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想去金融公司,狀元郎為何滿身銅臭?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我國也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就拿清華北大學生來說,無一例外,能考進這兩所大學的都「人中龍鳳」。據相關數據統計,70%的清華狀元生進入了經濟管理學院。在這樣背景下,清華大學校長施一公曾對此感嘆,我最好的學生都跟我說要去金融公司,現如今的中國教育為何銅臭氣息這麼濃厚?
隨著新中國的不斷發展,GDP增速令歐美國家驚訝,擁有著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家的古老中國走上了復興之路,經濟地位開始佔據全球前列。目前,中國GDP已經佔到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廣東一個省的GDP甚至要比俄羅斯整個國家GDP還要高。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似乎忘記了對「人才」的培養,在新中國最窮困的時代,我們擁有錢學森、錢三強等寶貴科學家,可是,經濟全球第二的新時代,我們的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能力卻排在了發達國家之後,全球20名開外。
號稱中國最優秀的清華大學,仍然無法躋身全球名校前五,這不禁讓人發出感嘆。70%的狀元制裁進入經濟管理學院,在研究經濟發展方面投入了太多精力,可是,在科研方面,卻很少會有狀元郎去參加。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發展生產力」,而如今的狀元郎們卻都捨本逐末,與理想形成鮮明反差。或許是因為這些狀元郎真的熱愛「搞經濟」,但是,這些人才進入經濟領域,雖然能對經濟發展研究做出一定貢獻, 但是在根本上卻不能最好的處理經濟問題,那麼,在這一方面,大學的定位是否正確呢?
清華北大作為國內最高等大學,是全國大學的「標杆」。可是,目前中國大學存在的一個問題卻是令很多人感慨,大學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不僅是對大學水平的否定,反而讓人感覺「銅臭氣息太濃厚」。在清華這樣的研究型大學中,更應該提倡以「學術」作為導向。經濟發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全面發展卻更加重要,一個國家只有經濟強大,科技能力卻不強大,這顯然並不是一個強國該有的。拿俄羅斯來說,雖然國家GDP沒廣東一個省高,但是科技能力卻很強,令歐美國家不敢小看。
人心過於浮躁,難以安下心做研究是很多狀元才的現狀,過分追求名利所引導的大學教育本身就已經失去了大學原本的意義。不光是清華北大,普通大學中也存在類似問題,很多學生只選擇對自己就業有利的功課,而對那些輔修課便不屑一顧,甚至揚言:學了也沒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越優秀的學生越應該以國家為己任,如果一律向名利看齊,過分強調成果轉換恰恰反映出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責任感」缺失。就拿清華北大留學生來說,很多人對他們的評價為「外國人才的後備軍」,這恰恰證明雖然他們的學習功力很強, 但是在社會責任感方面卻很差。就拿在經濟領域來說,在進入高等學府中的人才流失情況十分嚴重,60%人才以不同形式流失他國,特別是在金融領域,更是嚴重。
如果人才畢業後不為國家著想,不為民族著想,那麼這樣的教育何嘗不是失敗的教育,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目前真的刻不容緩,大學高等教育發展越好,越是不能忘了大學最初開辦的「初心」,畢竟那時候我們開辦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才出現在中國,不讓中國受欺負!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和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