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合格的小恐龍迷,3歲兒子的日常生活被各類恐龍內容佔據,電視系列片要看《恐龍星球》、《與恐龍同行》,動畫片要看《豬豬俠之恐龍日記》,玩具箱裡也堆滿了30多種恐龍模型,就連玩遊戲也是模擬繪本《戰鬥的恐龍》中的場景。更不用說每晚的睡前閱讀時間了。
最近一個多月兒子的睡前心頭愛是黑川光廣的《戰鬥的恐龍》系列,愛到什麼程度呢?臨睡前5個小故事每晚都要讀一遍,不讀完哼哼唧唧不睡覺;白天不是拉著我模擬繪本中的內容,就是自己一個人把恐龍模型全都倒到墊子上,一手一隻恐龍讓它們戰鬥。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兒子對恐龍是真愛,而我只是個意外。就連我們一起去拿快遞,他的固定話術都是:媽媽,是我的恐龍書嗎?不堪其擾的我果斷下單了新出的《戰鬥的恐龍:第二輯》,雖然世界沒有因此變得安靜,反而是更嘈雜了,但我痛並快樂著。
最懂小恐龍迷的黑川光廣,用專業守護孩子的恐龍夢
1、逼真絢麗的畫風+有趣的故事
《戰鬥的恐龍》是遊戲+故事+科普三位一體的恐龍繪本,妙的是,它還另闢蹊徑用廝殺來詮釋恐龍間的溫情故事。
《戰鬥的恐龍:第二輯》延續了黑川光廣第一輯的敘事風格和畫風,講述的還是三角龍們來到新天地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畫風上,黑川光廣採用了動畫片似的繪畫風格,用遠景來描繪恐龍們的生活背景、場景宏大;用中景、近景來推進故事節奏;用特寫鏡頭來表現戰鬥時的激烈。筆觸細膩,在場景上多採用綠色、藍色、棕色、黃色來製造明亮感,以抵消恐龍戰鬥時產生的緊張感。
《戰鬥的恐龍:第二輯》和第一輯一樣,同樣採用了5個小故事+2個恐龍迷宮的模板,和第一輯不同的是第二輯增添了很多新的人物,也引發了不同的衝突故事。
例如:在《三角龍大戰似鱷龍》中,新「人物」布雷上線,它是第一輯中出現的懼龍達斯的兒子,和霸氣外露的達斯不同,剛出場的布雷有點弱,連一隻小蜥蜴都打不過,絲毫沒有肉食性恐龍的霸氣。
為了訓練布雷的捕獵技能,達斯嚴厲的告誡布雷,抓不到獵物不許回家。看著沮喪的布雷,躲在一邊觀察的三角龍小角出聲安慰,但好心沒好報,布雷看到小角後,反而把小角當成了它的獵物。但沒想到的是狩獵不成反被小角打了一頓。
最後兩個小傢伙不打不相識,對於捕獵這件事,小角給布雷出主意讓它去抓魚。兩個小傢伙來到湖邊,布雷練習捕魚技巧,小角在一旁出謀劃策,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次練習後,布雷終於抓到了魚。
但兩個小傢伙的動靜也把湖裡生活的似鱷龍引來了。小角和布雷一邊互幫互助一邊和似鱷龍周旋,但小傢伙怎麼可能是成年似鱷龍的對手,好在一直跟在布雷後面的達斯及時叫停了這場力量懸殊的戰鬥。
故事最後,似鱷龍遊回了湖裡,達斯也向布雷和小角解釋了似鱷龍攻擊它們的原因,而達斯和布雷也向小角表示了感謝。
2、用眼睛傳遞的小細節幫助孩子理解「敵我」關係
和《戰鬥的恐龍:第一輯》相比,第二輯中有一個很暖心的細節:黑川光廣利用眼睛顏色這個小細節來傳遞肉食性恐龍和植食性恐龍。
在第一輯中,黑川光廣繪畫的肉食性恐龍的眼睛顏色大都是棕色系,棕紅色或者是棕黃色;但是在第二輯中,黑川光廣將與植食性恐龍為敵的肉食性恐龍的眼睛顏色,全都染成了紅色。這個小細節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哪怕是對恐龍不太熟悉的小朋友也能輕鬆的分辨「敵我」關係。
3、傳遞有趣故事的同時,不忘分享嚴肅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有關恐龍的繪本,《戰鬥的恐龍》系列不僅能「討好」小朋友,也能收買媽媽們的心。
其實,隨著孩子的降生,媽媽對孩子未來的焦慮也隨著而來。我們寄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哪怕是輕鬆的閱讀,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學到一些知識。
《戰鬥的恐龍》系列就完美的做到了這點,翻開書首先是一個恐龍迷宮小遊戲,用來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觀察力、思考力以及耐心,接著是有關故事內容的背景介紹,便於孩子理解,再然後就是正文故事,隨著故事結束,科普內容開始。
每一本繪本的科普內容都緊跟正文故事,講解正文中出現的肉食性恐龍的一些特徵。從頭骨結構到身體特徵到狩獵都會涉及。這其中還會有該恐龍分布地區、考古以及和人類比大小等相關內容,讓孩子能全方位的大體了解每本繪本中出現的恐龍信息。
讓孩子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更了解故事內容。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最好的愛是放手,讓孩子學習成長
和第一輯《戰鬥的恐龍》相比,第二輯在故事內容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輯更多的是描述小恐龍們的歷練,著眼於刻畫小恐龍們對問題的認知和看法,恐龍父母更多的是做著輔助的一些工作,這有點像上幼兒園的孩子和父母的一些狀態。
1、孩子才是他們人生的主角,父母只是輔助
在《三角龍大戰似鱷龍》中,懼龍達斯為了讓兒子布雷不被困在自己的保護圈中,忍痛把孩子趕出門讓他學著狩獵,而自己默默躲在布雷身後,讓他自己去面對陌生的小三角龍,去學著抓魚以及面對強大危險的似鱷龍,直到布雷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危機時才出現。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一段話,她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世間大多數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子女的愛是為了不斷分離。上半生我們與孩子同行,而下半生我們卻無法和孩子相伴。為了能讓孩子過好他的一生,父母唯有狠心學會放手,讓其獨立。
前兩天把兒子送去幼兒園,中午時老師在群裡發了一段小視頻,是老師教小朋友們唱歌的情景。其他小朋友都和老師在良好的互動,只有兒子坐在小課桌前神情落寞、不言不語。看著這樣的兒子,我瞬間心疼不已,甚至有些後悔讓他去幼兒園。
但是冷靜下來後,我也明白,每個人適應新環境都需要時間,而我能做的是縮短他的適應時間,而不是打破。有些事情,孩子必須獨立去面對,而我替代不了。
2、講一百遍道理,都不如帶孩子真切的感受來的震撼
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對著孩子嘮叨:「你要……」、「你不能……」,說的多了,我們發現不但沒什麼效果,反而孩子更不聽。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除了父母權威上的壓制讓孩子生出反叛心思外,更多的是別人的道理與自己的生活不兼容,沒有生出化學反應。
在《三角龍大戰馳龍軍團》中,懼龍達斯生病了,兒子布雷去向三角龍求救,三角龍的首領大角帶著兒子小角、女兒微微角以及布雷去馳龍們生活的山谷尋找治病藥草。
它們商量了拔取藥草而不被馳龍發現的計劃,但實施過程中還是出現了紕漏,它們被馳龍發現了。在經歷過一場鬥智鬥勇的殊死搏鬥後,它們才成功脫險。
面對生存困境,三角龍首領大角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是講道理,而是帶領它們真切的去感受危險,並在這個過程中去傳遞戰勝困難的經驗。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聽過再多次的道理,也遠沒有真切的感受來的震撼。
可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讓孩子自然的去感受、去成長。這或許也是《戰鬥的恐龍:第二輯》所隱藏的對父母的真誠告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