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2020-12-12 科學網

 

■李小文

 

2009年8月,也就是汶川大地震發生一年多之後,地震災區接連發生了多起特大泥石流、滑坡事件,導致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科學網上的眾多博主,特別是地球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就泥石流、滑坡災害應對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博主苗元華見科學網如此藏龍臥虎、人才濟濟,感覺完全可以聯合起來做一些對國家對民眾更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他在科學網上發出了編撰《強震後次生災害的防治與應急管理》一書的倡議,並提出了書稿章節的初步構想。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為公眾和國家有關部門在地震應急管理以及震後次生災害的防範與治理方面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諮詢意見,以期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科學網博主包括吉林大學教授楊學祥、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羅帆、山東科技大學的逄煥東和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的陳安積極響應這一倡議,陳安還專門撰寫了博文表示對這一倡議的支持。我感覺這倡議不錯,也希望自己能夠就本書的編寫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苗元華的力邀下,中科院研究生院(現已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魏東平、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劉玉平相繼加入到編委的隊伍中來。

 

2009年9月,苗元華與我詳細討論了本書章節結構方面的設想。我們認為震後的衛生防疫工作意義重大,但科學網博主裡面沒有這方面的專家,於是我建議他邀請中科院遙感所研究員曹春香編寫這方面的內容,曹春香欣然接受了邀請。隨後我們又邀請了有災區救援與次生災害防治現場經驗的地質災害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理工大學教授黃潤秋參與本書編寫,黃潤秋也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在黃潤秋的安排下,本書編委會第一次研討會於2009年10月16日在成都理工大學召開。第一次研討會基本確定了本書的寫作宗旨,讀者定位及編寫原則。結合汶川大地震出現的山體崩裂等各種新現象、新問題,與會人員詳細討論了本書應該涉及的內容及章節安排,根據參編人員的專業特點進行了寫作方面的分工,並商討了本書的寫作進展計劃。

 

2010年2月,初稿基本完成之後,在陳安的安排下,本書初稿的研討會作為在第五屆全國「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四分專題會議,於2010年4月在山東經濟學院召開。在這次研討會上,羅帆闡述了應如何對地震後災民心理危機進行幹預,陳安則對強震救援中的資源管理和震後組織管理通過案例進行了介紹。與成都會議不同的是,濟南會議有了更多管理方面的討論,本書的主題發生了少許變化,書名也最終定為《強震應急與次生災害防範》。

 

(本文為《強震應急與次生災害防範》序言,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強震應急與次生災害防範》,李小文、黃潤秋主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中國科學報》 (2013-05-10 第14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一個人「責任感」的體現有哪些?
    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那麼一個人的責任感是如何表現的呢?責任感是多方面的,對於男人來講,未婚時講誠信,有擔當,會換位思考這就是責任感的體現。而對於已婚男人來說,檢驗其是否有責任感,主要看他是否「顧家」。人們經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不是其多麼有錢,有多大的成就,而是他面對家人時總是笑臉相迎,面面俱到,凡事不會斤斤計較,因為家庭才是他幸福的港灣,沒有猜忌、沒有懷疑更沒有摻雜任何雜質的地方。
  • 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上線 搭建學術互動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建峰)2013年12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上線儀式暨2013年編委會全體會議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社會科學網編委會主任王偉光啟動新版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網編委會副主任高翔主持會議。
  • 科學網—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停刊
    《科學家》最後一期封面 據《科學》和《自然》網站消息,美國《科學家》雜誌由於經濟原因,從2011 《科學家》雜誌10月份出版特刊,以紀念她25周歲生日,但是壞消息隨之而來。《科學家》雜誌CEO Vitek Tracz在一封給ScienceInsider的電子郵件中談到停刊原因時表示「唯一的原因就是經濟困境」。主編Mary Beth Aberlin說,廣告費是《科學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去年以來其廣告市場非常困難。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別讓社會責任感在人的教育發展中缺位
    (8月9日 光明日報)  社會責任感,從字面意思上說,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內心和感受上對他人產生的倫理關懷和義務。談到它,有人會認為,生活中細微點滴,比如默默撿起地上的垃圾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但也有人會避而不談,把社會責任感拋給企業商家,認為那是他們的事;甚至還有的人認為社會對己不公,憑什麼要承擔社會負責?
  • 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
    探討人際關係與社會責任感的關係,以及共情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  2.4.2 共情在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影響中的中介效應  為考察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影響的機制,該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共情在二者之間的中介效應。
  • 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在西安成立—新聞—科學網
    為團結國內外青年科學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助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月3日,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成立大會曁一屆一次理事會在西安召開
  • 科學網—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
    本報訊 近日,由西北大學、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主辦的「第二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在西北大學召開。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馬普所、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發表時間:2012-04-06   來源:寧波日報筆者的看法和體會是,努力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革,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價值觀日趨多元。
  • 大四頂崗實習讓師範生煩惱 但體現師範生責任感
    該負責人提出,「頂崗實習的核心是師範生的培養問題,置換教師是高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他還介紹說,此次制定新規並非華師一家,而是根據省裡安排。按照規定,從2008年開始,高年級師範生到農村中小學實習支教的時間不少於8周;從2010年開始,實習支教的時間不少於一學期,省屬高師院校50%以上的師範生應參加實習支教;到2012年,全省師範生原則上均應參加實習支教。
  • 科學網—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科學家的人文情懷體現在治學、參與公共事務與哲人氣質三個方面。科學家的人文情懷為人性賦予新的含義;這種情懷將呵護科學努力接近它的終極價值——人文價值。
  • 施一公:不能缺失的社會責任感
    在此之前,雖然我受到了傳統教育,雖然我的父親告訴我要做一個科學家、工程師,其實我心裡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幹什麼、能幹什麼。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親被疲勞駕駛的計程車在自行車道上撞倒,當司機把我父親送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時候,他還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鐘62次,血壓130/80。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社科院影響力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呂諾)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31日正式上線,力爭擴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全球影響力,掌握中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於2011年1月1日上線。
  • 國際社會全力應對非洲蝗災—新聞—科學網
    用化學噴霧劑還是生物殺蟲劑
  • 【期刊精讀】王佔仁: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既要重視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更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當前與長遠,義與利的重要關係。社會責任感培養指明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導向,創新創業教育拓展了社會責任感的實踐路徑。二者相互助力,相互支撐,互為補充,互為依靠,共同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親子課堂|如何成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當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時,家長們是不是也在考慮如何讓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特別整理了張洪偉老師《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美國名校希望看到的學生基本素質》的課程講稿,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如何培養孩子成為優秀的世界公民吧!
  • 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行之不遠
    對現在很多的中國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還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一系列與企業行為相關的問題的出現:民工艱難討薪,礦工生命沒有保障,以及最近的湘江鎘汙染都折射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話,足可以為企業社會責任做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