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潤生:百年不絕的鏗鏘之聲

2021-02-20 清水徐徐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

「我在農村問題上有一條原則:尊重農民。」

「要從實際出發, 因地制宜, 分散決策, 可以包產到組, 可以包產到戶, 也可以包幹到戶。」

「我苦勞多, 功勞少;爭取在可能的情況下, 多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 無愧地走向生命的終點。」

這是一個一生低調, 從不大聲說話老人生前經常說的幾句話, 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農村改革之父」, 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著「尊重農民」這樣一條原則, 他也以畢生精力推動農村改革破局, 並不斷取得新收穫, 他就是我國農村改革重大決策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杜潤生。

1979年, 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杜潤生被任命為當時剛剛成立的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管農村政策研究。那一年, 他已66歲。然而當時, 「包產到戶」仍是一個非常敏感而有爭議的話題, 大多數人還在反對包產到戶。

在一次討論「包產到戶」的工作座談會上, 因各方分歧太大, 會議無法繼續。杜潤生突然撇開這一話題, 說起溫飽問題該如何解決。擺事實、講道理, 最終推動形成了1980年的「75號文件」。這個文件打破了多年來形成的包產到戶等於資本主義復闢的僵化觀念, 在當時中國農村產生了較大的思想衝擊。

這個有名的「75號文件」, 被後來人們概括成了「可以可以也可以」:在一般地區, 集體經濟比較穩定, 「可以使群眾滿意的, 就不要搞包產到戶」, 對於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後的地區, 「可以包產到戶, 也可以包幹到戶」。這便是有名的「杜氏公式」。

「他把黨內幹部隊伍關於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引起的關於道路和方向的爭論高度簡化為『責任制』三個字上面。」已近70歲的翁永曦用手指敲著桌子, 木桌嗡嗡作響。「他把『責任制』三個字作為一個支點, 居然幾年之內很平穩地撬翻了1949年以來農村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 還成功啟動了中國整個經濟領域的改革。這是大手筆, 大智慧!」

杜潤生說:「我在農村問題上有一條原則:尊重農民。」他是這麼說的, 也是這麼做的。改革之初, 他堅持儘可能延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 將使用權物權化。後來, 他繼續呼籲免農業稅, 呼籲破除製造二元體制的戶籍制度, 呼籲警惕因徵地而造成農民流離失所……

晚年的杜潤生, 已不願過多回顧自己的貢獻——他把那歸結為農民自己的發明。他更強調面對複雜性和多樣性國情, 「尊重農民選擇」和「調查先行」的重要性。

1989年, 農村政策研究室撤銷。76歲的杜潤生正式離休。離休之際, 他原本有調往中辦的機會, 卻舍不下為之關注一生的農民, 「我還是留在農口吧」, 他說。

直到2009年他住進醫院, 20多年間, 杜潤生幾乎每天早上都要走進磚塔胡同那間為他存留的辦公室, 即使在2003年非典時, 他也沒間斷過。「整幢辦公樓, 就他辦公室開著。」

在那間光線昏暗, 白天也需要開燈的辦公室, 他寫下了「當時我們認識到, 中國的農村改革, 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經用盡;如果不觸動深層機構, 就很難再前進一步」。

辦公室冬天極冷, 要靠電取暖烤手, 而在轉型中的中國讓他停不下來。他戴著茶色的眼睛, 弓著身子趴在堆滿書的書桌上, 乾瘦的手一筆筆寫下一個又一個議題:免農業稅、破除製造二元體制的戶籍制度, 警惕因徵地而造成農民流離失所, 警惕權貴資本主義、保護生態環境……

他不止一次地向跟他請教的門生強調, 解決三農問題涉及中國深層的政治經濟體制問題, 是個系統工程, 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直到今天, 杜潤生的門生們還記得他的那句「要接地氣, 不進村入戶, 不了解農民的真實情況, 就制定不出好的農村政策」。

歲月的痕跡在杜老身上越來越明顯, 腿腳不靈便, 聽不到了, 說話也不清楚了, 和家裡的幾十隻貓生活在一起。可他腦袋還清楚, 還在思考。

他20多次提及建立農民協會, 讓農民有自己的代言人。

他又時時不忘還有兩個方面沒破題, 「一個是如何用市場機制激勵人, 一個是如何用民主政治團結人。你們要努力。」

即便最後的時日他多數昏睡, 可是每當聽到感興趣的「農口」問題, 他又能「興奮地醒著」。

他喜歡跟年輕人交流。「每次我去見他, 他都招著手, 讓我快坐在他身邊。」53歲的徐慶全回想起老人, 微微笑著說。杜老任一家刊物的顧問, 他不是「顧而不問」的那種掛名, 「9點的會, 老人家8點半就到了。」

年輕時穿中山裝黑布鞋的杜潤生, 晚年更愛西裝、軟底皮鞋。他從來不抗拒新鮮事物, 他敢於嘗試, 第一次使用手機時, 快90歲的他笑著打給就坐在他身邊的門生張木生。他拋棄了80年代常用的鋼筆, 改用更簡便的中性筆。他甚至給電腦裝了語音程序, 希望語音輸入就能寫作, 可是由於「山西太原話」電腦無法識別, 只好作罷。

低調而又心懷天下的杜老, 就這樣走完了他102年的人生歷程。然而那顆愛民的心, 將永遠不會停止跳動。

來源:《勞動保障世界》2019年13期,作者清影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杜潤生與《科學十四條》
    而他曾在中國科學院20年,先後擔任副秘書長、秘書長、院黨組副書記,是組織領導12年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制訂工作的主要智囊和主筆人,他主持起草了被鄧小平稱為「科學工作的憲法」的《科學十四條》等重要文件,為我國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工作,使他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史上。
  • 杜潤生和他的門生
    「他們無所顧忌,敢講真話,不像地方幹部,報喜不報憂。」陳錫文接受採訪時曾回憶說:起草1983年1號文件時,在電梯裡,他對杜老提出的「雙層經營」提出了不同意見,「你說這個雙層經營,我不是很贊成,農民這層是經營,村裡這層好像不是經營」。
  •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逝世 曾深刻影響改革進程
    「杜老毫無當官的架子,不輕易表揚,也絕不會批評,只通過你一句我一句的提問,引導人深思下去。大有古希臘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風範。」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曾這樣評價老師。  作為國內最知名的農村改革重大決策參與者和親歷者,杜潤生一直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他堅持稱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在許多人眼裡,杜潤生甚至就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代名詞。
  • 華生:我們怎樣讀懂杜潤生?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先生,於10月9日去世。曾經受杜潤生提攜,以及學習研究深受杜老影響的經濟學家華生近日提筆撰文,悼念杜潤生。文章中談及大量鮮見於媒體的二人交往細節。 作為近些年專注於城鎮化以及土地問題研究的知名學者,華生談到了當前土地改革、人口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議題中大量熱點問題,而這些問題多年以前杜潤生都早已有研究和見解,比如對土地家庭承包製的質疑、對農村人口轉移、農村土地確權(生不增田、死不減地)、土地私有化等等問題的探討,其觀點之前瞻至今都極具現實意義。
  • 杜潤生舊居修復好了,現在變成了這樣!
    杜潤生,原名杜德,出生於我們太谷的陽邑村,中國經濟學家、資深農村問題專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喻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1981年,時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潤生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確立了「包產到戶」的合法性,結束了對「包產到戶」長達30年的爭論。
  • 「克利夫蘭之聲」:如玉般溫潤與鏗鏘
    在著名的美國「五大樂團」中,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順序通常會排在最後,相對於成立於1842年的紐約愛樂樂團(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成立同年)、1881年的波士頓交響樂團、1891年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和1900年的費城管弦樂團,1918年成立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去年剛剛慶祝了百年誕辰;而就所在城市的知名度上,克利夫蘭也遜色於另外四城。但這絕不意味著它的藝術水準和演出實力遜色於另外「四大」。
  • ...的鏗鏘與悲憫 ——從《哈扎爾辭典》到《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
    (原標題:文學大師的鏗鏘與悲憫 ——從《哈扎爾辭典》到《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
  •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經典語錄:愛人民首先要愛農民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語錄:(以下資料系網絡公開匯總)  1.愛人民首先要愛農民。  2.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  3. 農民不富,中國不會富;農民受苦,中國就受苦;農民還是古代化,中國就不會現代化!  4.我們欠農民太多。
  • 十論足協之八:鏗鏘玫瑰不過是領導的鏗鏘鴉片
    如果這時我跟你哼哼田震那首《鏗鏘玫瑰》,催吐效果定會超過沈祥福時代所謂的「超白金」。中國女足曾經是中國球迷的致幻劑,而對中國足協來說,則是曾經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但在中國男足(無論國家隊還是國奧隊)不斷遭遇挫敗四面楚歌的時候,中國女足事實上也一直沒有振作起來,它被中國足協攥在手中,跟隨著一起沉下去。
  • 【元載之聲】家鄉的瑞巖寺
    郭嘉琪:hello,大家好,這裡是元載之聲校園廣播電臺,歡迎大家的準時收聽。 林芳芳:福清的方言說:「一日去海口,三日講不了。」海口鎮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早在北宋時就已建鎮,史稱「小杭州」。郭嘉琪: 瑞巖山位於在福清市區東10公裡的海口鄉。山中怪巖奇洞,勝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巖、天章巖、大洞天、振衣臺、桃花洞等37奇景。山頂石巖,史載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滿其中,春夏不涸,人稱「可通海」。
  • 安萍詩社同題*音樂之聲||安萍詩社社刊第250期
    安萍詩社社課《音樂之聲》引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詩的音樂性,不僅在于格律嚴謹、韻部歸類,如詩經,楚辭,古風,民歌,四言,長短句,五音十二律,各具其美。排比、參差、反覆、迴環,交韻、抱韻、排韻、隨韻,疊音、疊韻,句式變化……或滴水鳴泉,或飛湍瀑流,旋律、調式、音色,各不相同。
  • 這些被「遺忘」的百年流光 風景一絕!
    原標題:這些被「遺忘」的百年流光,風景一絕,我一定要帶你去看看!明石橋#齊魯古韻的水墨畫廊古樸的石橋,穩重、內斂,如同睿智的老者,以一種默默地方式,向人們講述幾百年來大汶河的滄桑故事。組圖攝影 | 王立軍齊長城#世界壁壘之最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四大長城之一,史稱千裡長城,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
  • 黨雅芬專欄●津沽詩韻●(11)凰聲嘹亮 鳳鳴鏗鏘
    十、凰聲嘹亮  鳳鳴鏗鏘——清代天津詩壇女詩人及其佳作
  • 《五糧液·我們有歌》回味純真童年,阿冗再現經典之聲
    本周四晚21:10,將迎來新的一期「純真一百年」,「童心未泯」的音樂主講人DJ馮喬,帶觀眾回顧兒歌的創作背景,重回童年美好時光。更有憑《你的答案》火爆網絡的「煙嗓少年」阿冗加盟節目,深情再現《送別》經典之聲。
  • 《超級工程》見證民族復興的步履鏗鏘
    《超級工程》見證民族復興的步履鏗鏘 發表時間:2016-10-08   來源:筆者認為《超級工程》在為高速發展中的中國留下最美的發展記憶年輪的同時,恰恰記錄和見證了民族復興的步履鏗鏘。  超級工程是以智慧和膽魄奠基的。在中國高速鐵路突破2萬公裡的今天,一項項「超級工程」讓人豪邁引發讚嘆,它支撐起的是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的宏偉藍圖與夢想,中國的發展註定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弄潮兒向灘頭立。
  • 植物心理學——揭開「鏗鏘玫瑰」之謎
    隨後,他對試驗者說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使試驗者高興或悲傷。從腦電儀的記錄儀看到,植物和試驗者居然產生類似的反應。後來維克多還發現,當處於睡眠狀態的人高興時,植物便豎起葉子,舞動花瓣;當說起寒冷而使試驗者渾身發抖時,植物葉片也會索索發抖;倘若試驗者萬分悲傷,植物便會沮喪地垂下葉子。
  • 暨南大學迎來百年校慶 不請演員一切從簡
    時報訊 (記者 薛冰 通訊員 盧健民 陳文舉) 全國唯一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僑校——暨南大學將於今年11月迎來百年校慶。昨日,暨南大學新任校長胡軍在「百年校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暨大搞百年校慶不會請演員,一切以簡樸隆重為主!」
  • 絕城芋兒雞:錦官城中市井香
    祖傳手藝·獨門芋兒雞自幼長於錦城的唐大明,家族3代事廚,烹飪基因相傳百年,取眾家之長自成一派,獨門手藝輩輩相傳。其母雖目不識丁卻深諳先輩傳藝精髓,一手芋兒燒雞本事出神入化,無不嘖嘖稱奇。80年代初,於濱江河邊琴臺路租下一間16平米的小門面以4張木桌子、16條木板凳和2口大鍋開起了小飯館,招牌菜「芋兒雞」頗有名氣,生意興隆不絕。
  • 鳳簫聲絕沉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
    鳳簫聲絕沉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 雲山萬重,寸心千裡。 鳳簫聲絕沈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雲山萬重,寸心千裡。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說明:灰色字可平可仄,彩底字需要押韻。
  • 聽過了《哆來咪》《雪絨花》 不證明你聽過了《音樂之聲》
    然而許多中國觀眾至今還不知道《音樂之聲》拍成電影之前最早是音樂劇,也許更不清楚:除了那最有名的三首歌(《哆來咪》《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之外,還有哪些旋律同樣動人?  就在上個周末,前來報名參加「百老匯星夢」《音樂之聲》小演員選拔的孩子們在錦城藝術宮門前排起了長隊,但讓相關選拔負責人有點驚訝的是,帶這些孩子前來的年輕家長們,卻只有很少數人清楚地了解有關《音樂之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