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建設》2020年第6期發表了杭州師範大學周夢箐和葉黎明合寫的論文《以能力目標為軸,推進整本書閱讀測評》,不過作者說的「整本書閱讀」,更側重於中考的名著閱讀測評,當然對高中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任務群測評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暑假閱讀了安德森的《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一書,讀完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任何學習測評都會基本遵循布盧姆的分類學理論和框架。過去的高考大綱和中考考綱,也是按照該框架制定的。經過安德森等人改造之後的學習認知過程分類,主要有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大門類,這六大門類下面又有一些更為具體的細目。例如「理解」就包括了解釋、舉例、分類、概要、推論、比較、說明等不同的內容。而這篇論文闡述的整本書閱讀的測評,也能找到布盧姆分類學的影子。
首先,作者提出了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整本書閱讀測評的關鍵性目標。閱讀能力,看似一種學習結果,實際上也與閱讀中的認知過程有關聯。倪文錦教授提出了閱讀能力的層級目標:閱讀感知力、閱讀理解力、閱讀鑑賞力、閱讀遷移力和閱讀創新力。這五種能力,也分別對應記憶、理解、評價、運用、創造等不同的認知過程。在此基礎之上,作者提出了以「識記」「理解」「批判與建構」為內容的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層級,分別對應的考查方向是讀過、讀懂和讀出。如果再與倪文錦教授提出的五大閱讀能力相對應,那就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狀的閱讀能力結構。這三大能力層級之間不是並列關係,而是被涵蓋與涵蓋的關係。我暑假還閱讀了一本叫《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書,本書作者麥克•格爾森用搭積木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布盧姆六大教育目標之間的關係:所有的課堂活動和教學環節都是以分類法逐級攀登的模式為基礎的,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塊新加入的「理解」積木,它的添加有助於學生的認知。也就是說,識記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基礎,理解能力是批判與建構能力的基礎。不過我個人認為,「感知」和記憶還不是一回事;「鑑賞」也不僅僅是理解能力,更是一種分析、評價的能力;「遷移」更多的是一種「運用」。當然,這些不同的認識,不影響論文作者提出的測評框架的有效性。
其次,作者梳理了目前中考試題中名著閱讀試題編制出現的偏差狀況。一是能力錯位,即命題者想要考查的內容與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不符,或者說考查意圖與考查內容相悖。例如有一道名著閱讀題呈現了《水滸傳》中敘寫吳用的章回標題,要求學生解釋「將有關吳用的章回內容放在一起閱讀的意義」,還有一道題是呈現《簡•愛》中一段敘述性文字,要求學生說出「採用這樣的敘事視角有何妙處」。命題者的意圖自然是考查學生「關注章回目錄」和「關注敘事視角」的閱讀策略,但實際上,兩道題考查的不是如何將這兩種閱讀策略應用到整本書閱讀中,而是直接考查閱讀策略本身。而且,名著內容在這兩道題中的作用僅僅是一個例子,考查的內容與名著本身的關係不是很密切。二是「條件失真」,即學生考試的特殊環境與整本書閱讀的內在要求之間的矛盾,這一點確實是名著測評的「痼疾」。三是目標脫靶,即混淆了名著閱讀與普通文段閱讀之間的區別。有的題目給出了名著的原文片段,設計的題目僅僅與原文有關,這就使得整本書閱讀測評的目標沒有實現。
再次,作者提出了基於閱讀能力層級目標的任務設計,我認為這一點也是本文最有價值的地方。對於「識記」層級而言,考查的主要是閱讀感知力,目標是檢測學生是否「讀過」整本書,是否初步了解本書的大致內容,其能力表現主要是: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概要,記得書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學常識,記得書中主要人物及重要配角,識別並記住重要情節或線索,識別並記住重要細節,記得一些重要的語句。考查的形式主要有概述、填空、默寫、判斷等。對於「理解」能力層級而言,關鍵在於考查「閱讀理解力」,考查學生是否「讀懂」整本書,是否能進行深度思考,理解文字背後隱含的意義與邏輯結構,其能力表現是:能說出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或主旨,能概括主要人物的特點,並提供證據,能了解書中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能理解關鍵情節或重要章節的作用,能理解情節或觀點之間的邏輯結構,能說出作者的寫作風格,能概括書冊的閱讀價值。對於「批判與建構」層級而言,考查的是學生批判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檢測學生是否「讀出」,前者主要考查學生能否基於一定的價值標準對整本書進行個性化解讀,後者考查學生能否學以致用。鑑賞評價類問題的能力表現是:對作品價值與風格作出評判,能進行個性化的聯想、感受和判斷,對「這一本書」的內容與形式提出新的問題,對已有的評價提出疑問等;遷移運用類問題的能力表現是:聯結同類或異類書籍進行比較,遷移運用「這一本書」中獲得的閱讀策略與方法,對「這一本書」的疑難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運用「這一本書」中獲得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可以說,作者提出的不同閱讀能力的「能力表現」,也為編制中考名著閱讀試題提供了具體的方向。
讀完這篇論文之後,我也一直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即高考中如何對《紅樓夢》《鄉土中國》等必讀書進行整本書閱讀意義上的考查。如果不考查,那麼測評與課程標準之間就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依據課程標準命題」也就一句空話;如果考查,是只考這兩本書呢,還是以這兩本書為例,考其他名著的閱讀。如果在只考這兩本書,從數量上講還不如中考名著閱讀,因為中考要考統編教材12本必讀名著;如果考其他書,範圍是不是太廣了。除此以外,如果要考,還會涉及到考查理念、題目賦分、題目類型、設問方式、難度與區分度把握等各種問題。對此,教育部考試中心最好要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態度。
郭躍輝,號豫北閒人,語文邊緣人。先逃離北上廣,後到中山誤人子弟。政治經濟、人事社會一竅不通,唯以讀書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棄鄙之愚鈍,可結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拙作出版,歡迎選購!選購網址: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_u=f300618he73d&id=563705416531&qq-pf-to=pcqq.c2c
珍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