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記者 張旭
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注重挖掘與保護歷史遺蹟,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突出鄉村人文氣息,強勢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特色文化彰顯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強化鄉土材料、鄉土工法、鄉土形式和鄉土植被,增強美麗鄉村對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讓市民「望得見繁星、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交匯點記者 張旭 通訊員 俞金金
鄉土記憶成為旅遊資源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式榨油機,拂去灰塵,再現生機;現磨的豆腐腦、新做的粉絲,成了都市觀光客們爭搶的農家特產……湯山七坊村遊人絡繹不絕,大家嘖嘖稱奇,很多早已不見的傳統手工藝,在這裡「復活」了。
在掛滿了「油」字小旗的油坊門口,老闆潘永寶正操作著一臺老式榨油機,他說:「這個榨油機,被我扔在角落裡幾十年了,沒想到現在這麼多城裡人爭著要看它!」這是一個純木製工具,呈楔形,通過木頭的擠壓榨油。潘家祖上就是榨油的,過去當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但是,在商品經濟大潮中,這種手工作坊很快就沒了市場,所以潘永寶就把這臺工具扔進了雜物間,一扔就是幾十年。
跟這臺榨油機一樣,村裡的很多老手工器具和傳統手工藝都逐漸消失。但近些年,身處都市的人們越來越嚮往回歸傳統,越來越懷念手工時代的記憶。隨著鄉村旅遊市場的火熱發展,潘永寶和許多村民都重新幹起老本行。現在,潘家油坊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而來,指名要買手工榨油。
據了解,南京市江寧區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農民的生活資料變成生產資料,滿足市民休閒需求。「磨豆腐、制糕點、壓榨油……這些傳統古老的手工藝"復活",勾起了市民無限的回憶和鄉愁。」家住市區的李先生周末經常帶著孩子來江寧,到手工作坊體驗各種農具、老手藝,享受鄉村野趣。
文化底蘊鑄就美麗鄉村之魂
單憑好山好水吸引人、留住人只是外在美,「美麗鄉村農家樂」要想真正「樂」起來,就要在文化、內涵、品位上下工夫。為此,江寧區把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與挖掘文化歷史底蘊融為一體,把石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花文化、水文化、山文化、歷史人文典故等豐富的文化元素挖掘出來,打造石塘人家、大塘金「金花村」為代表的一大批「都市生態休閒旅遊示範村」,凸顯美麗鄉村獨特的魅力,脫離了「遊山玩水」的傳統模式。
走進以徽派建築為主格調的「世凹桃源」,具有地方特色的「素食文化」「茶文化」,以及推進有機健康飲食文化和生態旅遊休閒吸引了不少遊人;在文化主題內涵上,著力將牛首文化、佛教文化融入特色村的建設,並通過石刻、牌樓、亭臺、景觀長廊的建設,以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營造「四季有花開、步步有風景」的「牛首文化第一村」。
據了解,江寧區在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多角度、全方位地發掘村莊的個性和亮點,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韻」的要求,以「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為思路,將文化歷史精華和現代農民的文化需求以及遊客的欣賞要求有機整合,保護、開發、利用好農村民俗資源,亮出「鄉村名片」,努力放大生態富民、惠民、利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