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青年的信仰困境主要表現為理想與社會的錯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主流信仰與多元信仰的競爭、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疏離等方面。信仰傳承要契合青年人的情感或利益需求,結合物質條件的發展程度、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以及大學生的思維特徵等進行闡釋和引導,並且要避免過度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傾向。
【關鍵詞】當代青年 信仰傳承 歷史之鑑 現實困境 啟示
信仰問題的歷史之鑑
從歷史上來看,辛亥革命之前,儒家學說長期佔據著中國信仰的核心,辛亥革命打破了人們對儒學的信仰,但是這場資產階級革命並未能形成完整的信仰體系和價值系統。早在19世紀晚期,伴隨著「西學東漸」和國人的留學運動,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讓一批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改造中國的歷史作用,建立起自己的正確信仰,走上革命道路,並最終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全社會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用社會主義思想佔領思想戰線的重要手段」,對於高校,共產黨「注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對舊大學的改造結合起來,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廣大師生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並且結合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的特點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以「馬克思主義在建國後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接受教育是不可分割的」①。當然,由於多年革命戰爭文化的薰染和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我黨犯了錯誤,只反「右」,不防「左」,終於釀成十年文革動亂,「使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和信仰之間的必要距離與張力完全喪失,信仰失去了對政治的應有牽導和矯正功能,帶來了嚴重的信仰危機」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黨工作的重點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快經濟建設步入正軌,並且成效顯著,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物質進步的步伐明顯快於國家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又給人們帶來更大的震驚和困惑,馬克思主義信仰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深刻反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重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儘管如此,在新的形勢和環境下,諸多挑戰依然存在,特別是當前的青年信仰危機問題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警惕。
當代青年信仰問題的現實困境及原因分析
困境之一:理想信念與社會現實的錯位。有人認為是「文革」造成了人們的理想信念危機,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準確。從物質發展的角度來看,當時人們所謂的「共同富裕」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才是共產主義要實現的「富裕」,不過是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思想對共產主義進行的片面想像而已,當然隨著「文革」的破壞,人們的美好理想破滅,從而導致信仰危機,事實上這種破壞不僅傷害了經歷了「文革」的一代人,而且還持續消解後代人的理想信念。從國際環境來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更是衝擊了人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1992年美籍日裔學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名聲鵲起,書中他極力宣揚「歷史的終結」、「馬克思主義的終結」,認為西方的自由民主才是最後形式。此外,全球化的浪潮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後現代主義思潮,「否定主義」、「虛無主義」迅速衝擊了青年人的思想,成為他們「解構」、「摧毀」主流信仰話語權的工具。當前,社會主義中國正在更加融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如何在這一進程中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徵不受浸染,成為一個恆久的命題。
困境之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信仰,因而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即「方法」與「意義」共存。工具性偏向物質、現實層面,強調「方法論的應用」,價值性看重精神、理想層面,強調「意義的追問」,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在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達到一種平衡,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才會最大限度地體現。改革開放後,國家的中心工作重新恢復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成就顯著,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在意識形態領域方面,明顯引導不足,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受到削弱。偏重馬克思主義的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必然要產生信仰焦慮。
困境之三:主流信仰與多元信仰的挑戰。21世紀以來,從國內眾多學者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數據來看,大學生宗教信徒在大學生中所佔的比例在10%左右,雖然比例不高,但是絕對數量已經相當龐大,說明正視和反思青年人的宗教信仰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然而本土宗教、西方宗教,甚至非法宗教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搶佔青年的思想陣地,從另一方面看,這也反映了我們的主流信仰傳播乏力,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與感染力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在很多調研中,我們發現信教的青年學生信教的原因是「為了尋找存在的價值,尋找生命的意義」,可見,國家在人文關懷、幫助學生認識宗教、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困境之四: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疏離。教師是傳播信仰的主體,青年是接受信仰的客體,實際上在教學活動中,兩者都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人。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一些教師淡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不能正確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加造成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與不解。。還有一些教師只將精力放在搞科研上,課堂教學則是敷衍了事,他們把教師工作僅僅當作一種穩定的謀生手段,缺乏敬業精神;而有些青年教師則視教學育人為副業,不認真備課,講課缺乏新意,教學水平不高,只會照本宣科,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根本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上種種都可以歸結為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的疏離。另一方面,當代青年的主體意識普遍增強,他們本身對教育主體的要求較高,如果教育主體未能在他們心裡樹立起崇高敬業的師者形象,他們會產生天然的抗拒,在知識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們會主動疏離教育者,而選擇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代青年信仰問題的啟示
通過審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程,反思教訓,汲取經驗,就當代青年人的信仰問題或可得出以下啟示:
一是信仰傳承要觀照當代青年的心靈需求,契合青年人的情感或利益需求。我們所堅持的信仰不能離開或者偏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奠定的理論基礎。儘管當今世界後現代主義思潮、復興儒學思潮、新左派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等暗流湧動,衝擊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但我們更要引導青年人看到中國成功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並成功地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因此,當代青年信仰的傳承要特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使廣大青年大學生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範,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從而實現「中華復興」的根本目標。
二是信仰問題要從物質條件的發展程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以及青年人的思維接受特徵等方面進行闡釋和引導。新中國建立初期,物質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但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卻堅信不疑,因為佔中國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他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而且僅僅數年,新中國便開創了從未有過的工業、農業、交通、貿易、金融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人民生活日益好轉,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促進了信仰的堅定。而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引領中國社會思潮,「中國模式」受到發達國家熱議,或為第三世界借鑑和學習,也為凝聚信仰共識提供了契機。從青年人思維接受特徵來看,他們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可塑性強,應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充分尊重青年的主體人格,提升人的價值,從根本上滿足青年人的教育發展要求,從而促進廣大青年對社會主義偉大理想的真心信奉。
三是我國青年的信仰經歷了一個從一元化、理想化、被動式逐漸到多元化、世俗化和主動式的變遷過程,由此我們的信仰問題必須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避免信仰傳承的「政治化傾向」③,否則信仰將偏離對政治的引導,這方面我們教訓深刻;其次要避免信仰傳承的「功利化傾向」④,若過度關注經濟目標的實現,則必然更加誘導青年人陷入物質名利的追逐,失去對社會發展的理性遵從和人生導向的敬畏;再次要避免信仰傳承的「世俗化傾向」⑤,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本內涵,要警惕信仰問題的唯科學主義的傾向,科學技術解決不了人文關懷的問題。此外,人類信仰活動的歷史表明,任何一種信仰在向其他民族或地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個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因而信仰問題亦要注意繼承和開放,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世界文化的精華,又要融合時代特點,始終保持理念創新。(程榮暉:江蘇科技大學;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MLB007)
注釋
①牟德剛:「建國初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及其啟示」,《東嶽論叢》,2007年第6期,第27~30頁。
②陳東英,林春:「論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研究」,《前沿》,2011年第17期,第51頁。
③④⑤幹承武:「科學、信仰與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教育學術月刊》,2010年第6期,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