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內卷」天下 —— 讀《失敗者的春秋》有感

2021-02-13 左岸讀書

文/louis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內卷」。內捲化效應就是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穩定,不斷重複,進而自我懈怠,無漸進式的增長,無突變式的發展,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沒有任何準備,完全缺乏應變能力。「內捲化」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

理解了上述概念,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春秋爭霸的時代背景。「春秋」始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取滅亡,周平王東遷之後,終於「三家分晉」後威烈王正式冊立韓、趙、魏為侯國。至此,諸侯間爭戰吞併、士大夫篡權奪位等亂臣賊子的事實行為正式得到了法理上的承認,周天子的威望已蕩然無存,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禮教秩序徹底崩塌。此後,諸侯七雄並立,相互間徵伐更加肆無忌憚,戰爭烈度愈加突破道義底線。

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確為鞏固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種正反饋的作用持續時間並不能長久。本質上講,這種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分封其實是一種「自弱」式統治,隨著周天子逐漸將土地與人口分封出去,手裡的籌碼越來越少,只能坐看諸侯們一天天壯大。王朝建立早期,周天子手中的蛋糕足夠大,尚且能夠維持一定的權威,而要繼續維持這樣的威嚴,需要周天子不斷地徵伐佔領更多土地。早期的幾代君主尚且英明神武,但隨著後世昏君迭出,這種模式只會越來越難以為繼,天子與諸侯間的血緣紐帶關係也會呈現邊際減弱效應。當王朝的財富積累無法繼續依靠對外掠奪時,就會逐漸走向封閉、保守,進而資源日漸貧乏,人心蠢蠢欲動,往常水漲船高、雨露均沾,如今水源枯竭、僧多粥少,於是,有限蛋糕的如何分配就成為周天子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當周天子還在苦苦思索出路時,諸侯們已經自己想出了答案,那就是「搶」!於是,諸侯間相互傾軋、徵伐、蠶食、吞併,士大夫欺君罔上甚至弒君篡位,從此,周天子的天下正式開啟了「內捲化」進程。

春秋早期,周天子的權威尚在,諸侯間的「內捲化」尚且有所顧忌,比如齊桓公的稱霸至少還打著「尊王」的名頭。等到周天子的實力不斷衰落,「尊王」的口號就沒有什麼政治價值了,天子之位也就形同虛設了,比如晉國的稱霸,就徹底撕掉了周禮溫情的面紗,更是把周天子視若無物。春秋五霸,輪番登場,看似熱鬧,實則都沒有突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內捲化」的實質。周王朝就在這重複的「內卷」中被日漸掏空了家底,耗盡了元氣,只剩一副軀殼在苟延殘喘而已。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也是自春秋始。以春秋紀事,微言大義,載於史冊,以警世人。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恐怕是孟老夫子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罷了。春秋伊始,猶如潘多拉魔盒開啟,「內卷」這隻魔鬼隨即釋放出了無窮的魔力將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教秩序破壞殆盡,那些亂臣賊子倘若真的因為一部《春秋》就良心發現,止於至善,又豈會愈演愈烈,而從帶有貴族色彩的溫情墮落至叢林法則的血腥呢?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與戰國,只隔了一層「周禮」的面紗,不變的卻是「內卷」的天下。只不過,戰國時代徹底失去了「周禮」的制約,「內卷」的進程愈加升級,戰爭的烈度愈加泯滅人性。所以,縱觀整個東周史,其實就是一段天下「內卷」的歷史,當這種伴隨徵伐與殺戮的「內卷」不斷重複,終致天怒人怨時,也就意味著一個更具變革性的時代即將到來。歷史有時就是這麼驚人的巧合,東周平王東遷,始賴於秦,赧王病逝,終亡於秦。正所謂,成也秦,敗也秦。歷史仿佛是用「虎狼之秦」這一貫穿始終的主角宣示著自己永恆不變的主題:內卷。此後歷代王朝的興衰治亂始終貫穿這一主線,無法跳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微言大義,可不就是濃縮了封建王朝的千年史嗎?

近代,曾有黃炎培先生向毛主席提問「中國共產黨能否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毛主席回答說:行,這就是民主。詩曰:春秋越千年,內卷穿一線。此局何可破?彼答談笑間。面對千年不變之局,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也就是恢復周禮的秩序,而毛主席主張發揚民主,靠人民來監督。後者的答案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因為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不管是一個政黨還是一個政權,就能始終保持警醒,不懈怠、不腐化,打破「內卷」的死局,跳出興衰治亂的歷史周期律。這就是「民主」的本質,即人民當家做主!

從集體的層面來講,「民主」是任何一個人類組織避免陷入「內卷」的答案。歸根結底,社會還是人組成的,歷史還是人寫就的,好逸惡勞、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這些都是讓人「內卷」的思想之源,那麼,從個體層面來講,該如何避免陷入「內卷」的困境呢?答案就是「致良知」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先生的四句教完美地闡釋了這一答案:人心本自光明,欲望裹挾之下才黯淡無光、趨惡棄善,「致良知」就是格物,就是為善去惡,就是不忘初心,恢復心體本來的澄澈清明。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一以貫之、知行合一,需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也就是慎獨!如此,則人人皆可為聖賢!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樣,以史觀人,以人推史,將歷史的興衰規律照向個體,將個體的善惡趨向反推歷史,如此,則可近道矣。

左岸記:必須承認,大部分人其實不會讀歷史。很多人讀歷史是為了「漲知識」,這當然是好的。但,讀史絕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茶餘飯後的談資,還有更大的用處。很多人喜歡歷史,是想要從歷史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所謂「讀史使人明智」,人們多半是從這個層面上理解。然而,讀史真正使人明智的地方,並非總結所謂的「經驗教訓」,而是從充滿了偏見、誤解、扭曲的紛繁史料中發現「歷史的真實」,需要讀史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這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才是真正使人「明智」的過程。

相關焦點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引用自《紈絝霸王闖春秋》簡介> 推薦一看2.大爭之世 作者:月關重生公子,仲尼正意氣風發,晏子已垂垂老矣,孫武著兵書未成,大夫相爭強晉將亡……身為人子,勇冠天下,一朝復仇,天下動色——大丈夫,如是足矣。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第二,建立軍事同盟關係,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兩國為了打擊對方,都採取政治聯姻為手段,結交盟國,晉國通過聯姻拉攏到了齊國和秦國,最終在晉楚爭霸的關鍵戰役中,在齊國、秦國的支持下,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二霸主。
  • 春秋時期最窮的兩個諸侯國爭霸,吳國與越國為何會結為世仇?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故事。那麼,吳國為何會與越國成為世仇呢?高中歷史老師周震坤為大家揭開這個歷史謎團。我們先來看看吳越之地的地理位置。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大概位置處於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蘇一帶。春秋時期這一塊地方處於十分落後,欠發達地區。
  • 春秋時代的主要特點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春秋時代有以下主要特點,也是我們貫串全書的基本看法:(一) 春秋時代已進入鐵器時代80年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戰國時期中國才進入鐵器時代,但80年代以來鐵器不斷有新的發現,各地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鐵製武器、工具和農具,證明鐵器生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擴展,最終使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 《春秋》與《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說到四書五經,在五經中有一本《春秋》,也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有時又被《左傳》所代替,為何!首先,《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四本不同的書,後面的三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都與《春秋》這本書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孔子著《春秋》之謎
    孔子著《春秋》之謎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史學史、經濟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春秋》的作者是誰?真是孔子所作?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 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
    有細心的同學在學習歷史時對於春秋五霸會有疑惑。明明在讀初中時歷史書上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和晉文公。但是上了高中後,怎麼這春秋五霸又變成了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闔閭和勾踐。#春秋五霸#怎麼上了個高中,這歷史人物還能大變活人不成?
  • 春秋晚期的吳國和越國是如何爭霸的?勾踐忍辱多年終於揚眉吐氣!
    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標誌著東周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地處當時的「蠻夷之地」,位於現在的東南海沿岸,春秋早期和中期有實力的中原大國相繼稱霸。到了春秋晚期,吳國和越國在中原大國的幫助下經濟、文化和軍事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也開始尋求稱霸中原。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出現僵持局面,晉國為了牽制楚國和吳國開始交往。
  • 為啥春秋時大國的戰爭以爭霸為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滅國統一戰爭了
    其實大多數的國家都是春秋時期被滅掉的,據歷史記載,西周總計分封諸侯800多,其中僅僅西周初年就分封71個。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就只剩幾十個了,甚至到戰國開始的時候就更少了。但是到了春秋爭霸時期,國土竟然達到了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這麼大的地方不知道是滅了多少國家達到的。齊國開始也只是一小塊地方,但是後來進過擴張才變得那麼強大,據記載,僅僅管仲輔佐齊桓公那些年就滅國幾十個。這還不算曆代齊國君主滅掉的國家。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首先來說一下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來源於天文,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 春秋造句和解釋_春秋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孔子《春秋》記事,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春秋時代。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春秋時代。 春秋參考例句: 1、進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 春秋造句和解釋_春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孔子《春秋》記事,從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春秋時代。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春秋時代。春秋參考例句:1、進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 春秋霸業六大職業選擇攻略
    《春秋霸業》公測在即,作為一款國戰手遊,選擇不同的職業,面臨據點、城池、國戰等戰爭,可發揮的作用大相逕庭,因此職業選擇需仔細思考,選我所愛。那《春秋霸業》共有幾個職業?職業特色又是什麼?玩家該如何選擇職業?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四位傳奇女,一部春秋史 柳岸創作完成「春秋名姝」四部曲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英雄輩出,流傳著不少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也成為歷史小說創作的富礦。與眾多以男性為主角的歷史小說不同,河南女作家柳岸獨樹一幟,在近年來陸續推出「春秋名姝」系列四部長篇歷史小說:《公子桃花·息媯傳》《公子少孔·夏姬傳》《公子青鸞·文姜傳》《越女夷光·西施傳》,全部以女性角色為主線, 帶領讀者從全新的視角走進一段不一樣的春秋史。
  • 《呂氏春秋》中道儒法兼備的天下觀形成的原因及背景
    《呂氏春秋》便提出了另一種天下觀。《呂氏春秋》的天下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集諸子各家學說於一身,是有組織有計劃地編寫而成的治國思想。但是同為治國理政地《呂氏春秋》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簡而概之,《呂氏春秋》天下觀的兩個基本特點是儒道法天下觀兼備、霸天下思想與治天下思想兼陳。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指導綱領和漢前期的多元政策基礎便可以看出《呂氏春秋》天下觀的歷史地位。
  • 高考語文:春秋爭霸,數學:金字塔和天壇,題目靈活,但真心不難
    今年的高考,同樣紛紛抱怨語文春秋爭霸太難,數學不是建「金字塔」就是數「天壇」的磚塊,甚至有很多讀者評論,一些學生既沒去過北京,更沒去過埃及,出這類的題目對北京以外的考生不公平。
  • 怎樣讀經典 | 《晏子春秋》
    唐代柳宗元說:「司馬遷讀《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為書。或曰晏子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後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蓋非齊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則其言不若是。」(《柳河東集》卷四《議辯·辯晏子春秋》)3.齊國或久住齊國的人。今人高亨認為:「作者當是齊國人,或久住齊國的人。當時齊國有自己的史書,而民間和士大夫間,有許多關於晏嬰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