初步紅」的提法、黨如何領導科學工作、區別學術思想與政治思想等重要內容,均出自杜潤生。
  • 杜潤生:百年不絕的鏗鏘之聲
    這是一個一生低調, 從不大聲說話老人生前經常說的幾句話, 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農村改革之父」, 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著「尊重農民」這樣一條原則, 他也以畢生精力推動農村改革破局, 並不斷取得新收穫, 他就是我國農村改革重大決策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杜潤生。1979年, 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杜潤生被任命為當時剛剛成立的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管農村政策研究。那一年, 他已66歲。
  • 科斯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
    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利•科斯(Ronald Harry Coase)於2013年9月2日逝世,享年102歲。  科斯於1991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現代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的鼻祖、法律經濟學於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
  • 靠改革攻堅克難闖關奪隘
    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際,追思杜潤生為農村改革所作的貢獻,無疑將給我們新的思考和啟迪。要想啃下一系列「硬骨頭」,沒有書本答案、沒有模仿樣本,也不可等待觀望,要汲取改革的歷史經驗,向改革先行者們學習,以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靠改革攻堅克難、闖關奪隘10月23日,我國資深農村問題專家杜潤生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作為農村改革的重要倡導者、支持者和親歷者,杜潤生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在研究中國農村經濟改革。
  •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智庫建設40人
    1.杜潤生  男,1913年出生,2015年去世。原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新中國的政策研究歷史上,杜潤生是一位貢獻卓著的重要人物。杜潤生對於政策研究的建樹,既表現於八十年代農村改革初期,他主持起草五個中央一號文件;也表現於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他輔助鄧子恢試圖糾正激進政策而被貶斥;還表現於戰爭時代和建國之初,他對於土地改革政策的調研探索受到毛澤東讚賞。
  • 名師課件|姒吉霞:經濟體制改革
    如改革背景,教師很容易想到改革前的生活資料,一般想不到開放方面的,這就制約了史料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其實封閉也屬於改革背景。姒老師補充了皮爾卡丹在長安街頭的照片和當時的《小學生守則》,生活化、素質化氣息濃,很抓學生興趣和經驗。姒老師不忘記在對史料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貧窮的中國農村,困窘的中國城市,低效的中國經濟,封閉的中國社會」,整齊的四句話,體現出姒老師的語言功底。
  • 每經專訪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農村改革試驗給國際社會...
    我們當時陸續聚集了一大批社科院、北大、人大、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和剛分到國家部委的77、78屆大學畢業生,參加當時熱火朝天的農村改革研究,得到了由杜潤生領導的中央農研室的支持和資助。剛開始,杜老交給我們任務、教給我們方法,鼓勵我們參加中央農研室組織的關於農村經濟改革方面的調研和討論。我們被派出去做調研了解情況,回來做匯報,對我們來講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革命、建設、改革的關係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歷史時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都是中國人民探索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鬥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 屠呦呦、鍾南山等獲改革先鋒稱號
    決定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同時,為感謝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支持和幫助,向阿蘭·梅裡埃等10名國際友人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他們是:孫家棟;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者 杜潤生;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 李書福;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 李東生;謳歌改革開放的歌唱家 李谷一;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李保國;海歸創業報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李彥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表演藝術家 李雪健;不忘初心、
  • 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30年進程 分析存在的問題
    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政府堅持了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結合等一系列正確方針路線,建立了完善的農村和城市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並取得了顯著成就。據統計,中國人均期望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1981年的67.8歲,新生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婦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 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獲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外國人都是誰?
    會上,10名國際友人獲頒中國改革友誼獎章。格裡希於2003年4月在德國逝世,享年83歲。他被海外輿論稱作是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進程中「一件令人吃驚的新聞和成功的典範」。格裡希撰寫的26萬字的企業機構設置和勞動重組方案,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的重視。1986年5月,格裡希被授予在華永久居留權資格,成為來武漢外籍人士中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 劉志勤:把中國的農村改革成「世界農場」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提速中國的農村改革,特別是強調堅持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使中國的農村和城市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真正取得「雙贏」和「同步發展」。由於中國農村的供給側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農村的改革道路具有決定意義,也就是說,只有農村的改革成功了,中國的整體改革才算成功。我們離這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需要努力。
  •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
    人民日報發布評論員文章稱,歷史昭示我們,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只有堅持和平發展、攜手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只有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才能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只有堅持變革、不斷創新,才能始終站在時代潮頭。
  •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名
    名單如下:改革先鋒名單(100名)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于敏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 於漪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率先到內地投資的澳門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馬萬祺數字經濟的創新者 馬雲「網際網路+」行動的探索者 馬化騰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人民調解員 馬善祥
  •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闊步前進的中國青年發展事業
    改革開放是過去40年中國社會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徵,在青年一代身上打下了極為深刻的時代烙印。當代青年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親自參與了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偉大奮鬥,親眼見證了黨和國家面貌的歷史巨變,親身獲得了成長發展的時代紅利,青春氣質與時代氣息同頻共振、相互激蕩,奏響了改革開放時代交響樂中的嘹亮青春樂章。
  • 決定解讀:如何認識農村改革發展對全局重大貢獻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如何深刻認識農村改革發展偉大實踐對全局的重大貢獻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系統闡述了農村改革發展在我國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的歷史地位,科學評價了農村改革發展對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