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依然需要批判精神

2020-12-11 中安在線網站

 2013年09月11日 04:12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魯迅作品是否過時、該不該退出教材?爭論烽煙正熾,雙方各說各理。可對於魯迅到底留下了什麼、我們該繼承什麼,卻關注不多。

  不由想起2011年上海魯迅紀念館聯合北京等5個城市,就民眾對魯迅的認知和評價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2.05%的受訪者認為魯迅的批判精神並不過時。無獨有偶,近日新浪網相關網調中亦有七成以上網友持類似觀點。網絡民意未必等於民意,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們對魯迅及其作品的關注,不僅在於其獨立人格、犀利筆鋒,更在於其批判精神——在對黑暗的痛斥中闡發光明,在對冷漠的鞭笞中展露希望,在對醜陋的揭露中開示未來。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魯迅所處的環境與今天大不同,可那些因襲既久的陋習、遮蔽心靈的積塵、戕賊人性的弱點,並未完全蕩除、消逝。翻閱魯迅先生的作品,無論是喟嘆革新之難,「即便搬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還是鞭撻冷漠圍觀,「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抑或是痛感公德缺失,「僅因目前的極小的自利,也肯對於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一個創傷」……昨天的話在今天說,仍讓人有所警醒、啟發。

  批判是發現問題的眼睛。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需要的不僅是撫慰心靈、平衡心態的「心靈雞湯」,更需要發現問題、直面問題的批判精神。讚嘆改革日益推進、突破重重壁壘,也要直面部門利益仍然頑固的現實,想方設法破除「攔路虎」;謳歌好人不斷湧現,也要意識到冷漠圍觀仍然存在,攜手改善社會人心;欣喜公德意識漸成風尚,也不應迴避一些文明缺失的醜陋現象時有發生,努力填平「道德窪地」。謳歌成就之時看到隱患,肯定進步之時直面問題,才能保持一份清醒、冷靜。

  批判需要建設性的心態。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批判從來不是為批評而批判。置身事外的冷嘲熱諷、痛快一時的情感宣洩,只能導致憤世嫉俗、悲觀失望,無益於世道、有害於人心。這種所謂的「批判」,與真正的批判精神大相逕庭,首先就該受到批判。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要革新的破壞者,因為他的內心有理想的光」,批評而不解構,鼓勁而不洩氣,飽含批判精神而不失建設心態。我們痛斥既得利益者頑固,也要拒絕同流合汙;鞭撻冷漠圍觀,也要挺身而出;批評公德缺失,也要自我警醒;指出問題得失,也能貢獻智慧力量。

  社會需要傾聽的耳朵。良藥利於病,畢竟苦口;忠言利於行,畢竟逆耳。正如魯迅先生感嘆「立論之難」,誇一個孩子將來大富大貴的人會受到青睞,而說他將來必定要死的人必遭白眼,即便前者無根無據,後者實為必然。這闡釋了最簡單的道理,光有批評還不夠,關鍵要有善於傾聽的耳朵、理性寬容的氛圍。不僅要認識到批判是社會的清醒劑,容忍批評、正視問題,還要能從批評甚至指責中打撈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反之,視之為挑毛病、揭傷疤、唱反調,結果只能表面一團和氣、內裡矛盾重重,看似風平浪靜、實是暗流湧動。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 」可謂振聾發聵!

  《莊子》說,「夫六經者,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世易時移,「六經」不過是記行道治民的往事(「陳跡」),而非治道本身(「所以跡」),執著於前者而忘了後者,無異於捨本逐末。同樣,如果糾結於魯迅作品在教材中所佔篇幅多少,甚或拘泥於時代印記而忽略了精神本質,都不足取。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魯迅該不該退出教材」,而是我們今天如何繼承發揚他的批判精神。(張永生)

相關焦點

  • 《批判與啟蒙》鄧曉芒與他的「時代精神的衝動」
    儘管這部著作是一系列文章的彙編,卻是一部帶有嚴肅批判精神和思想自覺的作品,其中體現了作者對於身處時代和自身文化的思索,同時也可將這本書看成是作者理解自己乃至同時代知識分子的一份真誠的答卷。回到傳統中去尋找當代問題文中絕大部分篇章在書籍出版前已經發表。文集「上編」所收錄的論文,著重關注於對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的批判。
  •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心態」
    曾有人說,批判精神,是呼喚進步的閃耀火花,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沉淪;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聖之光,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墮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來的熱切嚮往,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絕望。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批判是思想進步的活水、社會發展的源泉。沒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沒有神學大廈的坍塌,也就沒有我們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沒有費爾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沒有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登場;沒有共產黨人的批判精神,就不會有社會主義中國的撥亂反正,也就沒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正是在批判中,我們突破一個又一個禁區,從必然王國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國。
  • 弘揚傳統文化亦當有批判精神
    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這些傳統文化典籍的內容,都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是在封建時代延續過程中的文化產物。而今天,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進行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就需要時刻有著警惕的眼光。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我們能夠有著這樣的一種批判精神。
  • 例論魯迅的批判精神
    例論魯迅的批判精神東營市實驗中學2019級9班 王傑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不單單是「批判」,而且是「理性的」、「發展的」、「明智的」批判。表面上是培育大家的德行,實際意義上是禁錮大家的思想,不讓老百姓在思想文化上危及朝廷的統治,魯迅就看破了這一點,用文化發展的眼光看待這種推行封建孝道的時代特徵。同時,《貓·狗·鼠》一文中,魯迅這樣說人的發展: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
  • 屈原:愛國精神 批判精神
    但屈原的愛國思想與狹隘的忠君意識雜揉互混,他把實現「美政」的理想寄託於楚王一人,顯然反映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至於漢以後的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專制政權的「愚忠」精神,原式的。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齊怒。餘固知容賽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 【特稿】侯惠勤| 新時代的鬥爭精神:意識形態批判能力
    [1] 更值得注意的是,歷史證明,毛澤東批評的這種現象絕不是個例,而是在共和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問題,需要認真看待。意識形態的批判能力和鬥爭精神不單純是一種思想理論水平,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政治敏銳性和鑑別力,是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突出表現。因為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黨員幹部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在重大是非面前是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還是首先考慮個人的進退得失。
  • 對「精神原型」的一種批判
    「一箭雙鵰」是需要高超的技藝的,一般也是難得見到的。《關於中國的火》主旨是以古今中外的「放火名人」如秦始皇、希特勒的「放火燒書」、項羽的「火燒阿房宮」而隱喻地痛斥(劍指)日本侵略者對於中國的燒殺劫掠的,但在古希臘與古中國「火神」的歷史傳說之比較中,卻對我們民族的「精神原型」給予了一種不露「劍痕」的批判,因而構成了一種特別意趣的「一箭雙鵰」。
  • 批判性精神之批判精神與理性美德
    批判性思維具有巨大的個人、社會和教育意義,好的批判性思考者應該具有批判精神與理性美德。批判精神包括獨立思考的精神、反思質疑的精神和開放兼容的精神。理性美德則包括理性的謙遜、理性的執著和理性的公正。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求我們在尋找和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以及接受或拒絕一種思想觀念時,充分發揮理性的自主。批判性思維預設獨立思考,或者說獨立思考時批判性思維的最低要求。相反,依賴現成的答案、尋找模板、生搬硬套、死記硬背 、人云亦云甚至抄襲剽竊都是不獨立思考的表現。反思質疑的精神,其中反思不是重複思考。
  • 為什麼說司馬遷的批判精神源於先秦士族的批判傳統?
    這些都是對司馬遷的批判精神的認識。其實司馬遷更多的批判精神來源於先秦士族的批判傳統。周朝尚未形成思想專制。周公試圖以天道來約束君王,為士大夫批判君王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它確認了君王地位是可上可下的,讓君王時時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天道。這一點正是士大夫們的責任,而君王也必須認可臣下這種責任。《國語?
  • 長徵精神的哲學內涵與時代意義
    具體說來,長徵精神首先是批判本本主義的具有鮮明歷史和時代特徵的實事求是精神,即拒絕照搬蘇聯的經驗和抽象的理論,堅持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社會性質來決定革命的方略與道路的精神。時代發展到今天,實現好「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就成了新的長徵任務,「這是接續進行的。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徵路」。要順利完成好這一目標,就需要創新發展理念,從資源驅動和不平衡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協調、共享、開放、綠色的發展新理念上來。  長徵精神其次是批判宗派主義的團結和共同體精神。
  • 卡西爾 | 「批判的時代」
    文德爾班在談到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時說,它仿佛先驗地構成了歌德詩歌的概念。他還指出,歌德詩歌的成就以及他的詩歌創作活動源於《判斷力批判》,且是為它所要求的,是出於哲學思想的純粹必然性。在18世紀德國思想史上,這種要求和行動的統一,藝術形式和反省的沉思的統一,並不是人們刻意尋求的,也不是人為地歸納出來的,而是它的種種基本形成力量之間能動的相互作用的直接產物。
  • 波普爾:科學就是可證偽,批判和懷疑精神不可或缺
    1證偽主義證偽主義就是堅持一種懷疑、批判、創造的科學精神,一生去踐行運用。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創立的科學哲學理論。2波普爾其人其思波普爾出生於自然科學的革命時代,這培養了他對於科學始終持有懷疑、批判的創造精神。20世紀30年代,實證主義佔據統治地位,現代科學發展迅猛,人們對於自然的認知由宏觀轉向微觀,由低速轉向高速。
  • 《呼蘭河傳》:『泥坑』空間認識中的題眼所展示的抽象批判精神
    呼蘭河小城的整個空間分布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它是整個空間認識中的題眼,完美地展示出作者那諷刺而有深意的文筆和抽象批判精神。今天我就以『泥坑』這個空間認識的題眼,來解讀蕭紅的批判精神。看她是如何毫不留情的鞭笞呼蘭河小城中人們生存的麻木與精神的封建。
  • 專訪:中國今天依然需要長徵精神——訪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
    新華社芝加哥10月16日電 專訪:中國今天依然需要長徵精神——訪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斯圖爾特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哈伊裡·圖爾克  新華社記者徐靜  「長徵是中國人民願意付出任何犧牲實現目標的典型例證。」
  •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拉康雖沒有使用意識形態批判之類的概念,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可以轉換成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拉康認為「自我是他者」,人類的一切經驗和表達不是源於自我,而是植根於先於主體而存在的無意識語言結構。自我或主體從根本上說是分裂的,為了彌合這一分裂,人們不得不一再地被迫投入到誤認之中,這些誤認構成了原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
  • 00後有了批判精神的能力,卻敗給了沒有支持這些精神的現實
    批判精神是在哪兒沒有的?是慢慢的在學校學習過程中,被打壓沒的。我們總想讓孩子有領導力,總想讓孩子有勇氣挑戰權威,可是,卻在孩子自由言論上打壓孩子----我的體會就是這樣的,00後懂得特別多,但卻還是被沒有他們有勇氣的人管著。。。或許我的體會不夠全面,但在我眼裡,00後就是鏡子,足以照出現在教育界存在的問題。
  • 新批判理論:存在主義現象學、語言理論和精神分析(含思維導圖)
    因為福柯認為薩特依然是在意識哲學的內構建批判理論。他甚至認為「所有哲學家立場的幻想都被薩特以令人尷尬的坦誠重演了一遍。」符碼所創造的幻覺,並不需要任何支撐,它僅憑自身就可以催眠和引導主體。最終符號學發展成了一種獨立的批判理論,與生產方式的批判理論不同:在讓·鮑德裡亞看來,生產方式之外基於交換主義(互動過程)的過程可能也許對主體具備更加重要的意義。這一意義甚至與生產關係本身是等量齊觀的重要。儘管哈貝馬斯試圖將符號理論發展成一種理想的交互過程,但是其理性個體的假設和薩特一樣總是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 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
    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就是其理論的「批判性」,馬克思把他許多重要著作的標題和副標題定為「批判」,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資本論》、《神聖家族》等,這種由康德發起的德國古典哲學中的批判運動,經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到馬克思,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但就其批判的對象而言,經歷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費希特的「批判自我」-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的對「現實社會生活歷史運動的批判」。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現代性批判的視野下,馬克思力圖實現對現代社會的總體性把握,注重考察物質生產因素和精神文化因素在現代性生成過程和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性原則是揭示現代性存在論基礎之前提,這種存在論基礎的澄清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實現。藉助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透視,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最終完成現代性批判的理論建構。
  • 顧頡剛批判胡適,童書業批判顧頡剛,學生批判老師也是一種傳統嗎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批判胡適的大潮中,顧頡剛同樣不能免俗,要與胡適劃清界限。學生批判老師成了一種傳統了,顧頡剛的弟子童書業也在批判自己的老師顧頡剛,童書業最後也被自己的學生批判,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1951年,顧頡剛顧就在《大公報》發表《從我自己看胡適》一文表明要與胡適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