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思想和孔子思想高度一致,可以通過《詩經》來研究孔子

2020-12-27 愉和養生國學

《詩經》傳說在最早的時候是有3000篇,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變成了300篇。

有人對這個事情提出了異議,認為現在的《詩經》不是孔子編寫的,這個問題我們先研究《詩經》留下的詩,從裡面尋找編寫者的思想,或者說是編寫者保存和放棄的標準是什麼。

孔子對《詩經》做出過一個評價,《論語.為政》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翻譯:孔子說:「《詩經》中三百多首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就是一句話:思想純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代表的是主旋律,政治正確。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很高,也很重視《詩經》的學習。

孔子對子女的教育很特別,和我們現在的人完全不一樣,《論語.季氏》 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翻譯:陳亢問孔鯉:「你是否聽過老師不一樣的教導?」孔鯉說:「沒有。他曾獨自站立在庭院中,我快步走過庭院。他問我『學《詩》了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詩》,就沒法在人群中交流。』我退下來後就開始學《詩》。

有一天,他一個人又站在庭院中,我走過庭院。他又問我,『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告訴我說,『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身』。我於是退下來後就學禮。我只聽到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的說:「我問了一個問題,卻得到了三點收穫。聽到了學《詩》,聽到了學禮的道理,還知到了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不偏私。」

這段話也闡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視《詩經》和禮的教育,並且《詩經》是首要的學習內容。

學習好《詩經》就學會怎麼說話和做事,這就是孔子重視教育自己孩子學習《詩經》的原因。

《論語.子路》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翻譯: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交涉;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孔子把學習《詩經》提高到很高的高度,把《詩經》當做成為公務員的必備教材。孔子更重視靈活應用,或者說是學以致用,如果不能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那讀《詩經》也沒有什麼用。

學會靈活使用《詩經》就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公務員,《詩經》裡面有政治。

民歌裡面包含著高深的政治思想,很多人都不相信,不要說現在的人,就是孔子的學生大多也不一定相信,至少孔子是這樣認為的。

《詩經》裡面都含有什麼樣的思想,作為一部從民間各地採集來的詩歌集,內容一定是繁雜的,思想一定也是不一樣的。

孔子認為《詩經》思想正確,應該是孔子把他認為不合適的內容刪了。3000多首詩歌刪的剩下300首,雖說不是百裡挑一,也算是十裡挑一。

孔子在《詩經》裡面留下了什麼樣的思想,或者說孔子對這3000多首詩歌進行刪減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孔子刪掉的那些內容,只能對現在能看到的《詩經》內容進行分析分析孔子刪減的標準和孔子要表達的思想。

《詩經》的創作者絕大部分都是勞動者,勞動者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有描寫愛情的,不可避免的也要寫到和統治者之間的關係。

《詩經》裡面有一首很著名的詩歌《碩鼠》,中學課本裡就有。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詩經》裡面這首詩歌表達了一個這樣的思想:那些只知道搜刮老百姓錢財的官員,在老百姓看來就是碩鼠。

這個思想在《論語》中也有同樣的表達。

《論語-先進》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翻譯: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而作為季孫氏的家臣的冉求還幫助季孫氏聚斂搜刮更進一步增加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聲討他。"

孔子對幫助別人搜刮老百姓錢財的冉求十分生氣,甚至要趕出孔門。這說明孔子的思想和《詩經》裡面反映的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和他的學生經常談論《詩經》裡面的內容,《詩經》學習的好,理解的透徹的學生經常得到孔子的表揚。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經》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

這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奧》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這首詩歌有些詞我們現在人已經不常用,意思就不好理解。按照總體的意思這首詩可以這樣解釋:

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嫋娜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麗良玉垂耳邊,寶石鑲帽如星閃。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更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

看那淇水彎彎岸,綠竹蔥蘢連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銅器般見精堅,玉禮器般見莊嚴。寬宏大量真曠達,倚靠車耳馳向前。談吐幽默真風趣,開個玩笑人不怨。

孔子說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和這首詩歌所描寫的君子是一樣的。只是《詩經》是用詩歌的語言來說,孔子是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翻譯:子夏問孔子說:「漂亮的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轉,把潔白的面容打扮得絢麗多彩,說的是什麼呢?」孔子說:「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後才可以描繪出美麗的圖案。」子夏說:「禮是不是也建立在美質之後呢?」孔子說:「啟發我的人,是卜商啊,從現在開始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啊。」

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是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原文: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翻譯:高大的人啊頭俊美,衣有錦緞但還崇尚麻紗衣。她是齊侯的子女,是衛侯的愛妻。她是太子的胞妹,還是邢侯的小姨,譚公還是她的妹夫。

她的手就象柔軟的小草,她的膚色就象那凝結的玉脂。她的脖頸潔白豐潤,她的牙齒象那瓠瓜的籽。豐滿前額彎彎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動。

高大的人兒啊很散漫,她最喜悅在農郊。四匹壯馬驕首立,馬嚼上飄著大紅綃,插著雜亂的雉羽去迎朝陽。大夫見她肅然而退,她也不讓君王多操勞。

黃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譁譁響。施設漁網水聲鬧,鯉魚鮪魚鬧翻騰,疏遠的荻草很修長。希冀那姜水心憂慮,希冀那讀書郎有離去。

這是《詩經》裡面讚美一個當時的美女莊姜,莊姜是齊國公主,嫁到朝歌,為衛侯之妻,是一個因美貌而走進詩歌的女子。

孔子和學生子夏從談論一個美女迷人的面容入手,繼而談論到道,談論到學習的順序。

這就是聖人和普通人的區別,普通人只是看到了描寫的是美女,聖人卻從美女漂亮的背後悟到了事物的規律。

美女莊姜笑一下都很傾國傾城,回眸一笑的眼神就可以百媚生,這還是因為莊姜長的漂亮。普通女人笑一下也會有很燦爛,眼神也會很迷人,但是達不到莊姜那樣的效果,還是因為長的沒有莊姜漂亮,莊姜長的大高個子,皮膚象玉脂。

看來審美觀古今都差不多,不僅現在人喜歡高個子美女,以前的人就喜歡身材高挑的美女。這首詩的名字是「碩人」,也是高個子的意思。

孔子從人們讚美莊姜笑漂亮的笑容和迷人的眼神看到背後的原因,那就是莊姜長的基礎條件好。

一個人只有在會說話的基礎上,再懂得禮「禮」,那就是更完美了。一個人如果不會說話,懂得「禮」也不能讓人感覺舒服。

結合這段話再來看看孔子教育孩子的話,道理是一樣的。先學習《詩》,學會說話,再學習《禮》,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孔子的許多思想都可以在《詩經》裡面找到對應的詩句。有些是《論語》裡面沒有的思想,也可以在《詩經》裡面尋找依據。孔子刪減《詩經》的原則就是孔子遵循的「道」。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孔子評價《詩經》,三個字概括了這本書的精彩
    孔子說《詩經》一共300篇,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就是「思想純正」。其實摘出《論語》中這句話並不是想分享《論語》的思想,而是想直接和大家分享《詩經》這本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話也許是我們對於《詩經》中最為熟悉的一段。是因為其被選進了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如果當時這被要求全文背誦的話,那麼應該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
  • 孔子用思無邪概括《詩經》,為何魯迅認為這使民族文化喪失生命力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曾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由於孔子儒家先聖的特殊地位,「思無邪」在後世文人心中成為評判詩的標準。如果說「詩言志」給了詩人開拓的方向,那麼「思無邪」可以說是內在地限制了中國詩歌的生命力。
  • 文學著作《詩經》,孔子都深受影響,閱讀前你要先弄懂這些問題
    《詩經》對於我國文學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國詩歌文學的源頭,後世的人無論是孔子孟子這樣的聖賢,還是曹操曹植還是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這樣一流的詩人無不受到《詩經》的深刻影響。1、《詩經》是一本什麼書?共有多少篇,分為幾個部分?《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本詩歌總集,在漢代被官方確立為經典,之後被鄭箋、孔穎達、朱熹等人加以註解,在原文旁邊增加上自己的看法,《詩經》的解釋便蒙上了統治階級思想的印記,逐漸加以倫理、教化意義,成為。
  • 《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重視詩教是因為周朝是提倡以德治國的始端,以德治國總要有一套制度規範才行,缺少條條框框的制度規範,以德治國就拿不出一個可操作的規則去做參照,後來這個具有一定約束力的衡量標杆出現了,就是禮樂制度。「禮」是用來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樂」是用來讓內心保持喜悅和諧的;以禮維序,以樂致和。
  •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詩經》是一部由孔夫子編訂,後又成為「五經之首」的儒家經典,因而從古至今,人們在看書或注釋解釋時,都難以脫離孔子對它的評價。孔子談《詩》的話有很多,比如《論語·泰伯》中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孔子評論《詩經》 講的最多的就是這一首
    ——是孔子。我想,孔子一定很喜歡這首詩。如果《詩經》真是他刪訂的,那麼,把這首《關雎》放在「頭版頭條」,當大有深意在焉。孔子是懂音樂的。他的耳朵不是一般的耳朵。他會彈琴,會鼓瑟,關鍵是,他懂得欣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只有他,在專注於音樂的時候,忘記了口腹之慾,嗅覺和味覺出現了如此曠日持久的「退化」!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馬振鐸《仁·人道:孔子的哲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把孔子作為哲學家來研究,認為孔子的哲學就是以「仁」為核心建構起來的,孔子的哲學是以仁——人道為核心的「人的哲學」,其基本問題是人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人道問題,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圍繞這一基本問題展開的。
  •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然而事實上對哲學家、思想家本人來說,他不一定都是有意識地、自覺地進行體系建構的,在很大程度上說,他有什麼樣的思想體系是後來研究者進行「復原」或「重構」的結果。對於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的研究來說,尤其存在這樣的情況。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這也無可厚非。所以,我們還是按照學術界的研究習慣,我們仍然可以認定孔子各個方面的思想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這個前提下,來相對地理解他的思想觀點。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難道這不是借敬鬼神來引起活人對鬼神的臆 想的敬畏,以滿足某種封建道德的需要嗎?難道這不更可以說明孔子一方面 對鬼神的存在採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又表露出他對祭祀 予以積極支持的矛盾心理嗎?總起來說,孔子對鬼神本身是否存在等問題所 採取的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態度,以及由此而採取的存而不論的態度,都 是符合孔子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買際的。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五
    大學以研究文化典籍為主,主要教材是《詩》《書》《禮》《樂》。《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鑑往可以知來,學子從古代文化中吸取營養,修身益智,博學廣識,從而學會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國家後備的管理人才。孔子私學的課程設置與官學基本一致。
  • 原來好多名人取名都來自楚辭、詩經。古人取名女詩經,男楚辭
    孔子曾經曰過:「不學詩,無以言。」這是什麼意思?不讀詩就不會說話了嗎?且慢,孔子接著又吐出一句話:「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以事君;多識以鳥獸草木之名。」哦,這下就都清楚了。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淺析孔子的孝政思想
    在《論語·為政篇第二》中,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和子夏分別向孔子問孝,所得答案不盡相同。本文通過討論孔子與魯國孟孫氏的關係,簡單地分析、梳理孝和政之間的聯繫,從而淺析孔子的孝政思想。 【關鍵詞】      孟孫氏 孝政 君臣 父子 與中國歷代王朝所推崇的「家天下」不同,孔子主張「公天下」。
  • 《詩經.關雎》——孔子眼中的大美愛情
    1)男女之情——人倫之始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是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而成。《關雎》作為開篇,可見這篇在孔子心中的分量。從字面意義來看,《關雎》寫了一個男子愛慕一個女子的故事。《關雎》作為《詩經》第一篇,一定有其重要的原因。古人認為,男女結合是人倫的開始,孔子也是極為注重家庭倫理的人。並且一個國家由千萬個家庭組成,而一個家庭是由一對男女的組建開始。再上升一個層面,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由千萬個和睦美好的家庭組成,而一個和睦有愛的家庭,則需要一對琴瑟和諧的夫妻來組建、經營。思及此,《關雎》裡講的故事便有了深刻的意義。被孔子列為《詩經》第一篇,便有了合理的理由。
  • 《詩經》論衡
    男女和合,既是人類繁衍的開始,而合乎禮儀的和合,又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跨步,這大概也是孔子編輯《詩經》的思想起點,同時讓我們理解《詩經》中許多男女情愛詩歌時,據此能夠體會到古代聖人及當時的社會輿情對這些詩歌的基本態度。
  • 孔子鐵筆著《春秋》及整理《詩經》
    學生們聽老師在跟子夏說話,都圍攏來。孔子見人一多,便放下筆和竹簡,解釋道:「這是部講歷史的書!夏代的情況,我還能講一些,但是夏的後代杞國,所保存的文獻已經不多了;殷代的情況,我也能講一些,但是殷的後代宋國保存的文獻也不多了。所以,我決心要寫一部《春秋》,根據我們魯國的歷史,把最近幾百年諸侯紛爭的情況記下來傳給後人。
  • 詩經
    而桃樹開花(「灼灼其華」)、結實(「有蕡其實」)、枝繁葉茂(「其葉蓁蓁」),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出嫁後多子多孫、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願。詩人觸物起興,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聯想前後相承,是一種象徵暗示的關係。《詩經》中的興,很多都是這種含有喻義、引起聯想的畫面。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後世往往比興合稱,用來指《詩經》中通過聯想、想像寄寓思想感情於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
  • 人們高度評價讚美《詩經》,那麼它的美又美在何處呢?
    採詩說與刪詩說孟春三月,人群將要散去的時候,會有人拿著木鐸來詢問路人,來採集到的詩獻給太師,太師將它們譜曲做成音樂,獻給天子。所以天子不出門就能得知天下大事。男人女人有所怨恨就會留以歌中,飢餓的人為他的食物所歌頌,勞動的人們通過歌聲為他們的工作加油鼓勁,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幫助天子了解黎民百姓,更深入的了解人民的現狀,也促進了詩的發展,因為《詩經》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樂歌總集。《史記·孔子世家》所記:「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關於《詩》還有一種,獻詩說。周代的公卿列士會獻詩、陳詩,用來頌美或諷諫。
  • 重新認識孔子和儒家思想
    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國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來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都,再墮氏之費都,然而圍攻孟孫氏的都城成邑時失敗。其間,孔子一行人在匡、宋、蒲等地多次被困遇險,甚至在陳、蔡之間絕糧,遭到當地民眾的圍困等等極度危險的情況。孔子有強烈的用世思想,他周遊列國就是為了尋求新的出仕機會,渴望能夠實施其偉大理想。《論語》記載孔子說:「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意思是說,我聽過有人說要通過隱居來求得自己的志向,貫徹自己的道義的,可是從來沒有看見過誰成功。」
  • 孔子是怎樣一個人?怎樣正確認識孔子的思想?
    這一點對孔子有很深的影響,由於家境的關係孔子年輕時比較接近社會下層,他自稱「吾少也賤」,大約二十歲左右當過季氏的家臣,負責管理倉庫和牛羊。孔子看到過一些民間疾苦,產生了某些同情人民的思想。三十歲左右開始招收弟子講學,後來,跟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成就者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