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不能缺失的社會責任感

2020-12-12 騰訊網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

我出生在河南鄭州,但成長在河南省駐馬店。為什麼我要特別提駐馬店呢?因為這個地方特別具有代表性。駐馬店相對於河南,就像河南相當於中國,就像中國相對於世界。從地理,從經濟,從科技,從文化,都是這樣。我恰好是在開始有記憶、對社會有感觸的時候成長在駐馬店的。

我在駐馬店地區汝南縣的一個小村莊——小郭莊生活了三年多,然後在駐馬店鎮又生活了整整八年。我在駐馬店度過了十一個春秋,這裡有我人生中最親切、最難忘的一段經歷。

雖然那裡的生活一直很清苦,但心裡一直很滿足、很快樂。我在駐馬店小學升初中的時候,當時的小學常識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施一公啊,你長大了一定得給咱駐馬店人爭光!大家可能想不到,這句很簡單的話我刻骨銘心記憶至今。從那以後,每次得到任何榮譽,我都會在心裡覺得是在為駐馬店人爭光。

今天,我同樣想說:老師您好!我還在為咱駐馬店爭光。我中學去了鄭州,大學到了清華大學。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駐馬店的父老鄉親,止不住地想:我的父老鄉親在過什麼樣的生活?過什麼樣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對我衝擊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觀幾乎全部打亂了。在此之前,雖然我受到了傳統教育,雖然我的父親告訴我要做一個科學家、工程師,其實我心裡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幹什麼、能幹什麼。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親被疲勞駕駛的計程車在自行車道上撞倒,當司機把我父親送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時候,他還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鐘62次,血壓130/80。但是他在醫院的急救室裡躺了整整四個半小時,沒有得到任何施救,因為醫院說,需要先交錢,再救人。

待肇事司機籌了500塊錢回來的時候,我父親已經沒有血壓,也沒有心跳了,沒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醫院的急救室。這件事對我影響極大,直到現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抑制不住對父親的思念。

這件事讓我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的變化,我曾經怨恨過,曾經想報復這家醫院和見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當值醫生:為什麼不救我父親?!但是後來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經歷著像我父親一樣的悲劇。如果我真有抱負、真有擔當,那就應該去改變社會、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讓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

直到父親去世,我一直非常幸運。從小學就接受了很體面的教育,中學、大學更是如此,大家都很關照我;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覺得我缺回報。父親去世後,我真的開始懂事了,我發誓要照顧我的母親,回報從小到大愛護、關心我的老師和父老鄉親。

2009年9月26日,我陪著母親和姐姐回到了曾經生活3年半的小郭莊。我的母親激動得老淚縱橫,我也很感動:鄉親們對我們還像三十多年前那麼熱情,但我意外注意到,村裡還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還靠井水和壓水;生活和學習的機會比城裡人差遠了。但鄉親們很滿足、很快樂。

我想念小時候的小夥伴們。2012年的清明節,我回駐馬店參加小學同學聚會,很感慨。同班同學中兩個已經不在了,一個患心血管疾病,另一個是癌症。當時還有一位同學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療,現在也不在了。我常常想:同樣是人,我真幸運,不愁吃、不愁穿,受過高等教育、出過國、留過學,擁有一份鍾愛的工作,可是我們中國有很多人沒有我這麼幸運。我的父老鄉親和他們的孩子也沒有我這麼幸運。儘管他們不像我這麼幸運,他們卻一直很為我自豪,他們為我鼓勁。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執著的科學家們不一樣。哪點不一樣?他們因為興趣驅使在做科學研究。我有興趣,但最初並沒有那麼強烈的興趣做研究,我的興趣是很晚才培養起來的,驅使我的更多的是責任和義務。

我成長於駐馬店,是地地道道的駐馬店人,那裡的鄰裡鄉親也從沒有把我當外人,這種親情常常讓我感動。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回報我的父老鄉親,哪怕是取得成績讓他們為我驕傲呢。這是我從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報。

不知不覺間,我的觀念似乎很落伍了。我想不明白當今的社會為什麼會變得這樣物慾橫流?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一致向錢看?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氣。

當大學畢業生以收入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價、選擇出價稍微多一點的公司就業的時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邊的世界變得陌生。我有時候想,是不是世界變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趟兒了?我怎麼就不理解,連我身邊的人,連我一些同事、同學、朋友我都理解不了。我們關注點太不可思議地狹窄了!

中國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們一樣幸運,他們很需要我們的幫助,需要每一個幸運的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環境。我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做形式化的社會實踐,但很支持他們選擇去中國欠發達的地區去看看、去體驗,比如去支教。

2008年我全職在清華工作,我的一個本科生從陝西農村一所希望小學支教回來。在我的辦公室,他痛哭流涕。他說:施老師,您知道嗎,儘管是希望小學,那裡的孩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很瘦,一天只有兩頓飯,早上十點一頓,下午四點一頓。為啥?沒錢!他們沒有肉吃,只能吃飽兩頓飯;他們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儘量早點睡,因為要節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之間上課的時間。但他們都很滿足、很開心......

我不曉得,我們做基礎研究的,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改變什麼。我受中國傳統教育很深,作為一個敢擔當的讀書人,不僅應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也需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只可惜自己的時間精力實在太有限,總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點事情,總想有機會回家鄉給父老鄉親做點什麼。我挺慚愧的,其實我既沒有照顧好我的母親,也沒有照顧好妻子和孩子。

我們缺什麼?我們缺這份對社會的責任感,我們缺這份回報父老鄉親的行動。

在清華大學,我每次給生命科學學院的新生做入學教育的時候,我都告訴他們:你千萬不要忘了,你來到清華,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個人,你也同時代表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地區,一群人,一個民族。你千萬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擔了這份責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學生,還是我的同道,我們每個人真的要承擔一點社會責任,為那些不像我們一樣幸運的人們和鄉親盡一點義務。這是我除了對科學本身興趣之外的所有動力,也是我今後往前走最重要的一點支撐。

本文來源:《留學生》2015年第7期。

相關焦點

  • 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發表時間:2012-04-06   來源:寧波日報筆者的看法和體會是,努力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革,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價值觀日趨多元。
  • 多地學生跳樓警示:培養社會責任感是當務之急
    其實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強烈的責任感,讓孩子明白理想和目標不能只圍繞個人的小圈子轉,而要與民族的利益、社會的利益緊密地聯繫起來。如此一來,他便覺得他生活的意義不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一時快樂,而是他要克服各種困難,擔負起這些責任,使社會、國家、乃至世界變得更好。
  • 施一公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狀元郎為何滿身銅臭?
    施一公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狀元郎為何滿身銅臭?在這樣背景下,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曾對此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跟我說要去金融公司,現如今的中國教育為何銅臭氣息這麼濃厚?隨著新中國的不斷發展,GDP增速令歐美國家驚訝,擁有著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家的古老中國走上了復興之路,經濟地位開始佔據全球前列。目前,中國GDP已經佔到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廣東一個省的GDP甚至要比俄羅斯整個國家GDP還要高。
  • 河南人施一公:河南可以出小而美的一流大學
    3月6日,被譽為「男神」科學家的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坦言。  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從河南老家、科研動力、大學生就業到航空港建設的人才支撐,施一公打開了話匣子,對家鄉人直抒胸臆。
  • 施一公校長給出了答案
    清華大學曾經的副校長施一公講到:清華70%、80%的高考狀元去哪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施一公認為,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是出了大問題。第一:清華北大是培養各個行業精英和領袖的地方,不是為行業輸送螺絲釘的。
  • 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行之不遠
    對現在很多的中國企業來說,「企業社會責任」還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一系列與企業行為相關的問題的出現:民工艱難討薪,礦工生命沒有保障,以及最近的湘江鎘汙染都折射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話,足可以為企業社會責任做註解。
  • 別讓社會責任感在人的教育發展中缺位
    (8月9日 光明日報)  社會責任感,從字面意思上說,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內心和感受上對他人產生的倫理關懷和義務。談到它,有人會認為,生活中細微點滴,比如默默撿起地上的垃圾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但也有人會避而不談,把社會責任感拋給企業商家,認為那是他們的事;甚至還有的人認為社會對己不公,憑什麼要承擔社會負責?
  • 施一公回駐馬店:創建西湖大學,河南貢獻是最大的
    駐馬店市委書記陳星,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是西親切會見施一公,向他長期關心支持駐馬店發展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敬意。陳星向施一公詳細介紹了駐馬店經濟社會發展、創文創衛、中國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等情況,希望他一如既往地關注駐馬店各項事業的建設發展,祝願西湖大學在他的帶領下取得更大的成就。施一公表示,他從小在駐馬店長大,對這方水土和人民充滿深厚感情。
  • 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
    探討人際關係與社會責任感的關係,以及共情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  2.4.2 共情在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影響中的中介效應  為考察人際關係對社會責任感影響的機制,該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共情在二者之間的中介效應。
  • 評論:八成不識施一公的「正常與不正常」
    高亞洲  3月31日,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榮獲2014年的愛明諾夫獎。在當天頒發的眾多獎項中,只有施一公得到的這個獎,是瑞典國王親自頒發的。從這樣一個細節,可以看到這個獎項的重要性。但讓人尷尬的是,央視向公眾做了一個調查:「你知道施一公這個人和他的研究領域嗎?」結果顯示,超過了七成人表示不知道。(4月2日央視《新聞1+1》)  一邊是斬獲國際科研大獎,一邊卻是近八成人不識,箇中「尷尬」似乎顯而易見,但是如果稍加細究,此事依然有著清晰的「正常與不正常」。
  • 創業者施一公
    來源:虎嗅APP原標題:創業者施一公 來源|如流FLOW作者|敦敦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創業者」痕跡。這個「創業者」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像開山人和探索者一樣的角色。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個。2018年,施一公離開親手締造的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了一場新的試煉。
  • 政協委員施一公: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施一公委員: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兩會聲音  在這幾天的政協科協組討論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委員一直保持低調。別人說話,他默默記錄,很少主動發言。  6日下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施一公開口了。  「我們來看第8頁,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 施一公:學術論文數量不會成為西湖大學學術評價的主要指標
    據官網介紹,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前身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等發起創辦,於2018年2月14日正式獲教育部批准設立,舉辦方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首任校長由施一公教授擔任。中美雙院士的施一公是名副其實的「大牛」。
  • 孩子這些表現,源於責任感缺失,千萬不可小視!
    提到責任感,很多家長覺得離孩子很遠,為時過早。其實,孩子日常的很多行為,根源恰恰就在於責任感缺失,家長需要引起注意:每次寫作業家長不催促就不主動寫,拖延懶散;平時用完東西不知道放回原處,玩具玩過後隨意堆放;用完廁所不知道衝水,離開房間不知道關燈關空調,房間再亂都不收拾;犯了錯誤推卸責任,總把原因歸結到別人身上······諸如此類,都是在提醒家長,孩子的責任感有待提高。
  • 施一公:去了賺錢的專業
    曾經作為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先生說:清華70%、80%的高考狀元去哪了?施一公認為,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是出了大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施一公提出了以下問題:作為頂尖精英,在報考大學時,首先想到的不應是就業問題。
  • 淺議多媒體時代黨報黨刊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摘 要:在多媒體時代,黨報黨刊記者要不負使命,堅守權威性和公信力,堅持求真不動搖,堅持求新吸引人,堅持求深感動人,堅持正確的導向鼓舞人,為社會和公眾營造良好的形象,當好新聞的碼頭。本文重在探討多媒體時代網絡假消息對黨報的影響,同時揭示黨報記者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媒介素養。
  • 施一公:我是河南人,中!
    2013年,他成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今年,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為河南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施一公:我是河南人,中!關鍵詞•思路在事業上 不能知足  2004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出新一屆院士,美籍華裔科學家王曉東,成為改革開放後大陸留美人員中當選的第一人。他,是河南新鄉人。  9年後,另一個河南人成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就是施一公。他感嘆道,河南真的不缺人才,很多人出去做得很好。
  • 男人家庭責任感缺失?不願意分擔家務而是貪圖享受,怎麼辦?
    我就感覺他特別的不理解我,同時覺得他對家庭沒有責任感。感情分析:評價老公怎麼樣不要老是通過一件事情來給他下定義,這個問題應該綜合分析和衡量,平時的時候他對你怎麼樣?平時小孩是否都是他在帶?情感支招:在一段感情中,男人和女人的付出是不一樣的,男人承擔了大部分的經濟壓力,而女人則將自己全部的中心放在了家裡面,所以可想而知兩個人面對的壓力是一樣大的,如果你實在是覺得自己的老公對於家庭的責任感不夠重,那麼你就可以試著去改變他,改變他對家庭的責任感。
  • 施一公:學術評價不看論文數量
    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磨礪以須,倍道而進》的致辭,以下為致辭內容節選:  當今世界人口的流動、信息的交流、觀念的撞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劇烈;每一個人也都逐漸具備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能影響周圍世界的能力。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開學典禮演講全文
    今天是西湖大學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校長施一公的一段演講視頻火上了熱搜,他說:「做誠實的學問是科學研究中一條不容突破的底線。」思亦的奶蓋:我是從最強大腦這個節目知道施一公的。夏格拉_底線:是從我最喜歡的老師口中得知這個學校的。息怒小姐R:嘻嘻嘻施一公校長到我們學校致過辭哦,全體研究生都沸騰了(場面請自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