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2020-12-27 任微言卿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

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春秋》誕生記

二千年前,中原大地上,諸侯國星羅棋布,沿著黃、淮、河、濟、江、漢分布。

那時生產力低下,一年四季雖然辛苦耕耘,但也只能保證一年一次好收成,所以就額外重視這一播一收。春季代表著一年之始,多稱為「王正月」,而「秋,禾穀熟也」,乃是收穫季。春、秋二字常連用,故常以春秋代表時令,以示重要。

一春一秋,是喜悅季和豐收季,也是國事繁忙季。國事忙了,大事也就多了。不知道哪個諸侯身邊的太史令靈機一動,在記載國家大事的竹簡上工工整整地刻上了「春秋」二字,以表示裡面記載的內容十分重要。太史令去世後,他的兒子成為下一任太史令,繼續延用「春秋」一名作為國史的代稱。

一傳十、十傳百,「春秋」之名從子傳到孫,從一國傳遍另一國。《國語·楚語》載:「教之春秋」。《國語·晉語》載:「羊舌肸習於春秋」。

可見,最後各諸侯國都以「春秋」指代國史。

夾縫中保存、逃過一劫的魯史《春秋》

公元前205年,西楚霸王項羽懷著對秦國深深的仇恨和厭惡,抱著「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的心態退出鹹陽城時,命部下點燃了大秦帝國的首都鹹陽城。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秦朝統一的過程中,逐步將各諸侯國的官方典籍收藏於鹹陽。項羽的一把火,把先秦時期大部分文化典籍付諸一炬。除了諸子顯學著作因為民間早有流傳外,很大一部分並不十分出名的著作、眾多的官方文獻、寶貴的歷史典籍,從此絕跡。

魯史《春秋》因為被儒家大力追捧,不管是全本還是選本,在儒生當中早有流傳,魯史《春秋》得以走向民間,「保有量」較高,因此才幸運的逃過一劫。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其他諸侯國的歷史沒有保存在民間呢?因為在先秦時期,書都是刻在竹簡上的,歷史都是掌握在世襲的太史令家族中的。竹簡十分笨重,上古歷史又卷軼浩繁,其他諸侯國也沒有出現孔子這樣重視歷史課的大教育家,刻滿各國歷史的竹簡都在官方檔案庫裡吃灰,並沒有流入民間。

一百多年後,已是大漢的天下。一向喜歡建造宮殿、宮苑和養狗的魯恭王劉餘為了彰顯漢武帝時期國運昌盛,同時也為了貪圖自己享受,下令拆毀了孔子的舊居修造宮殿。拆屋時人們在牆壁夾層中發現了用先秦「蝌蚪文」書寫的《春秋》,孔子的十二世孫子孔安國把蝌蚪文翻譯成當時通用的隸書。後人就把孔安國整理的這批文書叫做「古文經」,和當時儒生中較早流傳的「今文經」,形成兩個不同的學派,產生了很大影響。

至此,其他國家的《春秋》都失傳了,僅有魯國《春秋》得以流傳下來。

《春秋》是一本什麼書?

因為其他國家的《春秋》早已失傳,我們現在講的《春秋》,實際上就是魯國的國史《春秋》。

據孟子講,孔夫子晚年,深感當時禮崩樂壞,諸侯、卿、大夫的秩序全都亂了,亂臣賊子們以下犯上,弒君、篡逆屢見不鮮,孔子決心考證歷史,編訂成籍,公布於世,讓世人可以觀覽。由於公道自在人心,亂臣賊子們懼怕身後罵名,活著的時候自然不敢過於囂張。實際上,這基本上屬於孟子在編故事,腦補畫面。

孔子的家族並不是魯國世襲太史令,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魯史檔案。當時的作史之人是「家族產業」,專門以作史為營生,我們熟知的「司馬氏」這個姓氏最初就是世襲太史令。

《春秋》被整理後,流傳到了民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對當時的魯史《春秋》詳加考訂,並作為教材供學生們學習。

《春秋》,以魯史檔案為原始材料,以編年體形式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開始,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歷史,以魯國歷史為主,兼記周室其他諸侯的重要事件。

經過儒家的筆削,《春秋》對人物的褒與貶、對事件的對與錯,用詞極其嚴謹,但敢於秉筆直書,以此達到贊、勸、懲等目的,是中國「良史」的發端。後世,「春秋筆法」 、「微言大義」也成了中國歷代講述歷史的一種特殊文化傳統。

漢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經」,奉為經典,設有博士,專門研習講解。但《春秋》文字記載較為簡單,全書一萬八千餘字。為了解釋《春秋》經文,有《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分別加以解釋,被稱之為《春秋三傳》,至南宋均被被列入儒家「十三經」。

歷代學者對《春秋》及《春秋三傳》注釋考證的文章書籍瀚如煙海,《春秋》及其注釋考證已經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問:春秋學。

透過《春秋》看「春秋時期」

因為《春秋》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後人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史書《春秋》的年限,大致就是春秋時期的年限。

春秋時期,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周天子實力一蹶不振,中原「群龍無首」,天下紛亂,大國爭霸,中國人的思想開始變得多元、豐富,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民間社會開始日漸成熟,可以說春秋時期是中國德治傳統、禮樂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濫觴時期,百家爭鳴由此迸發。

但因為《春秋三傳》各自的起訖時間不同,所以對於春秋時期的斷代也有爭議。

· 以史書做分期,呂思勉《先秦史》、錢穆《國史大綱》、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均以《春秋》記載的歷史為「春秋時期」。

· 以重大歷史事件做分期,上限為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限為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或前403年周威烈王命趙、魏、韓三家為諸侯。

· 以自然年為分期,上限為周室東遷的前770年或魯隱公繼位的前722年,下限為周元王元年前476年。

其實,按照歷史大勢來看,自公元前770年周室東遷後,王室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對諸侯國的控制,列國爭霸的歷史進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公元前453年晉國趙氏、魏氏、韓氏三家聯合滅亡智氏,晉國事實上已經被瓜分,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以前770年到前453年作為春秋時代,是合理的。

《春秋》記載的事件和時間起止,只是「春秋時期」的主體部分或主要部分,並不是全部。這樣的分期,應能更好的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發展。

關羽讀《春秋》,因為《春秋》包羅萬象,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有治國治兵、經世致用的一切

春秋伊始,鄭國以三代周王室卿士之故,先為小霸。不久,齊國崛起,齊桓九合諸侯,稱霸中原。與此同時,楚國日益強盛,掃清江漢,興兵北上,問鼎周室。不久,晉文公稱霸中原,秦穆公稱霸西戎,隨後形成晉楚兩大強國百年爭霸的局面。通過弭兵之盟,晉楚至春秋末世都大體保持了和平。隨後,吳越相繼崛起,吳越爭霸接踵而至,中原諸侯內部紛紛改革,舊貴族滅亡、新貴族崛起崛起,成為春秋大幕的晚聲。

有人說,關羽讀的是原版《春秋》,也有人說關羽讀的其實是《春秋左傳》。其實不管是《春秋》也好,《春秋左傳》也好,都是那一段歷史的反映,只不過《左傳》是《春秋》的詳細注釋版罷了。

關羽所在的漢末三國,正是一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英雄時代。恰如一個縮小版的春秋戰國,各種奇謀詭計良策跌出不窮,各種草莽英雄梟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一切其實都能在《春秋》這本書和「春秋時期」這個時代裡找到根源。

《春秋》比較系統、客觀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大勢,對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以及各種制度禮儀、社會風俗、天文地理都有大量記敘,特別是生動地記敘了春秋年間發生的重大戰爭,遠比《孫子兵法》對戰爭和政治的指導更為直接,具有經世致用的實用性。

追根溯源,掌握治亂興衰的歷史奧秘,學懂弄通治國治軍的智慧方略,完全可以從《春秋》中的歷史經驗中得到參照和借鑑。

漢末三國,喜讀《春秋》的人物數見不鮮。魏國大將李典,少好學,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蜀國有來敏,善左氏春秋;吳國的張昭,少好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諸葛瑾早年亦治《左氏春秋》。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寫道:胡斑欲點燃柴火燒死關羽,窺見關公左手綽髯,於燈下看《春秋》。如果說關羽在《演義》中的故事帶有濃墨重彩的藝術加工的話,他的喜愛《春秋》,學而不厭的精神則是真實的。

重信俠義、勇武善戰是春秋時中國人最倡導、欣賞的主流價值取向。關羽不僅讀《春秋》,更是奉守《春秋》大義,重結拜之情誼,執守叔嫂之禮,他處變不亂、貞潔凜然的風姿更為後人敬仰。曹操多次讚嘆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關羽深得春秋大義之旨,其一生亦是品格誠信、有膽有識,義薄雲天、彪炳日月,關羽秉燭讀《春秋》的形象也由此而明確。

春秋時代在制度變遷、思想啟蒙方面,對中國有一個奠定基礎的作用,《春秋》這本書忠實的記錄了這一波瀾壯闊的過程。沒有這個歷史時間段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歷史也不會那麼輝煌。

而關羽武偃文修,識春秋守大義,不但將其推向武聖的寶座,更讓春秋倡導的禮義倫理、善義慈心、俠義道行深入人心。讀懂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過去,發展我們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關羽是一名武將,不讀兵書卻整天看《春秋》,他到底在研究什麼
    在關羽的諸多人物造型中,藝術大師們在向大家描述他儒將風範人物造型的過程中,大多數都是會將他畫成「穿著盔甲戰衣、秉燭夜讀《春秋》」時的情形,特別是在許多 關帝廟裡的雕像,也是手拿《春秋》書閱覽。這類做法,實際上也確實滿足了,向大家傳遞關羽是個才學與文雅、文才與武學兼具的 儒將的形象。
  • 許昌春秋樓 建世界最高室內關羽像 「關公夜讀春秋」典故出自於此
    河南許昌,是華夏文明和三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120回的《三國演義》,有52回發生在許昌,叱吒風雲的英雄們在此建功立業,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蹟。到許昌必看的古遺蹟有兩處,一是春秋樓,一是霸陵橋,它們都與三國時期的曹操和關羽有關。
  • 關公與《春秋》: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合流
    關公不是一般的文學人物,他是歷史人物,更有非凡的魅力,這種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春秋》這部經典的「加持」。 「關公文化」基本形成於唐代以後,以關公信仰為內容特徵,表現為社會信仰、民俗、習慣等形態,具有廣泛的影響。現今供奉關公的廟宇中關公形象多為頭戴夫子帽,左手捋長鬚,右手持《春秋》,氣宇軒昂。
  • 《吳越春秋》:一本書盡敘吳越兩國興衰成敗歷史
    它實是一部介於史家與小說家之間的作品,可謂是後代歷史演義小說的濫觴。因此,它雖然一向被列入史部,但讀起來卻比一般史書更為生動、更富於情趣,因而更受到讀者的喜愛。《隋書》的評說,不但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所具有的現實性評判傾向,而且也切中要害地揭示了《吳越春秋》所蘊蓄的富有現實意義的思想內涵。讀過《吳越春秋》的人,恐怕都會被夫差由強而亡、勾踐由弱而勝的歷史事實引入沉思。這其中的歷史教訓是什麼?是因為夫差昏庸而勾踐明智?夫差暴虐而勾踐仁慈?夫差剛愎自用而勾踐從善如流?夫差聽信讒佞而勾踐依靠忠臣?
  • 《春秋》既是歷史記述,也是記述歷史,這段記載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本文由作者對牛彈琴白費勁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記載的正是這個時代的歷史。那麼,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簡而言之,雖然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他仍然希望通過評述歷史而有助於建構現實,從而使這個糟糕的時代重回正軌。
  • 關於「春秋三傳」的二三事
    這本書總共不到兩萬字,卻講了242年的歷史,高密度的概括能力,讓無數文人學子讀起來抓耳撓腮,鑑於這種問題,於是便有了「經」和「傳」的說法。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作「經」,比如《春秋》就被列為「五經」之一。
  • 秉燭而行,照亮人生的趣味
    如果同為春秋人的伯牙子期與師曠同框,相信也必然會引以為知音的。或者可以說,師曠之高明,是可以任意成為古往今來眾多歌者和樂者的知音的。當然,若引以為知音,還需要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秉性相近、志趣相投、理念契合,否則便不能呼之與來。
  • 淺談關羽的忠和義——讀歷史人物之小感
    關羽,字雲長,三國蜀漢名將。說起關雲長只要是中國人(小孩不算哦),不管學沒學歷史,不管愛不愛歷史,都能知道他的名字,他可能不熟三國,卻熟關雲長都很正常。個人認為關羽是被三國演義捧成神的,以至於後來關羽被世人尊崇為武聖,甚至成了財神。
  • 季謙問答|春秋戰國時代真的不讀經嗎?
    編者按:曾有網友問曰:「春秋戰國時代小孩沒讀經,為何反而大才輩出?古代讀經最多的讀書人,為什麼在做了官以後還是有君子有小人,有賢有不肖呢?」尤其此二問,甚有思理,亦是一個人的見識,到某一個高度,所會發生的疑問。問出來,不悶在心裡,可以讓我有機會回復,而供大家思考,若能將此問題解決,實在是一件大好事。很謝謝您。 首先,要指出,此二問題皆是假問題,皆是來自思考的謬誤所致,亦即皆來自問題本身,只要指出問的問題本身之不當,即可解決之。
  • 身長9尺的武聖關羽,相當於現在多高?一把新出土的漢尺給出答案
    身高放在男女身上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個正常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高一點,而且身高問題最無解的一點是,完完全全靠的就是基因,以及後天的營養和鍛鍊,如果不是這個邏輯,那麼有錢人絕對個個都是高個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 關羽向來高傲,過五關斬六將時,為何兩次跪拜一位叫胡班的小兵?
    關羽這個人一向高傲自大目中無人,比如他在守荊州馬超被封為五虎將時,他不服馬超要前去比試比試,多虧丞相諸葛亮去信說了些奉承他的話才安撫了下來。對黃忠也是如此,關羽說「恥於和老兵為伍」。然而在整部《三國演義》書中,關羽卻兩次跪拜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胡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我讀春秋的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我讀春秋的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2-12 15:3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時間到 我讀春秋的什麼意思什麼梗? 大家好,我是個正(衣)人(冠)君(禽)子(獸),我只是裝個逼。
  • 大益2001春秋大義權威解讀
    這也是大益自2016年以來,在先後發布玫瑰大益、柔俠、早春喬木圓茶等多款高端熟茶之後又一款驚世之作。它掀起了普洱熟茶品鑑與收藏的新高潮,引發了大家對大益普洱熟茶時代的思考。「登峰造極境,春秋鳴大義」,品鑑這樣一款高端好茶,我們應該抓住他的哪些特點呢?
  • 歷史明明很有趣,怎麼讀起來那麼難?
    閱讀是最低門檻的高貴從孩童時開蒙啟智起,我們就在懵懂中開始了解華夏文明五千年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多年前大熱的《百家講壇》,還是最近以明星表演圖書內容的《一本好書》,各大綜藝節目在寓教於樂中不斷提醒我們讀歷史、讀經典的重要性。
  •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讀《三國演義》有感 | 浙江嵊州鹿山小學
    ,讓我想像力豐富;讀歷史,讓我明白社會發展的規律;讀科學,讓我產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羅貫中以如梭之筆,運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記敘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社會發展歷史,感動塑造了智傑、諸葛亮、義傑、關羽、奸傑、曹操等眾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為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 十本經典歷史小說,從春秋到元明都有,合計超三千萬字!
    這部小說講述的就是主角從布衣草民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大秦公侯,趕上了軍功爵制最後一個好時代。及始皇崩殂,主角又該何去何從?第二本又是七月的書,無他,因為寫得太好了。七月是科班出身的歷史系碩士,史學功底深厚,小說中乾貨十足,又不失樂趣,不開大金手指,歷史感十足。3.
  • 讀書筆記|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的區別
    》裡提到一個概念叫「沉浸式學習」,就是指一個人有目標後,為目標而努力,並不是按照學校和家長的要求去學習,這樣的成果會更豐碩。我還是選擇了香港,當我發現我的同學都是清華、復旦、同濟、中傳、南開等名校的一本生時,我和媽媽說:「我覺得我的同學們都好厲害!」媽媽反而和我說:「我覺得你好厲害!」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這是沉浸式學習的魅力,正是因為我把自己沉浸入目標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去香港這個目標,最終我才成功做到。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隨著周王朝勢力的減弱,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天下也逐漸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本身實力不小的諸侯開始不斷的兼併和獨吞周圍的小國以求擴大自身勢力來加入爭奪霸權的行列。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
  • 春秋爭霸,「內卷」天下 —— 讀《失敗者的春秋》有感
    「內捲化」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理解了上述概念,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春秋爭霸的時代背景。「春秋」始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取滅亡,周平王東遷之後,終於「三家分晉」後威烈王正式冊立韓、趙、魏為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