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晉諾工作室 作者:孫晉諾
整本書閱讀是2017版課標特別強調的學習內容,是三類課程(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的重要內容。整本書閱讀如何評價,能否進入試卷,這將是未來高中教學必須思考的問題。暑假作業,布置學生閱讀了幾類書,可以說全是整本書閱讀,閱讀任務有的針對局部設計,有的籠罩全篇,關鍵上如何檢測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質量呢?
在期初考試中,我命了這樣一道寫作題:
八、作文(60分)
第十屆江蘇書展在蘇州博覽中心於7月23日開幕,在為期五天的活動中,舉辦了多場讀者論壇,如果你作為一個出版社的特邀代表,在讀者論壇上發表自己對該出版社出版的某本書的見解,你會怎樣談呢!寫一份不少於800字的發言稿。書,自定;題目自擬。
命題目的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完成了假期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
如果一個同學認真地閱讀了一本書,他應該對這本書有基本的了解與自己獨到的見解認識。
基本的了解,正如課標說強調的「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這是解讀一本書的基本要求,我的要求不止於此,一個高中生,讀完一本書,不僅能客觀地認識一本書,還要把這本書的觀點、藝術與自己的認知世界碰撞融合,要讀出「我的某某某書」,把這整本書吸納為自我的文化認知,從而達到提升閱讀素養的目的。
為此,我認為,能夠帶有自我解讀視角,擁有獨到深刻的見解觀點,具有較好的文本解構能力的寫作才可視為一類卷。如果,僅僅是複述文本內容,或是梳理文本結構,總之,對整本書只能作一個客觀的判定性分析,這樣的文章只能是二類卷。至於一些同學,雖然能提到書的一些內容,但不夠完整,以點帶面,形成不成整本書的認識結果,這樣的文章即使語言美妙,也只能打到三類卷。至於那些,對整本書沒有切實了解,只能敷衍硬湊的文章,只能在四類或以下了。
這是判卷的基本思路,同時,我想這也可以作為評價整本書閱讀的一個基本想法。
試卷閱讀下來,與之前的預判基本吻合。有的同學,能夠運用自己的視角,從整本書的高度,作出深刻獨到的分析評價,而有的同學只能陳述書的內容,沒有評或析,有也只是在文章末尾作一點點說明。還有的同學十分空洞,從他的文章可以看出,這十幾年來的中學生活,他根本沒有認真讀過一整本書,這種情況還十分普遍。
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的學生,應該不會太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他們讀過整本書,但沒有從讀整本書的學習要求出了,或根本不知道讀一本書要思考什麼,要解決什麼,如何才算讀完一本書。還有,有些同學根本不具備完整有序思考的習慣,面對討論整本書閱讀的話題,不知從哪些方面說起,這是基本思維能力的問題。
由此看來,整本書閱讀,還真的需要大家用心策劃,給同學們作出科學有效地引導。
讓我們來看看幾篇考場作文。
第一篇《活著活著》
這們同學認真地讀了《活著》,我們可以從他對整本書的內容介紹出看出他對這本書的故事非常熟悉,更為可貴的是,他並不僅是熟悉其內容,而是透過書的內容,深刻把握餘華創作這本書的目的在於揭示「活著」的艱難。
第二篇《一個人遇見靈魂》
這們同學讀了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他的最大的特點是從一個讀者感受的角度來談劉亮程作品的特色,這個特色並不像我們語文課上一貫作出的概括:什麼結構嚴謹,什麼主題突出,什麼語言優美之類的。他確實是喜愛劉亮程的,他懂得劉亮程的內心世界,他了解劉亮程的氣味,他們的靈魂彼此慰藉。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是切切實實地自我建構式的閱讀。
第三篇《輪迴與悲劇中的美》
作為一個中學生在考場上能如此角度分明條理清晰地把《百年孤獨》作這樣一番剖析,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尤其讚佩這個同學的是,他對作品的解讀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高度與深度,其實並不是最難的;有溫度卻不容易,他能從一句非常普通的話語中體會到這句話背後的情景與意味,這難道不是課標在「文學閱讀與寫作」中所強調的「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的要求嗎?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在文章最後一句話的觀點:看名著很多時候要拋開他已戴上的「皇冠」,用自己的理解創造豐富的價值。
這樣的寫作是不是可以來檢測整本書閱讀的質量,這樣的寫作是不是能引導學生真正地尊重閱讀,進而熱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