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最大的霸主——晉國是如何倒下的?

2020-12-19 海叔說春秋

縱觀整個春秋史,裡面最大的主角就是晉國,晉國的一舉一動主宰著春秋的下一步走向。而走到春秋末的時候,晉國這個龐然大物竟轟然倒塌了。

有人說: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當你把晉國的興衰歷程看透了,你就能看懂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規律。那麼作為春秋最大霸主的晉國,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呢?

晉國最初的建國和秦國有些類似,都是在戎狄之地為周王室看門護院。可是在和戎狄的鬥爭中,他們發現:他們夾在中間是費力不討好,打贏了,好處都給周王室佔了;打輸了,又要被周王室怪罪,還不如取個折中的辦法:在周王室和戎狄之間作平衡,借用王室的力量打擊戎狄,又暗地裡支持戎狄和王室對抗。這就是最早的「養寇自重」的原理。

春秋

你看看西周的滅亡,犬戎在秦、晉、周、畢等諸多諸侯國的眼皮子底下長驅直入鎬京,在驪山腳下將周幽王殺死。這難道不是這些諸侯國和戎狄暗中溝通的最好證據嗎?這就是適者生存的法則,我們無權去評判它是對還是錯。晉國,也是在這樣的法則中發展壯大的。

晉國的發跡是在晉文侯時期,晉文侯擁立叛徒天子——周平王東遷,還殺死了周平王的最大政敵——周攜王。於是周平王讓晉國擁有了代替天子徵伐的權力,從此晉國開始走上坡路。

晉文侯

經過晉國的內戰,晉國反而從軍事的較量中掌握了先進的戰車技術,使晉國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晉國從來沒有停止過戰鬥,晉國人尚武的精神一直在他們的血液裡流淌。

等到晉獻公的時候,他們終於「假途滅虢」,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在以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春秋,晉國成為了攪動天下的最大動力。

晉文公開始,晉國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沒有那個諸侯國可以和它單獨抗衡,連楚國也只有拉攏鄭、曹、衛等國才能和晉國搞對抗。晉國接下來的幾位君主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延續了晉國的強勁勢頭,將晉國的軍事實力帶到了「戰車萬乘」的地步,他們被合稱為「晉國六霸」

然而,在美麗的光環背後,是晉國公室辛酸的淚水。晉國的成就絕非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依靠眾人的努力。而這些有功之臣的後裔則因為不斷的壯大成了公室最大的威脅。「晉國八卿」、「晉國十卿」、「晉國六卿」就是這樣來的。這就像一個小的朝廷,卿大夫們又形成了小的諸侯,小的諸侯又開始一點點的蠶食小朝廷,這和周朝的滅亡如出一轍。

按照當時的行政和軍事能力來看,統治者是無法管理太大的國家的,直到秦始皇出現,也只僅僅統治了天下十多年而已,就又被推翻了。所以先秦的朝代只有靠「分封制」來統治整個天下,這就為諸侯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所以春秋巨無霸——晉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本人申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 他們的國君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公卿的傀儡的?
    晉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經過楚莊王改革後,國力空前強大,成為中原諸侯公認的霸主。但是到戰國時期,晉國不在戰國七雄之中,那是因為按照人為歷史的劃分,他已經在戰國形成之前就破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個新的國家!
  • 中原霸主晉國對秦國仁慈,西陲蠻國秦國對晉國殘忍,兩國恩怨上演
    秦國與晉國的摩擦,不過是你來我往的利益糾紛罷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國皆是如此,每每想起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這句話,真假歷史回聲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春秋戰國這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歷史時期。今天要說的就是春秋秦晉之間的激流洶湧。
  • 流亡半生的公子重耳是如何回到晉國重掌大權成為春秋霸主的
    晉獻公死後,荀息當了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可是群臣不服,裡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晉國一時無主,裡克派人去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這時公子重耳已經47歲了,他堅辭不受。裡克也沒有辦法,只好在公元前650年,接回了重耳的弟弟夷吾,讓他登上了君主的寶座,稱為晉惠公。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春秋霸主之秦穆公2-2 秦國打敗晉國威震天下
    一會功夫有人來報,這裡是晉國的滑邑,想想大王本來也是想要和晉國開戰的,乾脆,在這裡打個秋風算了。事情辦的很順利,孟明視大軍很快就攻下了滑邑,搶了一些財物就要班師回國,很快秦軍攻打滑邑的消息,就傳到了晉國。當時晉文公還未曾安葬,新繼位的晉襄公是勃然大怒,秦國趁我父親剛剛去世,就來攻打我的滑邑,這個仇,我馬上就要報。
  • 成就春秋兩位霸主的幕後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更是混戰不休,既有對外的拓展,合縱連橫的結盟自保。更有各國內部之間的王權更替。春秋列國。越王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君,春秋五霸之一。「臥薪嘗膽」越王勾踐隱忍二十年,在範蠡的輔佐下,獻美女西施,裝瘋賣傻,最終伐吳稱霸。
  • 崤之戰,秦國在春秋最大的敗仗,為何被晉國斷了歸路?
    公元前632年,晉國與楚國在中原對峙,晉國派人邀請秦國出兵,共同對付楚國。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秦國雖然派兵參與了這場戰爭,但並沒有直接上戰場。圖-城濮之戰城濮之戰打完,晉國稱霸中原,秦國卻還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 小諸侯國的春秋戰國生存法則:鄭成公時而偏向楚國,時而偏向晉國
    鄭國到鄭成公的時候,鄭國所面臨的境況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此時的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早就不在了,而新的春秋霸主又沒有出現,頂多也就是一個國家的力量強一點,一個國家的力量弱一點而已。在國力長跑的賽道上,齊國、晉國和楚國這些國家已經跑在了前面,而鄭國、宋國這些諸侯國則遠遠落在了後方。
  • 序章:春秋時代究竟有多少國家?理清東周70國,讀懂春秋500年
    然而,紛繁蕪雜500年,春秋亂世200國,要如何理清脈絡,拋去浮雲呢?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春秋這個大舞臺上,都有著哪些主角和配角?一、公元前的聯合國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就仿佛一個古代版的聯合國。
  • 中國歷史中的重瞳子,不僅僅是四目重瞳的倉頡,還有一位春秋霸主
    而下面一個人就是春秋時期的晉文公重耳,據說他也是重瞳的擁有者,在出生時候天上就有異象放出,成為晉國國軍前雖然經歷了一段短暫的顛沛流離,但是再回來後能夠快速將經過發展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在他執政的期間,選舉賢才,發展軍隊,整個國家的國力大增,在外聯合秦國和齊國,有幫助周天子平定叛亂,然後得到官方的認可,一躍成為春秋霸主,晉國百年盛世,全是多虧與他的創造。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霸主人選更近戰國。其餘說法中,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加上晉文公,晉國出現了四位霸主,這可是很有偏袒了。這個說法是清人全祖望《鮚崎亭集外編》中的說法,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看重晉國。
  • 春秋時期到底怎麼一回事?「春秋五霸」又到底是怎麼由來的?
    於是,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由此展開,並由此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天子的影響逐漸減弱,諸侯以不同的方式戰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繆公、楚王莊先後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周惠王二十一年,齊桓公率領八國諸侯攻打楚國邊界,質問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進貢,逼迫楚國籤署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從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制度。
  • 晉國六百年研究(三)晉國之風(圖)|國文化|華夏文明|中華文化_網易...
    唐國自面世之日起,攜著堯舜禹的英雄基因,胸懷抱負,擔當天下,引領著華夏文明的走向,成為春秋時期霸業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國家。  叔虞封唐後,秉承周天子冊封的《唐誥》行事,貫徹「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勵精圖治,身手不凡,出現了地產嘉禾、年豐歲盈的祥瑞之兆,顯露出卓然崛起、虎視群雄的勃勃生機。叔虞死後,兒子燮父即位,接續大任,改國號為晉,扛起了崛起中原的大旗。
  • 小國擊敗6國聯軍,春秋首位霸主,稱霸諸侯時齊桓公才剛剛出生!
    對於春秋五霸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尤其是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其實在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之說,而春秋三小霸之首的竟然是一個彈丸小國鄭國!鄭莊公稱霸春秋的時候,齊桓公才剛剛出生!鄭莊公繼位以後,母親武姜要求把京邑封給叔段,這京邑可以說是當時鄭國最大的城市,比都城還要大,而鄭莊公不顧大臣的反對,以孝順母親的名義,竟然答應了母親的無理請求。叔段到了京邑以後,就與在都城的母親策劃裡應外合,準備謀反。鄭莊公心裡跟明鏡一樣,但一直故意放任不管。
  • 三家分晉,韓趙魏各得利益,晉國三代國君,以悲劇收場
    中華歷史長河之中,春秋戰國時代的戰事紛爭,諸侯爭霸。這個時期的混戰造就了許多英雄,也樹立了許多英明的君王。春秋時代,中原大地上有一個強國,一直以來佔據著中心時代,在秦楚還沒有崛起之時,稱得上是中原的一代霸主。這個強國就是晉國。
  • 從促進民族融合、加劇爭霸鬥爭角度,分析春秋時期大國政聯姻
    秦國從長遠打算,為了扶植親秦勢力,將宗室之女嫁給晉國太子圉,但太子圉逃回晉國,秦國計劃落空;秦國又想通過武力,讓重耳回晉國為君,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但重耳回國後,整合力量,平定內亂,穩定局勢,在對外爭霸戰爭中打敗了楚國成為新的霸主,這讓秦國通過扶植重耳為君而控制晉國的計劃,又一次落空。秦國兩次試圖通過聯姻控制晉國的計劃落空後,其東進發展計劃也破滅,不得不轉而攀上楚國,與楚國聯姻。
  • 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卻被一小國壓制近百年,還慘遭亡國
    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戰國時代,晉國已經銷聲匿跡,但春秋時代,晉國是毋庸置疑的超級大國。周王室衰落後,各諸侯國相繼崛起,近300年來,晉國走在前列。陳憲公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改革管理,同時廢除公族醫生制度,打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擴大軍隊編制,在執政26年期間消滅富氏子女,鞏固執政君主,是春秋時代的絕對霸主。有人說,讀晉國家的發展歷程,就能看透整個春秋的興亡榮辱。
  • 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看晉國得以長期稱霸的七個先決條件
    導讀: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史。翻開有關春秋的史書,有關晉國歷史的敘述總要佔據半壁江山,春秋時期的國際關係史,也往往是一部以晉國為中心的霸業史。自從晉文公在城濮戰勝楚軍取得了霸主地位,晉國便牢牢地佔據了霸業秩序的中心位置,在此後的一百年間幾乎沒有被動搖過。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