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說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之前,先聊聊正史裡面的兩位人物關羽年輕時候鬧事吃過官司,隨後逃亡到河北涿洲,遇到了當時正在招兵買馬的劉備,兩人甚為投機,之後就是我們熟知的桃園三結義了。
建元200年,曹操攻打小沛,此時小沛正是劉備駐守,曹操攻下小沛後劉備張飛戰敗也不知所蹤,而關羽正駐紮下邳,沒了二人消息,在二人不知死活的情況下,關羽為了保護劉備妻兒,被迫投降曹操,後來就是大家熟知的曹操為關羽的俠肝義膽重情重義所打動,又讓關羽回去了。
正史上對關羽關羽的記錄其實少之又少,大多來自隋唐史書和三國志等,對華雄的記載也是三言兩語一筆帶過。不過依舊還是記載了華雄官位至帳下都督,帳下都督就相當於是主將的左膀右臂在對抗十八路諸侯聯軍時又被董卓冊封為驍騎校尉,統領五萬西涼軍。
公元191年十八路諸侯聯軍大破董卓,攻入洛陽,華雄也在此戰役中被孫堅斬殺。
在正史裡面,其實二人並沒有什麼交集,地位也相差甚遠,明代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這麼寫,其實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早在隋唐開始時期,關羽就漸漸被人神化,出現在武廟裡面,而當時的武廟供奉的是姜子牙,韓信,張良,諸葛亮等。關羽雖然位列最後一位,不過也能反映出關公形象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到了宋朝宋徽宗時代,地位又到了王,封為忠惠王,有追加冊封為武安王,宋高宗時封為壯繆武安王。到了羅貫中時代,關羽廟的規格進入了鼎盛時期,明太祖買書關羽廟「廟祭於京師」,國有大災必須祭告,後來明神宗又冊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對比下明朝人和現代人對關羽的崇拜程度,只能說明朝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朝人對關羽的讚美可謂是用上了當時能想到的所有讚美之詞,關羽的形象甚至超過了孔子。
那為什麼這樣呢,從羅貫中的作品《三國演義》不難出來,文中對關羽的描述,更多地是把筆墨寫在了關羽重情重義,對君主的盡職盡責盡忠上面。對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而言,君臣的關係,主僕的關係,更需要有像關羽一樣重情重義,忠於國君的君臣精神維繫。
至於羅貫中筆下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就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爽文,先樹立男二號關羽普通人的形象,再樹立對立面,董卓手下四大能將之一,驍騎校尉華雄。
一介草民溫酒斬華雄,隨劉備出生入死赴湯蹈火,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成就主公一番霸業,武聖關羽的忠義形象,對關羽的崇拜,也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流傳了下來。
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