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更高了,就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也經常受到他的責備。一天,他對顏淵說道:「回呀,我說什麼,你聽什麼,無論什麼,一律接受,沒有任何發展。長此下去,怎麼會有進步呢?」顏淵尚未回答,子貢進來了。他見老師責備顏淵,便把話接過去,問道:「老師,我呢?」「你嘛,像一個器具。」孔子說。「器具?」「嗯,只能盛一種東西的器具。「「什麼器具?」「還好,是一件比較費重的器具。不過,作為一個人。是應該全面發展的,只能作為一種器具是沒有多大出息的」
「老師!」顏淵插嘴道,「怎樣才能有所發展呢?」要想有所發展,就必須學習與思考井重光學習,不去思考,就不能獲得較鄉的知識。光思考,不學習,也只是白費精神。比方,我告訴你,這個桌子的一個角是方的,你就至少應考慮到另外三個角也是方的,進而推斷出這是一個方桌子,而不是一個圓桌子。」「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全面起來,不至於像一件器具呢?」子貢仍在關心自己的問題,見孔子一住嘴,便問。
孔子說:「這就要勤勤懇懇,碰見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為什麼,決不輕易放過。就像我吧,有的人來問我問題,我也常常有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但是,我一定把他提出的問題弄清楚才肯罷休。這樣,時間一久,便能慢慢地積累起比較全面的知識了。」「老師說的真對!」顏淵把話接過去,「如果沒有老師,我們實在難以獲得知識啊!」
「你這話不對。要知道,天下的老師多得很。三人同行,其中就準有我們的老師。他做的對,我們就照著他做:他做得不對,我們就提高警惕,不犯同樣的錯誤。」「老師!」這時子貢想起了另一件事,「我今天本想來問您一個問題的,批起學間的話來,又忘了。」「什麼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人人都喜歡他,這個人能稱得上好人嗎?」「還不夠。」「那麼,人人都不喜歡他呢?」就出說「那當然更不夠。「這麼說,老師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好人呢?」「凡是好人都喜歡他,凡是壞人都不喜歡他,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近些日子,孔子經常一手託著竹簡,一手拿著筆,在一筆一划地寫字。由於年老,有時手在顫抖著,額頭上還浸出汗珠,但他仍不休息。子夏走過來,說道:「老師,您在寫什麼呢?我來替您寫吧!」「不行!」孔子說,「我在著《春秋》呢,必須我自己一筆一划地寫出來。」「《春秋》,那是一部什麼書呢?」
學生們聽老師在跟子夏說話,都圍攏來。孔子見人一多,便放下筆和竹簡,解釋道:「這是部講歷史的書!夏代的情況,我還能講一些,但是夏的後代杞國,所保存的文獻已經不多了;殷代的情況,我也能講一些,但是殷的後代宋國保存的文獻也不多了。所以,我決心要寫一部《春秋》,根據我們魯國的歷史,把最近幾百年諸侯紛爭的情況記下來傳給後人。當然,我談不上什麼創造,只是把存在過的人、發生過的事轉述一下,至多也不過作些文字整理。但是我要在這部書中融會進我的政治見解,後代人無論是理解我孔丘的,還是罵我孔丘的,都將是因為我編著了這麼一部《春秋》!
魯哀公十四年,71歲的孔子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這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編年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它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481年),共十二個國君,二百四十二年的要人要事。由於在編著過程中,孔子特別認真,所以很多人和事記載得很準確。
在編著《春秋》的同時,孔子還整理了當時流傳的詩歌,這就是我們祖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孔子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前面已經說過,在齊國時,他曾經為聽韶樂而三個月不知肉味,在衛國跟師襄子學琴時,也是那樣專心致志。孔子每天都要唱歌,除了出門弔喪,他從來沒有中斷過。他特別喜歡歌頌和平的樂曲,而對鼓舞戰爭的歌曲卻是不大喜歡的。他曾說過:「舜時的韶樂,是盡善盡美的,因為它不只好聽,而且表現了和平思想;武王時的武樂,卻只可以說是盡美,不能說是盡善,因為他有鼓舞戰爭的意味。」
除了自己唱,他還經常教自己的學生唱。如果哪個學生唱得好,他就叫他再唱一遍;如果哪個學生不好好唱,他便嚴肅地責備道:「詩歌是通過美妙的音律,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借鑑,教導你如何去與人相處,教導你如何去關心政治,教導你在家裡如何對待父母,教導你在朝廷裡如何對待國君,甚至還可以豐富你各方面的知識,多認識一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的名字……這些都是在美的享受中,潛移默化獲得的。你為什麼不好好地學呢?」
孔子所以把詩歌教學作為自己的主要教育內容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當時的一些外交場合,外交人員能用現成的詩歌來對答,才算不失體面。孔子在詩歌教學中也同樣注重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從詩裡悟出一些道理。有一次,他向學生們問道:在「有這樣一首詩;小桃的花兒呀,你開開了又重新合上,不是我不想你啊,只因家遠路又長。這首詩說明了什麼?」大家紛紛議論開了。有的說,這是在外鄉的丈夫對家裡妻子的思念。有的說,這是在外面的男子對情人的思念。
孔子笑了笑,打斷了大家的議論:「以我看呀,不管是誰對誰的思念,都不是真心地在思念啊!」「啊!」眾人都驚訝地看著老師。定落「這道理很明白嘛,」孔子接著說,「如果真心地思念,哪能管什麼遠不遠呢!」「哦!」眾人都明白了。
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詩歌共有三千多首,孔子刪去了一些重複的和自認為不好的,選定了三百零五篇。把這三百多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流傳在各國的民歌,《雅》是西周朝廷上的樂歌,《頌》是祭祀用的祝禱詞。其中以《風》的數量最大,傳說是從十五個國家採集來的,所以又稱《十五國風》。延至今日,我們仍把採集民歌工。作稱為「採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