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我是誰」系列的洞洞書,想必很多媽媽並不陌生,在陪娃翻閱的時候,「猜猜小蝌蚪長大後會變成什麼?猜猜毛毛蟲長大後又會蛻變成什麼?」令我不禁一想:這小小的人兒不也是一樣嗎?他們也會經歷一點一點的改變,日漸豐盈,書寫屬於他自己的故事。他看到的物,認識的人,讀過的書,都會深深淺淺地印在他的生命裡,給他一個看世界的角度和態度。人人都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引導他知道究竟怎樣走進去,走進去是一種怎樣完美的體驗,可能比告訴他裡面有「黃金屋」、「顏如玉」更重要吧。
人聲鼎沸的菜市場,滿目琳琅的果蔬,孩童紅撲撲臉蛋上掛著的笑容,都在彰顯著春節的熱鬧,尤其在經歷了「城市被按下暫停鍵」一樣的上一個寒假之後,這樣的熱鬧顯得平凡又珍貴。帶著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許多困惑,在這個寒假,我翻開了《小學語文整本書分類閱讀教學研究》這本書,也給自己充充電。260頁的文字,5個題材的選擇,5本書的教學課例,15本書的同類閱讀推薦,構成了它的全部。結構清晰明了,內容乾貨滿滿,不需用多麼高深晦澀的理論粉飾,實實在在的課例分享。這是我翻閱後的一個感受。
記得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有幸伴隨著童話故事,那麼當他由一個語言階段進入到另一個階段的時候,就會保持著一種源自生命的豐富性。
以《鼴鼠的月亮河》為代表的童話類書籍閱讀教學是我最先開啟的部分。這是最接近我現在一年級學生的題材,尤其看到假期裡大家要讀的《小豬唏哩呼嚕》這幾個大字赫然出現在同類推薦的旁邊,更是讓我有足夠的好奇心去探索一下他們的廣大神通。
梳理之下就會發現,圍繞整本書,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三種課型貫穿。是興趣的激發,是方法的指導,是過程的監控,也是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引導。
有趣的活動設計是整本書閱讀教學的一支魔法棒。「封面有寶我來尋」「簡介有疑我來問」「情節有趣我來猜」,「人物有趣我猜演」等等,藉助有趣的活動,將觀察書的封面、了解作者與圖書的一些信息,關注書中有趣的故事情節這樣帶有任務性質的學習,融入到看似好玩的活動裡。小說題材為代表的《海底兩萬裡》,通過繪製「鸚鵡號」的航海路線圖調動了興趣又在腦海中構建起框架,何樂不為呢?
老師的及時梳理提煉為學生的閱讀保駕護航。藉助思維導圖理一理情節,《鼴鼠的月亮河》中把主人公到了哪裡,遇到了誰,發生了哪些關鍵的事,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情節導圖理清脈絡。讓大家來說一說友情,猜一猜夢想,更是把通過故事情節所傳遞的情感提煉出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這裡有有趣的活動,活動裡有探索性的問題,問題激發閱讀興趣,一步一步推進整本書的閱讀。一環扣一環,一章連一章;感興趣的部分,自己去探索;超出學生提取能力的高度,老師拉一拉。就這樣,有梳理,有拔高,寓學於樂,這本書我們就讀完了。
博爾赫斯說:我心裡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書籍的美好不言而喻。在過去的一個學期裡,或作為放鬆時的故事書,或作為表現優秀後的獎勵,或作為維持課堂秩序的手段,大衛系列、鼠小弟系列、大腳丫系列這些繪本故事與我們班這些初入小學的同學來了一個美麗接觸。我們從認識它的封面開始,邊讀邊預測裡面的情節,一起感受其中的樂趣和智慧;《沒頭腦和不高興》從故事的主人公出發,到理解沒頭腦和不高興這兩個名字的特殊用意,伴隨著陣陣笑聲我們明白了習慣的重要性;《地下100層的房子》讓我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在小細節裡感受作者的細膩和用心。親子閱讀更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鞏固了拼音,增加了識字,當然也豐富了見識。都說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雖然都是些淺顯的嘗試,但好在我們已經出發了。
不管是故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的童話,還是緊扣三要素的小說,不管是形散神不散的散文,還是兼具文學與科學的科普類讀物,亦或是讓世界更美好的詩歌。他們題材有別,方法有異,卻都以文字涵養心性,以文字感知世界,以文字觀看生命的萬花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春天已經完全勃發,大地已重新甦醒,而我們也將繼續踏上徵途。有人說:閱讀是一所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新的一年,願你、願我、願我們的學生,心中有目標,手中有方法,在閱讀的百花園裡採擷一縷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