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聯達攜手同濟大學共建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
12月19日,同濟大學與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聯達」)在上海籤署合作協議,共建「同濟大學-廣聯達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並同步設立教育發展基金,約定在教學、人才、科研、市場等領域開展深層次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我國智能建造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以數位技術助力建築產業轉型升級。
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廣聯達董事長刁志中出席籤約儀式並致辭。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趙憲忠、廣聯達總裁袁正剛代表雙方籤署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協議與教育發展基金捐贈協議。根據協議,廣聯達將出資1000萬元作為經費,其中聯合研究中心經費620萬元,教育發展基金380萬元。該經費將重點扶持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建設及智能建造人才培養。
雙方代表籤署合作協議
籤約現場,合作雙方共同為「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揭牌,並宣布了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人員名單,通過了中心章程、工作條例及2020-2021年度工作計劃。
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數字經濟浪潮席捲全球,傳統建築業迎來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挑戰和機遇期。今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聯合印發 的《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加快建造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此番廣聯達與同濟大學強強聯手,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要求,順應時代潮流,充分發揮雙方各自在科技、項目、人才、資金、產業等方面的優勢,大力推進智能建造產業發展與建築業數位化轉型。
廣聯達向同濟大學捐贈1000萬
根據協議,雙方將合作共建「同濟大學-廣聯達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在人才、教學、科研、市場等領域深度合作。人才合作方面,推進四位一體育人計劃,培養學生對建築信息化領域和廣聯達的認知理解,持續夯實品牌影響力,提前鎖定優秀人才,加大企業在同濟大學的招聘力度;教學合作方面,共建教學合作中心,為智能建造專業提供學科支撐和互補性高端資源,聚焦實戰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智能建造人才;科研合作方面,以創新體系建設為核心,以需求為導向,致力於智能建造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技術創新、聯合項目推進等,最終實現落地應用,促進建築產業轉型升級;市場合作方面,通過行業立言、智庫建設、市場活動等,建立產業共建的市場合作新模式。
據了解,「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設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由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處3個
除了共建「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雙方還共同發起設立了「同濟大學-廣聯達智能建造教育發展基金」,專項用於資助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實施「智能建造人才培養與技術發展」。其中,「廣聯達智能建造獎學金」專項用於獎勵土木工程學院在讀的品學兼優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智能建造人才。「廣聯達智能建造教學實踐活動」專項,將用於資助舉辦智能建造大講堂、智能建造大賽等教學實踐活動。「廣聯達智能建造校企交流」專項,用於聯合發起智能建造研究報告,資助雙方共建高端智庫等。
雙方籤署教育發展基金捐贈協議
對於此次合作,雙方充滿信心。刁志中表示,面對行業工業化、數位化、智能化變革的大趨勢,廣聯達將與同濟大學合力構建互助共贏、協同發展的產學研新模式、新體系,紮實做好智能建造理論技術與應用實踐的銜接,賦能產業升級,推動建築業進入現代工業化的全新時期。顧祥林表示,當下恰逢學校「十四五」規劃制定的關鍵時期,同濟大學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攜手數字建築平臺服務領軍企業廣聯達,圍繞智能建造的人才培養、科學問題、核心算法和關鍵技術,充分交流碰撞,分析問題、凝聚共識,共同推動我國智能建造行業的快速發展進步。
同濟大學-廣聯達智能建造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合影
相關連結:
同濟大學: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3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在始於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築相關學科匯聚同濟,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410)創立於1998年,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數字建築平臺服務商。其長期立足建築產業,圍繞建築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為客戶提供數位化產品和解決方案。成立22年來,業務已涵蓋建築全產業鏈,包含設計、造價、施工、裝修、運維、供採、園區以及金融、教育、投資等領域。服務網絡從中國境內拓展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行業20餘萬家企業、千餘萬產品使用者提供專業化服務。目前廣聯達產品被廣泛使用於房屋建築、工業工程與基礎設施等三大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