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鐵筆著《春秋》及整理《詩經》

2020-12-27 百家號

晚年的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更高了,就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也經常受到他的責備。一天,他對顏淵說道:「回呀,我說什麼,你聽什麼,無論什麼,一律接受,沒有任何發展。長此下去,怎麼會有進步呢?」顏淵尚未回答,子貢進來了。他見老師責備顏淵,便把話接過去,問道:「老師,我呢?」「你嘛,像一個器具。」孔子說。「器具?」「嗯,只能盛一種東西的器具。「「什麼器具?」「還好,是一件比較費重的器具。不過,作為一個人。是應該全面發展的,只能作為一種器具是沒有多大出息的」

「老師!」顏淵插嘴道,「怎樣才能有所發展呢?」要想有所發展,就必須學習與思考井重光學習,不去思考,就不能獲得較鄉的知識。光思考,不學習,也只是白費精神。比方,我告訴你,這個桌子的一個角是方的,你就至少應考慮到另外三個角也是方的,進而推斷出這是一個方桌子,而不是一個圓桌子。」「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全面起來,不至於像一件器具呢?」子貢仍在關心自己的問題,見孔子一住嘴,便問。

孔子說:「這就要勤勤懇懇,碰見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為什麼,決不輕易放過。就像我吧,有的人來問我問題,我也常常有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但是,我一定把他提出的問題弄清楚才肯罷休。這樣,時間一久,便能慢慢地積累起比較全面的知識了。」「老師說的真對!」顏淵把話接過去,「如果沒有老師,我們實在難以獲得知識啊!」

「你這話不對。要知道,天下的老師多得很。三人同行,其中就準有我們的老師。他做的對,我們就照著他做:他做得不對,我們就提高警惕,不犯同樣的錯誤。」「老師!」這時子貢想起了另一件事,「我今天本想來問您一個問題的,批起學間的話來,又忘了。」「什麼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人人都喜歡他,這個人能稱得上好人嗎?」「還不夠。」「那麼,人人都不喜歡他呢?」就出說「那當然更不夠。「這麼說,老師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好人呢?」「凡是好人都喜歡他,凡是壞人都不喜歡他,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好人。」

近些日子,孔子經常一手託著竹簡,一手拿著筆,在一筆一划地寫字。由於年老,有時手在顫抖著,額頭上還浸出汗珠,但他仍不休息。子夏走過來,說道:「老師,您在寫什麼呢?我來替您寫吧!」「不行!」孔子說,「我在著《春秋》呢,必須我自己一筆一划地寫出來。」「《春秋》,那是一部什麼書呢?」

學生們聽老師在跟子夏說話,都圍攏來。孔子見人一多,便放下筆和竹簡,解釋道:「這是部講歷史的書!夏代的情況,我還能講一些,但是夏的後代杞國,所保存的文獻已經不多了;殷代的情況,我也能講一些,但是殷的後代宋國保存的文獻也不多了。所以,我決心要寫一部《春秋》,根據我們魯國的歷史,把最近幾百年諸侯紛爭的情況記下來傳給後人。當然,我談不上什麼創造,只是把存在過的人、發生過的事轉述一下,至多也不過作些文字整理。但是我要在這部書中融會進我的政治見解,後代人無論是理解我孔丘的,還是罵我孔丘的,都將是因為我編著了這麼一部《春秋》!

魯哀公十四年,71歲的孔子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這是我國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編年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它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481年),共十二個國君,二百四十二年的要人要事。由於在編著過程中,孔子特別認真,所以很多人和事記載得很準確。

在編著《春秋》的同時,孔子還整理了當時流傳的詩歌,這就是我們祖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孔子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前面已經說過,在齊國時,他曾經為聽韶樂而三個月不知肉味,在衛國跟師襄子學琴時,也是那樣專心致志。孔子每天都要唱歌,除了出門弔喪,他從來沒有中斷過。他特別喜歡歌頌和平的樂曲,而對鼓舞戰爭的歌曲卻是不大喜歡的。他曾說過:「舜時的韶樂,是盡善盡美的,因為它不只好聽,而且表現了和平思想;武王時的武樂,卻只可以說是盡美,不能說是盡善,因為他有鼓舞戰爭的意味。」

除了自己唱,他還經常教自己的學生唱。如果哪個學生唱得好,他就叫他再唱一遍;如果哪個學生不好好唱,他便嚴肅地責備道:「詩歌是通過美妙的音律,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借鑑,教導你如何去與人相處,教導你如何去關心政治,教導你在家裡如何對待父母,教導你在朝廷裡如何對待國君,甚至還可以豐富你各方面的知識,多認識一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的名字……這些都是在美的享受中,潛移默化獲得的。你為什麼不好好地學呢?」

孔子所以把詩歌教學作為自己的主要教育內容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當時的一些外交場合,外交人員能用現成的詩歌來對答,才算不失體面。孔子在詩歌教學中也同樣注重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從詩裡悟出一些道理。有一次,他向學生們問道:在「有這樣一首詩;小桃的花兒呀,你開開了又重新合上,不是我不想你啊,只因家遠路又長。這首詩說明了什麼?」大家紛紛議論開了。有的說,這是在外鄉的丈夫對家裡妻子的思念。有的說,這是在外面的男子對情人的思念。

孔子笑了笑,打斷了大家的議論:「以我看呀,不管是誰對誰的思念,都不是真心地在思念啊!」「啊!」眾人都驚訝地看著老師。定落「這道理很明白嘛,」孔子接著說,「如果真心地思念,哪能管什麼遠不遠呢!」「哦!」眾人都明白了。

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詩歌共有三千多首,孔子刪去了一些重複的和自認為不好的,選定了三百零五篇。把這三百多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流傳在各國的民歌,《雅》是西周朝廷上的樂歌,《頌》是祭祀用的祝禱詞。其中以《風》的數量最大,傳說是從十五個國家採集來的,所以又稱《十五國風》。延至今日,我們仍把採集民歌工。作稱為「採風」呢!

相關焦點

  • 孔子著《春秋》之謎
    孔子著《春秋》之謎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史學史、經濟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春秋》的作者是誰?真是孔子所作?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即:《春秋》出自孔子之手,為孔子所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觀點呢?因為《孟子·滕文公下》裡面說了:世道衰敗,歪理邪說和各種暴行紛紛出現,有臣殺君的,有兒殺父的。孔子心中警懼,深以為憂,於是編著《春秋》,意欲匡救時弊。但編著《春秋》本是天子的職權,孔子這是在僭越職權。
  • 《春秋》是孔子寫的嗎?
    《春秋》這本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前481年)所發生的事情,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作為「五經」之一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這部《春秋》的作者是誰呢,目前來說並沒有準確的答案。
  • 原來好多名人取名都來自楚辭、詩經。古人取名女詩經,男楚辭
    3、再來一例:荊州春秋閣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文夫子,武夫子,兩個夫子」,下聯是「著《春秋》,讀《春秋》,一部《春秋》」。文聖孔子、武聖關羽就這樣因為一部《春秋》聯繫在一起。關公為什麼總是要讀《春秋》?4《詩經》——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據說原有作品三千多首,後經孔子刪減成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古籍中,這些古詩被稱為「詩」或「詩三百」,但由於孔老夫子曾整理過並用來傳授弟子,這格調一下子就高了起來,所以後來就被尊為儒家的「五經」之一,稱為《詩經》。
  • 《詩經.關雎》——孔子眼中的大美愛情
    1)男女之情——人倫之始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是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而成。《關雎》作為開篇,可見這篇在孔子心中的分量。從字面意義來看,《關雎》寫了一個男子愛慕一個女子的故事。但是追溯西周到春秋時期,那時候的民風還很古樸,不難看出,《關雎》的字裡行間皆是男子愛上一個女子時,內心真摯情感的流露。在古人眼中,「詩」也屬於情感意志的表達。「經」則是對人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關雎》作為《詩經》第一篇,一定有其重要的原因。古人認為,男女結合是人倫的開始,孔子也是極為注重家庭倫理的人。
  • 孔子與儒家的介紹
    孔子與儒家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繼承和發揚西周的禮樂文化傳統,形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創建了對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具有深遠影響的儒家學派。他學而不厭,海人不倦,首開私人講學,是中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 《春秋》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孟子·滕公下》中講《春秋》是當時的作品,引用孔子的話「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然後「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但是《孟子》中有兩個問題沒有提及,一個是「孔子作《春秋》」沒有具體緣由或任何歷史事件細節,不是跟某一個具體的事情聯繫起來,第二也沒有談孔子任何的個人經驗。 這兩個《孟子》沒有談及的「疑點」,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得到完美補充。
  • 你以為《詩經》的編纂者是孔子?其實是湖北的他……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很多名句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現在仍然是廣為傳頌。面對這樣一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作品,你是不是曾經都和小編一樣認為《詩經》是由孔子編纂的?
  • 《中國》為什麼以春秋作為開端?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第一集《春秋》,這不由讓人很是迷惑了,中國的歷史不說夏吧,至少可以考證的也應該是商呀,為什麼會選擇從春秋開始整部紀錄片呢?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 《詩經》思想和孔子思想高度一致,可以通過《詩經》來研究孔子
    《詩經》傳說在最早的時候是有3000篇,後來經過孔子的刪減變成了300篇。有人對這個事情提出了異議,認為現在的《詩經》不是孔子編寫的,這個問題我們先研究《詩經》留下的詩,從裡面尋找編寫者的思想,或者說是編寫者保存和放棄的標準是什麼。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二、《詩經》中的春秋時期美食觀《詩經》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詩集,同時也是當時社會中的「百科全書」。《詩經》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飲食文化的詩篇,從客觀角度上來講這些飲食詩歌,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了春秋時期,人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文化,而且也體現出了飲食中的禮儀。
  • 「哲學沙龍——中和論道」第五十二期:張立恩博士做「孔子成《春秋》何以亂臣賊子懼」學術報告
    論道伊始,張老師對《春秋》一書的基本情況做了介紹。在孔子之前已有作為記事史書的《春秋》,所謂「不修《春秋》」,而今天看到的《春秋》是孔子根據以往作為史書的《春秋》進行編纂整理的結果,所謂「已修之《春秋》」。
  • 《春秋》的作者和時代:孔子 春秋時期
    《春秋》的作者歷來認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而實際上,今所見《春秋》乃魯之《春秋》,為魯國不同歷史階段之史官集體所撰。孔子在此基礎上作了較大的加工修訂,使之成為授徒的教本,從而開創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說,《春秋》是孔子依魯史修訂而成的著作。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軾其君者有之,子栽其父者有之。
  • 名人故事——孔子
    孔子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關鍵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為人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擔心別人是否賞識和理解自己了。君子要安貧樂道,捨生取義。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他希望恢復周禮,建立一個嚴格、有序的社會。孔子反對暴政,反對濫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夠「惠民」、「愛民」。
  • 孔子評論《詩經》 講的最多的就是這一首
    《關雎》,是《詩經》的一張千古不變的名片:讀過《詩經》的人知道她,沒讀過《詩經》的人也知道她;有時候,似乎她就是《詩經》,《詩經》就是她。沒有通讀過《詩經》不奇怪,沒有通讀過《關雎》就奇怪了。不會背《詩經》的其他篇章不奇怪,不會背這首《關雎》就奇怪了。
  • 孔子教誨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哪裡是希望他做詩呢
    「不學詩,無以言」,意思詩,不學習詩,就沒辦法講話,這是是孔子在《論語 季氏》裡,教誨兒子孔鯉的話。孔子非常重視詩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刪訂《詩》,編定為305篇。
  • 「孔子作春秋」是真的嗎?
    因此我們通常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是孔子了!這難道還能有什麼疑問?」的確,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孔子作春秋」的觀念可以說是不可動搖的真理。如果要究其本源,那麼最早開始將《春秋》與孔子聯繫在一起的,應該是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三傳」——也就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 孔子《春秋》為「經」的意義
    儘管《春秋》是孔子「作」還是「修」,還有許多爭論,但《春秋》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可稱為中國傳統史學的源頭,卻是無疑義的。可有意思的是,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卻從來沒人說他是「史學家」;《春秋》是史,更是經,其作為經的地位遠大於史。那麼《春秋》為「經」,到底給中國傳統史學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呢?
  • 天著春秋有什麼好的/看完惠州天著春秋這些在評論
    以低密舒適為界,迎合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天著春秋項目佔據城市珍貴的土地和自然景觀資源,在約7100畝亞公頂森林公園半山之上,僅以2.95低容積率建房,還原純正的低密山居大境。    「離塵不離城」的恬靜生活,是無數人心中夢寐以求的嚮往,但繁華的城市土地愈發矜貴,自然亦是更加難得。
  • 《詩經》論衡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由孔子在前代流傳的大量詩文中,精選刪編而成。關於孔子刪編詩歌,《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