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作者和時代:孔子 春秋時期

2020-12-19 百家號

1.《春秋》的作者

歷來認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而實際上,今所見《春秋》乃魯之《春秋》,為魯國不同歷史階段之史官集體所撰。孔子在此基礎上作了較大的加工修訂,使之成為授徒的教本,從而開創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說,《春秋》是孔子依魯史修訂而成的著作。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軾其君者有之,子栽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日:「··…哎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禱機》,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日:『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下》)

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日:「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史3L孚a蘸wwmmm,。,》)仲尼厄而作《春秋》。(((漢書·司馬遷傳》引司馬遷《報任安書》)

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漢書·司馬遷傳贊》)

仲尼因備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略,不必改也。故《傳》日:「其善志」,又日:「非聖人孰能修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孔子生魯昌平鄉限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絕。絕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拐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好頂,故因名日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己丑卒。(《史記·孔子世家》)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二庚子,孔子生。(《春秋毅梁傳.襄公二十一年》)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晉。……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春秋公羊傳·襄公二十一年》)

《公》、《毅》全體釋經,此言何以入傳?當由二家經師附於旁,後乃誤入正文爾。其始附於二十二年「公會諸侯於沙隨」之下,一本誤脫,而誤補於二十一年「公會諸侯於商任」下,上文相似,易於致誤。一本誤,則各本皆誤;一傳誤,則二傳並誤。正當引《史記》以糾二傳,豈應信《公》、《毅》以難《世家》耶?(崔適《史記探源》卷六《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2.《春秋》的時代

《春秋》既經孔子修訂而成,自然應屬孔子時代。一般認為,《春秋》應為孔子晚年之作。按「絕筆於獲麟」之說,則《春秋》成書當在孔子逝世前二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毅梁》無明文。說者以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丘卒,敢問所安。答日:異乎餘所聞。……今麟出非其時,虛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也。絕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據《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戈小X1'1'射不在三叛之數,故餘以為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備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鈕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日:「麟也。」取之。……及西狩見麟,日:「吾道窮矣!」啃然嘆日:「莫知我夫!」……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N,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史記·孔子世家》)

公羊以為哀公十四年獲麟之後的端門之命乃作《春秋》,至九月而止筆。(《春秋公羊傳註疏》卷一徐彥疏)

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孔子日:「吾道窮夾!』,《春夥》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日:備炙!(《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年代問題,開頭就已講明是孔子做的,當然就是孔子時代。但孔子編的書,到何時才成功,向來說「絕筆於獲麟」,那麼,《春秋》是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紀前481年成書的。……我們比較的還是相信獲麟絕筆之說為佳。(梁啓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森二《分論》)

相關焦點

  • 《春秋》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在這一章中,柯馬丁提出了對「焚書坑儒」的歷史真實以及先秦時期「作者」和「書」等概念的質疑。2014年4月,他在北大再次談及「作者」,反思《史記》如何表現「作者」身份的問題,與本次復旦講座的旨趣可謂一脈相承。柯馬丁在復旦中文系的講座中,梳理了孔子由「經典解釋者」到「經典作者」的脈絡。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春、秋,原本指的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季和夏季。把「春」、「秋」二字組合成一個詞:「春秋」,又被用來指代中國古代歷史上從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的那一段長達295年的特殊歷史時期。
  • 「孔子作春秋」是真的嗎?
    《春秋》的作者是誰?假如有人向你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說簡單,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聽到過孟子的一句話:「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在多數的網絡百科和教科書上,對這個問題也都有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因此我們通常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當然是孔子了!這難道還能有什麼疑問?」的確,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孔子作春秋」的觀念可以說是不可動搖的真理。如果要究其本源,那麼最早開始將《春秋》與孔子聯繫在一起的,應該是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三傳」——也就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 《春秋》是孔子寫的嗎?
    《春秋》這本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前481年)所發生的事情,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作為「五經」之一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這部《春秋》的作者是誰呢,目前來說並沒有準確的答案。
  • 孔子著《春秋》之謎
    孔子著《春秋》之謎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史學史、經濟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春秋》的作者是誰?真是孔子所作?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 學習古文觀止,從了解孔子的春秋開始
    之前說過,《古文觀止》是按年代順序編排的,前三卷收錄的都是周文,也就是誕生於周代的文章,具體一點來說,是跟東周時期有關的一些文章。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所謂的東周,就指的是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您看,提到春秋時期,這關係就來了。不過,更具體來看,《古文觀止》收錄同一個作者和同一部經典最多的文章,是來自《左傳》。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這孤獨和惆悵曾吸引過年幼的孔子,而這一次,他想問的是,孤獨和惆悵背後的機杼。   歷史的天空,就在這一刻定格。   一個溫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個智慧狡黠,其文瀟灑峻峭,秋般飄逸。他們是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兩千五百年前的這一刻,他們終於相遇。司馬遷以如椽巨筆記錄了這歷史的一刻: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 淺析春秋戰國時期人物雕塑特徵——以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為例
    這在各種各樣俑的雕刻藝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其古樸深厚的造型、誇張而充滿動勢的神態、蘊含時代精神的風格,對當時的人物雕塑有很大的影響。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 春秋時代的主要特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春秋時代有以下主要特點,也是我們貫串全書的基本看法:(一) 春秋時代已進入鐵器時代80年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戰國時期中國才進入鐵器時代,但80年代以來鐵器不斷有新的發現,各地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鐵製武器、工具和農具,證明鐵器生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擴展,最終使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紈絝霸王闖春秋 作者:天豪.QD他是天之驕子,亞洲首富的愛子,意外的來到了中國的春秋時代,並且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兒子,一個嗜玩成性的紈絝王子。為了吳國,為了夫差,他綁架了西施、鄭旦,也因此走入重重陰謀以及陽謀中去。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隨著周王朝勢力的減弱,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天下也逐漸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本身實力不小的諸侯開始不斷的兼併和獨吞周圍的小國以求擴大自身勢力來加入爭奪霸權的行列。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
  • 孔子的思想學說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好用
    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對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人說共知。但是,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圍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理想抱負,周遊列國,不斷宣傳的仁政思想,卻始終沒有得到各家諸侯的賞識,以至於,最落魄的時候,累累若喪家之犬。
  • 春秋戰國時期的轉型和文化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春秋五霸」,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戰國七雄」,即齊國、楚國、燕國、韓國、魏國、趙國、秦國。經過西周時期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地區新興的地主階級已經不滿足於舊的政治體制,而是迫切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維護他們既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孔子《春秋》為「經」的意義
    顯然,孔子以「良史」之冠加諸董狐,本不在表彰「董史」真實可信,而在董狐知「義」,敢於化史筆為撻伐上位者之鞭,發揚了歷史的懲勸功能。    孔子在自己的撰述實踐中,將此義作了更大的發揮,形成了影響巨大的「一字褒貶」和「微言大義」,為中國傳統史學立下了新的範式,影響至為深遠。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 有趣的春秋時代
    在春秋時期 「泓水之戰」的故事一直被稱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但是以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春秋時代是一個崇揚貴族氣節的時代,宋襄公的做法在那個年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是這場戰鬥輸的一敗塗地,但是當時的宋襄公並未喪失氣節,他只是在戰爭中貫徹春秋時期的戰爭形式與規則罷了。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筆者認為實際上每個時代的飲食文化,其實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態。就像從茹毛飲血的歷史時期,逐漸向用火炙烤食物時代發展,就是一個具有飛躍性的歷史進步。筆者認為,春秋時期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在豐富多彩的食物上,而且也體現於飲食禮儀方面。
  •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老子與孔子之外,還有哪些代表人物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文化大家,特備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才輩出,除了道家與孔孟之外,還有那些代表人物?韓非子、墨子與孫子都在各自領域創立學派。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韓非主張以法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韓非子之學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