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當代青年的信仰困境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摘要】當代青年的信仰困境主要表現為理想與社會的錯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主流信仰與多元信仰的競爭、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疏離等方面。信仰傳承要契合青年人的情感或利益需求,結合物質條件的發展程度、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以及大學生的思維特徵等進行闡釋和引導,並且要避免過度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傾向。

  【關鍵詞】當代青年 信仰傳承 歷史之鑑 現實困境 啟示

  信仰問題的歷史之鑑

  從歷史上來看,辛亥革命之前,儒家學說長期佔據著中國信仰的核心,辛亥革命打破了人們對儒學的信仰,但是這場資產階級革命並未能形成完整的信仰體系和價值系統。早在19世紀晚期,伴隨著「西學東漸」和國人的留學運動,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讓一批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改造中國的歷史作用,建立起自己的正確信仰,走上革命道路,並最終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全社會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用社會主義思想佔領思想戰線的重要手段」,對於高校,共產黨「注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對舊大學的改造結合起來,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廣大師生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並且結合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的特點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以「馬克思主義在建國後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接受教育是不可分割的」①。當然,由於多年革命戰爭文化的薰染和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我黨犯了錯誤,只反「右」,不防「左」,終於釀成十年文革動亂,「使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和信仰之間的必要距離與張力完全喪失,信仰失去了對政治的應有牽導和矯正功能,帶來了嚴重的信仰危機」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黨工作的重點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快經濟建設步入正軌,並且成效顯著,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社會物質進步的步伐明顯快於國家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又給人們帶來更大的震驚和困惑,馬克思主義信仰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深刻反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重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儘管如此,在新的形勢和環境下,諸多挑戰依然存在,特別是當前的青年信仰危機問題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警惕。

  當代青年信仰問題的現實困境及原因分析

  困境之一:理想信念與社會現實的錯位。有人認為是「文革」造成了人們的理想信念危機,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準確。從物質發展的角度來看,當時人們所謂的「共同富裕」並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才是共產主義要實現的「富裕」,不過是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思想對共產主義進行的片面想像而已,當然隨著「文革」的破壞,人們的美好理想破滅,從而導致信仰危機,事實上這種破壞不僅傷害了經歷了「文革」的一代人,而且還持續消解後代人的理想信念。從國際環境來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更是衝擊了人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1992年美籍日裔學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的人》名聲鵲起,書中他極力宣揚「歷史的終結」、「馬克思主義的終結」,認為西方的自由民主才是最後形式。此外,全球化的浪潮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後現代主義思潮,「否定主義」、「虛無主義」迅速衝擊了青年人的思想,成為他們「解構」、「摧毀」主流信仰話語權的工具。當前,社會主義中國正在更加融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如何在這一進程中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特徵不受浸染,成為一個恆久的命題。

  困境之二: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信仰,因而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即「方法」與「意義」共存。工具性偏向物質、現實層面,強調「方法論的應用」,價值性看重精神、理想層面,強調「意義的追問」,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在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達到一種平衡,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才會最大限度地體現。改革開放後,國家的中心工作重新恢復到經濟建設上來,經濟成就顯著,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在意識形態領域方面,明顯引導不足,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受到削弱。偏重馬克思主義的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必然要產生信仰焦慮。

  困境之三:主流信仰與多元信仰的挑戰。21世紀以來,從國內眾多學者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數據來看,大學生宗教信徒在大學生中所佔的比例在10%左右,雖然比例不高,但是絕對數量已經相當龐大,說明正視和反思青年人的宗教信仰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然而本土宗教、西方宗教,甚至非法宗教都在通過各種方式搶佔青年的思想陣地,從另一方面看,這也反映了我們的主流信仰傳播乏力,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與感染力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在很多調研中,我們發現信教的青年學生信教的原因是「為了尋找存在的價值,尋找生命的意義」,可見,國家在人文關懷、幫助學生認識宗教、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困境之四: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疏離。教師是傳播信仰的主體,青年是接受信仰的客體,實際上在教學活動中,兩者都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人。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一些教師淡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不能正確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加造成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與不解。。還有一些教師只將精力放在搞科研上,課堂教學則是敷衍了事,他們把教師工作僅僅當作一種穩定的謀生手段,缺乏敬業精神;而有些青年教師則視教學育人為副業,不認真備課,講課缺乏新意,教學水平不高,只會照本宣科,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根本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上種種都可以歸結為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的疏離。另一方面,當代青年的主體意識普遍增強,他們本身對教育主體的要求較高,如果教育主體未能在他們心裡樹立起崇高敬業的師者形象,他們會產生天然的抗拒,在知識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們會主動疏離教育者,而選擇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代青年信仰問題的啟示

  通過審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程,反思教訓,汲取經驗,就當代青年人的信仰問題或可得出以下啟示:

  一是信仰傳承要觀照當代青年的心靈需求,契合青年人的情感或利益需求。我們所堅持的信仰不能離開或者偏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奠定的理論基礎。儘管當今世界後現代主義思潮、復興儒學思潮、新左派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等暗流湧動,衝擊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但我們更要引導青年人看到中國成功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並成功地指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因此,當代青年信仰的傳承要特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使廣大青年大學生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範,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從而實現「中華復興」的根本目標。

  二是信仰問題要從物質條件的發展程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以及青年人的思維接受特徵等方面進行闡釋和引導。新中國建立初期,物質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但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卻堅信不疑,因為佔中國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他們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期待,而且僅僅數年,新中國便開創了從未有過的工業、農業、交通、貿易、金融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人民生活日益好轉,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促進了信仰的堅定。而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引領中國社會思潮,「中國模式」受到發達國家熱議,或為第三世界借鑑和學習,也為凝聚信仰共識提供了契機。從青年人思維接受特徵來看,他們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可塑性強,應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充分尊重青年的主體人格,提升人的價值,從根本上滿足青年人的教育發展要求,從而促進廣大青年對社會主義偉大理想的真心信奉。

  三是我國青年的信仰經歷了一個從一元化、理想化、被動式逐漸到多元化、世俗化和主動式的變遷過程,由此我們的信仰問題必須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避免信仰傳承的「政治化傾向」③,否則信仰將偏離對政治的引導,這方面我們教訓深刻;其次要避免信仰傳承的「功利化傾向」④,若過度關注經濟目標的實現,則必然更加誘導青年人陷入物質名利的追逐,失去對社會發展的理性遵從和人生導向的敬畏;再次要避免信仰傳承的「世俗化傾向」⑤,馬克思主義信仰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本內涵,要警惕信仰問題的唯科學主義的傾向,科學技術解決不了人文關懷的問題。此外,人類信仰活動的歷史表明,任何一種信仰在向其他民族或地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個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因而信仰問題亦要注意繼承和開放,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世界文化的精華,又要融合時代特點,始終保持理念創新。(程榮暉:江蘇科技大學;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MLB007)

  注釋

  ①牟德剛:「建國初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及其啟示」,《東嶽論叢》,2007年第6期,第27~30頁。

  ②陳東英,林春:「論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研究」,《前沿》,2011年第17期,第51頁。

  ③④⑤幹承武:「科學、信仰與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教育學術月刊》,2010年第6期,第16頁。

相關焦點

  • 略論「政治信仰缺失」的成因與對策
    原標題:略論「政治信仰缺失」的成因與對策   作為一次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的中央全會,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必須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
  • 37.5青年論壇 | 第七講: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第七講 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主講人:陳昶 主持人:毛秋月往期回顧:多倫講壇 | 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嘉賓簡介 | 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Ⅰ、Ⅱ、Ⅲ回顧37.5青年論壇 | 第一講:攝影究竟是什麼?
  •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按照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部署,各地各校深入開展「『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學習活動」,以此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學思踐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 引導當代青年形成良好社會心態
    引導當代青年形成良好社會心態的必要性引導當代青年形成良好社會心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我們國家整體實力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社會主要矛盾等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引導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心態顯得十分重要。
  • 每日由新 ·書|《博弈論》如何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這是為什麼,我想要跟大家分享萬維鋼的這本《博弈論》。提起「博弈論」,估計大家跟我一樣,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些特別晦澀的概念/公式和一些特別高大上的應用場景。然而,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就是它把這個經濟學和數學領域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話講出來,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景中。是一本普通人也能讀懂且用上的《博弈論》。
  • 青年信仰教育期待對話模式
    青年在改革中需要什麼樣的信仰,他們會在論壇上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接收者」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場域』內,教育者憑藉其所掌握的信息和資源優勢獨佔話語權,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忽視的。」中國人民大學張麗絲表示,「教育者如何走出這一困境,這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解決的困難。」
  • 阿奎那的實在論在天使觀上的困境分析
    在阿奎那的實在論中,天使是理智實體。阿奎那的實在論在解釋天使的本質和個體化上,出現了與亞里斯多德哲學和基督教教義上的不一致。本文具體分析了阿奎那的問題,指出它們的出現是因為阿奎那模糊了哲學和信仰的界限,最終導致的結果是信仰、理性各自天主教經院哲學中的分離。
  • 「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各地各校學習《習近平的七...
    按照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秘書處部署,各地各校深入開展「『與信仰對話:青年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全國大中學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主題學習活動」,以此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學思踐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和習近平的青年工作思想。
  •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 2018年07月17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毛莉 字號
  • 當代青年迷信行為一覽
    按理說,當代青年基本都是受過正規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應該迷信。但實際上,在生活中卻有不少青年人投入到奇奇怪怪的迷信活動中。
  • 青年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者:西安歐亞學院黨委書記 於孟晨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 當代青年要提高擔當作為能力
    繼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在輝煌歷程中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的光榮傳統,對於進一步激勵廣大青年新擔當新作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代青年要提高自己的擔當作為能力,就要有「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工作激情,永遠保持革命戰爭時期前輩們的那麼一股幹勁、韌勁和拼勁。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苦幹興業。
  • 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原標題:錢理群:當代青年不要由龍種變成跳蚤  目前,已出版4種包括《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世紀心路——現代作家篇》、《精神夢鄉——北大與學者篇》。  面對臺下的年輕讀者,錢理群說:「我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在1968年,到現在也有34年了,能夠支撐到現在,與青年讀者的支持是直接相關的。」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封面李向平像(黃桅 繪)改革開放以來,正式的宗教活動逐漸復甦,民間信仰也日漸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對它的認識並不充分。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從信仰社會學視角與田野調查出發,對當代中國的宗教和信仰問題有持續的研究。
  • 青島大學商學院2020年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四)| 「信仰點亮夢想,青年...
    為更好激發青年學生的政治熱情,端正入黨動機,堅定理想信念,商學院黨委組織了2020年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2020年11月13日下午三時,商學院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第四講在青島大學金家嶺校區圖文報告廳開展,會計學系本科黨支部書記李曉涵老師授課「信仰點亮夢想,青年勇擔使命」。
  •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在有關認知合理性的問題上他試圖保持信仰和理性間的解釋平衡,使他的宗教認識論體現出了一種弱理性主義的特點。他有關理性與信仰關係的看法以及「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提出,不僅表現出了他對認識論問題的重視,也體現出了他對包括經院哲學在內的歐洲早期思想傳統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的重新思考。
  • 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
    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他的「社會博弈論」, 它表現為三個層次: 結構博弈、鑲嵌式博弈和「結構—博弈—功能主義」 模型。本文節選自該文第二部分《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參考文獻和注釋省略。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文/王水雄在過去的50 多年裡,博弈論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一種標準語言。
  • 論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及其當代意義
    在當代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時,必須堅持以下正確的做法:一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變成國人所接受並運用於中國當代實際的理論;二是深入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將其變成一種當代中國人內在的、本己的能力。【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當代 精神實質【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當前,存在一種錯誤觀點,認為產生於上個世紀、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根本就不必學。這種錯誤觀點對不少青年學生和黨員幹部都有著很大的誤導。那到底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呢?它過期了嗎?我們首先看看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 在荒蕪的生活中開出柔軟的花——評《重拾信仰》
    《希望之望》 《重拾信仰》等文談及當代青年的成長需求--心理健全、人性成長、思想獨立、內心豐富、希望之望,可謂一語中的;《永不消失的好人》等文對當代人性真善美和素質培養的剖析鏗鏘有力,醍醐灌頂;《救救孩子》《重拾傳統》等文對社會熱點和盲點的探討關注深入人心;《與生活講和》《好女人是一座學校》等文,談及生活、成長和情感,角度新穎,發人深省,頗具特色;《守住底線》《生命教育重於道德批判》
  • 進化論,一個錯誤的信仰?
    嚴格地說,進化論至今都只是一種假說,當年達爾文希望將來能發現確鑿的證據,可是禁得起檢驗的證據至今也沒有找到,而且進化論的理論與事實也出入太大,論證模稜兩可,結論也無法重複。後來的學者是把進化論當作一種科學的信仰繼承下來的。也正是因為信仰,才把它當成真理介紹給學術界和公眾,這種新奇的假說很快形成了一個流行的信仰,人云亦云,被人們當成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