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所在學校整個初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在序列閱讀書籍的安排、閱讀目標的達成、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閱讀習慣的培養等方面作了潛心探究,以期能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
【關鍵詞】初中階段 整本書閱讀 教學探究
我校以「精品人文、精美藝體、精妙科技」為辦學特色,提出了對學生「四個一」的基礎綜合素養要求(掌握一門藝術技能,具有一項體育特長,受過一種科技訓練,養成一生閱讀習慣)。為此,我校開設了「人文閱讀」特色課程,並聘請了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定期來校指導並進行公開課示範教學。
一、閱讀內容的選擇
我校人文閱讀課程擬定了六、七、八三個年級的人文閱讀書目,六年級書目為上學期為《青銅葵花》《童年河》《呼蘭河傳》,下學期為《童年》《小兵張嘎》《騎鵝歷險記》;七年級書目上學期為《蘇東坡傳》《魯賓遜漂流記》《動物農場》,下學期為《海底兩萬裡》《駱駝祥子》《朝花夕拾》;八年級書目上學期為《昆蟲記》《水滸傳》《人類群星閃耀時》,下學期為《簡·愛》《紅星照耀中國》《傅雷家書》。學生的閱讀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包括中長篇小說、散文集、人物傳記等。
其中,對於對六、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書目的安排首先要考慮小升初銜接的需要,其次要考慮提高閱讀興趣的需要。如果難度過大,對六年級預備班學生來說,他一下子很難理解,閱讀興趣會消失;如果難度太低,與小學一樣,不一定會有閱讀興趣。然而,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書目的選擇主要是考慮閱讀基本方法與基本路徑的需要以及學生語言學習的需要。
二、閱讀方法的指導
整本書閱讀教學,可深可淺,視學情而定。我校從小說開始讀起,從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要素的維度進行課程設計。人物的維度設定為內容理解層面,下設題目含義、故事發生背景、人物和主旨四個主綱要,每個主綱要再細化為若干子綱要;情節的維度設定為結構分析層面,下設故事情節、章節和敘述視角三個主綱要,每個主綱要再進行細化;環境維度設定為語言品味層面,下設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抒情和議論三個主綱要,每個主綱要下也作了細化,總共三個維度,三個層面,10個主綱要,66個子綱要。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既要教內容,也要教方法。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都要突出共性,兼顧個性,內容突出個體生命體驗,方法突出閱讀類型的能力養成,共同助力學生的閱讀素養成長。共性的抓手是小說的內容理解,個性的抓手是小說的語言品味,結構分析是兩者之間的橋梁。
內容理解,可從題目含義、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和主旨四個角度入手,最終的落腳點在於對作品主旨的準確把握、對故事價值的思考、對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合理理解。課堂的切入口,可以是引導學生對人物命運與突發事件之間的關係作思考。以《青銅葵花》為例,這是發生在這兩個少年身上的突發事件:青銅是被命運作弄,八歲突發高燒變啞;葵花是被時代作弄,父親突然溺亡使她變成孤兒。作者將這兩個在艱辛中相互扶持成長的少年放在一起想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這樣的創作價值取向在哪裡?任何形式的小說作品,大體上都跳脫不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都要從主要人物經歷的突發事件入手,分析人物命運軌跡。
語言品味,可從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抒情和議論、修辭四個角度入手,每個作家的敘事習慣和語言風格都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相關性,也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每部小說作品展開的方式大相逕庭,包括語言形式和敘述視角的差異。課堂的切入口,可以從環境描寫的語言形式與人物活動關係著手,引導學生對環境描寫的作用進行思考。以下面四部作品為例,《童年河》中作者對故鄉崇明和上海市區環境的差異性描寫;《草房子》中油麻地土地歸屬權的變遷對眾人的影響,尤其是與秦大奶奶的命運關係;《青銅葵花》中葵花田對於青銅和葵花不同的意義;《呼蘭河傳》為何前兩個章節完全在描寫故鄉的時空環境。人物活動的環境,必然會隨著人物身份資料的展開關聯到相應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如此,每一部小說的獨特價值才得以呈現出來。
結構分析是介於「內容理解」和「語言品味」兩者之間的橋梁,它主要起到遞補和媒介的作用,要引導學生關注章節之間的內在關聯。以《草房子》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章節安排有沒有發生斷裂,能否將這個章節順序作調整;《呼蘭河傳》則主要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敘述視角變換帶來的內容和情感體驗的變化。只是敘述視角這個概念放在預初階段教學顯得有點為時過早,它屬於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文學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得有梯度一些,主要讓學生關注到不同人稱敘述內容時語言風格及情感的變化,從而再引導學生對作品內容進行深入理解。
三、閱讀習慣的培養
1.項目合作式學習
項目合作式學習是以班級統一的小組為單位,30人6個小組,自主選擇4本書的閱讀經歷匯報。其具體的項目分為「我眼中的作者」「內容品悟」「人物關係梳理」「語言賞析」等。每個小組的5個學生中4個學生每人主動領取一個項目任務,另1個學生負責製作課件合成。小組匯報時,各個小組出1個主持人與其餘4個學生一起匯報感想,小組協作,互相質疑答辯。指導教師現場協調,課堂秩序活潑有序。
針對這一目標規劃,我們六年級教師做過小組合作式閱讀交流展示,筆者也組織學生對《童年》《青銅葵花》《呼蘭河傳》這三本書分六個閱讀小組進行了小組合作式閱讀交流。兩個小組學生交流同一本書,從人物關係、故事情節、語言感受三個方面對三本書進行閱讀成果的展示。成果採用課件的形式,閱讀小組準備的過程既是個體的閱讀又是合作的閱讀,而兩組採用同一本書又體現了競爭關係,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各組之間群策群力,想了很多形式,有視頻製作,也有音樂協調。
2.夥伴合作式學習
夥伴合作式學習開展的方式是以班級學生自主結對子匯報,打破班級原有小組建制,以閱讀興趣為主要結合點進行分組匯報,形式基本上以項目合作式學習為主,匯報的形式更貼合學生的閱讀個性,突出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表達。以後,教師還可以嘗試跨班級,跨學段組織進行。
通過這種形式,教師又讓學生們完成了一個完整的項目報告,包括以說明為主的「過程回顧」,描寫為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片段」,議論為主的融合敘述、議論的「得失談」及「走向明天談」等。對於學生來說,這份項目報告既是一次實用性寫作,又能夠形成這次小組合作式閱讀完整的學習經歷。
3.小報信息圖式交流學習
小報信息圖式交流學習開展的方式是讓每一位學生以A4紙為底版,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用不同顏色的水筆和圖示、符號、文字,表達對其中1本書的理解,以體現學生個體對作品的獨特認識。學生在一堂課中自主進行交流,由1~2位語文課代表主持,並按標準現場打分,評選出當月的閱讀之星。
應當說,以上三種形式的閱讀學習方式,是隨著我們教學實踐活動同步產生的,這得益於學生高昂的閱讀積極性,進而使得學生在閱讀中有較好的生命質感體驗。
參考文獻:
[1]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2]顧黃初.語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本文刊載於《現代教學》2019年12A刊 作者系上海市莘莊中學 周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