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我承擔了教外甥女雅雅5以內加減運算的任務。一開始,我教了她5以內的加法計算,雖然她需要掰著手指計算,但連續幾道題都做對了。
我以為,很快就能結束學習,結果沒想到,栽在了減法運算上。
當時,我仔細給雅雅講了減法運算的規則,並詳細地講解了幾個例子。見到她一副聽懂的樣子,我便打算出題考考她。
我問她:「5-1=?」
雅雅掰了掰手指,回答我:「5-1=4」
我說:「很好,那5-4=?」
我以為她會脫口而出,沒想到,她掰了半天手指,最後得出的答案是「2」,因為她數錯了手指頭。
我頓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為了讓她更直觀地看到計算過程,我把兩個等式寫在了紙上,並且告訴她:「在做減法運算時,等號兩邊的兩個數字是可以互換的。」
我怕她不理解,故意沒有用「減數」、「被減數」和「差」的說法,而是找紅筆把兩個數字圈出來,用箭頭做了一個交叉的標記,以此表示兩個數字可以互換。
可是,讓我崩潰的是,我講了那麼多遍,雅雅還是一臉茫然的樣子,繼續掰手指計算。
最後,我只得暫時放棄了,打算下次再重新講。
妹妹說:「不怪你,是雅雅太笨了!」
可是,我卻想起了腦專家的一項研究。
腦專家經過研究發現,看起來很聰明的孩子,通常都善於學習明確的知識,也就是善於進行外顯學習;有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邏輯能力雖然有限,但感官卻很發達,尤其善於利用體驗學習,即善於進行內隱學習。
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相比,內隱學習是一種更自然的學習方法,所以可以說,掌握這類學習方法的孩子更聰明。
那為什麼我講了這麼多遍,孩子還是聽不懂呢?
我以為這個問題我會思考很久,沒想到,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事情是這樣的。
下午,妹妹準備好食材,打算做戚風蛋糕,可是偏偏這時小外甥鬧騰得不行,非要她抱,我就決定替她做。
於是,妹妹開始耐心地指導我:
妹妹說起來做法來頭頭是道,我卻一頭霧水,完全不明白她到底在說什麼。最後,妹妹忍不住說了一句:「你怎麼這麼笨!」
那一刻,我覺得我能體會到外甥女的心情了。
我反思了一下:我們在教孩子時,雖然一開始也會耐著性子教,但是使用的方式大多都是「口授」,即用語言告訴孩子:「你要怎麼怎麼樣」,「不能怎麼怎麼樣」。
結果,孩子顯得特別笨。
這不怪孩子,而是因為「口授」的教學方式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更何況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及邏輯能力很有限,根本聽不懂我們的話,又怎麼能學會新知識和新技能呢?
對於我來說,烘焙專業詞語既多又難,我根本理解不了,更不可能做出理想的蛋糕;而對於外甥女來說,數字本來就是很抽象,我再去用「語言」這種高度概括的方式去解釋給她聽,她也很難理解。
那麼,我們要如何正確教孩子呢?
按照腦專家所說的,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利用感官和體驗去學習。比如,先學會了說話,然後再去學習拼音和語法,他們才能理解那些概念。
如果我們用二年級才學的概念,去教一年級的孩子做題,孩子就很難理解,這和不讓孩子體驗,直接讓孩子學習抽象概念的難度是一樣的。
另外,還有一點是,因為知識詛咒的存在,我們會忘記了自己小時候學習時也是難度重重,從而低估學習內容的難度。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高估自己的講解能力,認為只要我們講解得夠清楚,孩子就能明白,也應當明白。
可是,不管我們的講解能力是強是弱,也要看面對的對象是誰。如果是沒有見過雪花的孩子,你描述得再清晰,他也無法理解。
所以,我們要做到兩點:
第一,儘量減少使用口述的方式進行教學。不管是教孩子刷牙洗臉,還是數數計算,都不是你講講孩子就能聽懂的。
第二,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進行教育,儘量把抽象的語言替換成孩子熟悉的事物。比如,把數字替換成孩子喜歡的零食,多一包少一包,孩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這樣一來,你會發現,自己眼中的「笨孩子」,也變得聰明起來了。
你有什麼教孩子的好方法或有趣的經歷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