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泥坑』空間認識中的題眼所展示的抽象批判精神

2020-12-12 拿我故事換你酒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回憶性長篇小說,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 20 世紀中文小說百強第九位。

讀蕭紅的小說時,你會發現她喜歡以抒情筆調抒寫著自我主觀感受;採用散文化的小說結構;重文化風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浪費筆墨;故事情節斷斷續續,然而意味深長。

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本書開始,呼蘭河城的面貌便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出經過千年積澱的呼蘭河城。用舒緩的語調對這個東北小城裡的場景進行了介紹,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染缸房、小胡同、大泥坑等等,每一個場景都體現出小城特有的氣質。

呼蘭河小城的整個空間分布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它是整個空間認識中的題眼,完美地展示出作者那諷刺而有深意的文筆和抽象批判精神。

今天我就以『泥坑』這個空間認識的題眼,來解讀蕭紅的批判精神。看她是如何毫不留情的鞭笞呼蘭河小城中人們生存的麻木與精神的封建。

01泥坑周邊看盡眾生相,它是生活的象徵與精神的隱喻

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泥坑,它在全城赫赫有名,因為它是真的非常「坑」。

不下雨時,那坑裡的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了河。等坑水落下去,太陽一曬,就飛出很多的蚊子到附近的人家去。要是碰上一個月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質度就更純了,水分被完全蒸發走,那裡面的泥,又黏又黑,比漿糊還粘。好像煉膠的大鍋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那怕蒼蠅蚊子從哪裡一飛也要黏住的。一年之中抬車抬馬,在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沒有一個人說把泥坑子用土填起來不就好了嗎?沒有一個。—節選自《呼蘭河傳》

這個大泥坑,下雨天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大旱年又往往出大亂子,不知淹死了多少動物,害了多少人。但是整個呼蘭河小城的人們只是在此觀望,看熱鬧。

他們想過怎麼解決這個大泥坑帶來的煩惱嗎?是的,他們想過:

把兩邊的院子拆了,讓出一條道來。沿著牆根種上一排樹,下起雨來人就可以攀著樹過去了。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

所以這個攔腰截斷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一直都在。它就在那裡,不言不語,冷眼旁觀著城裡的人來人往,它是整個呼蘭河小城的濃縮鏡像。它不僅是小城所有人生活的展示臺,還是小城生存的隱喻。

人是時代的縮影,時代鑄就了人性。大泥坑不僅僅展示了呼蘭河城中的居民的麻木不仁,他們更是當時幾億國民狀態的縮影。這裡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是帶有積極性的,都是些甘願做傳統思想的奴隸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憐蟲。

大泥坑讓我們看到,這些屈服於傳統的人多麼愚蠢而頑固,有的甚至於殘忍,他們過著夢魔似的生活,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卻又悠然自得其樂。

有人曾試圖打破這種這種早已千瘡百孔極度不合理的生活狀態嗎?有的,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無意識的抗爭與違背生活,讓她最終走向了死亡。

蕭紅則是有意識的反抗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病入膏肓的生活。她用眼淚與微笑回憶這座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這個悲壯的大時代進行著悲壯的鬥爭。

02時代是人的背景,人是時代的註腳,大泥坑周邊的人是當時幾億國民狀態的縮影

1902 年梁啓超先生創辦《新民叢報》,創刊號上,他強調,新民為今日第一急務,激勵人們都要自尊和進步。

梁啓超先生曾說過中國人有如下之缺點:

奴性太重,對權力和暴力的極端順從;一盤散沙,只重私德,不重公德;民智低下,依賴成性,遇事退縮,缺乏尚武精神和進取氣質。這段話在今天讀來,依然有振聾發聵之效,它真實反應了那個時代的國民性。

與其相同的是,棄醫從文的魯迅,他用手中筆引領國民走向啟蒙之路,用文字重振國民性。而他也是批判舊有愚弱卑怯的國民劣根性,最為得力的文學家。

他曾說:「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他交代起自己的「棄醫從文」,源於一次觀看幻燈片的不快經歷。幻燈片播放的是日俄戰爭,但是戰爭卻爆發在中國的領土上(最大的諷刺),片中一名中國間諜要被槍斃,周圍圍著很多看熱鬧的人,在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哀),同樣看到這一切的還有一個課堂裡的我。

《呼蘭河傳》中也不乏這樣麻木愚蠢的看客:

有跳河或投井的屍首被打撈上來,絕不先下葬而要展覽兩天,人們即使覺得恐怖,仍然會興衝衝去觀看。有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以及那些看熱鬧編謠言的人,讓人印象深刻卻又毛骨悚然。還有那些穿長袍短褂,非常清潔的紳士一流的人物,圍觀看車夫和他的馬不斷下陷卻不上前施以援手。以此為生活樂趣,用這些無需付費就能看的熱鬧來裝點死氣沉沉的生活。正是由於蕭紅敏感細緻的感受到了這一切,所以她選擇用上天賜予她的才華書寫了歷史上的封建愚昧、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以及人性的醜陋,直擊那個時代的心臟。

呼蘭河小城裡的泥坑,不但是那個時代的泥坑。它會跨越空間,超越時間,在每個時代出現,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群麻木愚蠢的人圍繞在這個泥坑周邊,他們觀望、取樂、甚至遭殃,但就是沒有人想過用泥將它給填上。

蕭紅也看見了「坑」,她要用「泥」填平這個「坑」。最終在生命的盡頭,她用她在文學上的理想主義,抵抗著病魔,為著填平那個「坑」做出了自己微薄的貢獻。

03「國民性」的轉變與流傳

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小城裡,大街小巷每一個茅舍,每一個籬笆後邊,都充滿了嘮叨爭吵,哭笑乃至夢囈。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幾乎都冷漠自私、喜歡傳話、誇大事實、瞧熱鬧不嫌事大的人。人們竭盡看笑話之能事,多像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鮮明地表現了舊中國人們麻木、無同情心國民性!

舊中國的國民性是與生俱來的嗎?當然不是,國民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與發展。

縱觀歷史,這幾千年的發展並不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而是一種近乎直線式的倒退。從先秦的貴族文化、漢朝的單純純樸、魏晉的名士風流、唐朝的陽光雄健,尚武精神、宋朝的重文輕武,崖山之後在無中華至明清的國民性集體流氓化,這樣一種轉變實在是太讓人扼腕不已、痛心疾首。

國民性有如此流變與專制制度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國民性的惡變是君主專制的結果,這種結果恰恰是君主專制者最樂意看到的。國民性的缺失代表了人們思想的滯後麻木不仁,這樣的民眾更便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對權力越順從。

從秦朝設立三公九卿,確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至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滿清政府的統治,君主專制制度可謂日趨完善和臻於化境。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後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再到重新修書,大興文字獄。一家之言,獨一思想,幾乎影響了社會進程幾千年,這也讓君主專制所認可的獨一意識形態幾千年來佔據了每一個國民的大腦。至此我們的國民性就在這樣一種極端利己的制度下變得日漸麻木、無情、自私和怯懦起來。

直至近代,由於新文化運動它所倡導的全方位的思想啟蒙,帶動了救亡圖存與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崛起,這種革命思想勢必會與舊有的國民性思想產生激烈的碰撞,我們開始反思國民性,批判國民性。

而對於「國民性批判」這個話題,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位作家便是魯迅。蕭紅恰恰師從魯迅,受其影響頗深,她擅長用極其細膩的文字,書寫出精妙絕倫的「嘲諷」,有時候更是青出於而藍勝於藍。

當我們讀到關於《呼蘭河傳》的裡大泥坑的那幾段描述時,我們極其佩服蕭紅用她特殊的文筆,充分地表達出了她對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無可救藥的國民性之否定態度。

04結語

我們說,現實主義作品往往都離不開它的批判性,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來審視一下所謂的「批判性」的話,蕭紅在呼蘭河小城這些底層勞動人民的身上幾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

天底下還有比這些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樸實的嗎?沒有了,在蕭紅的筆下,我們看到他們與世無爭,自娛自樂,只想有口飯吃。就是這樣一群最樸實的底層勞動人民,在呼蘭河小城的大坑面前,盡顯人性的醜陋,麻木不仁……

時代背景造就了他們,他們自然地選擇冷漠來面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都壞到什麼地步了。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呼蘭河小城的民眾越是讓人看著樸實,這個時代越壞。民眾的樸實就是批判性。

相關焦點

  • 【閱讀分享】《呼蘭河傳》
    「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那正是蕭紅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還不怎樣成問題的時候,她寫成了她的最後著作———小說《呼蘭河傳》,然而即使在那時,蕭紅的心境已經是寂寞的了。而且從《呼蘭河傳》,我們又看到了蕭紅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 影子前面有陽光——讀《呼蘭河傳》
    ——題記蕭紅是一個怎麼樣的女作家,我一直很想知道,偶然在圖書館裡尋得她的一本作品《呼蘭河傳》。更因為一直有一個北方情結,想要到北方的大草原上,在清風徐徐的夏夜裡看仿佛觸手可及的星辰,所以知道呼蘭河是北方小城的一條河,就抱著可以了解北方地理環境借了回來。嚴冬,是《呼蘭河傳》裡閃亮出場的季節。
  • 《呼蘭河傳》|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正如茅盾所說,她的生活和心境都充滿了難以索解的寂寞。帶著她那種孤獨和矜持去看呼蘭河傳,才能從童年回憶之外略微滲透她最後的告解。跟著蕭紅慢慢走進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充滿了聲響和色彩,但又是刻板單調的。東大街的泥坑,即使是陷了很多次馬,也從來沒有人要說來填上。做粉的房子總是搖搖欲墜,也沒有人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的水燈總是慢慢向下遊飄,飄著飄著就滅了一盞,怎樣都由不得人。在蕭紅的文字中,往往看不到刻意的時間,仿佛是剛發生,而又仿佛是發生了很久。
  • 【教學反思】《呼蘭河傳》整書閱讀
    二、 散文化的敘事情調蕭紅在對整片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上十分恰當,旅居他鄉、久病纏綿的蕭紅在《呼蘭河傳》中,用詩一般的語言敘盡了對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懷念之情。在這裡,蕭紅遵循著她一貫的創作特點,打破常規,不追求故事情節的曲折蜿蜒,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敘述語言與傳統小說的敘述語言完全不同,充滿了散文化的特點。
  • 大宅怪語錄 | 呼蘭河摸魚傳
    尤其是讀後感,它可能出現在任何課程的作業中。今兒回來就跟大伙兒聊聊自己寫《呼蘭河傳》讀後感的故事。這時候大伙兒可能就會問,咋就寫起讀後感來了,還整個《呼蘭河傳》。這麼僵硬的操作,難道說,大宅把自己學校的作業拿來當推文了???咱就把故事線拉回到課堂上,咱們老師他在布置這個讀後感作業的時候,也是一臉無奈的。
  • 《呼蘭河傳》:白描與對比的獨特穿插,構造了呼蘭河的絕美神話
    前言: 《呼蘭河傳》是蕭紅生前完成的一篇長篇小說,該書於1940年12月12日完稿,此時的蕭紅已經身患肺結核,拖著病重的身體完成了著作。《呼蘭河傳》一經發表連載完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蕭紅便因病離世。
  • 小學高年級《呼蘭河傳》《青銅葵花》閱讀測試題
    《呼蘭河傳》閱讀測試題答案 一、填空題。(40 分) 1、《呼蘭河傳》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蕭紅)。 3、呼蘭河除了一些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還有不少精神上的盛舉,如(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  4、呼蘭河這個小城只有兩條街,其中大泥坑在(東二道街) 上。 5、在東二道街上,還有幾家(扎染鋪),這是為死人而預備的。 6、呼蘭河最有名的地方是(十字街)。
  • 讀《呼蘭河傳》,看蕭紅一生為何如此悲涼?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在魯迅支持下發表小說《生死場》出名,其一生短暫孤苦。《呼蘭河傳》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寫於香港。《呼蘭河傳》全書共7章。第一章寫家鄉呼蘭河,1920年代的呼蘭小城,嚴冬封鎖大地,滿地都是裂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十字街,從十字街首飾店、李永春藥店、東二條街的火磨,到龍王廟裡的小學,一幅眾生相浮現筆端。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蕭紅筆下東北大地的社會空間,一個病態的社會文化空間
    讀者通過體驗不同的季節特點能夠感受這些物理空間的特色,但社會空間中的人際關係與文化氛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無限的。在文學創作中,作家會在有意無意間將空間作為文化、習俗、政治的集合體,魯迅在《故鄉》中,不僅描寫了對於故鄉的回憶,更寫出了故鄉的愚昧與落後;沈從文在《邊城》中描繪了不為世俗所擾的邊城,描寫了邊城淳樸的民風與民俗。
  • 《呼蘭河傳》勾起童年的回憶
    蕭紅的《呼蘭河傳》,寫盡了一座封閉式小城的日常哀樂,或許過去的日子都是大同小異的,愚昧著、封建殘毒桎梏著人的精神。屬於我們那一代的故事,在日漸緊張的生活中,來不及追憶了,或許會忘記,或許真的刻在了生命裡,誰知道呢,僅以數筆記過我淺薄的所思所憶吧。
  • 《呼蘭河傳》裡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景物描寫,太動人了
    我最先接觸蕭紅的文字,就是這本《呼蘭河傳》。《呼蘭河傳》雖然定義的是小說,但寫法與別的小說卻很不相同,一般的小說都會有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貫穿全書,但《呼蘭河傳》沒有。它用詩一樣的語言,散文一樣的結構,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描寫她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人物的生活場景。
  • 解讀:什麼是數學抽象?數學抽象在高中數學中的運用
    數學抽象是指通過對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的抽象,得到數學研究對象的素養。主要包括:從數量與數量關係、圖形與圖形關係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係,從事物的具體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和結構,並用數學語言予以表徵。
  • 為什麼說司馬遷的批判精神源於先秦士族的批判傳統?
    司馬遷傳》稱其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些都是對司馬遷的批判精神的認識。其實司馬遷更多的批判精神來源於先秦士族的批判傳統。周朝尚未形成思想專制。周公試圖以天道來約束君王,為士大夫批判君王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它確認了君王地位是可上可下的,讓君王時時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天道。
  • 社會批判理論 | 新傳理論33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批判理論」最早由霍克海默於1937年在《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中提出,批判理論的核心即批判,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
  • 《批判與啟蒙》鄧曉芒與他的「時代精神的衝動」
    儘管這部著作是一系列文章的彙編,卻是一部帶有嚴肅批判精神和思想自覺的作品,其中體現了作者對於身處時代和自身文化的思索,同時也可將這本書看成是作者理解自己乃至同時代知識分子的一份真誠的答卷。回到傳統中去尋找當代問題文中絕大部分篇章在書籍出版前已經發表。文集「上編」所收錄的論文,著重關注於對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的批判。
  • 《呼蘭河傳》媳婦說想回家,婆婆用烙鐵燙其腳心,鄰居:是為她好
    ——《呼蘭河傳》這段話來自蕭紅經典作品《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篇,以兒童視角展開,講述了主人公「我」親眼見證,一位12歲的童養媳在婆家遭受非人待遇的故事。自民國以來,以兒童視角敘事的文學作品有很多,比如魯迅的《懷舊》,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及遲子建的《北極村童話》等等,其中蕭紅所著的《呼蘭河傳》也一直被視為兒童視角敘事的典範。蕭紅的人生自不必多說,一位極具詩情畫意卻又困宥於殘酷現實的多情女子。
  • 讀書散記4:對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粗淺認識
    令他感懷終生的是在幾個月期間內每周兩晚,為胡耀邦逐字逐句解讀美國女記者維特克的《Comrade Jiang Qing》一書,就近觀察了胡耀邦的偉大情懷和學習精神,並結下無拘束的友誼。類似的哲學史讀物還有很多,淺顯的例如英國人Stangroom和Garvey的《The story of philosophy》,中文版名為《西方哲學畫傳》,圖文並茂、生動而深入。
  • 批判唯心主義理學和倡導「實事求是」精神的顧炎武思想
    引言明清之際,我國思想界興起一種新的學風,從空疏的心身性命之學的泥坑中自拔而出,轉向「國家治亂之原,生民根本之計」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這種思潮以顧炎武為代表,發生過相當深遠的影響。加之他生活在賦稅徭役比較繁重的江南地區,親自看到農民不堪賦稅之苦,以及豪富貴族任意兼併土地等情況,使他在政治上基本贊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所闡揚的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提出以「眾治」代替「獨治」的主張。
  • 對網際網路的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只有深入制度和歷史的細節,不帶任何濾鏡,可以認識到,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精英統治。在每個位面及再細分,都是少數高度組織化,壟斷資源和技術的精英,支配大多數原子化,如馬克思所揭示的,與工具分離的群眾。後者毫無懸念地淪為客體,被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