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除了關羽,當時在場的人還有誰可斬華雄?
十八路諸侯聯盟討伐董卓,卻讓一個小小華雄在汜水關前耀武揚威,華雄到底有何過人的本事敢把各路諸侯視作草芥,為何各路諸侯如此畏懼華雄呢?
先說下十八路諸侯聯合討董
《三國演義》第五回,曹孟德矯詔檄文於天下,各路諸侯紛紛率軍響應。來看下各路諸侯的情況除曹操代理奮武將軍算一路諸侯外,還有十七路諸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當時眾諸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往洛陽方向來。當時劉備跟隨同學公孫瓚一起參加討董,但劉備只帶了關羽和張飛二人,並沒有帶兵馬,未引起眾諸侯的重視。但就是劉關張三人力有兩人可以力戰華雄。
從後面的交戰情況下,各路諸侯各自心懷鬼胎,並不是真心實意來討伐董卓,而是想趁機撈好處,搶佔地盤。
再來說董卓是如何應對這十八路諸侯的?
董卓從獨掌朝廷大權後,每日飲酒作樂,聽聞各路諸侯聯合進兵洛陽,連忙召集手下文武來商議,董卓義子呂布本想著領兵去會各諸侯,不料有個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的關西人華雄表示斬各路諸侯如探囊取物,信心爆棚,董卓加封華雄為驍騎校尉,領兵五萬去汜水關迎敵。
那麼這個華雄實力如何呢?
這不第九鎮諸侯鮑信就栽在華雄手裡,當時孫堅請願為先鋒先去汜水關迎戰,鮑信擔心孫堅奪了頭功,就派弟弟鮑忠領了數百人抄小路去迎戰華雄,結果被華雄一刀手起刀落斬於馬下,部下將校儘快生擒。
接著,因為袁術忌憚孫堅,不發糧草導致孫堅軍中缺糧,華雄得到消息後準備夜裡偷襲孫堅,孫堅於亂軍中與華雄戰不數&,當時華雄放火結營,孫堅和祖茂(與韓當、程普、黃蓋並稱四大將)尋機突圍,華雄緊追不捨,祖茂以孫堅頭巾迷惑華雄,想要從背後偷襲,不料被華雄發現,一刀砍死於馬下。
再接著華雄下關挑戰,第一鎮諸侯後將軍袁術部下驍將俞涉出戰,不到三個回合被斬於馬下。
第二鎮諸侯韓馥手下上將潘鳳出戰華雄,去不多時,也被華雄斬了。
憑華雄的斬將記錄和鬥將的回合數,華雄能擠進一流猛將的行列。
至此無人敢上陣迎戰華雄,盟主袁紹發出感慨「可惜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最後劉備帳下馬弓手關羽請命出戰華雄,後面就是演義裡著名的「溫酒斬華雄」了,關羽斬殺華雄回來,寒冬臘月裡酒杯裡的酒尚溫,可見關羽武藝之強。
除了關羽,在場還有哪些人可以斬殺華雄呢?
其實當時可以斬殺華雄的不在少數,只是各路諸侯都想保存實力,並沒有帶著各自的猛將出來會盟,才會讓華雄一人如此猖狂。
我們可以看下當時有哪些猛將不在場?
不在場的猛將:袁術大將紀靈,韓馥手下有鞠義,袁紹有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趙雲應該還未投靠公孫瓚,但還有嚴綱、田楷等,西涼馬騰有馬超和龐德等。
在場的都是些並不出名的武將,當然曹操還帶了六個猛將(李典、樂進、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但這幾個未經過戰場的磨練,都是新人,在見識過華雄的勇猛後曹操是不會讓他們上場與華雄廝殺的。
除了關羽,在場的只有張飛可以斬殺華雄,因為早在平黃巾叛亂時,關羽和張飛作為劉備的副手,不僅在戰場積累了經驗,還斬殺了黃巾頭目。張飛一矛挑翻了鄧茂,關羽一刀斬殺了程遠志。
總結:當時因為各路諸侯都不是真心實意要討伐董卓,只想在這過程中攫取利益,保存實力的情況下,讓華雄得以猖狂。毫無疑問,當時在場的除了關羽外,只有張飛斬殺華雄,其他各路諸侯未帶一流猛將的情況下並不能斬殺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