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傍晚,泰州市姜堰四中的丁雲飛放學一回到家,書包一放,就打開家裡的電腦忙了起來。爸爸丁文忠不但沒有批評他,也搬了一把椅子湊了過來。「我們爺倆玩的可不是遊戲,而是叫『泰微課』的學習微視頻。」丁文忠說,以前生怕兒子偷偷上網玩遊戲,這個學期有了「泰微課」,再也不用控制兒子用電腦了。
父子倆說的「泰微課」,是泰州市在全國首家推出的基礎教育微課程平臺,這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系統。這個平臺去年9月上線,今年起已向全市60萬中小學生全面開放。泰州的這一教育創新,引起教育部關注,並向全國推介。
1500位名師參與製作
如何讓每個學生機會均等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是各地義務教育面臨的共性難題。泰州市政協副主席、教育局局長奚愛國告訴記者:「泰州近年來出臺多項措施遏制有償家教和擇校,但頑症難以根絕。堵不如疏!兩年前,泰州嘗試藉助網絡技術和信息化平臺,打通各校優質教學資源,打造『泰微課』,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惠民的新突破口。」
「泰微課」,從形式上看,就是將優秀老師的講課通過視頻形式搬到網上。「現在網上各種公開課很多,『泰微課』與之相比,有什麼不同?」
面對記者的疑問,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孫平介紹,網上資源是碎片化的,質量參差不齊。「泰微課」,是泰州從全市選調各科名師1500多位,組成多個專家組,全面梳理出中小學階段共17個學科的知識點,一共近5萬個。針對這些知識點,由骨幹教師錄製5萬條教學微視頻,近60萬中小學生均可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免費觀看。孫平說:「這等於是把全市的名師教學資源拿出來共享,所有中小學生都可以享有免費的優質家教。」
「別小看這短短的三五分鐘微視頻。」泰州中學數學老師陸正海剛剛參加了一期「泰微課」錄製。他介紹了錄製流程:首先研究專家組梳理出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然後根據自己的教學體驗,梳理出學生的易錯點,其後準備課件、整理演講稿等等,前後最少要花三四天,一條三四分鐘的微視頻才錄製成功。「每一個微視頻,對製作的老師來說,相當於準備一次公開課,要求分析到位,注重總結規律和方法,對教師整體素質要求很高。」
「擇校的娃娃又回來了!」
記者在當地採訪時感到,「泰微課」給當地教育帶來的變化明顯:
夏麗是黃橋老區蔣垛中心小學五(3)班王澤文的媽媽。她告訴記者,以前好多家長無力給孩子輔導功課,只得想方設法請家教或送孩子去培訓班,「一年花幾千塊不說,風裡來雨裡去,太耗人了。」自從有了「泰微課」,每天孩子在家學習遇到難題就上網看看微視頻,每一個難點都有泰州最好的老師答疑解惑,學習起來輕鬆了很多。
沈毅中學是當地一所普通中學,去年9月率先應用「泰微課」。校長盧慧亮說,我們發動教師全員參與製作「泰微課」,要求學生全員使用微視頻,把傳統的「先教後學」教學模式給翻轉了過來,把老師一個人的講堂變成了全體學生充分討論、老師適時點撥的課堂,進而實現了從學會到會學、樂學的轉變。該校去年均分和優秀率雙雙躋身泰州城區27所學校前5位。
由於名師教學視頻全部上線共享,泰州所有偏遠鄉村的農家娃,現在也能和城裡孩子一樣享受到當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蔣垛中心小學校長孟運津感受明顯:「以前每年八九月份,學校經常要幫學生開轉學證明,轉到城裡的學校去。現在,有些轉到城裡讀書的娃娃,又陸續轉回來了。既然與城裡孩子一樣能聽到名師講課,畢竟在家門口上學方便。」
信息化催生教育均衡新思路
5萬條微視頻上線,等於把泰州全市1500多名骨幹教師免費請回家,此舉有力遏制了當地的有償家教。
統計顯示,自去年9月「泰微課」開通至今,全市教育行政部門受理申辦民辦教育輔導機構材料同比下降三分之一。2014年三季度,省市政府信箱及行風熱線共接到當地教師有償補課舉報27件,「泰微課」開通後的第四季度接到的相關舉報降至8件。
記者在泰州了解到,目前,全市中小學所有中小學生均可常態化使用「泰微課」平臺,中小學老師自覺利用「泰微課」備課授課。新疆、貴州等地一些學校,紛紛前來希望共用「泰微課」平臺。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有關專家認為,從泰州的實踐來看,信息化和網絡技術對填平城鄉教育鴻溝是一個便捷可行的手段,也為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記者了解到,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泰州現場考察後評價說,作為教學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泰微課」在創新中走在了全國前沿。省教育廳已正式發文將「泰微課」升格為「江蘇泰微課」,並作為江蘇的教育創新項目向全國推介。 (本報記者 鄭 焱 顧介鑄 趙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