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疫情爆發以來,網課就成為中小學生教育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無法到學校上課的孩子都開始響應號召,開始在家裡利用各種網課平臺上網課。而不少相關企業也藉助這個契機,要麼優化既有的平臺,要麼開發出更多網課平臺。
家長們經歷了孩子不願意上網課,或者在上課時矇混過關等不同場景,終於適應了網課之後,卻又發現一個致命問題:很多網課平臺中出現的廣告或彈窗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比如在平臺的學習頻道內出現對未成年人有不良影響的視頻、打開網課平臺界面的過程中彈出低俗色情廣告、上課過程中在頁面角落裡出現網路遊戲廣告、在網課平臺中推送包括娛樂與情感等在內的不符合未成年人需求且和學習無關的信息等。
在這些出現不足的網課平臺中,不乏廣受家長信任的知名度很高的平臺。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教育部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在兩個月內實施專項整治活動,整治內容如下:
開設未成年人網課的各類網站平臺,必須切實承擔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
要對課程嚴格審核把關,確保導向正確;
開設評論互動功能要建立信息內容「先審後發」制度;
要加強網課頁面周邊生態管理,不得出現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
不得利用彈窗誘導點擊不適宜未成年人的頁面;
不得推送與學習無關的廣告信息;
不得利用公益性質網課謀取商業利益。
這一政策無疑得到家長的拍手稱讚,終於可以不必每天在孩子上網課時一直盯著,生怕孩子誤點不良網站了。
誠然,這一舉措對規範國內網課平臺有強有力的效果,可以督促各網課平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明確自身社會責任和基本原則,為上課的孩子們提供積極向上的且與學習有關的正能量信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但家長們仍然需要思考另一個問題,自己應該在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家長應該提前和孩子協商好每天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比如在每天上網課的固定時間內才能使用電子產品,其他時間不能使用。
這對低年級的孩子而言非常重要,為了避免在開機和打開網課頁面的過程中彈出各種不良廣告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提前幫助孩子準備好,把電子產品啟動並定位於上課界面後再交給孩子,這樣能減少孩子接觸不良信息的概率。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重,家長需要時刻提防,在孩子上網課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陪同在身邊一起看,或者只呆在孩子身邊,孩子上網課,家長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互不影響。
這樣也能讓孩子知道家長在旁邊監督,不會故意退出上課界面瀏覽其他信息。同時也能及時發現網絡平臺中出現的各類不良彈窗,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在第一時間內關閉這些彈窗。
如果教師沒有明確要求使用哪類上課平臺,或者家長讓孩子上的是自主選擇的線上網課。家長就需要提前做好篩選工作,儘量挑選那些廣告較少且整體較規範的網課平臺,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孩子的網課學習效果。
家長必須明白,一個愛玩手機遊戲的家長培養不出愛學習的孩子,所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比如要利用電腦工作的時候可以和家人孩子說「爸爸/媽媽要工作,半小時之後結束」。適當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和其他家人監督工作的人,工作期間要認真,千萬不能利用電腦看看新聞玩玩遊戲之類的,孩子是特別敏感的,他們也會學習家人的這種做事態度。
而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時,也可以讓孩子明確說出自己需要使用多久,並由家人監督。當這種模式使用次數較多時,孩子就在無形中養成了好習慣。
教育部出手整治網課平臺,對廣大家長和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好消息,畢竟家長的力量有限,如果網課平臺自身沒有明確社會責任,不懂得在培養未成年人過程中如何發揮自身力量,即使家長時刻監督,也很難保證孩子不受各類不良信息的影響。
當網課平臺得到全面的專項整治之後,家長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網絡時代的信息複雜多樣,家長必須扮演好自身監管和引導角色,帶領孩子合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使其真正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