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馬伊琍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篇關於科普女性產後盆底肌的文章,並附文:
「這世上,但凡心智健全懂得愛的女人,沒有人會後悔生下孩子的,但不是所有女人都懂得產後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因為信息閉塞,也因為對自己的困惑難以啟齒,這種難以啟齒來源於古老的道德審判和固有的羞恥感......」
看到這裡,有不少網友就開始懷疑、調侃:「是不是被盜號了?」
談性色變的時代,一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又一次把「無知當個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但另一邊,當提及到這種生育之痛的切身感受時,不少產後媽媽也蜂擁而至,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產後的相關經歷:
研究證明:70%的盆底功能障礙(PFD)是因為生育導致的,不僅是順產媽媽,剖腹產媽媽也會有,無人倖免。
原來,比生育更難的,是要遭受產後隱匿的疼痛折磨。
產後漏尿究竟是怎麼回事?
產後漏尿,相信是很多媽媽產後生活的一大困擾,有些人認為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動緩解或恢復,於是不予理會。
其實不然,形象點來說,
女性的盆底肌就像一張「吊網」,緊緊吊住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器官,固定其正常位置,並具有多項生理功能:如控制排尿、排便,維持陰道的緊縮度等。
但在懷孕過程中,需要依靠「盆底肌」來承託日益增大的胎兒,這就導致盆底組織的肌肉鬆弛,盆底肌淺圍、盆底肌張力像橡皮筋一樣被拉開,使盆底肌肉和神經會有一定的損傷。
這種損傷分不同程度,會使產婦對尿道的控制力減弱,日後在腹壓突然增大時,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嚴重漏尿現象。
然而,女人產後漏尿這一現象並非個例。
去年母親節,Ella在Facebook社交平臺上發表了長文,
她坦言道:
自己因為在生產過程有點困難,導致產後患上了壓力性尿失禁和子宮脫垂等病症,在打噴嚏、原地跳躍、跑步等時候都會出現尿失禁,直到做完手術後才有所改善。
此外,還鼓勵媽媽們要積極尋求幫助,千萬不要默默忍受。
《康熙來了》節目中有一期是讓嘉賓們聊聊產後尷尬的事,其中一位女星鍾欣凌說:「有一次在過馬路的時候,忍不住打了個打噴嚏,感覺尿液都快要流出了,只能急剎車停步夾腳,真的是很尷尬。」
小S也在一旁半開玩笑地說:「我絕不會做這麼『歐巴桑』的事,因為我會從頭到尾保持雙腿夾緊的姿勢。」
看似一句玩笑話,卻一語道破,撕開了無數產後媽媽最難以言喻的辛酸和苦楚。
關於產後各種「尷尬現象」這個話題,一般人都會選擇避而不談或者默默忍受。
正因如此,許多產後媽媽的產後生理和心理狀況才無法被重視。
被誤解的背後,
藏著90%產後媽媽難以啟齒的痛
都說女人生孩子,就像從鬼門關走一遭。
殊不知,「生孩子不是最難的,生完以後才是劫難的開始。」
因為比起身體上承受的痛苦,精神痛苦才最為致命。
據統計,我國有一半以上的女性會出現產後抑鬱的傾向,最終發展成產後抑鬱症的多達10%~15%。
也就是說,每10名產婦當中至少有一個會遭受產後抑鬱症的摧殘。
這不是危言聳聽。
它就如同身處在萬丈懸崖的邊緣,讓這些精疲力竭、心灰意冷的媽媽們,掉入一個絕望、無助、自責的深淵中。
而唯一能拯救的,就是「被理解」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為什麼近幾年因產後抑鬱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
河南洛陽一女子產後抑鬱,將自己女兒扔下樓後,自己也跳了下去;
濟南28歲的一位母親,給8、9個月大的孩子餵下農藥,隨後自己一同飲下;
合肥一位年輕媽媽將約6個月大的嬰兒殺害後,自殺身亡.....
原本完整的家庭,瞬間支離破碎。
到底是怎樣的絕望,才會讓一個母親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擴大性自殺」,由於剛剛結束分娩,母親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層面未完成分離,而萬念俱灰的母親,由於不忍心將孩子留在這個讓她倍感絕望的世界,就會在自殺的同時也殺死孩子。
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如果一個人不幸患上了重病,身邊親朋好友一定會格外關心,噓寒問暖,並想盡一切辦法給予幫助和救濟。
但如果換成是產後抑鬱,恐怕很多人只會拍拍肩膀,勸病人自己「想開點」、「看看自己的孩子,就什麼都好了。」
如果病情嚴重的話,那就是產婦「太矯情」、 「情緒管理失敗」。
畢竟,「別人生完孩子怎麼都沒事啊,一定是你胡思亂想。」「作為媳婦,你就不能懂事點?整天給人添堵......」
而最值得反思的是,毀滅一個深陷絕望困境的人,恰巧就是這麼一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話:
「哪有什麼產後抑鬱,我看你就是太矯情了。」
是啊,長期在這樣環境下生活的女人,只會讓疲憊不堪和絕望無助無處遁形。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是這個世界對女性最大的惡意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為母則剛」、「媽媽是超人」逐漸成為了當代已育女性固有的標籤。
《請回答1988》裡說道:「上帝無法無處不在,所以才創造了媽媽。」
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都習慣性地將母愛的意義神聖化,恨不得用盡世間最美好的詞彙來歌頌母愛的偉大和光輝。
久而久之,這些讚美便成了套在所有母親身上的枷鎖:身為人母,你必須堅強,也必須偉大。
但似乎很多人都忽略了,她們也曾是被人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女孩,也需要被呵護。
《奇葩說》節目中有一期的辯題是:「媽媽是超人」,這句話真的是對媽媽的讚美嗎?
詹青雲在辯論上說:「媽媽是超人」這句話是在強調和神化母愛的本能,而強調某個身份的本能,就是在漠視所有個體的付出和犧牲。」
的確,如果有選擇,哪個女人想當超人呢?正是因為沒選擇,正是因為不得已,才逼迫自己成為了「超人」。
當媽媽的人,既能忍氣吞聲,也能橫眉冷對。因為孩子就是一個母親最大的底線。
熱播劇《三十而已》裡智商、情商雙高的「完美全職太太」人設顧佳,就像是這個社會對每位母親的期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但再完美的人,也終究會陷入泥潭,身不由己。
當閨蜜問到當媽後的感受時,她說:「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就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不得不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是這個世界對女性最大的惡意。
因為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使成為了超人,本身也是普通人。
沒有與生俱來的「超人」媽媽,只是甘願為了孩子而選擇衝鋒陷陣,迎難而上。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誰不是一邊丟盔棄甲,一邊硬著頭皮奮力向前。
之所以會變得百毒不侵,只是內心早已被凍成寒冰罷了。
喪偶式婚姻才是最可怕的根源
一個「甩手掌柜」的爸爸,足以將一個媽媽磨練成金剛全能,也足以毀掉一個人所有的溫柔。
豆瓣上評分高達9.0的日劇《坡道上的家》裡,全職家庭主婦裡沙子養育女兒的困境,是大多數人現實生活的寫照:
劇中裡沙子的丈夫陽一郎是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他歸根結底認為,做家務和帶孩子都是女人做的事情,平日裡對妻子的態度也極為冷漠。
女兒正處於鬧騰的年紀,又十分愛哭鬧,加上裡沙子每天必須固定給下班很晚的丈夫準備晚餐和放洗澡水,每當女兒的哭鬧聲與丈夫回家的時間相互交錯時,裡沙子都是手忙腳亂、無所適從。
而在一旁的丈夫只會理所當然地問道:「洗澡水放好了嗎?」
在他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有一天,裡沙子接到了法院擔任替補陪審員的任務。
原本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但她卻陷入了矛盾,要離家工作的這十來天,誰來照顧女兒?
各種焦慮和不安情緒接踵而至。
想和丈夫商量對策,卻遭到了冷語相對:「別說的好像你在執行什麼重大任務一樣,只不過是當陪審員而已。」
在工作與生活中選擇一個平衡點,讓步的永遠都是女方。
比起那些被忽略的生理病狀,沉默、無視、貶低等等精神暴力才是擊垮女人的最後一道防線。
而能將她們從深淵中打撈出來的,往往是丈夫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霍思燕聊到「產後抑鬱症」這個話題,表示自己在生完孩子後也有過情緒奔潰、大哭大鬧這樣的情形,幸好有老公杜江的耐心照顧和幫助,才挺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時期。
在她懷孕時,杜江為了照顧她,會抽更多的時間陪伴妻子,還會每天幫她擦防妊娠紋的油,為的是「不讓霍思燕長一根紋」。
在霍思燕責怪父親只顧著照看孩子不關心女兒時,杜江也會耐心開導:「思燕,你注意一下,你的孕激素應該是突然地急劇下降,然後造成你現在的情緒不穩定。」
每段婚姻,當愛意和激情即將被生活瑣事磨碎時,兩個人只有共同承擔和面對,才能從根本上擊敗這種「喪偶式」婚姻。
梅琳達·蓋茨在《女性的時刻》裡說道:「消除羞恥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公開與它對抗。」
真正強大的女人從不把生活裡的苦難化作戾氣和不甘,而是從容地接受生活的考驗,並且敢於將其發洩出來,而不是讓自己蜷縮在一個無助的角落。
因為世上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沉默只會連同兩個人的感情一起消磨殆盡。
轉發給廣大的男同胞們,要知道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更重要的是彼此懂得感恩與陪伴。
文:啊小陳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