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最強音 奏出地震波—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埋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城市地下的光纜顯示,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的南方大學和A&M學院成為玫瑰遊行中的「最響」樂隊。 圖片來源:NICK TRE. SMITH

新年伊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詹中文加入了加利福尼亞帕薩迪納市數十萬觀眾的行列,參與一場盛大的玫瑰花車遊行。詹中文抱著年幼的女兒,望著行進的樂隊和花車經過。彼時,兩根比頭髮還細的光纖深埋地下,正在記錄整個遊行的震動過程。

如今,支撐電話,電視和網際網路服務的光纜網絡層出不窮。自從1970年科學家首次開發出代替銅纜的光纜以來,僅在美國就安裝了數百萬公裡的光纖。它們通過在細線玻璃中反射光線來傳遞數據。這種「深色光纖」可以重複做成低成本的地震傳感器。

2019年11月,帕薩迪納市政府準予詹中文團隊使用兩條「深色光纖」,每條光纖長約37公裡。研究人員連接了近紅外光雷射器的一端。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光都沿著光纖向下傳播,但是一小部分被玻璃中的缺陷反射。研究人員測量了反向散射光到達儀器的時間。「你會聽到這些缺陷的回聲。」詹中文說。

通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重複進行這些測量,並尋找回聲時序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推斷出將纖維的單個米長部分拉伸了幾十億分之一米的振動時間。「突然之間,你就擁有了成千上萬個傳感器。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獲得連接一臺儀器的許可。」詹中文說。這種技術被稱為分布式聲波傳感,最初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軍方為探測潛艇開發而成,現在它被擴展到研究任何與振動有關的事物。

一個明顯的案例是用於地震監測,但分布式聲波傳感也可以用於研究水穿越冰川和水坑的流淌過程。萊斯大學地球物理學家Jonathan Ajo-Franklin就使用分布式聲波傳感技術來跟蹤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附近的永久凍土融化。

詹中文和同事決定利用玫瑰遊行來測試帕薩迪納市的網絡。他們記錄了行進樂隊和彩車經過時的地震信號。上周,研究小組在《地震學研究快報》上報告說,「最響」的遊行隊伍來自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的南方大學和A&M學院。

詹中文和其他研究人員設想,未來分布式聲音傳感或將無處不在。它不僅可以用來監測地震,還可以用來記錄交通模式,揭示地下管道的緩慢洩漏,以及確定外來侵入者。「你可以把它放在柵欄周圍,如果有人試圖鑽到柵欄下面,你可以檢測到震動。」 Ajo-Franklin說。

這樣的願景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目前像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已經擁有數萬公裡的光纖。「如果我們能把其中的百分之幾轉換成地震傳感器,那就是百萬個傳感器。」詹中文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空軍宣傳片:五首經典樂曲,奏出捍衛祖國統一最強音!
    我這軍迷看著看著,就被電視中空軍戰機的磅礴氣勢吸引住了。驚嘆於大國利器的神勇之時,央視新聞主播海霞那清脆而鏗鏘的聲音環繞我耳邊:空軍飛行員繞島巡航,就是在用戰機的航跡,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  看著這很帶勁的消息,我情不自禁地在微博上@空軍發布,為祖國點讚!接下來,陸續看到這樣幾條微博:  聽,鼓浪嶼之波!看,戰神巡航寶島!  聽,長城謠!看,戰神巡航寶島!  聽,我和我的祖國!看,戰神巡航寶島!
  • 如何測量地震的震級?方法有4種:近震、體波、面波和矩震級
    無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衡量地震的大小都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基礎性工作。 一般來說,地震的震級是通過測量地震波中的某個震相(如P波、S波、面波)的振幅來衡量地震相對大小的一個量,它是由日本的和達清夫和美國的裡克特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和發展起來的。
  • 當地震來臨時,人能聽到地震波嗎?
    類似的發生一次海嘯,地震引發的振動釋放出的能量被海水吸收,以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我們看見海洋表面風平浪靜,但海洋內部卻是波濤洶湧,當遇到海岸時,巨大的能量開始釋放,捲起十幾米高的波浪,撲向岸邊。1950年智利發生了9.5級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傳到了上萬公裡外的日本,日本一千多所住宅被摧毀,800多人死亡。如果能發出聲音來,我們通過聲音監測還能做出預警,可是一切悄然無知,顯然人類是聽不到地震波的聲音,否則海嘯發生可以實時預警了。為什麼陸地上地震能發出聲音,而海嘯卻沒有呢?
  • 創新強則國運昌:跑出創新「加速度」的中國—新聞—科學網
    跑出創新「加速度」的中國,必能奏出時代的最強音。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 科學家用地下雷射測量地球旋轉和地震—新聞—科學網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放電特性:BS1神經元與gamma波同步化活動,BS2神經元與theta波同步化活動。 gamma波和theta波是大腦中與認識高度相關的活動模式。目前已知記憶和學習與theta震蕩緊密相關,注意力與gamma震蕩緊密相關。 通過記錄人類大腦組織的活動,研究人員可以構建出模擬神經元生物物理學特徵及形態學的單細胞模型。
  • 人類會變性,傳播的地震波還會轉性呢!
    地理科學課本上,大家都學過地震波分P波與S波,也看過這兩種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圖。
  • 旅行團樂隊新專《10 DAY'S》第二主打催淚首發
    旅行團  今日,獨立搖滾樂隊旅行團新專輯《10 DAY'S》第二波主打歌《我們的愛在地震帶》全網首發。近日, 旅行團樂隊成員集體亮相「新開世界演唱會」發布會,現場首秀了這首催淚主打歌。  據悉,主唱孔陽與吉他手子君在2012年就完成了這首歌的創作。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因此,theta節律也被認為是在表徵大腦學習記憶的「在線」編碼過程。
  • 科學家通過分析地震波,推斷出答案
    既然沒有辦法鑽探地心,科學家們想到了另外一個更巧妙的方法——利用地震波!由於近代地震儀的出現,使得我們能夠更直接地了解到地球的內部結構,因為地震波就像X光一樣,將地球內部結構展示在我們面前。科學家們通過地震波,就能了解到地球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的組成和構造了。對於火星,科學家們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來探究其內部構造的。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網—科學家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李小文 2009年8月,也就是汶川大地震發生一年多之後,地震災區接連發生了多起特大泥石流、滑坡事件
  • 奏出環保強音 評朱總理詩作《重訪湘西有感》(圖)
    願朱總理的這首七律能在每個人的耳邊奏出「環保」的最強音。  《工人日報》2001年7月24日
  • 青海玉樹地震_青海地震新聞報導_網易新聞
    類目 玉樹地震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遇難69225人 受傷374176人 失蹤17923人 治療96402人。
  • 哪裡最易地震哪裡最不安全 三幅全球地震圖發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Hariandi Hafid/SOPA Images 本報訊 3幅新的地圖揭示了地球上哪些地區最容易發生地震,以及生活在哪些地區的人最容易受到地震災害的威脅。 【《自然》相關文章】 第一張全球地震災害地圖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地球上的哪些地區最容易發生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的「火山帶」。
  • 臺灣花蓮地震 為什麼朋友圈南京震感強烈?
    近一年來,臺灣共發生四級以上地震52次,其中4.0到4.9級41次,5.0到5.9級8次,6.0級以上3次,最大地震也是本次地震。據臺灣「中央通訊社」報導,地震發生後,臺北捷運暫停營運,花蓮當地臺8線全線暫時封閉,臺北長安大廈有輕微傾斜。
  • 海龜先生:love & peace,一個反差萌的樂隊
    2004年底,廣西藝術學院,兩個年輕人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吹牛逼,做著搖滾明星的夢,順便組了支樂隊。 一人提議樂隊名兒「大海龜」,被駁,叫「海龜先生」更酷,於是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半年後,又一個年輕人加入。於是,一個主唱,一個貝斯手,一個吉他手,就這麼玩起了搖滾。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科普」地震小知識
    顯然,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021地震波及其類型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
  • 陳顒:在全國形成國土探測新格局—新聞—科學網
    陳顒說,地震波可以勾畫近地表地殼結構的精細圖像,但天然地震波具有不確定性和不重複性。半個多世紀以來,地球物理學家先後使用爆破、電火花、落錘、偏心振動源、重載列車行駛產生的震動、變頻汽車震源等多種人工震源,激發地震波進行探測近地表結構,但這些嘗試均遭遇到環境或使用條件等因素的限制。特別是以炸藥爆破為主激發地震波的方式,更與人類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