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教科書有「快樂讀書吧」,課堂教學就有「上『快樂讀書吧』課」這一課型,用以指導學生閱讀「快樂讀書吧」中的書(若在普通高中,就是「整本書的閱讀與研討」)。其目的是通過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使學生愛讀、會讀、深讀整本書,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至少包括「啟動」課、「跟進」課和「分享」課三種樣態。這些課既可以在教室上,也可以在圖書室上;既可以班級授課,也可以個別「小灶」;既可以規定閱讀時間,也可以不確定時間;既可以由教師來上,也可以由學生來上,還可以由圖書館員和學生家長或作者來上。
1.啟動課。整本書「啟動」課,教課者將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語言、最簡的方式,烘託閱讀氣氛、激發閱讀興趣,學生恨不得馬上拿起書、興致勃勃翻開,靜靜地享受閱讀,「浸漬」其中。如此整個身心沉浸在閱讀之中,文化的感覺有了,語言的感覺也有了。
「啟動」課的「啟」大致包括:
(1)用心創作並演講一段導語;
(2)繪聲繪色講一個故事(既可以是書中的精彩片段,也可以是自己或名人閱讀此書的經歷);
(3)精心設計的一串問題;
(4)製造一個懸念;
(5)閱讀策略或技巧傳授,如尋讀(那種快速找到特定問題答案的閱讀技巧)、跳讀(不理解或不感興趣的內容先跳過去)、猜讀(預測情節發展或猜猜大致意思)等。比如,「啟動」五年級學生閱讀《紅樓夢》的導語:
也許,你正在為「寫一件難忘的事」而發愁,為「記一個印象深刻的人」而發呆,為「一次春遊/秋遊」而發傻……那麼,請你翻開《紅樓夢》吧!領略一下偉大文學家——曹雪芹的生花妙筆吧!琢磨曹雪芹怎樣寫一家老小初見一位千金小姐(第三回),一幫頑劣孩童大鬧學堂(第九回),一群青春少年放飛風箏(第七十回)……你一定不再「發愁」「發呆」「發傻」了!
如果你聽了,應該會翻開《紅樓夢》,找到這幾回來讀吧!這一讀,你可能就喜歡上《紅樓夢》了。
2.跟進課。整本書閱讀就像跑馬拉松,需要不斷補充能量、不斷加油助威;又像叢林探險,需要不斷改進方案、不斷調整方向。這便是整本書閱讀的「跟進」課了——尤其是高年級學生讀長篇名著。
「跟進」課有以下基本樣式:
(1)講授(溫習)新的閱讀方法,如做批註、寫讀後感、縮寫(寫梗概)等;
(2)補充專門的文學鑑賞小常識,如人物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烘託、情節曲折設置、結尾出人意料、孕育言外之意等;
(3)命制若干思考題促進思維向縱深處延展;
(4)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如由同名作品改編的影視片段、話劇片段)進行比對;
(5)與自己的生活對接;
(6)解答疑惑解決問題;
(7)知識競賽(主要針對閱讀科普讀物),等等。
整本書閱讀「跟進」課是學生閱讀旅途上的一個「智慧驛站」——或補充能量或更新方法或增強期待,目的是更好地「整裝」再出發。
3.分享課。有效的閱讀,讀者是「用大腦閱讀,不是用眼睛」,是要不斷連接自己的生活經驗,「建構他們自己的意義」。每一個讀者都如此不同,建構的意義自然不同,這就是「分享」的必要性。
「分享」課就是把個人的閱讀收穫——所建構的意義——變成集體的豐富多彩的閱讀智慧。主要有三種樣態:
(1)以口頭形式呈現(與口語交際課整合),如推薦一本好書、講一個書裡的故事(或我與書裡的故事)、就書中的觀點即興發言或展開辯論、講「親子共讀」故事等;
(2)以書面形式呈現,如專項展覽(如批註、讀後感、縮寫/梗概、簡單的研究報告等)、綜合展覽(如手抄報、海報等)。尤其是以書面形式呈現的閱讀成果,要更加珍視。比如,每一次展覽結束,教師都要將作品收集起來,並指導學生撰寫「序言」(一次新的寫作練習),裝訂成冊,陳列在學校圖書館,成為優質「圖書」資源。這些「圖書」,既可供學弟學妹閱讀,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更為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將沉澱為學校文化;
(3)以綜合活動的形式呈現。比如,校園/班級閱讀節(或讀書節)、課本劇(「我們都來演一演」)等。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作者鄭春華在「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主題研討會上,介紹她到某小學「體驗生活」,發現「英語教學非常生動」,布置學生閱讀作品,完成選擇性「作業」——在「讀書節」中:
(1)你當小記者採訪書中的人物;
(2)改編一下故事情節;
(3)向同學或家長推薦這本書;
(4)給書重新配插圖;
(5)如果你什麼也不想做,就打扮成書中的一個人物來參加讀書節活動吧!這個英語作業同樣適合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