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一學期閱讀200本書,語文老師:讀這麼多書不如精讀一本

2020-09-09 小島語文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作為語文老師,常遇到在輔導閱讀練習上很困惑的家長,想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也願意在閱讀這件事上投資的家長,常常給孩子安排各種閱讀的方法:打卡閱讀、經典閱讀、閱讀理解、跟著名師一起讀……這些閱讀的方法都沒有錯,但是我們家長過於追求閱讀這件事帶來的語文學習效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一學期閱讀200本書,成為家長對孩子閱讀能力的一個考核。這顯然是錯的,閱讀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多讀書自然好,但是怎麼讀,讀什麼內容才對語文學習有影響呢?

我們的兒童文學市場,新書層出不窮,尤其是每一年的開學季、假期,童書市場的新書,輪番上市,家長挑得眼花繚亂,只能不斷讓老師去拉書單。老師也看得應接不暇,這麼多童書,到底哪一本對語文教學和學習有用?老師要先去進行一輪篩選,在這麼大的閱讀量面前,好書是看不完的,我們只能求精。精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技巧,不少家長都有一個對閱讀的錯誤認知,認為孩子反覆看一本書,不能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並不是這樣,讀那麼多本書,不如精讀一本,只要你能按照這3個方法去引導孩子來閱讀。

1、好的閱讀物是值得反覆閱讀的

一本好的閱讀物是值得反覆閱讀的,這就像是閱讀的每一次探寶,你總能從文字中發現一些新的內容。而且我們引導小學生閱讀,除了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就是觀察力。一本好書值得反覆讀,你的收穫就會越來越多。家長一套套的書買回家,送給孩子,開始做閱讀計劃的時候,都忽略了把好的閱讀物做反覆閱讀的計劃。通過反覆閱讀,我們的孩子會提升歸納理解的能力,在反覆閱讀中去發現驚喜,體會閱讀的共情。這是精讀帶給我們的閱讀體驗和能力的提高。

一個學期讀了200本書,這個閱讀量足以支撐小學三四年級的同學,他們對語文學習中的識字積累。只是200本書,可能沒有一本是精讀,也不會超過5本有第二次閱讀的行為。家長和學生都在完成閱讀任務,從拼量到拼速,以為這樣才能不被落下,其實你真正落後的就是對閱讀文字的一個把控。看了200本書,但是閱讀能力一點沒提升,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有金錢,收穫的可能就是200本書而已,能記住的故事也是少數。這也就是為什麼閱讀的質量要比數量更重要的原因,我們要明確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2、家長不求量,怎麼才能確定孩子通過閱讀提高了成績

很多小學生的家長,其實是有焦慮的,也就是我不給孩子安排這些閱讀活動,他不看書,語文成績就會更不好。其實並不會這樣,語文成績考的是應試筆試的能力,我們對基本知識點的一個理解。只要抓好課文學習,我們就能鞏固好語文成績。但是通過閱讀去提高語文成績,其實不是靠閱讀的數量,閱讀和成績之間的聯繫是需要二次轉化的,這其中對閱讀量和知識量的轉化,是需要精讀來完成的。在一遍遍認真閱讀的過程中去思考和摸索,文字帶來的道理和對語文學習的啟發。

家長不求閱讀的數量,那該怎麼知道,還是確實是通過閱讀來提高了語文成績呢?我們家長不應該看語文的最後成績,考試卷上的分數並不能足以反映整體語文學習的能力。而是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在閱讀理解、對學習的興趣上的一個改變。通過閱讀,我們能看到的進步就是主動去閱讀、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不用家長催促學習、可以完整地複述書本裡的故事、有自己明確喜歡的作者、專注度也得到了提升,這些進步,是我們家長需要認可孩子的。也是可以從這些方面,孩子有了哪些變化,來判斷出,這本閱讀物到底買得值不值。

3、家長的閱讀引導,不光是要輸出,還需要輸入

我們家長在指導孩子閱讀的時候,不光是要輸出,也就是給孩子安排閱讀物,閱讀計劃,而是需要輸入,哪些書確實是適合孩子看的,家庭有沒有閱讀的氛圍,都需要家長言傳身教。好的閱讀習慣,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中,和吃飯、睡覺等一起建立的。家長們追求書香門第、博覽群書的學習環境和效果,不妨也問問自己,每天閱讀的時間有多少,是否可以經常拿起書本來閱讀?孩子一個學期能看200本閱讀物,家長一個學期能讀多少本書?

家長的輸入,就是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閱讀是質量比數量重要,說明我們在閱讀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用對方法,才能對孩子產生良好的學習作用。而方法一定是建立在遵循孩子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上,違背了這一原則,我們不斷給孩子閱讀的數量加砝碼,孩子最後形成的學習習慣就是討厭閱讀,根本不愛看書。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關於閱讀習慣的培養,你們都遇到過怎樣的困惑?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語文老師沒教給你的精讀法,我來分享給大家,把握3個閱讀要點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閱讀是沒有壞處的,不管你用什麼閱讀方式,都會為你的語文學習增添色彩。但是,大部分小學生都不愛閱讀。因為他們沒有在閱讀中體會到語文的興趣,也不知道什麼是語文學習思維,反正都是家長讓我看書,更不知道該如何通過閱讀去積累自己的文學常識。閱讀就是學習任務,我一本一本讀課外書,看似讀了不少,但是沒有一本是走心的。
  • 與其花錢上作文課,不如精讀這本書,親子共學作文書
    與其花錢上作文課,不如精讀這本書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喜歡讀書。讀書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我們甚至可以說,不喜歡讀書,想寫好作文幾乎不可能。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不會寫作的問題,大部分是因為不會讀書導致的」讀書難道還有方法嗎?當然有,那麼究竟該怎麼讀才有效。最好操作的方法就是用三大精讀法讀書:批註式閱讀、思維導圖閱讀,寫讀後感。如果孩子養成了這種讀書習慣,相信孩子從讀到寫的轉化能力會提升一大截。
  • 掌握閱讀技巧,先給圖書分好類,小學生輕鬆做到一年讀100本書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我們大部分家長,對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以讀書的數量為判定標準的。我們家孩子一個月看5本,我們家孩子一周就能讀完5本課外閱讀物,平均一天讀完一本。閱讀的數量和語文成績也直接掛鈎,書讀得多,語文成績就高是我們家長的普遍教育理念。而書讀得多,語文成績不好,那就是孩子沒讀對書,讀的是閒書。到底小學語文該怎麼學?我們又該如何指導孩子來科學閱讀呢?家長首先要把閱讀和語文成績分開。小學階段需要閱讀,但是閱讀的習慣培養是以興趣為主,而不是要從閱讀中一定品出個人生哲理和道德深意。
  • 關於小學生閱讀與寫作最多的疑問,在這本書裡我都找到了答案
    讀了那麼多的書,為什麼閱讀理解能力不夠,作文仍舊寫不好?市面的書籍那麼多,到底是要多讀還是精讀呢?從閱讀到寫作,到底怎麼來引導輸出呢?關於這些問題,我一直希望通過請教專家和閱讀相關的書籍來解惑,從真心爸媽的《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每本書都有側重地提出了訓練閱讀的方法,但真正徹底解答了我疑問的是常青藤爸爸和特級語文老師李懷源所著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閱讀》,這本書主要是以常青藤爸爸與李懷源老師深度一問一答的形式來進行的,0-12歲的閱讀相關問題,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 英文閱讀精讀|書都白讀了?把書「讀厚」的差距竟然這麼大!
    閱讀天天在抓,家裡的原版書也是一本接一本,但是讀完之後發現收效甚微?「讀過」可不算什麼,小小一冊書,用對了方法,能讓孩子們讀出不一樣的「厚度」。▼把書「讀薄」沒錯,這次TESS課堂要分享的是精讀的方法,在最新的美國共同教育大綱CCSS(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要求下,基礎教育階段,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每個孩子都要學習如何精讀。
  • 給家長的語文作業:100本書的閱讀積累,建立起的閱讀習慣有哪些
    家長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對閱讀難理解的原因,很多同學不是怕看書,而是在閱讀這件事上沒有體會到什麼學習的樂趣。總被家長和老師強求看不喜歡看的書,做根本就不能理解的題目,這樣的語文學習有什麼意義?確實還不如打遊戲有意思。所以,我們想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光要給小學生布置閱讀作業,家長也應該去完成一些家長語文作業。
  • 一儒老師小學生精讀班七問七答
    1、一儒老師小學生精讀班的設計思路?孩子不會寫作文,大部分是因為缺乏閱讀習慣,尤其是精讀習慣導致的。小學2~4年級學生如果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掌握三大精讀法(批註式閱讀、思維導圖、寫讀後感)在5、6年級時,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就會形成一個爆發期。
  • 選書、預讀、精讀,三個步驟,讓你掌握一本書的精髓!
    那麼如何能在閱讀完一本書後有所得,不浪費閱讀的時間呢?《高分讀書法》通過選書、預讀、精讀三個步驟,教你提高閱讀效率,掌握一本書的精髓。《高分讀書法》的作者西岡一誠,高中時就讀於一所不知名大學,學習成績墊底,後來通過自己實踐的讀書方法,成績大幅度提升,考入日本東京大學,他把閱讀心得匯總,在《高分讀書法》中展示。
  • 聰明家長掌握3點規律,區分精讀和泛讀,才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泛讀並不是這樣的閱讀方式,而是對閱讀的內容,整體性的一個閱讀。我們通過閱讀文字,了解大概的故事內容,對情節和段落進行部分重點理解。泛泛而讀就是隨便翻翻,可能你只看了一個開頭和結尾,或者是一個故事梗概。但是泛讀是有學習的目的,通過閱讀來搜集書中的精彩部分、好詞好句、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發展的邏輯。對於小學生來說,為什麼語文老師會強調泛讀呢?因為泛讀可以培養語感,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 忽視了「精讀」的孩子,在無效閱讀上浪費了多少時間?
    她說,美國小學生一年的平均閱讀量超過100萬字,孩子剛從國內入讀美小的時候也經歷了極其痛苦的過程:每個字詞都認識,就算不認識也能查,但老師布置的閱讀理解錯誤率還是很高,經常要做的讀書筆記也不知道寫什麼。
  • 為什麼整本書閱讀比大語文更實用?
    為什麼整本書閱讀課比大語文更實用,何謂整本書閱讀課?1、近兩年,整本書閱讀課的概念進入了公眾視野,國家要求中小學重視整本書閱讀。早在20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就提出要讀整本書的概念。試問,要養成讀書習慣而不教他們讀整本的書,那習慣怎麼養得成?」由於整本書購買成本高,以及戰亂等因素,此就此擱淺。2001年7月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這樣的表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 中學語文老師應該讀哪些書?
    老汪以為,作為中學語文老師除了備課之外,應該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堅持下來,就能從根本上避免「教十年中學成了中學水平」的尷尬。根據個人經驗和專家推薦,老汪以為中學語文老師應該讀以下四類書:經典文學作品,文學美學理論作品、語文教育類專著,教學雜誌。
  • 得語文者得天下,閱讀是成長的關鍵,小學生的閱讀要考慮什麼呢?
    學生是閱讀的主人閱讀能力提升,學校是最重要的地方,任何一個學生別忘了自己才是閱讀的主人。 如何指導學生學會讀一篇文章,讀一組文章,讀一本書,教學體系中有著明確的指導和培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緊跟課堂教育節奏,是夯實語文基礎的關鍵。
  • 等一本書的留守兒童 不願退群的轉學生 閱讀改變的何止幾萬種人生
    每期活動的「廣而告之」,總以這首艾米莉·狄金森的詩開頭,因為閱讀,是最平等的一件事。750多名老師、3萬多個班級、120萬人次學生……2017年以來,「班班有讀」公益項目向全國小學張開懷抱,每期全國3000多個班級,數萬名小學生一起精讀兩本好書,讓孩子們不僅閱讀,還要學會讀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詞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
  • 【師者心語】願做兒童閱讀的點燈人 ——讀《小學語文整本書分類閱讀教學研究》之我見
    但在當下這個大環境下,能夠靜下心來重視課外閱讀的人卻少之又少。現實情況是老師們為了讓孩子們考出個好成績,一個學期都在啃那本教材,單篇式的閱讀教學變成了原地式的「死讀」。這樣的語文學習模式沒有將主題閱讀的半徑放大,這樣的語文學習只是一潭死水。那麼,怎樣讓課內單篇閱讀成為「源頭活水」或是「泉眼」?我們要將課內精讀課文當作「圓心」,將主題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或者整本書為閱讀半徑,一一羅列出來。
  • 全班學生定期共讀一本書,這項閱讀公益活動已從上海走向全國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蓉小學生徐恩嘉的媽媽很困惑:「當孩子從幼兒園邁入小學時,當看到有關中考作文、高考作文怎麼提升的方案裡提到閱讀有多重要時,我的內心是焦慮的,只知道閱讀很重要,但不知道從何抓起。」小學生李子名的爸爸也很焦慮:「從小就陪著孩子讀了不少繪本,進了小學後又看了很多書,但碰到寫作文,就是寫不好。」
  • 「班班有讀」兒童閱讀公益活動啟動 750名語文老師參與推薦
    新學期開始,「魔獸」們重返校園,面對孩子課外閱讀輔導問題,不少家長不免又陷入焦慮。有沒什麼好辦法,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讀什麼」「怎麼讀」「如何讀出效果」的問題,讓家長不必發愁?  9月7日開始,一場由120萬小學生先後參與的「班班有讀」閱讀公益活動給出答案,孩子的有效閱讀不再是個問題。  「中國人的平均閱讀量,只有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
  • 語文老師:別給低年級的學生看帶拼音的書,提高不了閱讀能力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我們有些家長是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訓練的,在孩子上一二年級階段,就給孩子買了很多書。根據一些老師的建議,給孩子買的書也符合低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能力,都是帶拼音的書,不會存在因為識字量太少的問題,有閱讀障礙。可是暑假來臨,孩子一本書都沒看完,對閱讀的興趣完全沒有,甚至有一些牴觸。
  • 語文老師:別給低年級的學生看帶拼音的書,提高不了閱讀能力
    根據一些老師的建議,給孩子買的書也符合低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能力,都是帶拼音的書,不會存在因為識字量太少的問題,有閱讀障礙。可是暑假來臨,孩子一本書都沒看完,對閱讀的興趣完全沒有,甚至有一些牴觸。家長很苦惱:明明是有能力閱讀的,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愛看書呢?針對這個問題,作為語文老師,我想說,家長還是儘量少給孩子買帶拼音的書,確實提高不了閱讀能力。
  • 網課學習期間,二年級小學生要有計劃地讀好這些書!開學能逆襲!
    一、網課課程少、課時短,作業較少,小學生的自由可支配時間非常多。以我們的網課為例,上午三節,10:50就結束了,下午兩節,15:40就結束了。每節課30分鐘,一天直播學習的時間總共兩個半小時,老師們布置的作業也都不多。很多小學生在下午五六點都能把三科作業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