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的中興事件,以及後續牽扯進來的華為,都暴露出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人工智慧領域,高端晶片領域,算法等領域還是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處處受制於人,進退兩難。痛定思痛,這些之前吃過的虧終將成為國家不斷強大的基石。3月3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將相關高精尖人才培養提上日程。為何會出臺這些意見,也正是因為我們之前所暴露出的種種不足,在此不禁想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院士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上的演講。他說過這樣一句話,讓人印象極其深刻:「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出了大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每年的高考狀元們有多少選擇就讀經濟管理類、金融類專業,就拿清華大學為例,每年約70%-80%的狀元們都做出了類似的選擇,為什麼?毫無疑問,最為直觀的便是將來的就業前景和薪資待遇。相對而言,金融行業的薪資待遇較高,上限也很高,當大多數精英們都以就業為目的的時候,當大家將薪資待遇放在首位的時候,那麼還有多少人願意潛心搞科研?
不可否認這與大學的人才培養導向有一定的原因,現在很多大學將就業率看得很重,甚至對外宣傳的時候也將就業率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這就形成了一個潛在的價值導向,讀大學就是為了就業,而不是通過讀大學提升綜合素質,為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施一公院士的一個觀點我特別贊同,他這樣說:「 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我們一直在談創新,但是怎樣才能創新?如果一直將就業作為我們的終極目標,談何創新?當我們整天思考的事是如何回答面試官的問題,如何參加社團活動提高一點素質分,如何和老師搞好關係以換得較高的平時成績時,我們如何創新?
所以我們必須得糾正一個觀念,整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別強烈,但是一定要注意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拿著文憑的普通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就好比去年華為以200萬年薪招聘優秀博士生。如何成為人才?那就得多想多問多實踐,將目光看得長遠一些,將胸懷變得更寬廣一些,別緊盯著如何就業這個問題,而得思考你能幫助企業解決什麼問題,你能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價值。當你能理直氣壯地說出個一二三時,那麼你就是企業迫切需要的人。就像這句話說的一樣「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在高精尖人才培養上,清華大學推出了「姚班」、「智班」,這是一個好趨勢,我們國家目前也迫切需要人工智慧方面的高端人才。不過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高分考生們,能夠不把畢業薪資待遇放在首位,願意沉下心去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去攻克難題,去取得突破,才能帶動整個國家科技的發展。
大家必須要清晰地認識到,雖然我們的GDP上去了,國際地位上去了,但是我們的整體科技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這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需要認識到的問題。有時候我們不能僅看到個人利益,還得多一些社會責任感與民族擔當。近14億的總人口,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屈指可數?為什麼國家的晶片、作業系統等領域還會受制於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反思解決的問題。
所以我也很希望大家能夠改變一下價值觀念,別一心想著個人利益得失,別一股腦的從事金融行業,國家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還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去攻關、去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