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了整個春秋時代的最強霸國,竟源於一個被秦國扶持的流亡政權

2020-12-19 千古名將英雄夢

中國兵法的祖師爺——春秋最強戰神先軫(3)

主筆:江湖閒樂生

春秋初期,在老牌諸侯晉國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內亂,晉獻公被寵妃驪姬所惑,非要讓他們最寵愛的小兒子奚齊當繼承人,為了消除可能的阻礙,晉獻公與驪姬不但逼死了太子申生,還逼走了重耳等一幹可能對奚齊造成威脅的其他公子。然而晉獻公一死,即位的奚齊和他老媽驪姬馬上被太子申生的餘黨所弒殺,接著重耳的胞弟公子夷吾又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為晉惠公,反過頭來盡誅太子申生的餘黨,並將矛頭指向了另外一個對自己權力有威脅的力量、正流亡列國的哥哥重耳。於是,晉惠公一面派人追殺重耳,一面在晉國內部掀起了可怕的政治性冤獄,一批又一批的老臣倒在了暴君的屠刀之下。

總之,這十幾年來,晉國各派政治勢力圍繞國家政權進行了反覆的爭奪,長期內鬥不止,正所謂久亂思治,到底誰才能真正拯救晉國呢?天下無不引頸期待。

這樣又過了幾年,晉國的國君又換了,晉惠公夷吾病逝,其子圉繼位,是為晉懷公。

這一換不要緊,卻惹惱春秋時代另一位著名的辣手人物,西陲雄獅秦國君主秦穆公。

原來,晉惠公得以即位,全靠秦國外部勢力幫忙,但他一即位就對秦穆公背信棄義;最過分的是,晉國鬧饑荒的時候向秦國借糧,秦國傾力相助;等到秦國鬧饑荒向晉國借糧的時候,晉國卻顆粒不出。這也就罷了,後來晉惠公的兒子圉娶了秦穆公的女兒,雙方結成「秦晉之好」,可圉最終卻拋棄老婆偷偷溜回晉國即位為晉懷公,並馬上宣布與秦國斷絕一切關係,撕毀一切不平等條約,總之是當起陳世美,背叛老嶽父,翻臉不認人了。

穆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決定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可惡的白眼狼,於是他的目光轉到楚國,定格在了正寄楚籬下的晉國老公子重耳身上:

——來吧,咱倆一起對付那個白眼狼,寡人會給你你想要的一切。

自古以來,大國為何特別喜歡收容流亡政權呢?因為這是幹涉他國內政最節省也最穩妥的方法,弊端很小,成本低廉,最多被對方表示一下強烈抗議、強烈譴責,於我大國何損焉?反而為我大國贏得了保護弱者的美名,並且還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扶持流亡者回國奪權或搗亂,這是包賺不賠的買賣。

重耳也知道秦穆公沒安啥好心,只是不如此無以靖國,所以還是得虛與委蛇,跑去秦國見穆公。既然雙方目前戰略利益相同,於是一拍即合,立馬結成戰略同盟。秦穆公還轉手將包括晉懷公前妻懷嬴在內的五名秦國公室女子都嫁給了重耳,升級版的「秦晉之好」出爐了。(不過有點違反人倫啊,叔叔和侄子共用一妻)

晉懷公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他很害怕,害怕的舉起屠刀,殺死了一個德高望重、而且老的不能再老的晉國老臣——重耳的外公狐突,並放話給先軫等重耳的追隨者說:

「速速離開重耳,回國待罪,否則盡滅爾等三族!」

這小子真是瘋了,為了保住自己的寶座,他現在什麼事兒都做得出來!

看來,晉懷公和晉惠公一樣貨色,在內無法妥善處理各政治勢力之間的關係,在外對秦外交又屢屢失策,他們都不是晉國臣民所期待之人。賢名遠播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的機會終於來了。

於是,身在秦國的重耳流亡勢力坐不住矣,身在晉國的挺重耳勢力欒枝與郤穀也坐不住矣,再坐下去就真的要變成死烏龜了。

那就別再坐下去了!反,反他娘的!打,打回老家去!

公元前637年春,重耳帶著秦國的虎狼之師如期而至,欒枝和郤穀同時開始行動,晉懷公以屠刀勉勵維持的政權頃刻瓦解,仿佛就在一夜之間,晉懷公眾叛親離,只得慌忙出逃,繼而在臨汾被亂軍殺死。

至此,持續了多年的晉國內亂終於宣告結束,重耳他們回到了闊別19年的故鄉,一切是那麼的漫長,一切又是這麼的突然。

如今,重耳再不是從前那個可憐的流浪漢了,他是晉國的新任國君晉文公;先軫自然也跟著他雞犬升天,一躍成為晉國「軍委會」的第六號人物,官位叫做「下軍佐」。

解釋一下,晉國的軍政結構在春秋時代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就是軍政一體,即由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六卿組成一個「軍委會」,行政軍事一把抓。中軍將既是行政一把手,也是軍隊一把手,權位僅次於國君之下。晉文公流亡十九年,跟他的這幫好兄弟們情同手足,自然也將國家大權讓給大家(六卿)共享了。再說經過數十年的內亂,晉國的公室損失殆盡,不用異性貴族,晉文公也實在無人可用了。不過令晉文公沒有想到的是,數百年後這六大家族不斷發展壯大,進而竟由其中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當然,這是後話,且不提,咱們到吳起那一章再講。

此時,先軫還只不過是個六把手,一把手「中軍將」是學問最好的郤穀,但這個位子很快就將換人來坐,因為在和平年代,一把手當然要選能治國的,然而一旦打起仗來,那可就要看誰更懂軍事了。

這個更懂軍事的人,當然就是先軫,舍他其誰。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先軫流亡在外十九年,遊遍了大江南北海濱塞外,看盡了諸侯爭霸各國混戰,他的見識與其他貴族武人比起來自是不同凡響的,特別是在親眼目睹了禮儀制度的崩潰與宋襄公以仁創霸的失敗後,他深受震動,從此日日夜夜都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如何才能讓晉國取威定霸?從前宋襄公那種「以戰為禮」的死板觀念肯定是行不通的,他需要另闢蹊徑,開創一條新路子來。

他最終找到了這條路,在此之前沒有人想過這條路,但現在他不但想到了,而且找到了,所以他將無敵於天下。

現在,他只缺一個實踐的機會,讓自己走上成功的巔峰。

任何一個想要成功的人都渴求機會,然而機會這東西,有可能早來,也有可能晚來,甚至有可能不來,但它,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相關焦點

  • (回顧)​大國為何特別喜歡收容流亡政權?
    大國為何特別喜歡收容流亡政權?晉國公子重耳一行來到鄭國,鄭文公緊關大門,不予接待。    於是,重耳只好繞道南行,來到了當時最為強大的楚國。    楚國是個大國,國君楚成王,是他老爸搶來的桃花夫人所生的。自繼位一來,和齊桓公訂下「昭陵之盟」,承認齊國為老大,一直隱忍了十多年,直到齊桓公死後,才重霸諸侯,是個目中無人的人。
  • 周室東遷,秦襄公受封建立秦國,春秋正式開始
    他想,看來宗周之地已經難保,不如這時送個人情,封給秦國一些領土,正式拔為諸侯,也不枉其救駕之功和片忠心。 於是宜布封秦襄公為諸侯,正式封賜岐山以西的領土,並且說:「戎人無道,侵奪了王室的岐、豐之地,秦國如能攻逐戎人,即可佔有這一帶地區。」岐山在宗周偏西,豐水在宗周中部的鎬京附近,此言一出,實際上是將宗周大部地區,也就是西周京畿的主要地帶封給了秦國。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芮國,就在春秋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在春秋時期,芮國這一個小國夾在秦國、晉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最終,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正式消滅了芮國。不過,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擊敗了秦國,從而佔據了芮國的疆域。
  • 序章:春秋時代究竟有多少國家?理清東周70國,讀懂春秋500年
    雖然極不情願,但丟失了眾多依仗的周王室,已經難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唯一主角,而躍躍欲試的眾多諸侯國,則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這個巨大的舞臺,展示他們煥發的生命力。與他們一樣的,還有一群群剛從周禮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知識分子。他們被開放的時代和互不統屬的政權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他們用文字和時間,思考著文明與科學的奧秘和時代的發展。
  • 秦國與晉國通婚稱為「秦晉之好」,背後真的友好嗎?
    秦穆公劇照事情的開端源於秦穆公,秦穆公即位國君後,頗有雄心壯志,但黃河對岸強大的晉國他卻不敢得罪。驪姬一、晉惠公。申生的兩個弟弟夷吾與重耳也因害怕被陷害而過上了流亡的生活。這件事情史稱「驪姬之亂」。晉獻公死後,國內發生叛亂,此時在秦國避難的夷吾看到了機會,請求姐夫秦穆公派兵護送他回去繼位,並答應劃給秦國五座城池作為代價,於是秦穆公愉快的答應了。夷吾回國後順利繼位,史稱晉惠公。
  • 春秋時期的秦、晉兩國,為何從秦晉之好走向了決裂?
    在春秋時期,有四個大的國家,楚國、齊國、晉國和秦國。在春秋前期,秦國的勢力範圍已經發展到了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隨著齊桓公、晉文公的出現,秦國也出現了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就是秦穆公。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秦國蓬勃發展,想要走出狹隘的關中,想要走進中原,想要稱霸諸侯!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最終崛起的終極秘笈是什麼?答案是:人才!
    秦國是嬴姓部族建立的諸侯國。相比較於齊、晉、楚等西周初期封建的諸侯國,秦國建國時間較晚。嬴姓部族與子姓商族或源出同祖,因此緣故,嬴姓部族與姬姓周族建立的西周政權,最初處於敵對狀態,也因此遭到西周的打擊與抑制。直至西周中期,西周政權與嬴姓部族的敵對狀態始逐漸消除,嬴姓部族逐漸投靠西周,為其效力。西周末年,邊患嚴重,嬴姓部族替西周抵禦戎族侵擾,地位日漸重要。
  • 秦國能統一天下,源於歷代君王對人才的重視與正確的策略
    主要源於秦國歷代君王對人才的重視與正確的策略。秦國本是西陲小國,地處偏僻,以前一直為中原諸國所輕視,被視為蠻荒之地,到了秦穆公任用百裡奚為相,百裡奚本是虞國大夫,虞國滅亡後,他逃到楚國牧牛,秦穆公聽說其賢能,用五張黑牛皮換回來的。
  • 沒有秦國和商鞅變法,其他諸侯國能統一六國嗎,華夏會是什麼樣子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初期,天下諸侯國總數已達一百多個,但較大的諸侯國,如晉國、齊國、楚國、秦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在這段時間內,諸侯國間的兼併愈演愈烈,春秋五霸的出現,也使某些諸侯國,如楚國,最早只封地五十裡,卻被周王看不起,到春秋時代,不也成了五霸之一,擁地千裡嗎?
  • 晉文公重耳:身體畸形的他遭受親人追殺,開啟十九年的流亡,最終成春秋一霸
    這時候別忘了還有一個外逃的公子夷吾,於是夷吾的手下就去找秦國幫忙,並且承諾如果秦國幫助夷吾繼位,就割五座城池給秦國,於是當時在位的秦穆公就把夷吾送回了晉國,登上王位,史稱晉惠公。但是晉惠公繼承了王位還是心理不舒服,老惦記著千裡之外的哥哥重耳,於是在之後終於派人去刺殺重耳。這時候已經在翟國呆了12年的重耳,非常捨不得離開這溫柔鄉,但是沒辦法,於是就只好投奔齊國。
  • 春秋最大的霸主——晉國是如何倒下的?
    縱觀整個春秋史,裡面最大的主角就是晉國,晉國的一舉一動主宰著春秋的下一步走向。而走到春秋末的時候,晉國這個龐然大物竟轟然倒塌了。有人說: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當你把晉國的興衰歷程看透了,你就能看懂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規律。那麼作為春秋最大霸主的晉國,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呢?晉國最初的建國和秦國有些類似,都是在戎狄之地為周王室看門護院。
  • 9張地圖,看懂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形勢變化
    1,春秋初期西周初期,周武王在西周疆域裡分封了800多個諸侯國。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戎所殺,因為秦襄公救周有功,不然秦國想過要被分封為正式的諸侯國,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等秦國正式被分封為諸侯國,那已經是春秋時期了。
  • 從春秋早期這張圖上,你要能看出秦國是將來的王者,我就服!
    看過結局的我們,似乎覺得:秦國能統一春秋戰國是一件理所應當順理成章的事。也就是說:從這個時代起,處於中原文明邊緣的晉、楚、秦等開始強勢崛起。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些崛起的邊緣國家分布都很均勻,他們各在一方。西北有秦國,南方有楚國,東南有吳國,北方有晉國,也就是說:每個方位都會產生一匹黑馬,就看誰的運氣更好,成為這個幸運兒。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齊僖公、齊桓公政治聯姻齊僖公通過聯姻壯大齊國實力,齊僖公是齊國在春秋初期很有作為的一個君主,他重視諸侯會盟,重視諸侯間聯姻,搞好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齊國在受北方戎狄威脅時,他曾向鄭國求救,鄭國派兵援助;當鄭國與宋國、衛國、陳國之間有矛盾和戰爭時,齊僖公則幫助鄭國從中斡旋。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併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蕩大改組局面。
  • 秦國連送六個媳婦,62歲老人扶額嘆息,都是演技派
    春秋霸主晉文公能成功,背後有不少傑出人物。 從五賢到兩個絕世紅顏,一路走一路愛,不少人都秀了無雙演技,唯一缺的就是自己秀演技機會。 兩大紅顏。
  • 秦國不是唯一?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這句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名言,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秦國與楚國勢不兩立的關係,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歷史宿命。不過現實情況卻讓楚國非常尷尬,畢竟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楚國不過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個獵物罷了。但,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了楚國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可怕實力。
  • 都說「秦晉之好」,那麼歷史上的秦國與晉國究竟有多好?
    目前文獻中可見的第一次秦晉聯姻發生在春秋中期,晉獻公與齊姜所聖的女兒、申生的同胞姐姐伯姬與秦穆公任好締結了婚姻。二者的聯姻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首先,這與秦獻公制定的對外政策有關。自叔虞封唐以來,晉國最初不過是個「河汾之東方百裡」的小國。
  • 中國歷史上哪些政權建立在山東省?
    文明時代,在山東立國建都的都為割據勢力有窮氏最早在山東地區獨立建國的是原夏朝封國有窮氏國,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也就是夏朝立國百年後。夏朝開國之君夏啟死後,其子太康耽於享樂。有窮氏國君后羿襲取夏朝國都斟鄩(今河南偃師),並放逐太康奪取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