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崤之戰
1、秦穆公最後的努力
公元前 628 年 12 月,晉文公重耳去世,一代霸主撒手人寰。雄心被長期壓抑的秦穆公覺得機會來了,正好,三年前留守鄭國的秦大夫杞子給穆公打報告:鄭國人讓我把守他們的北城門,如果我們出兵突然襲擊,鄭國就是我們的了!這可謂是正中下懷的信息。 於是出兵襲擊鄭國,穆公年紀已經這麼大了,再不賭一把者輩子也就沒機會稱霸了。
於是在前 628 年這年的年底,他派大將孟明視(百裡奚之子,秦國執政)、西乞術、白乙丙率領大軍向東進發。其實,戰爭之前,勝負就已經決定了。
秦國老臣、八九十歲的蹇叔已經把情況分析得很清楚了:這樣長途奔襲,軍隊必定疲憊,而且保密工作不可能完全到位,如果別人事先察覺,基本沒有得手的希望。面對出發的秦軍,蹇叔不僅失望的大哭,他告訴孟明視:孟子,我能看見你出去,卻看不到你回來了!他告訴自己的兒子:孩子啊,晉國人一定會在殽山(今河南洛寧縣內)攻擊我們。
殽山有兩座山陵,南面呢個是埋葬夏代國君皋帝的地方,北邊那個周文王曾經在那裡躲避風雨,你一定會死在兩座山陵之間的某個地方,我就在那裡去收你的屍骨吧!利令智昏的秦穆公對這個烏鴉嘴極其不滿:你老糊塗了,知道什麼啊?如果 70 歲就死了,你墳上的樹都一抱粗了,回家養老去吧!——孔子說:人之老時,血氣衰竭,要戒貪婪的毛病。這個話的確很有道理的。
2、無功而返
正如蹇叔所預料的,秦國的保密工作一點都不嚴謹。前 627 年春,秦國軍隊大大咧咧路過周王城洛陽北門。連周人看了都說,這樣紀律渙散的軍隊,怎麼去打仗呢?
部隊行軍到滑國附近,鄭國的愛國商人弦高就發現了問題,一方麵糊弄秦軍,一方面派人火速通知政府。這時候鄭文公已經去世,鄭穆公也是去年剛剛即位,馬上派人宣布:杞子、逢孫、揚孫為「不受歡迎的人」,三個人連秦國也不敢回去了,逃亡而走。等秦國軍隊到來,發現別人早準備好了,覺得沒什麼便宜可佔,只好回去。
又覺得空手回去難以交差,還順手滅掉了小國滑國。
3、全軍覆沒
正如蹇叔所預料的,秦國的保密工作一點都不到位。很快,晉國的諜報人員就把詳細資料(甚至包括蹇叔反對出兵的情況)報送到朝廷。當時晉襄公剛即位,文公的靈柩還沒有入土,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時刻,於是如何應對,在朝堂引起了爭論。
先軫對三年前秦穆公的作為一直都耿耿於懷,機會來了,作為晉國元帥,他當然是主戰的。而欒枝(這時候已經是上軍主將)覺得,當前國內比較緊張,狐偃、文公剛剛先後去世,這時候正式和秦國決裂,恐怕不完全妥當。
況且,秦穆公對先君文公有恩,文公屍骨未寒就打別人,有點對不起文公的意思。但先軫堅決認為:秦國在我們國喪期間發兵,本來就是不尊重我們的先君了,是他們先無理的,我們有什麼好講的。況且,一朝放縱敵人,就可能是後代幾代人的禍患,我們為後代謀慮,先君怎麼能怪我們呢?於是,襄公正式發令出擊,並聯合姜戎部落,共同攻擊秦軍。4 月,晉國人、戎人在殽山突然發動攻擊,麻痺大意的秦軍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主將五一漏網。
4、勝利成果的喪失
本來這是一次無可挑剔的漂亮仗,甚至比 5 年前的城濮大戰還要成功,但是這一次由於晉襄公的失誤,勝利成功被白白拋棄了。嫁給文公的秦國公主畢竟是秦國人,現在為秦國說話了,她對襄公分析,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是罪魁禍首,秦國君還是不錯的。如果把他們「引渡」回去,秦國會自己懲辦他們,那麼秦晉之間的關係就依然良好,晉國就不會喪失一個重要盟友了。
二、先軫之死
1、先軫的憤怒
第二天早上先軫上朝,正準備和大家研究如何處置秦國的俘虜。卻聽到襄公對自己說:夫人要求放人,我照辦了。這一下先軫的確惱火了,自己親手創造是戰爭成果白白喪失了不說,日後會有多大的麻煩啊!
於是他對新君發火了:夫武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
這席話向機關槍掃射一樣出來了,氣勢逼人,一點沒留什麼面子。那口氣真的還不好翻譯,大概是說——將士們浴血戰鬥在疆場上抓住了他們,現在你因為一個女人就在國內給放了,丟失自己的戰鬥成果去幫助我們的仇敵,晉國快完了!還覺得不解氣,他狠狠對著國君啐了一口。
一陣頭暈之後,襄公也回過一點味來了,趕忙派自己的老師陽處父去追,但是到黃河邊,敵人已經在船上了。陽處父倒是反映神速,馬上解下架車的馬匹,對著船喊:三位,我們國君怕你們走路累,給你們送馬來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剛從鬼門關回來,哪裡還會再上當?他們對陽處父說:謝謝了!如果我們回去被國君殺了,沒什麼好說的;如果還用我們,三年之後咱們再來報答晉國的恩情吧!誆騙俘虜上岸不成,陽處父只好回來。
2、選擇最有尊嚴的死法
氣話是說了,唾沫也吐了。回來後,先軫卻是寢食難安:是的,自己的言行的確是為了國家,沒有一點別的意思。但是新君剛立,作為第一大臣,自己帶頭這樣不把國君放在眼裡,別人會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做呢?這就是自己對國家的忠嗎?國君寬容,不處分自己,如果
自己這樣心安理得的接受寬容,將來晉國會怎麼樣呢?
就在這一年八月,晉國與逐漸囂張翟人開戰。先軫的軍隊又一次大獲全勝,晉國的軍、政治新秀郤缺還俘虜了白翟的國君。戰爭的最後時刻,看到自己最後一戰即將順利完成,先軫脫去盔甲衝進敵人的軍隊,「主動」死在了敵人的手上……
這就是他 4 個月痛苦思索的決定。對於一名將軍,死在疆場上是一種光榮,同時這個光榮的選擇也讓晉軍、讓所有的人徹底相信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想像,這個崇高的死亡選擇對於當時人們心靈的震撼。《左傳》記載,敵人後來歸還了先軫的首級,死後的他「面如生」。不禁聯想到《三國演義》對關羽的相似描寫——這也許是中國人表達崇敬的一種特殊方式吧。
先軫是春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他在外交謀略、戰爭部署戰略方面的才華都是驚人的。而在政治方面,文公時期執政的一直是狐偃,可能先軫是個比較純粹的軍事家,但是從城濮之戰他表現的出的政治才華與詭異手段來看,我們真的不能否認他的政治謀略。最合理的解釋是,晉文公作為一位霸主型的國君,與其他強有力的統治者一樣,他是不會喜歡下面有一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大臣的。
而在襄公即位後,先軫面臨著比 8 年後的趙氏有利地多的機會,而他和他的兒子之所以沒有增強自己的權力,則完全是出於其固有的道德品質。
晉國軍政合一體制的確立,是在 8 之後由趙氏實現的。趙氏的價值選擇和先軫決然是不同的,所以他們最終能化家為國,而先軫得到的,卻是 2600 年無數人由衷的喟嘆——性格決定著命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山西發掘一晉國晚期高等級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