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作為語文老師,常遇到在輔導閱讀練習上很困惑的家長,想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也願意在閱讀這件事上投資的家長,常常給孩子安排各種閱讀的方法:打卡閱讀、經典閱讀、閱讀理解、跟著名師一起讀……這些閱讀的方法都沒有錯,但是我們家長過於追求閱讀這件事帶來的語文學習效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一學期閱讀200本書,成為家長對孩子閱讀能力的一個考核。這顯然是錯的,閱讀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多讀書自然好,但是怎麼讀,讀什麼內容才對語文學習有影響呢?
我們的兒童文學市場,新書層出不窮,尤其是每一年的開學季、假期,童書市場的新書,輪番上市,家長挑得眼花繚亂,只能不斷讓老師去拉書單。老師也看得應接不暇,這麼多童書,到底哪一本對語文教學和學習有用?老師要先去進行一輪篩選,在這麼大的閱讀量面前,好書是看不完的,我們只能求精。精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技巧,不少家長都有一個對閱讀的錯誤認知,認為孩子反覆看一本書,不能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並不是這樣,讀那麼多本書,不如精讀一本,只要你能按照這3個方法去引導孩子來閱讀。
1、好的閱讀物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一本好的閱讀物是值得反覆閱讀的,這就像是閱讀的每一次探寶,你總能從文字中發現一些新的內容。而且我們引導小學生閱讀,除了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就是觀察力。一本好書值得反覆讀,你的收穫就會越來越多。家長一套套的書買回家,送給孩子,開始做閱讀計劃的時候,都忽略了把好的閱讀物做反覆閱讀的計劃。通過反覆閱讀,我們的孩子會提升歸納理解的能力,在反覆閱讀中去發現驚喜,體會閱讀的共情。這是精讀帶給我們的閱讀體驗和能力的提高。
一個學期讀了200本書,這個閱讀量足以支撐小學三四年級的同學,他們對語文學習中的識字積累。只是200本書,可能沒有一本是精讀,也不會超過5本有第二次閱讀的行為。家長和學生都在完成閱讀任務,從拼量到拼速,以為這樣才能不被落下,其實你真正落後的就是對閱讀文字的一個把控。看了200本書,但是閱讀能力一點沒提升,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有金錢,收穫的可能就是200本書而已,能記住的故事也是少數。這也就是為什麼閱讀的質量要比數量更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明確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2、家長不求量,怎麼才能確定孩子通過閱讀提高了成績
很多小學生的家長,其實是有焦慮的,也就是我不給孩子安排這些閱讀活動,他不看書,語文成績就會更不好。其實並不會這樣,語文成績考的是應試筆試的能力,我們對基本知識點的一個理解。只要抓好課文學習,我們就能鞏固好語文成績。但是通過閱讀去提高語文成績,其實不是靠閱讀的數量,閱讀和成績之間的聯繫是需要二次轉化的,這其中對閱讀量和知識量的轉化,是需要精讀來完成的。在一遍遍認真閱讀的過程中去思考和摸索,文字帶來的道理和對語文學習的啟發。
家長不求閱讀的數量,那該怎麼知道,還是確實是通過閱讀來提高了語文成績呢?我們家長不應該看語文的最後成績,考試卷上的分數並不能足以反映整體語文學習的能力。而是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在閱讀理解、對學習的興趣上的一個改變。通過閱讀,我們能看到的進步就是主動去閱讀、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不用家長催促學習、可以完整地複述書本裡的故事、有自己明確喜歡的作者、專注度也得到了提升,這些進步,是我們家長需要認可孩子的。也是可以從這些方面,孩子有了哪些變化,來判斷出,這本閱讀物到底買得值不值。
3、家長的閱讀引導,不光是要輸出,還需要輸入
我們家長在指導孩子閱讀的時候,不光是要輸出,也就是給孩子安排閱讀物,閱讀計劃,而是需要輸入,哪些書確實是適合孩子看的,家庭有沒有閱讀的氛圍,都需要家長言傳身教。好的閱讀習慣,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中,和吃飯、睡覺等一起建立的。家長們追求書香門第、博覽群書的學習環境和效果,不妨也問問自己,每天閱讀的時間有多少,是否可以經常拿起書本來閱讀?孩子一個學期能看200本閱讀物,家長一個學期能讀多少本書?
家長的輸入,就是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閱讀是質量比數量重要,說明我們在閱讀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用對方法,才能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學習作用。而方法一定是建立在遵循孩子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上,違背了這一原則,我們不斷給孩子閱讀的數量加砝碼,孩子最後形成的學習習慣就是討厭閱讀,根本不愛看書。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關於閱讀習慣的培養,你們都遇到過怎樣的困惑?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