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ouis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內卷」。內捲化效應就是長期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穩定,不斷重複,進而自我懈怠,無漸進式的增長,無突變式的發展,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沒有任何準備,完全缺乏應變能力。「內捲化」作為一個學術概念,意指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
理解了上述概念,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春秋爭霸的時代背景。「春秋」始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取滅亡,周平王東遷之後,終於「三家分晉」後威烈王正式冊立韓、趙、魏為侯國。至此,諸侯間爭戰吞併、士大夫篡權奪位等亂臣賊子的事實行為正式得到了法理上的承認,周天子的威望已蕩然無存,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禮教秩序徹底崩塌。此後,諸侯七雄並立,相互間徵伐更加肆無忌憚,戰爭烈度愈加突破道義底線。
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確為鞏固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種正反饋的作用持續時間並不能長久。本質上講,這種以血緣關係為主的分封其實是一種「自弱」式統治,隨著周天子逐漸將土地與人口分封出去,手裡的籌碼越來越少,只能坐看諸侯們一天天壯大。王朝建立早期,周天子手中的蛋糕足夠大,尚且能夠維持一定的權威,而要繼續維持這樣的威嚴,需要周天子不斷地徵伐佔領更多土地。早期的幾代君主尚且英明神武,但隨著後世昏君迭出,這種模式只會越來越難以為繼,天子與諸侯間的血緣紐帶關係也會呈現邊際減弱效應。當王朝的財富積累無法繼續依靠對外掠奪時,就會逐漸走向封閉、保守,進而資源日漸貧乏,人心蠢蠢欲動,往常水漲船高、雨露均沾,如今水源枯竭、僧多粥少,於是,有限蛋糕的如何分配就成為周天子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當周天子還在苦苦思索出路時,諸侯們已經自己想出了答案,那就是「搶」!於是,諸侯間相互傾軋、徵伐、蠶食、吞併,士大夫欺君罔上甚至弒君篡位,從此,周天子的天下正式開啟了「內捲化」進程。
春秋早期,周天子的權威尚在,諸侯間的「內捲化」尚且有所顧忌,比如齊桓公的稱霸至少還打著「尊王」的名頭。等到周天子的實力不斷衰落,「尊王」的口號就沒有什麼政治價值了,天子之位也就形同虛設了,比如晉國的稱霸,就徹底撕掉了周禮溫情的面紗,更是把周天子視若無物。春秋五霸,輪番登場,看似熱鬧,實則都沒有突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內捲化」的實質。周王朝就在這重複的「內卷」中被日漸掏空了家底,耗盡了元氣,只剩一副軀殼在苟延殘喘而已。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也是自春秋始。以春秋紀事,微言大義,載於史冊,以警世人。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恐怕是孟老夫子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罷了。春秋伊始,猶如潘多拉魔盒開啟,「內卷」這隻魔鬼隨即釋放出了無窮的魔力將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教秩序破壞殆盡,那些亂臣賊子倘若真的因為一部《春秋》就良心發現,止於至善,又豈會愈演愈烈,而從帶有貴族色彩的溫情墮落至叢林法則的血腥呢?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與戰國,只隔了一層「周禮」的面紗,不變的卻是「內卷」的天下。只不過,戰國時代徹底失去了「周禮」的制約,「內卷」的進程愈加升級,戰爭的烈度愈加泯滅人性。所以,縱觀整個東周史,其實就是一段天下「內卷」的歷史,當這種伴隨徵伐與殺戮的「內卷」不斷重複,終致天怒人怨時,也就意味著一個更具變革性的時代即將到來。歷史有時就是這麼驚人的巧合,東周平王東遷,始賴於秦,赧王病逝,終亡於秦。正所謂,成也秦,敗也秦。歷史仿佛是用「虎狼之秦」這一貫穿始終的主角宣示著自己永恆不變的主題:內卷。此後歷代王朝的興衰治亂始終貫穿這一主線,無法跳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由此可見,一部《春秋》,微言大義,可不就是濃縮了封建王朝的千年史嗎?
近代,曾有黃炎培先生向毛主席提問「中國共產黨能否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毛主席回答說:行,這就是民主。詩曰:春秋越千年,內卷穿一線。此局何可破?彼答談笑間。面對千年不變之局,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也就是恢復周禮的秩序,而毛主席主張發揚民主,靠人民來監督。後者的答案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因為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不管是一個政黨還是一個政權,就能始終保持警醒,不懈怠、不腐化,打破「內卷」的死局,跳出興衰治亂的歷史周期律。這就是「民主」的本質,即人民當家做主!
從集體的層面來講,「民主」是任何一個人類組織避免陷入「內卷」的答案。歸根結底,社會還是人組成的,歷史還是人寫就的,好逸惡勞、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這些都是讓人「內卷」的思想之源,那麼,從個體層面來講,該如何避免陷入「內卷」的困境呢?答案就是「致良知」。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先生的四句教完美地闡釋了這一答案:人心本自光明,欲望裹挾之下才黯淡無光、趨惡棄善,「致良知」就是格物,就是為善去惡,就是不忘初心,恢復心體本來的澄澈清明。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一以貫之、知行合一,需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也就是慎獨!如此,則人人皆可為聖賢!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樣,以史觀人,以人推史,將歷史的興衰規律照向個體,將個體的善惡趨向反推歷史,如此,則可近道矣。
左岸記:必須承認,大部分人其實不會讀歷史。很多人讀歷史是為了「漲知識」,這當然是好的。但,讀史絕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茶餘飯後的談資,還有更大的用處。很多人喜歡歷史,是想要從歷史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所謂「讀史使人明智」,人們多半是從這個層面上理解。然而,讀史真正使人明智的地方,並非總結所謂的「經驗教訓」,而是從充滿了偏見、誤解、扭曲的紛繁史料中發現「歷史的真實」,需要讀史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這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才是真正使人「明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