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春秋史,裡面最大的主角就是晉國,晉國的一舉一動主宰著春秋的下一步走向。而走到春秋末的時候,晉國這個龐然大物竟轟然倒塌了。
有人說: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當你把晉國的興衰歷程看透了,你就能看懂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規律。那麼作為春秋最大霸主的晉國,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呢?
晉國最初的建國和秦國有些類似,都是在戎狄之地為周王室看門護院。可是在和戎狄的鬥爭中,他們發現:他們夾在中間是費力不討好,打贏了,好處都給周王室佔了;打輸了,又要被周王室怪罪,還不如取個折中的辦法:在周王室和戎狄之間作平衡,借用王室的力量打擊戎狄,又暗地裡支持戎狄和王室對抗。這就是最早的「養寇自重」的原理。

你看看西周的滅亡,犬戎在秦、晉、周、畢等諸多諸侯國的眼皮子底下長驅直入鎬京,在驪山腳下將周幽王殺死。這難道不是這些諸侯國和戎狄暗中溝通的最好證據嗎?這就是適者生存的法則,我們無權去評判它是對還是錯。晉國,也是在這樣的法則中發展壯大的。
晉國的發跡是在晉文侯時期,晉文侯擁立叛徒天子——周平王東遷,還殺死了周平王的最大政敵——周攜王。於是周平王讓晉國擁有了代替天子徵伐的權力,從此晉國開始走上坡路。

經過晉國的內戰,晉國反而從軍事的較量中掌握了先進的戰車技術,使晉國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晉國從來沒有停止過戰鬥,晉國人尚武的精神一直在他們的血液裡流淌。
等到晉獻公的時候,他們終於「假途滅虢」,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通道。在以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春秋,晉國成為了攪動天下的最大動力。
從晉文公開始,晉國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沒有那個諸侯國可以和它單獨抗衡,連楚國也只有拉攏鄭、曹、衛等國才能和晉國搞對抗。晉國接下來的幾位君主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延續了晉國的強勁勢頭,將晉國的軍事實力帶到了「戰車萬乘」的地步,他們被合稱為「晉國六霸」。
然而,在美麗的光環背後,是晉國公室辛酸的淚水。晉國的成就絕非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依靠眾人的努力。而這些有功之臣的後裔則因為不斷的壯大成了公室最大的威脅。「晉國八卿」、「晉國十卿」、「晉國六卿」就是這樣來的。這就像一個小的朝廷,卿大夫們又形成了小的諸侯,小的諸侯又開始一點點的蠶食小朝廷,這和周朝的滅亡如出一轍。
按照當時的行政和軍事能力來看,統治者是無法管理太大的國家的,直到秦始皇出現,也只僅僅統治了天下十多年而已,就又被推翻了。所以先秦的朝代只有靠「分封制」來統治整個天下,這就為諸侯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所以春秋巨無霸——晉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本人申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