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2016年6月10日,早上去買菜,路上我就在想,我現在去買菜,和過去36元工資去買菜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當年因為窮,買菜總是選便宜的菜買,甚至到了菜場收攤前去買,因為那個時候的菜最便宜了。有人說當時雖然工資低,但菜的價格便宜啊。我們舉個例子,當年我記得食堂裡賣一塊大排是0.17元,相當於工資的0.47%,今天平均一個元算5000元,0.47%相當於23.61元,現在除了高端飯店,一塊大排怎麼都沒有那麼貴的。
所以今天我們的生活肯定比當年改善了不少,改善的表現之一就是去菜場買菜不會專門挑最便宜的菜買了,當然我們大部分理智的人也不會像《大腕》裡的臺詞說的那樣,「不求最好,但求最貴」,而且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滿足自己需要的性價比最好的菜,回家後我就寫了這篇至今任然影響巨大的帖子《財務自由,你到了幾段?》:網頁連結
我為什麼要回憶這段故事呢?是因為現在還有很多人在投資眾沒擺脫買便宜的,選股選基金的唯一標準就是估值低,投資非低估不買,一看到高估就迫不及待的賣出。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確實是提倡極度低估,專門做的都是菸蒂股,那是因為他生活在美國的大蕭條年代,就類似我在36元工資的時候買菜專門選便宜的買。到了巴菲特的年代,大環境起了顯著的變化,巴菲特改變了他老師格雷厄姆的菸蒂股策略,選擇的都是護城河寬的優質企業的股票,當然也不是不看估值,而是看性價比。巴菲特說過的唯一一個財務指標就是淨資產收益率,而不是估值PE,就是這個原因。
今天的中國,早就不是36元工資的那個年代了,不管去實體菜場還是網上菜場買菜,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最便宜的菜,而是滿足自己需求的性價比好的菜。同樣,今天我們投資股票和基金,也不應該只看估值高低,而是要更好的去考慮投資品種的性價比,在同樣的品質上選便宜的,同樣的價格上選優質的。
只選便宜,不管是買菜還是投資,都是初級階段沒辦法的辦法,我並不是詬病這種方法,而是說到了今天我們這個時代,都需要進化到追求性價比,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
作者:持有封基連結:https://xueqiu.com/6146592061/143063045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