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月薪更能體現個人價值的,是時薪
有兩份工作,一份年薪15萬,一份年薪20萬,你選哪個?相信大多數人選擇後者。是的,同事也不例外。他就面臨著這樣的選擇:
工作1:年薪15萬的技術經理,主攻技術選型和架構,工作相對輕鬆,基本朝
九晚五,偶爾加班。
工作2:年薪20萬的項目經理,負責內部業務的實施、管理等,背負的KPI業
績壓力大,且辦公地點離家較遠。
他本能地被工作(資)2吸引,可仔細想了一下就猶豫了。前者需要每天8小時,而後者每天可能需要工作10小時,並且有很多節假日加班的情況,每天的通勤時間則增加不少,折算成時薪後完全沒有優勢。何況,又是「有家有口」的人,選擇工作2的話,陪伴家人孩子的時間立馬被壓縮到角落裡。此時,S心裡的天平自然向工作1傾斜。
1.工資的第一個秘密
如何衡量薪酬的得失
工資不等於月薪,也不等於年薪,工資等於時薪。
作為職業規劃師,我想告訴你關於工資的一個秘密,年薪月薪是相當有欺騙性的東西。真正起作用的,是時薪的單位時間是否更加值錢。第一條關於工資的原則是,工資不等於月薪,也不等於年薪,工資等於時薪。
時薪=(全部工作收入-工作花銷)/投入工作的總時間。
根據上面的公式我們會發現,有的人年薪高得讓你羨慕不已,但聚餐活動時,他要麼缺席,要麼臨時發來信息:「抱歉啊,突然有事加班,下回一定來。」終於
在某天見到真人,發現他形容枯槁、面容憔悴,還一個勁兒地吐槽錢少事多。
看似明碼標價的薪酬,掩蓋了背後的種種隱性成本。比如,交通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在公司或其他任何地點的加班;健康損耗……想在空餘時間裡享受生活、自我成長等等,全都會成為一場空。
拿著「包月」的工資,幹著不計「流量」的工作,還有個最大的暗坑:你的可能性,正被源源不斷的工作量擠出門外,而這種可能性本可以帶給你更高的價值或薪資。愛因斯坦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我曾在一家按小時付費的僱傭平臺兼職,時薪百元起。不僅流程嚴謹,而且採用以分鐘為單位的計時方式,潛移默化中,會讓人格外在意時間使用率,這樣,效率反而比8小時班制多快好省。事實上,「包月包年」的時間是相當鬆散的。在辦公室,你會分神,會瀏覽網站,會閒聊兩句;在家裡,餓了心神恍惚,飽了「飯氣攻心」,翻個手機擼個貓,上床平躺磨洋工。然後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恨不能把鍵盤敲碎。效率被注水到不行。可一旦把水分擠幹,全身會處於備戰狀態,尤其以時薪計
算時,逝去的每分每秒都能聽到錢的聲音,能不專注嗎?能不精神抖擻嗎?
與此同時,這樣的工作方式讓我們對計劃的控制權也更大了。每天24小時,數量上人人平等,但誰能將時間軸切割得越細,就等同擁有了加倍的「暗時間」。對內而言,計劃的顆粒度直接影響到執行時的精確性;對外來看,能用小時表達進度會讓你的信賴值瞬間飆升。可以做一份預估:同樣一份工作,A說明天做完,B說明天下午做完,C說明天下午3點前做完。你覺得誰最靠譜?單位越小越可控,放之四海而皆準。
2.我們爭分奪秒計算自己的工資,卻很少計算自己的空白時間。工資收入=工資+可能性。
一個朋友結婚,和丈夫買了個北京市二環
內的房子。房子有100平米,每平米3萬元。雙方家庭都很殷實,各
自拿出100 萬元。這對夫妻則一起承擔了100萬元的房貸。對於一對
收入正常的白領夫婦,大概意味著10年的努力。因此,她的出國讀
書、旅遊的計劃也都完全擱置了。
「好羨幕你們啊,我反正是不可能了。」她和我們聊天的時候提
到「如裡你現在停止工作,會損生多少錢?」我問地
是12萬元,上班的花銷是3萬元,所以損失是9萬元,對嗎?」她點
頭,一個人少了9萬元,多了一年的時間,值嗎?其實這裡有無數的
方式能讓這個買賣值錢。
「也許你可以試試看讀一個在職的研究生,國內出國的都可以
別人周六、日上課,平時上班,你則周一到周五都休息。每天找一個同學吃飯,談談項目,組織班級活動什麼
的。一年下來積累的資源,肯定能讓你獲得比現在工資高50%的工
作,一年後9萬元也就回來了。」這次她點頭,同意了。
我不是鼓勵讀者去瓊職,我只是相告訴你關於工資的第一個移
密:我們爭分奪秒計算自己的工資,卻很少計算自己的空白時間。其
實空白才是未來能夠獲得巨大收益的東西。我們常說年輕是最大的資
無增值的可能。
3.
工資的第三個秘密——我們很多人在快樂的拿著「高薪」,殊不
知也許你覺得新鮮的,只是自己的鮮血。
北極能被公認為最強悍的幾種哺乳動物之
一、在零下40 度的低溫,北極能能連續奔跑40多分鐘,在冰水混合
矛——這麼個強悍東西,愛斯基摩人如何對付它?北極熊只有一個缺
點,嗜血。獵人先殺死一隻小海豹放血,然後把一把尖刀刀刃衝上倒
熊器就此產生。北極熊看到鮮血,馬上用舌頭舔上去,當上面的血層
舔完,舌頭也就凍僵了。這時刀刃露了出來 劃開一個小傷口。此時
北極熊凍僵的舌頭卻感覺不到痛。一直到傷口越來越深,北極熊最終
因為失血過多而倒下。
這個時候 靜等一旁的愛斯基摩人跳出來,殺死北極熊。
以下方法,希望對你(的時薪)有幫助。
1.養成使用時間管理工具的習慣:比如使用番茄鍾App,其顯著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倒計時能給人緊迫感;二是了解自己的時間有效利用率。上班族一天工作8小時,真正被利用的時間能達7成就算不錯了,至於9成以上更是鳳毛麟角。
你要做的並不是一味地埋頭增加投入時
間,最要緊是提高有效利用率。
2.下班後的規劃
人和人的差距大部分是在下班後的。有的人覺得工作一天累得不行,下班了還不能休息?戴爾·卡耐基在《人弱點》裡說過:我們的疲勞通常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由於憂慮、緊張和很多人嘴上說自己辛苦工作了一天,但問他做了什麼,他也不見得能說清楚。養愛好、運動健身、看書學習···…深挖其中一項,均有可能成為日後觸手可及的寶藏。
3.儘量避免持續性高強度工作
我知道這點很多人做得堪稱完美,但還是要提醒下:不要以為懶散會上癮,節
奏慢或快都可成為慣性。話時,對方還沒說完,我可能手一快就掛了;連去做按摩推背(工傷),理療師都感覺出來:「你等下是不是還要趕去哪裡啊?」結果忙完後,過了好一段才恢復正常速度。回頭想想,若是當時給自己放空哪怕就半天,沒準效率還能事半功倍。達·文西在這方面特別有感悟:「偶爾遠離你的工作,給自己放鬆一下;回來的時候,你的判斷會變得更準確。要離開一段距離,當你的工作變得愈來愈渺小時,你便可看清它的全部,任何不和諧與不合比例之處也就呼之欲出了。」
馬雲曾在美國中小企業論壇上表示,30年後人們每天只工作4小時。不管你願不願承認,靠批量販賣工作量而獲得豐厚報酬的路子已經逐漸狹窄。
即使彼時你已退休,即使如今你依然領著包月或包年的薪資,關注自己的單位時間是否值錢,才不至於在看似高薪、實則廉價的虛相中模糊焦點,才可讓你的含金量步步提純,而不僅僅是單地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