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主要特點

2020-12-24 騰訊網

作者簡介顧德融,1935年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1960年至198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為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為無錫江南大學副教授。2000年為江蘇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教授。先後發表《中國古代人殉人牲者身份探析》、《我國古代的人殉和殉節》、《蠡湖和範蠡、西施》等論文三十多篇。朱順龍,1964年生,上海人。1981年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學習,師從胡厚宣、楊寬等先生,學習甲骨學和先秦史,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復旦大學文博學系。已發表古文字學、考古學、文物學等領域的論文幾十篇,合作專著《春秋史》一部。現在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復旦大學中日書道研究中心研究員。出版專著《陶瓷與中國文化》、《晉唐宋元書畫珍品選》、《三峽考古叢書之一》等多種。

春秋時代是中國古代大轉變的時期,這是學術界一致公認的,但究竟生產力發展到何種程度?社會性質是什麼?上層建築起了哪些變化?中華民族是否已經形成等問題,各人看法分歧很大。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春秋時代有以下主要特點,也是我們貫串全書的基本看法:

(一) 春秋時代已進入鐵器時代

80年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戰國時期中國才進入鐵器時代,但80年代以來鐵器不斷有新的發現,各地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鐵製武器、工具和農具,證明鐵器生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擴展,最終使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青銅時代逐步過渡到鐵器時代。

由於進入了鐵器時代,春秋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明顯的發展,農業中因鐵、銅金屬工具的使用,促進了墾荒和水利事業的進步。手工業因鐵器工具的應用,出現了線刻、金銀錯等許多新的工藝。商業的發展,表現為春秋後期金屬貨幣的廣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現,反映了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春秋時代的經濟,無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出現南方長江流域地區後來居上的發展勢頭。

(二) 春秋時代是大國爭霸的時代

由於周天子東遷後王權的衰落,春秋時代由統一走向分裂,出現了各國諸侯競相爭霸的局面。先由鄭莊公葛之戰大敗周桓王,突破了周天子的權威,一度形成鄭獨強的形勢。接著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首先稱霸;繼齊之後晉文公城濮之戰勝楚,形成了晉國的霸業,自此晉楚開始了爭奪,到楚莊王勝晉,成為第三個霸主。晉滅狄後國勢恢復,晉楚於是長期相持,最終出現中原維持暫時和平的局面。隨著北方政局的緩和,南方吳、越進行混戰,並先後北上爭霸,春秋時代至此結束。綜觀春秋大國爭霸,主要是晉楚之間的長期爭霸,到後期由南、北爭霸變為南方吳、越爭霸,這種歷史重心的轉移,正是春秋時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 春秋時代是宗族公社瓦解時期

中國是否經過奴隸社會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問題。我們認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和西方希臘、羅馬不完全一樣,有自己的特有規律。所謂「井田制」就是貴族統治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公社,農業中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主要是公社成員,而不是奴隸,同樣在手工業中也存在類似的公社組織。雖然西周、春秋時代奴隸的數量相當多,但佔主要地位的卻是從事家內事務,以「臣妾」為代表的家內奴隸。宗法制度就是維護宗族公社的一種政治制度。隨著鐵器時代的來臨,生產關係也跟著變化,井田制形式的宗族公社到春秋時代開始瓦解,出現了國家剝削小自耕農、地主剝削佃農的封建生產關係的萌芽,中國由東方式的宗族公社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四) 春秋時代中華民族已開始形成

西周瓦解後,周天子的地位日益衰落,原來多數在邊疆的「戎」、「狄」、「蠻」、「夷」等族紛紛進入中原,與中原的華夏族長期雜處、互相交流,使各族之間在生產和生活上逐漸接近,本來以牧業為主的戎狄也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定居建家、建國,再加上相互通婚,民族之間的差別漸漸縮小,最後走上融合的道路。在春秋前期,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稱霸,但後來屬蠻夷的楚國日益強大,與中原屬華夏的晉國互分天下,長期相持,至春秋後期蠻夷之國吳(吳雖姬姓,實屬荊蠻)、越又先後稱霸,說明華夏和蠻夷之間已難於區別。在民族經濟、文化融合的社會基礎上,通過長期的兼併戰爭,至春秋結束時,華夏族和「四裔」之間的融合在中原已經基本完成,中華民族已開始形成。

(五) 春秋時代是政治制度大變革的時期

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礎上形成的世族和世官制,到春秋中期以後隨著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步衰落,到戰國時世族、世官制最終被君主集權的官僚制度所代替。各國地方行政組織逐步由採邑制轉變為縣、郡制。春秋各國的刑法也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有些國家公布了成文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的一大變革,從此法律公之於眾。

由於春秋時戰爭頻繁,導致軍事體制包括軍隊組織、作戰兵種、武器裝備、軍賦徵收等制度都比以往完備。在總結實戰經驗的基礎上,軍事理論有充分的發展,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

(六) 春秋時代是各階級、階層劇烈鬥爭和重新組合的時期

由於春秋時代是從宗族公社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反映在階級關係上出現了劇烈的鬥爭,奴隸紛紛逃亡,手工業者先後起義,「國人」不斷暴動,在階級鬥爭的催動下,原來西周寶塔式的統治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逐層崩塌。各國政權在不斷的內部鬥爭中陸續更迭,晉、齊、魯、宋、鄭等國自下而上執政,秦、楚、吳、越等國自上而下進行改革,新舊貴族之間不斷爭鬥和兼併,為封建的新政權的出現開闢了道路。西周時期建立在統治宗族公社基礎上,內部又有嚴密宗族關係的世襲宗族貴族,到春秋時代因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漸分化,出現了新的以私有土地制為基礎的封建地主,他們逐步控制了各國政權,形成新的封建貴族。春秋晚期因私學的興起,士階層漸由「武士」開始向「文士」轉變,「士」的力量不斷擴大,為戰國時各國君主依靠「士」的新階層逐步建立集權的封建官僚機構奠定了社會基礎。隨著宗族公社的瓦解,原來的庶人,即公社農民,轉變為封建社會的自耕農或佃農,原來的官府工商業者也變為私人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的上層上升為統治階級,成為封建社會的地主、大商人和手工業主。奴隸階級到春秋時代也有分化,少部分奴隸得到解放變為平民,但大部分仍是封建官府和地主、商人的奴隸。

(七) 春秋時代是思想文化急劇變化的時期

西周時某些士大夫開始突破原始宗教的迷信思想——天道觀的絕對統治,形成了人本主義的思想。至春秋時,又有一批士人進一步發揮人本主義思想,明確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始宗教的迷信禁忌。春秋後期更出現了提倡人道主義的「仁」為本的孔子和主張「道」為萬物之源的老子,他們系統的哲理開啟了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先河。

春秋時代的文化各方面均有新的發展,出現了最早的紀年體史著《春秋》;詩歌更向民間和地區性伸展,形成了十五「國風」;音樂產生了新樂和樂人,以及孔子的音樂理論;工藝美術也突破舊禮制的束縛,向更實用、更精美的方向邁進;器械製造、天文、數學等科學技術也有明顯的進步。

(八) 春秋時代是風俗禮儀大變遷的時期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西周的禮儀制度被打破,「吉、兇、賓、軍、嘉」五禮均已起了巨大變化,原來天子、諸侯、大夫、士的等級被顛倒,下級僭越上級禮制的情況普遍發生。

由於春秋各國間頻繁的戰爭和外交活動,以及各國內部激烈的鬥爭,使得諸侯大夫間的聘禮、會盟、校閱、通婚等賓、軍、嘉等禮儀進一步發展。

因為社會的大動蕩,華夏和夷狄間的民族鬥爭和融合,加之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等諸原因,使春秋時代出現了人們既仍普信原始宗教禮儀,部分士人又懷疑和反對巫術迷信;婚姻習俗既自由混亂,又提倡婦女遵守貞節;喪儀制度既不相統一,又逐漸創新趨同;人殉制既普遍繼續,又開始動搖等一系列互相矛盾交錯的社會情況。

春秋時代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風俗習慣,也因各國經濟的發展而呈現區域性的變異。西周以來的尚武民風至春秋後期開始向尚文轉化,貪利縱奢和避利節儉之風相互交叉,反映了春秋時代大變動的社會風貌。

——摘自顧德融、朱順龍《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

相關焦點

  • 有趣的春秋時代
    在春秋時期 「泓水之戰」的故事一直被稱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但是以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春秋時代是一個崇揚貴族氣節的時代,宋襄公的做法在那個年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是這場戰鬥輸的一敗塗地,但是當時的宋襄公並未喪失氣節,他只是在戰爭中貫徹春秋時期的戰爭形式與規則罷了。
  • 序章:春秋時代究竟有多少國家?理清東周70國,讀懂春秋500年
    在使得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的同時,他們也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春秋列國爭雄的時代洪流中。而列國爭雄戰爭中,貴族的氣質和兵戈的血腥交匯在同一時代,最終影響了時代的走向,開啟了戰國血腥時代,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可以說,華夏文明的系統性形成,不在夏商周,不在秦漢,而是在春秋時期。
  • 《春秋》的作者和時代:孔子 春秋時期
    《春秋》的作者歷來認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而實際上,今所見《春秋》乃魯之《春秋》,為魯國不同歷史階段之史官集體所撰。孔子在此基礎上作了較大的加工修訂,使之成為授徒的教本,從而開創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說,《春秋》是孔子依魯史修訂而成的著作。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軾其君者有之,子栽其父者有之。
  • 《春秋》既是歷史記述,也是記述歷史,這段記載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本文由作者對牛彈琴白費勁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記載的正是這個時代的歷史。那麼,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簡而言之,雖然處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他仍然希望通過評述歷史而有助於建構現實,從而使這個糟糕的時代重回正軌。
  • 易中天:春秋戰國,就是我們輝煌的時代
    東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封國間的爭霸持續了五百多年,混亂而殘酷,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春秋戰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改革,都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且持久的影響。思想領域的空前活躍催生出各種學派,它們猶如一盞盞明燈,指引著中華文明的前行方向。
  • 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原標題: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公元前600-200年間,是世界的軸心時代。這個時代風起雲湧,大分化、大動蕩、大變革是其關鍵詞。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春秋時期權威衰落,日益強大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兼併爭霸。
  • 有生就有死,上古時代的墓葬制度,在不同時期的特點都有啥特點?
    單從上古時代的墓葬形制中,我們就能看出,上古時代的墓葬制度是隨著社會關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下面的文字,就讓我們淺析古人的喪葬制度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始,在河南省安陽,人們陸續發掘出商代貴族墓葬,主要是「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王陵級別的「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陵墓總面積一般二千平方米左右,深度在15米以上;「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春秋時代出現了鐵器,導致了一系列社會變革
    這500多年的前半期稱為春秋時代,它的下限定在公元前403年。春秋時代出現了鐵器,導致了一系列社會變革。在變革的過程中,西周的傳統在某些方面還起過很大作用,而同時傳統又不斷遭到破壞,所以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時代。我國治鐵技術的發明,大約在西周晚期的宗周地區。西周滅亡,工匠流散到東w。方,治鐵術也傳播過去。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原標題:春秋時代的春與秋   《春秋左氏傳》評價,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翻開春秋時期的社會歷史,不難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汙和戰亂。諸侯國君的私慾膨脹引發了各國間的兼併戰爭,諸侯國內那些權臣之間的爭鬥攻殺更是異常激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最大特點,「《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以致「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 荀子與儒家《春秋》的經典化
    《春秋》門派家法觀念的超越 正如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所言:「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荀子結合時代需求,對「《春秋》之文」進行創造性的應用,提煉出適合時代要求的觀點,從而使《春秋》完成了與時俱進的發展。
  • 麻織物的主要特點
    我國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已開端用葛藤纖維紡織,這葛布極盛於春秋戰國時期,後逐漸被漢麻、薴麻所替代。在公元前27世紀我國已呈現薴麻織物。到了隋唐年代,漢麻和薴麻處於極盛時期。從明清年代起,手工出產的薴麻布稱為麻布,其加工精細聞名中外。這服裝用麻類織物,首要是薴麻布類和亞麻布類。
  • 主宰了整個春秋時代的最強霸國,竟源於一個被秦國扶持的流亡政權
    中國兵法的祖師爺——春秋最強戰神先軫(3)主筆:江湖閒樂生春秋初期,在老牌諸侯晉國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內亂,晉獻公被寵妃驪姬所惑,非要讓他們最寵愛的小兒子奚齊當繼承人,為了消除可能的阻礙,晉獻公與驪姬不但逼死了太子申生,還逼走了重耳等一幹可能對奚齊造成威脅的其他公子。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首先來說一下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來源於天文,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 春秋戰國時代的福建
    福建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屬於閩越國。閩越國,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 ,位於今中國福建省(包括廣東潮汕、梅州)。該國是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的越人在逃到該地時,與當地的百越原住民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
  • 考據 春秋「弒君」考
    最早,是孟子認為孔子譴責春秋一代的簒弒事件,所謂「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由此引申出孔、孟一概反對殺君,而反對孔孟之道,也就應該一概稱賞當時殺君的行為。可見,春秋時代「弒君」究竟是一種什麼現象?有什麼歷史原因?有什麼社會意義?當時人們怎樣看?《春秋》的編纂者和「三傳」的作者又是怎樣記載的?後世治《春秋》之學的又有什麼評論?董狐、齊太史、南史等算不算古代的良史?……都不能不是問題。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何以被譽為「春秋左傳」的集大成者?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史典籍中,《春秋》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按照魯國十二位國君在位的次序,記述了春秋時代242年的歷史,被儒家列入「五經」,奉為經典。《春秋》記事極為簡單,全書一萬八千餘字,把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機械排列,後人很難了解整個事件的詳細過程和具體內容。為了解釋《春秋》經文,又有《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這存世的「春秋三傳」分別加以解釋。《公羊傳》、《榖梁傳》以闡述春秋微言大義見長,《左傳》重在以史料補充《春秋》之不足,作者相傳是左丘明。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秦、韓、楚、晉、趙、齊等諸侯國都城的築造各具特色,各諸侯國都城的構建因為各自崛起背景、地理特點、政治條件等方面的不同而顯示出巨大的差異。通過對各個諸侯國都城形制規劃的了解,可以反映出東周時期獨特的政治局面。
  • 看花滿眼淚:春秋時代的絕世美女
    《春秋基因》選載⑧節選自「第二十七章:美目盼兮:春秋時代的絕世美女」
  • 傳承經典——雲南白藥天頤茶品醉春秋·新時代肩負使命應運而生
    雲南白藥天頤茶品與白水清先生在制茶理念上不謀而合,在制茶之路上惺惺相惜,雙方強強聯合為大家帶來的普洱茶傳承經典之作——醉春秋·新時代,自2017年上市至今,已然掀起一股收藏品飲傳統普洱茶的熱潮。醉春秋·新時代掀起的新風尚,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爭相報導絕佳的品質,良好的口碑,讓醉春秋·新時代普洱茶自發布以來在普洱茶界就一直備受矚目,品飲後更得到茶行業專家學者及業界大腕一致好評,大家紛紛為醉春秋·新時代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