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的書,為什麼閱讀理解能力不夠,作文仍舊寫不好?
市面的書籍那麼多,到底是要多讀還是精讀呢?
從閱讀到寫作,到底怎麼來引導輸出呢?
……
當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累積,到孩子小學四年級,語文學習的要求都上升一個層次時,孩子在語文學習的問題就開始一一爆發出來,尤其是閱讀與寫作的問題,也將所有關於閱讀和寫作的問題一一帶出水面,企圖與尋找答案,能給孩子更正確的指引。
關於這些問題,我一直希望通過請教專家和閱讀相關的書籍來解惑,從真心爸媽的《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每本書都有側重地提出了訓練閱讀的方法,但真正徹底解答了我疑問的是常青藤爸爸和特級語文老師李懷源所著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閱讀》,這本書主要是以常青藤爸爸與李懷源老師深度一問一答的形式來進行的,0-12歲的閱讀相關問題,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而且回答則更具有針對性,不光從宏觀的閱讀上提出了見解,也從細節問題上給出了精確的回答:如學科類的書籍怎樣讀?孩子讀書不認字常問怎麼辦?孩子跟風摯愛讀流行兒童文學怎麼辦……等等,家長們最常見的困惑。
以我自身的疑問出發,閱讀完這本書後,我整理出有關小學生閱讀,父母最為關注和最為困惑的幾個方面:
閱讀深度VS閱讀廣度
有關閱讀度量,父母最大的困惑是——閱讀深度和閱讀廣度哪個更重要?
每年寒暑假,和暑假作業一起來的一定有閱讀書單,包括必讀和選讀長長的一列,不免讓人咂舌,這如果全部要讀完,估計連一天玩的時間都沒有(排除閱讀能力很強的那部分孩子),那到底讀還是不讀?最讓扎心的是老師列的書單看似閱讀完了,但是一個問題也回答不出來。那這樣的虛假的「閱讀量」到底要不要?
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多孩子在入讀小學前,父母就已經閱讀過很多很多的繪本,然而進入小學後,發現孩子的閱讀能力卻是同齡人中滯後的,這驚覺閱讀要的——不只是「多」,而是真正進入閱讀狀態「深閱讀」,這就要求父母在引導孩子閱讀時,除了閱讀文本之外,懂引導孩子去提問、去探究、去思考、去表達,而不止是表淺的閱讀。
書中提到的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說過一段話很好地回答了整個問題:讀書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預期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上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也就是說,「我們讓孩子讀書的最終目標不是讀得越多越好,應該是讀書有思考、有理解、有感悟、有表達,能鞏固在讀書中判斷是非曲直,學會做人做事,這才是讓孩子在閱讀中發展自己。
閱讀輸入&寫作輸出
閱讀深度和廣度,談到的是閱讀輸入的問題。如果閱讀深度和廣度達到了,孩子的輸出即作文就水到渠成了嗎?原則上是的,不過,這也是需要方法。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型的閱讀寫作者,大多數的孩子需要引導與訓練。
那麼小學生閱讀後應該輸出什麼呢?一本書讀完了就算結束了嗎?應該讓孩子寫讀後感嗎?針對這些問題,《每個孩子都能學好閱讀》這本書也給出了答案。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一本怎樣才算讀完呢?李懷源老師認為:讀完一本書,分為三層。第一次,即讀完後複述,這屬於輸出。孩子到了三四年級,輸出就應該到第二層:概述。要引導孩子儘量把一個長故事講「短」,鍛鍊他用簡短的幾句話提煉出最關鍵的信息,並能夠就督導的內容簡單地發表自己的而觀點。第三層,則是在孩子五六年級時,將表達書面化,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讓孩子在寫的過程中更深入思考。不需要長篇大論,寫作自己真實的想法就非常值得鼓勵。每個年齡段有所側重,才能練就孩子的強大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到這裡,又到了家長們的「問題」時間,既然李老師說,五六年級才是書面表達的最佳期,為什麼現在孩子們一年級開始,寒暑假就被要求寫必讀書的讀後感?
對此,李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寫讀後感是學校導讀的常規操作,但老師們在安排作業時的要求有所不同。首先,在輸出表達的程度上,一二年只是要求表達出自己想法並下來,長短不作要求,三四年級也不會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行文通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
在這裡,最忌諱的是,家長的過度操作,如果父母在孩子每讀完一本書,就要求寫讀後感,很可能是揠苗助長,很容易扼殺孩子好不容易才培養起來的閱讀興趣。讀書要順其自然,孩子如果興趣正濃,家長可以稍加點撥,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寫寫畫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要提前給孩子一個必須完成的艱巨任務,這種壓力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違法孩子的閱讀發展規律。即使要求孩子來輸出,也要注意頻率,最好不要每讀完一本就要孩子說或者寫,一周或者一段時間找基本孩子最感興趣的書去做下輸出就可以了。
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另外,從閱讀到寫作輸出,還有一個重要的訓練方式:做讀書筆記。
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就會要求孩子學習摘抄好詞好句。這種方式就是「摘抄型」讀書筆記,這也是小學時期做筆記的重要方式,因為這是孩子向外界學習、形成自己語言份個股的而關鍵方法。
除此以外,讀書筆記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感想型的讀書筆記,就是孩子讀到書中的某一句話、某些情節觸發了他的感情,從而寫出自己的評論。這個形式,在中低年級時要求的常見的讀書筆記形式;另外一個則是讓孩子做記錄。所謂記錄,就是孩子用自己的而語言記錄讀到的內容,用學到的語言去尋找自己的風格,是在及的創作者是還自己自己,這兒是孩子的語言由口語化向書面轉化 關鍵的一部,也是關係到日後孩子詞彙是否豐富、語言是否獨居一格的重要一環。
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也是一個「痛苦」的階段,但是要堅持下去,當呈現出厚厚的一本讀書筆記時,讀書的意義有了『看得見』的結果,孩子讀書也就更加有動力了。
是的,看得見是一種力量,這是李老師的指導我們最大的收穫。在訓練與引導中,家長要看得見孩子努力,孩子也要看得見自己的成就,當我們重視閱讀,重視閱讀後的輸出,訓練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時,輸出便是真正的「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