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顧德融,1935年生,江蘇蘇州人。1960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1960年至198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為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為無錫江南大學副教授。2000年為江蘇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教授。先後發表《中國古代人殉人牲者身份探析》、《我國古代的人殉和殉節》、《蠡湖和範蠡、西施》等論文三十多篇。朱順龍,1964年生,上海人。1981年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學習,師從胡厚宣、楊寬等先生,學習甲骨學和先秦史,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復旦大學文博學系。已發表古文字學、考古學、文物學等領域的論文幾十篇,合作專著《春秋史》一部。現在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復旦大學中日書道研究中心研究員。出版專著《陶瓷與中國文化》、《晉唐宋元書畫珍品選》、《三峽考古叢書之一》等多種。
春秋時代是中國古代大轉變的時期,這是學術界一致公認的,但究竟生產力發展到何種程度?社會性質是什麼?上層建築起了哪些變化?中華民族是否已經形成等問題,各人看法分歧很大。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認為春秋時代有以下主要特點,也是我們貫串全書的基本看法:
(一) 春秋時代已進入鐵器時代
80年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戰國時期中國才進入鐵器時代,但80年代以來鐵器不斷有新的發現,各地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鐵製武器、工具和農具,證明鐵器生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擴展,最終使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青銅時代逐步過渡到鐵器時代。
由於進入了鐵器時代,春秋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明顯的發展,農業中因鐵、銅金屬工具的使用,促進了墾荒和水利事業的進步。手工業因鐵器工具的應用,出現了線刻、金銀錯等許多新的工藝。商業的發展,表現為春秋後期金屬貨幣的廣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現,反映了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春秋時代的經濟,無論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出現南方長江流域地區後來居上的發展勢頭。
(二) 春秋時代是大國爭霸的時代
由於周天子東遷後王權的衰落,春秋時代由統一走向分裂,出現了各國諸侯競相爭霸的局面。先由鄭莊公葛之戰大敗周桓王,突破了周天子的權威,一度形成鄭獨強的形勢。接著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首先稱霸;繼齊之後晉文公城濮之戰勝楚,形成了晉國的霸業,自此晉楚開始了爭奪,到楚莊王勝晉,成為第三個霸主。晉滅狄後國勢恢復,晉楚於是長期相持,最終出現中原維持暫時和平的局面。隨著北方政局的緩和,南方吳、越進行混戰,並先後北上爭霸,春秋時代至此結束。綜觀春秋大國爭霸,主要是晉楚之間的長期爭霸,到後期由南、北爭霸變為南方吳、越爭霸,這種歷史重心的轉移,正是春秋時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 春秋時代是宗族公社瓦解時期
中國是否經過奴隸社會一直是史學界爭論的問題。我們認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和西方希臘、羅馬不完全一樣,有自己的特有規律。所謂「井田制」就是貴族統治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公社,農業中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主要是公社成員,而不是奴隸,同樣在手工業中也存在類似的公社組織。雖然西周、春秋時代奴隸的數量相當多,但佔主要地位的卻是從事家內事務,以「臣妾」為代表的家內奴隸。宗法制度就是維護宗族公社的一種政治制度。隨著鐵器時代的來臨,生產關係也跟著變化,井田制形式的宗族公社到春秋時代開始瓦解,出現了國家剝削小自耕農、地主剝削佃農的封建生產關係的萌芽,中國由東方式的宗族公社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四) 春秋時代中華民族已開始形成
西周瓦解後,周天子的地位日益衰落,原來多數在邊疆的「戎」、「狄」、「蠻」、「夷」等族紛紛進入中原,與中原的華夏族長期雜處、互相交流,使各族之間在生產和生活上逐漸接近,本來以牧業為主的戎狄也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定居建家、建國,再加上相互通婚,民族之間的差別漸漸縮小,最後走上融合的道路。在春秋前期,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稱霸,但後來屬蠻夷的楚國日益強大,與中原屬華夏的晉國互分天下,長期相持,至春秋後期蠻夷之國吳(吳雖姬姓,實屬荊蠻)、越又先後稱霸,說明華夏和蠻夷之間已難於區別。在民族經濟、文化融合的社會基礎上,通過長期的兼併戰爭,至春秋結束時,華夏族和「四裔」之間的融合在中原已經基本完成,中華民族已開始形成。
(五) 春秋時代是政治制度大變革的時期
在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礎上形成的世族和世官制,到春秋中期以後隨著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步衰落,到戰國時世族、世官制最終被君主集權的官僚制度所代替。各國地方行政組織逐步由採邑制轉變為縣、郡制。春秋各國的刑法也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有些國家公布了成文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的一大變革,從此法律公之於眾。
由於春秋時戰爭頻繁,導致軍事體制包括軍隊組織、作戰兵種、武器裝備、軍賦徵收等制度都比以往完備。在總結實戰經驗的基礎上,軍事理論有充分的發展,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
(六) 春秋時代是各階級、階層劇烈鬥爭和重新組合的時期
由於春秋時代是從宗族公社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反映在階級關係上出現了劇烈的鬥爭,奴隸紛紛逃亡,手工業者先後起義,「國人」不斷暴動,在階級鬥爭的催動下,原來西周寶塔式的統治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地位逐層崩塌。各國政權在不斷的內部鬥爭中陸續更迭,晉、齊、魯、宋、鄭等國自下而上執政,秦、楚、吳、越等國自上而下進行改革,新舊貴族之間不斷爭鬥和兼併,為封建的新政權的出現開闢了道路。西周時期建立在統治宗族公社基礎上,內部又有嚴密宗族關係的世襲宗族貴族,到春秋時代因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而逐漸分化,出現了新的以私有土地制為基礎的封建地主,他們逐步控制了各國政權,形成新的封建貴族。春秋晚期因私學的興起,士階層漸由「武士」開始向「文士」轉變,「士」的力量不斷擴大,為戰國時各國君主依靠「士」的新階層逐步建立集權的封建官僚機構奠定了社會基礎。隨著宗族公社的瓦解,原來的庶人,即公社農民,轉變為封建社會的自耕農或佃農,原來的官府工商業者也變為私人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的上層上升為統治階級,成為封建社會的地主、大商人和手工業主。奴隸階級到春秋時代也有分化,少部分奴隸得到解放變為平民,但大部分仍是封建官府和地主、商人的奴隸。
(七) 春秋時代是思想文化急劇變化的時期
西周時某些士大夫開始突破原始宗教的迷信思想——天道觀的絕對統治,形成了人本主義的思想。至春秋時,又有一批士人進一步發揮人本主義思想,明確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始宗教的迷信禁忌。春秋後期更出現了提倡人道主義的「仁」為本的孔子和主張「道」為萬物之源的老子,他們系統的哲理開啟了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先河。
春秋時代的文化各方面均有新的發展,出現了最早的紀年體史著《春秋》;詩歌更向民間和地區性伸展,形成了十五「國風」;音樂產生了新樂和樂人,以及孔子的音樂理論;工藝美術也突破舊禮制的束縛,向更實用、更精美的方向邁進;器械製造、天文、數學等科學技術也有明顯的進步。
(八) 春秋時代是風俗禮儀大變遷的時期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西周的禮儀制度被打破,「吉、兇、賓、軍、嘉」五禮均已起了巨大變化,原來天子、諸侯、大夫、士的等級被顛倒,下級僭越上級禮制的情況普遍發生。
由於春秋各國間頻繁的戰爭和外交活動,以及各國內部激烈的鬥爭,使得諸侯大夫間的聘禮、會盟、校閱、通婚等賓、軍、嘉等禮儀進一步發展。
因為社會的大動蕩,華夏和夷狄間的民族鬥爭和融合,加之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等諸原因,使春秋時代出現了人們既仍普信原始宗教禮儀,部分士人又懷疑和反對巫術迷信;婚姻習俗既自由混亂,又提倡婦女遵守貞節;喪儀制度既不相統一,又逐漸創新趨同;人殉制既普遍繼續,又開始動搖等一系列互相矛盾交錯的社會情況。
春秋時代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風俗習慣,也因各國經濟的發展而呈現區域性的變異。西周以來的尚武民風至春秋後期開始向尚文轉化,貪利縱奢和避利節儉之風相互交叉,反映了春秋時代大變動的社會風貌。
——摘自顧德融、朱順龍《中國斷代史系列:春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