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戰,秦國在春秋最大的敗仗,為何被晉國斷了歸路?

2020-12-19 地圖帝

公元前637年開春,重耳一行,統領秦國兵車四百乘,浩浩蕩蕩東渡黃河,殺往晉國絳都。

晉懷公聞訊,自知大勢已去,於是出奔小城高梁,隨後被追兵所殺。

重耳先入曲沃城中,朝拜已故祖父晉武公之廟,隨即入絳都,宣布即位,是為晉文公。

圖-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即位

為了向中原擴張,晉文公派出使臣,秘密找到已經失去天子之位十一年的周襄王,一場談判就此開始。這場談判的焦點,無外乎晉國幫周襄王復國,周襄王用什麼作為回報?

談判最後達成協議,晉文公幫周襄王恢復失國前的疆域,即黃河南岸的洛陽盆地。而周襄王則將北岸姬帶的根據地河內郡,遙封給晉文公,至於最後晉文公能否得到這塊土地,就看他的本事了。

對周襄王來說,這是一次很划算的交易,自己可以恢復以前的領土,而晉國無論是否拿下河內郡,都將給姬帶沉重的打擊。

動兵之前,晉文公邀請嶽丈秦穆公一道出兵,請秦軍做個偏師,吸引姬帶的兵力。

秦穆公早有兵臨中原的願望,豈能錯過這個機會,立即整軍待發。

圖-晉國與東周的形勢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即位第二年,便起傾國之兵,往東周殺來,另一個方向秦穆公也派兵支援。

晉秦兩個大國同時出兵,東周軍哪能抵擋,公子姬帶放棄洛陽盆地,回到自己的根據地河內郡,料想再不濟也可割據一方。

但是姬帶沒有想到,這回想將他領土佔據的不是周襄王,而是晉文公,豈能同日而語。

最終,姬帶軍還是招架不住晉軍的強大攻勢,姬帶和隗王后皆死於亂軍之中,晉國取得河內郡。

一系列仗打下來,獲益最豐的是晉文公,晉國領土大幅擴張。但是秦穆公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秦國與東周並不接壤。

周襄王回到久違的東周洛邑,重掌天子大印。但是東周的領土已經悄然縮小了一半,此後幾百年,東周王朝已經不再是歷史的主角。

公元前632年,晉國與楚國在中原對峙,晉國派人邀請秦國出兵,共同對付楚國。

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秦國雖然派兵參與了這場戰爭,但並沒有直接上戰場。

圖-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打完,晉國稱霸中原,秦國卻還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只能說秦軍總算出了一次遠門,刷新了向東進兵的最遠距離。

秦國到底要為晉國做嫁衣,到什麼時候呢,秦晉之好,有點像秦國娶媳婦,晉國入洞房的意味。

公元前630年,晉國再次邀請秦國出兵,這次目標是鄭國。

晉鄭之間,隔著一條黃河,地緣上的衝突也很明顯。鄭國在此前幾十年間被楚國奪取大片領土,被迫成為楚國的盟國,幾年前的城濮之戰,鄭國還派軍隊支援楚國。

晉文公攻打鄭國,理由相當充分。秦穆公雖然不樂意繼續為晉國做嫁衣,可是進軍中原,始終是秦人的願望所在。

秦穆公再次親徵,秦軍隆隆開動,路過東周,兵發鄭國都城新鄭。秦晉兩軍在鄭國會合,攻破郊關,直逼新鄭城下。

秦穆公很清楚,新鄭城破之後,晉文公肯定不會與秦國瓜分鄭國,晉國離鄭國近,秦國到時候根本沒有辦法。

於是和鄭國密謀,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將領,統領當時駐紮晉國的兩千甲士,幫助鄭國戍守新鄭。

圖-晉國襲鄭

秦軍主力一撤離,新鄭的防禦壓力起碼減少了十之二三,隨著兩千士氣高昂的秦軍加入,新鄭的防禦形勢大為改觀。

秦穆公自領大軍回到雍都,那邊晉國得知秦軍加入防禦的隊伍,春秋一代霸主晉文公也無可奈,只好退兵。不過臨走前還是從鄭國獲得一個承諾,就是鄭國必須立在晉國為官的鄭國公子蘭為太子。

崤之戰,源於秦穆公留在新鄭的那兩千軍隊。

公元前627年,一年後,鄭文公和晉文公相繼去世,三個秦國將領便蠢蠢欲動了。

此前三位將軍忌憚晉國,如果秦國出兵鄭國,即便打下新鄭,晉國難免也會出兵幹預。可是現在晉國國喪期間,按照周禮只要別人不打上門,是不能出兵的。

公元前627年12月23日,秦國三軍隆隆開動,百裡視、蹇術、蹇丙領兵,雍都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

圖-崤之戰

知子莫若父,秦軍開拔的當天,百裡奚和蹇叔居然號哭而送行,兩位老臣語出驚人:「我兒能活著出兵,卻不能活著回來啊!」

公元前626年正月,新的一年來到,秦軍雄糾糾氣昂昂開拔到東周都城洛邑。

洛邑城外,秦軍駕駛三百乘兵車,耀武揚威,互相追趕,呼嘯而過,似乎在向周天子示威。

當時周襄王的孫子姬滿評價秦軍:「按照禮制,經過洛邑的諸侯軍隊,應該下車步行,然後卸去盔甲,悄悄走過,不能驚動天子。眼前這隻秦軍不但無禮,而且還互相追逐,可以說是浮誇,這樣的軍隊肯定是缺少謀略而且容易亂陣的,肯定是一支敗軍之師。」

姬滿的一席話,似乎是對百裡視、蹇術、蹇丙三員秦軍大將能力的一個綜合評定,說這話的時候不見得有多少人在意,事後卻普遍認為小姬滿眼神很犀利。

公元前626年正月底,鄭國富商弦高在滑國遇到了秦軍。秦軍倒是嚴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時間表,按照這個進度,二月初可以到達鄭國都城新鄭。

弦高帶著二十頭肥牛作為犒軍之禮,假冒鄭國使者,來見秦軍大將。

秦軍大營之中,當百裡視、蹇術、蹇丙聽說鄭國已經明確知道秦軍的出兵日期,並且派人來犒勞時,個個面如土色。

不過秦軍三位主將,似乎沒有做萬一偷襲被發現如何處理的預案,三人倉促間做出了一個讓他們徹底走向不歸路的決定:滅滑國。

幾天之後的一天夜晚,秦軍打起精神,摸黑攻破滑國都城。秦軍攻克滑國都城的時間,是二月上旬,這是秦軍預定攻克新鄭的時間。

滅亡滑國之後,秦軍應該考慮兩件事情,一是留在鄭國的那兩千友軍該如何處理,二是兩萬餘大軍如何安全撤回秦國。

實戰中,秦軍三位主將,忘記新鄭北門還有一支兩千人的秦軍友軍,這些人的死活,似乎已經與百裡視、蹇術、蹇丙無關了。

事發之後,新鄭這支秦軍,主將帶領十幾個隨從逃到了齊國,其他兩千士卒名義上被鄭穆公就地解散,但是這些人中只有少數人能夠跨越鄭國、東周、晉國的領土回到秦國。

秦軍滅了滑國,將宮室之中的玉帛財物搶掠一空,這才大搖大擺班師。這時候秦軍的三百乘兵車,終於發揮了作用,寶器輜重,滿載而歸。但是這也再次延誤了秦軍的行動,秦軍歸國的進程,又因此慢了幾天。

秦軍慢騰騰地路過東周境地,一路未遇晉軍,到達晉國的「1崤函通道」,這裡的地形險惡,從地名就能看出來,秦軍一路經過「上天梯」、「墮馬崖」、「絕命巖」、「落魂澗」、「鬼愁窟」、「斷雲峪」,深入到「1崤函通道」之中。

「1崤函通道」之中,隨著晉軍的一聲鼓響,滾木、礌石、沙土、熱油,伴隨著火箭矢,密密麻麻從天而降。

一時間煙霧迷天,火星四射,秦軍大亂。接著山上鼓聲如雷,旌旗閃爍,隱約中不知道晉軍有多少人馬。

秦軍主將百裡視完全沒有了章法,他並沒有組織秦軍反擊或者組織逃跑,任憑秦軍士卒分頭亂竄,爬山越溪,亂成一鍋粥。

圖-崤之戰

秦軍的統帥是幾個不入流的草包,晉軍的統帥可大為不同,領兵的是晉國中軍將先軫,他曾在城濮之戰中大出風頭,是當世數一數二的名將。

混亂不堪的秦軍被燒死、燻死、砸死、踩死、砍死、刺死、掉崖死、中箭死,各種死法,他們卻沒有對晉軍構成任何威脅,以己軍被全殲對手0傷亡的形式告別歷史。

眼看秦軍人數是越來越少,百裡視、蹇術、蹇丙三位主將早就六神無主,無計可施,他們竟然集體坐在山崖中凸出的巖石底下,等待被晉軍生擒。

戰後,晉國釋放了這三人回秦國,在晉人眼中,這種不入流的角色,還是在留在秦國好,下次再與秦軍對陣,如果還是這三人,晉軍獲勝就板上釘釘了。

崤之戰後,晉國佔領秦國滅亡的滑國舊地。如此崤之戰秦國的失利結果被放大,不但損失三百乘兵力,而且再次為晉國做了嫁衣。

相關焦點

  • 真正讓崤之戰秦國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是晉文公的亡靈
    至於欒枝等人提出的秦國之恩,這就更無須介意了,晉國新喪,秦國非但沒有前來弔問,反未經借道就行師邊境,攻打晉的同姓國家,這是先對晉國無禮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不把麻煩留給子孫後代,這才是對先君最大的忠啊。爭論的最後結果,是主戰派勝利了。
  • 春秋霸主之秦穆公2-2 秦國打敗晉國威震天下
    當年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也就是現在晉襄公的後媽,聽說晉襄公要殺秦國大將,趕忙過來勸阻,秦晉兩國本是親戚,關係一直不錯,你殺了他們大將,會傷了和氣的,再說他們打了敗仗,回去肯定會受到責罰的,何不如把他們放回去,讓秦君處罰他們好了,免得你落得個殺人的惡名。晉襄公覺得後媽說的還是有道理的,就把三人放了。
  • 中原霸主晉國對秦國仁慈,西陲蠻國秦國對晉國殘忍,兩國恩怨上演
    秦國與晉國的摩擦,不過是你來我往的利益糾紛罷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國皆是如此,每每想起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的這句話,真假歷史回聲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春秋戰國這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歷史時期。今天要說的就是春秋秦晉之間的激流洶湧。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宜陽之戰,秦國三百年東進夢想的關門之戰暨一統六合的開門之戰
    個中的原因我們以前已經說過,早在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假途滅虢,不僅滅掉了虢國和虞國,還無意中佔據了崤函通道的咽喉之地(後來函谷關所在區域),堵死了秦國的東出通道,秦國就此被晉國隔絕在中土西隅,對於稱霸中原只能望洋興嘆。秦穆公當然不會甘心,尤其是晉文公死後,他野心膨脹,希望去中原大展拳腳,然而崤之戰給了他當頭一棒。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芮國,就在春秋時期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在春秋時期,芮國這一個小國夾在秦國、晉國這兩個大國之間,可以說是苦苦支撐了。最終,在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正式消滅了芮國。不過,在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擊敗了秦國,從而佔據了芮國的疆域。
  • 春秋最大的霸主——晉國是如何倒下的?
    縱觀整個春秋史,裡面最大的主角就是晉國,晉國的一舉一動主宰著春秋的下一步走向。而走到春秋末的時候,晉國這個龐然大物竟轟然倒塌了。有人說: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錯,當你把晉國的興衰歷程看透了,你就能看懂整個華夏文明的發展規律。那麼作為春秋最大霸主的晉國,到底是怎麼倒下的呢?晉國最初的建國和秦國有些類似,都是在戎狄之地為周王室看門護院。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之後,晉國出兵伐虢,沒有了虞國幫助的虢國很快被滅,而晉國在班師途中,再度將掠奪的很多財產分給了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竟然同意了晉國大軍暫時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的要求,結果很快虞國也被滅了。3、先軫,城濮之戰、崤之戰。先軫是曲沃人,是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
  • 春秋時期的秦、晉兩國,為何從秦晉之好走向了決裂?
    在春秋時期,有四個大的國家,楚國、齊國、晉國和秦國。在春秋前期,秦國的勢力範圍已經發展到了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隨著齊桓公、晉文公的出現,秦國也出現了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就是秦穆公。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秦國蓬勃發展,想要走出狹隘的關中,想要走進中原,想要稱霸諸侯!
  • 晉國的反間計、離間計和絕秦書,三招使出,徹底破壞了秦楚同盟
    晉國在「崤之戰」後,霸業受到秦楚同盟的阻撓。此時秦、楚兩國的關係相當穩固,晉國陷入了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直到晉景公時期,晉國採取了幾項新的部署,以求解決長期以來的困擾。第一,消滅赤狄,改善晉國的戰略地位;第二,在「鞍之戰」中戰勝了齊國,打破了齊、楚兩國的聯盟,逼迫齊國向晉國靠攏;第三,派申公巫臣出使吳國,教導吳國強兵之術,聯吳制楚;第四,拆散秦、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
  • 陸渾戎墓為何出現在伊川?
    『陸渾戎』即春秋時期生活在西北一帶的遊牧民族。」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業恆介紹。一個西北遊牧民族的墓葬為何會出現在伊川?大約在兩周之際,遷居至盧氏(今三門峽盧氏縣)一帶,與晉國結盟。因該民族驍勇善戰,成為秦國東進的障礙。公元前638年,秦國強迫晉國驅使陸渾戎遷至伊川地區,「此地南連楚國,北臨周,是春秋中後期晉楚之間的緩衝地帶。」吳業恆說。公元前627年,秦國意圖越過晉國偷襲鄭國,晉國聯合陸渾戎於崤山設下埋伏,一舉殲滅秦軍,這就是春秋史上重要的「崤之戰」。
  • 趙國曾與秦國比肩,為何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春秋與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神奇的歷史,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晉國應該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諸侯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晉國三分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個大國。
  • 作為春秋戰國最年輕的諸侯國,秦國憑什麼能拒抗六國完成統一?
    相對於春秋戰國的大國秦國只能算是一個新生的小國一樣,弱小、野蠻。在中原各國眼裡秦國不比當時的犬戎、匈奴、蠻夷沒有多大區別,所以秦也被成為「虎狼之國」。那麼秦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強大呢?秦國在春秋時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都說「秦晉之好」,那麼歷史上的秦國與晉國究竟有多好?
    目前文獻中可見的第一次秦晉聯姻發生在春秋中期,晉獻公與齊姜所聖的女兒、申生的同胞姐姐伯姬與秦穆公任好締結了婚姻。二者的聯姻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首先,這與秦獻公制定的對外政策有關。自叔虞封唐以來,晉國最初不過是個「河汾之東方百裡」的小國。
  • 中國第一個元帥——晉國先軫,為何要選擇有尊嚴的自殺?
    一、崤之戰1、秦穆公最後的努力公元前 628 年 12 月,晉文公重耳去世,一代霸主撒手人寰。——孔子說:人之老時,血氣衰竭,要戒貪婪的毛病。這個話的確很有道理的。2、無功而返正如蹇叔所預料的,秦國的保密工作一點都不嚴謹。前 627 年春,秦國軍隊大大咧咧路過周王城洛陽北門。連周人看了都說,這樣紀律渙散的軍隊,怎麼去打仗呢?
  • 長平之戰是馮亭和範雎的大陰謀,只是為了給秦國進攻趙國找個藉口
    關於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不少人認為是趙國接收韓國送去的上黨郡引發的,但這只是表面原因,其實長平之戰是馮亭和範雎之間協商好的大陰謀,只是為了給秦國進攻趙國找個藉口。但是,意外發生了,這個意外就是韓國上黨郡新上任的郡守馮亭,馮亭一上任,立即就把自己受降於秦的任務給拋之腦後,來個180°大轉彎,帶著上黨郡投降給趙國了。上黨郡原本屬於春秋時期的晉國,三家分晉時,韓趙魏把這塊地也給分了,趙國對於馮亭送來的這個大餡餅,得意的笑了。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河南發現春秋時期戎人大墓 遊牧民族為何遷居洛陽?
    晉惠公曾向秦穆公許諾,一旦繼位,便將河西之地割給秦國,但他回國之後並未履行承諾。幾年之後,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向秦國求救,秦穆公派了大量船隻送糧,史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也遇上災荒,晉國非但沒有出手相救,反而趁機攻打秦國,一下子惹怒了秦穆公,秦國遂發兵伐晉。
  •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在歷史上的戰國初期,魏國是當時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沒有一舉將秦國殲滅,這才有了後來秦國一統六國的局面。說到秦國和魏國之間的關係,還略有些複雜,他們之間的各種糾葛還延續了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解到的秦晉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