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呼蘭河傳》

2021-02-07 納年笙歌

  這兩天,讀完了一本很早以前購買的書——《呼蘭河傳》。

  這個所謂的「早」,早到什麼程度呢,記得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名叫《祖父的園子》,描繪了一個天真的小姑娘和祖父度過的快樂時光,其中「吃鴨子」的文段到現在我仍記憶猶新。學這篇課文時,老師叫我們注意書下的注釋,「本文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說這是一本很經典的著作,推薦大家閱讀,於是便購買了,直到五年多後的今日,我才終於將它讀完。

 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我閱讀後的感覺,我想說:

  震撼。

  其實是有些奇怪的,能用「震撼」來形容這本書。蕭紅,她在這本書中的文字是極其樸素平實的,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沒有虛浮絢麗的色彩描繪,可細細品讀完整本書,卻依然有一種無端的震撼縈繞心頭。

  這份震撼,是從茅盾先生為這本書寫的序言開始的,以下節選了幾部分:

  

「二十多年來,我也頗經歷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壓在心上、因而願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於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為了追求真理而犧牲了童年的歡樂,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個對民族對社會有用的人而甘願苦苦地學習,可是正當學習完成的時候卻忽然死了,像一顆未出膛的槍彈,這比在戰鬥中倒下,給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單純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這種太早的死曾經成為我的感情上的一種沉重負擔,我願意忘卻,但又不能且不忍輕易忘卻,因此我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這意念,也是無聊的;可資懷念的地方豈止這一處,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邊埋葬了悲哀。

「對於生活曾經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屢次「幻滅」了的人,是寂寞的;對於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對於自己工作也有遠大的計劃,但是生活的苦酒卻又使她頗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悶焦躁的人,當然會加倍的寂寞;這樣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發覺了自己的生命之燈快將熄滅,因而一切都無從「補救」的時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語言可以形容的。而這樣的寂寞的死,也成為我的感情上的一種沉重的負擔,我願意忘卻,而又不能且不忍輕易忘卻,因此我想去淺水灣看看而終於違反本心地屢次規避掉了。

「蕭紅的墳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淺水灣。

「在遊泳的季節,年年的淺水灣該不少紅男綠女罷,然而躺在那裡的蕭紅是寂寞的。

「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那正是蕭紅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還不怎樣成問題的時候,她寫成了她的最後著作———小說《呼蘭河傳》,然而即使在那時,蕭紅的心境已經是寂寞的了。而且從《呼蘭河傳》,我們又看到了蕭紅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

「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

    關於蕭紅,各類文章也是數不勝數,相信大家也通過各種方式可以了解到這位作家,所以這次主要是想分享一些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感悟與思考。因此這篇文章有些類似我很早之前發布過的第一篇【閱讀分享】——遲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總之可能依然寫得不夠充實、略顯簡易,這個寒假也計劃將自己閱讀的書多分享幾本出來,也算是鍛鍊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吧!

  我的閱讀習慣其實並不好,我很少會在充分了解一位作者的前提下去閱讀一本書,而經常是「臨時起意」式的即興閱讀,比如這次的這本《呼蘭河傳》,也是源於偶然瞥見書架上這本躺了許久的書還沒有翻看過,便拿起來簡單閱讀兩句,之後便沉浸其中了。當然,在後續的閱讀中,包括在構思這篇分享的時候,我也通過多方資料的參考對這本書的作者蕭紅略有了一點了解。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蕭紅的這本書,雖提名為《呼蘭河傳》,其實不妨說是一本她自己的傳記,若再說得實際一點,大概是她童年生活的縮影。但細細品味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人性特點,還有穿插其中偶然的幾句對於人生的感慨,無不又在告訴著我,這絕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傳」,或許在四字的書名背後,還隱藏著許許多多等待不同讀者去發現的不同意義。

  下面,我將我在文章中曾批劃的一些句子進行了分類整理,以三個部分分別做一些簡單的闡述。

(一)所謂親情

  ——女孩,祖父,和園子。

  談及蕭紅的童年,必定會談及她的祖父,還有她家的園子——這些似乎是眾多人評價她「寂寞」生活裡唯獨的色彩了。

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後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

颳了風,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樣,在我卻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沒有去處,玩沒有玩的,覺得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麼長。

許許多多人評價蕭紅,都說她「太寂寞了」,一生裡留下來唯獨深刻的記憶,便是她和她祖父,還有那座大園子的點滴畫面,這些畫面也確是溫馨動人的:

「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可是白雲一來了的時候,那大團的白雲,好像灑了花的白銀似的,從祖父的頭上經過,好像要壓到了祖父的草帽那麼低。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蓆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但深刻地品讀,那流露出的隱晦的、似淡非淡的感傷和寂寥感,確實是無從掩蓋的:

「我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同伴,我是我母親的第一個孩子。

「等我生來了,第一給了祖父的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地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 怕什麼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麼。

關於生死的話題,背景放於一位天真的孩童和年逾古稀的老人間:
祖父說:「這是說小時候離開了家到外邊去,老了回來了。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說家鄉的口音還 沒有改變,鬍子可白了。」祖父說:「好比爺爺像你那麼大離家,現在老了回來了,誰還 認識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小孩子見了就招呼著說:你這個白胡老頭,是從哪裡來的?」我一聽覺得不大好,趕快就問祖父:「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鬍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

小孩子的一些想法,有時候並不是幼稚天真的,反之,可能是極其深刻的:

「他們帶我到糧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時候竟把我帶到街上,是已經離開家了,不跟著家人在一起,我是從來沒有走過這樣遠。不料除了後園之外,還有更大的地方,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麼熱鬧,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車馬,而是心裡邊想: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其實讀到這裡,我就在想,最後這句話,是不是正給她在19歲時離家出走做了一份鋪墊.

(二)所謂現實

  ——風俗、社會、人性.都在這本書裡了。

  這本書的第一章,其中有一個重點描繪的事物——泥坑子。一個泥坑,給人們找了許許多多的麻煩,許多事情也發生在此。

  有些事情,展現了人性惡的一面:

誰知這泥坑子的底是高低不平的,人家過去了,可是他卻翻了車了。車夫從泥坑爬出來,弄得和個小鬼似的,滿臉泥汙,而後再從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馬,不料那馬已經倒在泥汙之中了,這時候有些過路的人,也就走上前來,幫忙施救。這過路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穿著長袍短褂的,非常清潔。看那樣子也伸不出手來,因為他的手也是很潔淨的。不用說那就是紳士一流的人物了,他們是站在一旁參觀的。看那馬要站起來了,他們就喝彩,「噢!噢!」地喊叫著,看那馬又站不起來,又倒下去了,這時他們又是喝彩,「噢噢」地又叫了幾聲。不過這喝的是倒彩。

    下面這段又說明了什麼?社會現狀、人性、或是思想的缺陷,我認為我難以找到一個確切的方向來評價:

有一次一個老紳士在泥坑漲水時掉在裡邊了。一爬出來,他就說:「這街道太窄了,去了這水泡子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了。這兩邊的院子,怎麼不把院牆拆了讓出一塊來?」他正說著,板牆裡邊,就是那院中的老太太搭了言。她說院牆是拆不得的,她說最好種樹,若是沿著牆根種上一排樹,下起雨來人就可以攀著樹過去了。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若說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

  依然是人性,到如今也依舊存在的:

一進門,炕沿上坐著外祖母,那孩子一邊哭著一邊撲到外祖母的懷裡說:「姥姥,你吃的不是瘟豬肉嗎?我媽打我。」外祖母對這打得可憐的孩子本想安慰一番,但是一抬頭看見了同院的老李家的奶媽站在門口往裡看。於是外祖母就掀起孩子後衣襟來,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哐哐地打起來,嘴裡還 說著:「誰讓你這麼一點你就胡說八道!」

  還有:

年輕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命,於是往往演出悲劇來,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其實不對的,這井多麼深,平白地你問一個男子,問他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個年輕的女子竟敢了,上戰場不一定死,也許回來鬧個一官半職的。可是跳井就很難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

(三)所謂人生

  ——有時候,人生確實就是這樣的。

      蕭紅所生活的呼蘭河畔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如此簡單:

「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但也有些人的生活不那麼盡如人意,這之中或許也包含著蕭紅自己: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裡,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還有這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五章的「團圓媳婦」,對於這個可憐的12歲女孩——封建思想觀念下的產物的經歷的闡釋,似乎將這本書推向了高潮,這一部分也是最能令人從內心深處產生些許共鳴的:她天天牽馬到井邊上去飲水,我看見她好幾回,中間沒有什麼人介紹,她看看我就笑了,我看看她也笑了。我問她十幾歲?她說:「十二歲。」她說:「他們看我長得高,說十二歲怕人家笑話,讓我說十四歲的。」我不知道,為什麼長得高還 讓人家笑話,我問她:「你到我們草棵子裡去玩好吧!」屢次遭受封建思想迫害的女孩,她的經歷所告訴人們的,是什麼呢:我再往大缸裡一看,小團圓媳婦沒有了。她倒在大缸裡了。這時候,看熱鬧的人們,一聲狂喊,都以為小團圓媳婦是死了,大家都跑過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淚來。(小團圓媳婦還 活著的時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還求救於人的時候,並沒有一個人上前去幫忙她,把她從熱水裡解救出來。)(現在她是什麼也不知道了,什麼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把她從大缸裡抬出來,給她澆一點冷水。這小團圓媳婦一昏過去,可把那些看熱鬧的人可憐得不得了,就是前一刻她還主張著「用熱水澆哇!用熱水澆哇!」的人,現在也心痛起來。怎能夠不心痛呢,活蹦亂跳的孩子,一會工夫就死了。)所以,很多孩子都懂的事,大人似乎卻不明白,是真的「不明白」嗎?老廚夫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他說:「你知道什麼,那小團圓媳婦是個妖怪呀!」我說:「她不是妖怪,我偷著問她,她頭髮是怎麼掉了的,她還 跟我笑呢!她說她不知道。」

有人評價說,蕭紅對於人間生死的領悟,似乎是超脫常人的,這也許與她一路走來的經歷息息相關:

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來哭。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總得到城外去,挖一個坑把這人埋起來。

      

假若有人問他們,人生是為了什麼?他們並不會茫然無所對答的,他們會直截了當地不加思索地說了出來:「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那粉房裡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至於那還 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依然感悟於最後那句話,這段話出現的位置已是全書偏後的部分了,讀到這裡,似乎對於蕭紅,和那時的時代背景又多了一分了解。所以說,那「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的,未嘗不是蕭紅自己呢?若是以這樣的角度來審視蕭紅的死,她的逝去,在某種意義上何不算作對於她常年寂寞生活和病痛的解脫呢?大概如此吧。關於最後的尾聲部分,或許我根本不用刻意地去描繪它,只是簡單地將原文放置在此,那種無聲的悽涼、無限的寂寞和帶給人心底的震撼就出現在這裡了。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 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裡的蝴蝶,螞蚱,蜻蜒,也許還 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 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 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 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 會一會工夫會變出來一匹馬來,一會工夫會變出來一匹狗來,那麼變著。至於那磨房裡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  書中令我感觸很深的,多次批畫的句子遠不止以上這些,《呼蘭河傳》所帶給我的、帶給很多人的,一定遠不止一篇文章所能寫下。我不禁慶幸自己最終讀到了這本書,也感嘆於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孤獨但頗富才華的女性作家,沉浸於她的文字所帶給我的力量、惋惜於生命的脆弱和艱難之時,更多地,我的思想也沉澱下來了。《呼蘭河傳》似乎便是那所謂「平淡樸素的文字更能打動人心」的典範,我感到自己的思維在一點一滴地匯聚,逐漸升華,對自己的人生也產生了許多思考.

  我能想到的就是這些了。

隱笙

2021.1.29

  補充部分:

  最近還讀過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是楊絳先生在96歲時創作的一本書,我認為將這本書和《呼蘭河傳》一同推薦是個不錯的選擇。

  前面提到過蕭紅對於生與死的領悟超乎常人,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楊絳先生對於生命與靈魂、生與死間的關係,剖析的極其透徹(當然,是從她個人的角度來分析的,畢竟叫做「自問自答」),同樣很值得看。在這本書中,開篇便發出了對於神鬼、生命靈魂間的關係的疑問,後續有通過《論語》引發的思考,還有對於人、萬物、命與天命.諸多意象的理解與分析,都融入在其中了。

  以下節選自我的部分讀後感:

  「讀完《走到人生邊上》,我就在想:究竟是怎樣一位可愛又偉大的老人,在能在近百歲的年頭,釋然、平靜地說自己:『走到人生邊上』,發出自己對於靈魂與生命的疑問。所以,何謂『生命之盡頭』呢?到底什麼又算是生與死的邊界,我難以準確理解和描述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確實是看完了,但我確信還會再深讀一番,對於生與死問題的思考,我想,我仍需再靜心理解。但我依然很佩服楊絳先生的心態和學識深度,也同樣羨慕著她的心境。希望我將來也能擁有如此之境界吧。」

  總之就是最近覺得不錯的兩本書,重點還是推薦《呼蘭河傳》。

相關焦點

  • 【教學反思】《呼蘭河傳》整書閱讀
    二、 散文化的敘事情調蕭紅在對整片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上十分恰當,旅居他鄉、久病纏綿的蕭紅在《呼蘭河傳》中,用詩一般的語言敘盡了對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懷念之情。在這裡,蕭紅遵循著她一貫的創作特點,打破常規,不追求故事情節的曲折蜿蜒,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突出,其敘述語言與傳統小說的敘述語言完全不同,充滿了散文化的特點。
  • 小學高年級《呼蘭河傳》《青銅葵花》閱讀測試題
    《呼蘭河傳》閱讀測試題答案 一、填空題。(40 分) 1、《呼蘭河傳》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蕭紅)。  20、《呼蘭河傳》中,祖父用黃泥裹起來燒了給我吃的第一隻是掉在井裡的(小豬),第二隻是掉在井裡的鴨子。 二、選擇題。  1、《呼蘭河傳》是蕭紅在(B)寫的。 A、呼蘭河 B、香港 C、臺灣 2、跳秧歌是在每年的(C)。
  • 《呼蘭河傳》:白描與對比的獨特穿插,構造了呼蘭河的絕美神話
    前言: 《呼蘭河傳》是蕭紅生前完成的一篇長篇小說,該書於1940年12月12日完稿,此時的蕭紅已經身患肺結核,拖著病重的身體完成了著作。《呼蘭河傳》一經發表連載完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蕭紅便因病離世。
  • 大宅怪語錄 | 呼蘭河摸魚傳
    今兒回來就跟大伙兒聊聊自己寫《呼蘭河傳》讀後感的故事。這時候大伙兒可能就會問,咋就寫起讀後感來了,還整個《呼蘭河傳》。這麼僵硬的操作,難道說,大宅把自己學校的作業拿來當推文了???咱就把故事線拉回到課堂上,咱們老師他在布置這個讀後感作業的時候,也是一臉無奈的。這是真的,他說要不是學校要求,這門課連考試都不會考。
  • 讀《呼蘭河傳》,看蕭紅一生為何如此悲涼?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在魯迅支持下發表小說《生死場》出名,其一生短暫孤苦。《呼蘭河傳》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寫於香港。《呼蘭河傳》全書共7章。第一章寫家鄉呼蘭河,1920年代的呼蘭小城,嚴冬封鎖大地,滿地都是裂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十字街,從十字街首飾店、李永春藥店、東二條街的火磨,到龍王廟裡的小學,一幅眾生相浮現筆端。
  • 影子前面有陽光——讀《呼蘭河傳》
    ——題記蕭紅是一個怎麼樣的女作家,我一直很想知道,偶然在圖書館裡尋得她的一本作品《呼蘭河傳》。更因為一直有一個北方情結,想要到北方的大草原上,在清風徐徐的夏夜裡看仿佛觸手可及的星辰,所以知道呼蘭河是北方小城的一條河,就抱著可以了解北方地理環境借了回來。嚴冬,是《呼蘭河傳》裡閃亮出場的季節。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呼蘭河傳》|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帶著她那種孤獨和矜持去看呼蘭河傳,才能從童年回憶之外略微滲透她最後的告解。跟著蕭紅慢慢走進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充滿了聲響和色彩,但又是刻板單調的。縱然有著像繁花似錦,濃墨重彩之筆,卻總是掩蓋不知寂寞的蕭索。後花園是那樣的美麗,家中的院子但是卻荒涼至極。
  • 《呼蘭河傳》裡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景物描寫,太動人了
    我最先接觸蕭紅的文字,就是這本《呼蘭河傳》。《呼蘭河傳》雖然定義的是小說,但寫法與別的小說卻很不相同,一般的小說都會有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貫穿全書,但《呼蘭河傳》沒有。它用詩一樣的語言,散文一樣的結構,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描寫她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人物的生活場景。
  • 《呼蘭河傳》:『泥坑』空間認識中的題眼所展示的抽象批判精神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回憶性長篇小說,被香港「亞洲文壇」評為 20 世紀中文小說百強第九位。讀蕭紅的小說時,你會發現她喜歡以抒情筆調抒寫著自我主觀感受;採用散文化的小說結構;重文化風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浪費筆墨;故事情節斷斷續續,然而意味深長。
  • 《呼蘭河傳》勾起童年的回憶
    蕭紅的《呼蘭河傳》,寫盡了一座封閉式小城的日常哀樂,或許過去的日子都是大同小異的,愚昧著、封建殘毒桎梏著人的精神。
  • 蕭紅《呼蘭河傳》第五章:沒有學會沉默的羔羊
    湯唯飾演的蕭紅一在她12歲的那年夏天,她坐著火車從遼寧來到了呼蘭河。《呼蘭河傳》作為一本小說,我們自不必去尋找蕭紅在書中的影子,只是這個觀點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書中的角色跳脫出來,去思考更多,倒也不是個壞事。蕭紅曾不顧家人反對去北平求學,也曾為了逃避婚約而出走。她為了反抗,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她不曾屈服過。她選擇的路也許很難走,但她一直在堅持著。
  • 《呼蘭河傳》媳婦說想回家,婆婆用烙鐵燙其腳心,鄰居:是為她好
    ——《呼蘭河傳》這段話來自蕭紅經典作品《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篇,以兒童視角展開,講述了主人公「我」親眼見證,一位12歲的童養媳在婆家遭受非人待遇的故事。自民國以來,以兒童視角敘事的文學作品有很多,比如魯迅的《懷舊》,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及遲子建的《北極村童話》等等,其中蕭紅所著的《呼蘭河傳》也一直被視為兒童視角敘事的典範。蕭紅的人生自不必多說,一位極具詩情畫意卻又困宥於殘酷現實的多情女子。
  • 書香伴成長 東屏街道舉辦閱讀分享會活動
    中國江蘇網訊 為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思想,推進 「全民閱讀春風行動」,6月17日下午,東屏街道宣傳辦、社區教育中心聯合在東屏中心小學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書香滿校園,好書伴成長」的閱讀分享會活動。本次活動的主會場由胡垣老師在五(4)班開了一節《夏洛的網》閱讀分享公開課。胡老師通過視頻、歌曲引入,把學生吸引到書中;運用課件繪聲繪色、圖文並茂引導學生了解文中角色;她還精心選擇文中幾個精彩片斷,通過提問、講述、朗讀、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關注主人公的命運變化,把閱讀分享活動推向高潮。
  • 小學生課外閱讀手抄報圖片模板大全,不可多得的讀書手抄報模板!
    閱讀的習慣需要我們從小培養,多閱讀一些課外知識,往往能夠讓我們受益終生。亦舒也曾說過,「讀書的唯一用途是增加氣質,世上確有氣質這回事。當那些愛讀書的人,沉浸於書本的世界時,他們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初中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摘 要】本文通過所在學校整個初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序列閱讀書籍的安排、閱讀目標的達成、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閱讀習慣的培養等方面作了潛心探究,以期能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一、閱讀內容的選擇我校人文閱讀課程擬定了六、七、八三個年級的人文閱讀書目,六年級書目為上學期為《青銅葵花》《童年河》《呼蘭河傳》,下學期為《童年》《小兵張嘎》《騎鵝歷險記》;七年級書目上學期為《蘇東坡傳》《魯賓遜漂流記》《動物農場》,下學期為《海底兩萬裡》《駱駝祥子》《朝花夕拾》;八年級書目上學期為《昆蟲記》《水滸傳》《人類群星閃耀時》,下學期為《簡·愛》《紅星照耀中國》
  • 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好書伴你一「夏」③
    閱讀記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好書推薦楊卓娜老師推薦一年級閱讀書目07《小豬變形記》 本·科特09《呼蘭河傳》 蕭紅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楊澤儀老師讀後感 懷念美好的事物,惋惜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是對那個時代最後的尊重。
  • 《那回蹤跡半塵埃》:金太祖阿骨打太爺太奶的呼蘭河之戀
    活剌渾水就是今天的呼蘭河,徒單部有多個分支,根據各種資料分析,因為呼蘭河中下遊是紇石烈部,泥河流域是烏古論部和泥龐古部,徒單部只能是位於今天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的呼蘭河段。至於這敵魯鄉是無法考證的,當時未必有城郭。徒單烏古論都葛的父親叫徒單拔炭都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