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提到天津,那必提到的一句話就是「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但能說清楚這句話具體意思的人不多,至少我是沒見過,別說老百姓說不清,就連各種文獻記錄也是五花八門,相互矛盾。
簡單來講這句話的前半句,是說海河是由上遊的九條河流匯聚而成,然後歸入大海,至於這九條河都有哪些,現在沒人說得清了,不過乾隆時期的《天津縣誌》中有一篇康熙皇帝的文章叫《御製九河故道說》,列出了九條古河名,為: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但這些河現在一條也找不著,所以也無從考證。當然也有說「九」為極數,是形容河流眾多,比如形容某個地方交通便利,稱為「九省通衢」;說龍的兒子多,叫「龍生九子」等等,這樣說無非是要突出天津的海河文化、漕運文化,我覺得這種說法更符合今天的現實情況。
重點說說後半句。
這「三道浮橋」中的第一道,是指舊時時期南運河上的「鈔關浮橋」。
鈔關是專門徵收貨物稅銀的機構,當時天津地區漕運發達,進出口貨物較多,所以天津的鈔關比其它地區的都大,又因其位於北門外,所以又叫「北大關浮橋」、「北浮橋」。這座橋當時一天就打開兩次,交納完關稅之後,才統一放行來往船隻。「兩道關」中的第一關,也就是北大關,即鈔關。
第二道浮橋,是東門外海河上的「鹽關浮橋」(俗稱「東浮橋」) ,也就是現在金湯橋。
過去東門外的渡口人特別多,經常有人掉到海河裡,於是在此修建了浮橋,這座橋十分簡陋,是用十三條大船連接而成。這地方人多是因為在河岸有大量存鹽的鹽坨,所以鹽官廳也設在這裡,鹽關浮橋之名就是打這來的。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佔領天津,這片地方劃給了意租界,導致鹽坨、鹽關廳全部遷走,所以鹽關浮橋便稱為「東浮橋」了。東浮橋這個名字,一直到今天還有老人在用,但是年輕人很少知道了。「兩道關」中的第一關,也就是海河關,即鹽關。所以這兩道關,鈔關和鹽關,都是重要稅收部門。
第三道浮橋有爭議,一說是「西沽浮橋」,另一說是北運河上的「窯窪浮橋」。
西沽浮橋是天津興建的第一座浮橋,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西沽渡口修建;而窯窪浮橋,就是今天金剛橋的前身。
這就是「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