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廣告牌
東方網記者陳珠還11月18日報導:虹口區臨潼路110弄原本是一條毫不起眼的弄堂,但隨著「上海往事1937」民俗博物館的公益開放,迎來了一波波訪客的足跡,就好比是藏在深巷之中的美酒,引得不少懷舊的人們尋香而來。
店主王小佳是80後,出生於虹口區的一戶石庫門人家,祖上曾是一個大家族,老一輩人中從事文藝工作的較多。「至今還能回想起以前曾祖母穿著旗袍,摸摸我的頭的樣子。」王小佳說,由於從小就非常喜愛上海海派文化,上了大學後,她開始注意收集起一些以前上海人家生活中用到的老物品,老磁帶、唱片機、聽診器、縫紉機……這些物品中有的是從親戚朋友那裡「搜刮」得來,有些來自熱心市民捐贈,還有一部分則是王小佳和哥哥「老黑」一起辛苦淘來。
走進「上海往事1937」,一眼可望見四周牆上掛著的許多老上海明星海報,在淡淡紅色燈光的映照下,老上海的時尚風情撲面而來。繼續往裡走,皮箱子、熱水瓶、搪瓷面盆、拉絲玻璃茶具、木製玩具手槍……這些蘊含著上海市井生活氣息的物品低頭可見。店的最裡面,則擺放著一圈沙發,茶几上放著開口笑、蝴蝶酥、雞仔餅、五香豆等上海傳統小點心。在微寒的冬日午後,有閒情的朋友可以三五好友聚坐一起,開啟專屬於自己的懷舊下午茶時間,嘗一口點心,喝一口麥乳精,滿口都是濃濃的老上海風味。
王小佳告訴記者,店內展出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有故事的,比如一位老先生捐贈的一個「愛馬仕」的打字機,是二戰時期猶太人在霍山路一帶居住時留下的,對於普通市民而言,這件老物品丟了覺得可惜,放在家裡又佔地方,於是便特別捐贈給了王小佳;又比如兩位老知青送來的行李包和手風琴,仔細看來,淺藍色的包已泛出絲絲白色,而手風琴也不知是否還能正確發出聲響,但在無聲之中,時過境遷的滄桑感卻聲嘶力竭。
除了接受捐贈,王小佳還常常去老城區的拆遷工地覓寶,每當老城區拆遷的消息傳來,王小佳便會和哥哥欣喜若狂地趕到現場,穿梭在居民已經搬走的房屋內,看看是否有老物件可以收進,例如店內酒吧間外圍的一圈木門,就是她從拆遷工人的鐵錘下「搶救」出來,從事藝術造型工作的她經過一番設計後,將這些木門搭成了一個富有猶太風情的酒吧間。
「懷舊不是趕時髦,是傳承上海經典文化。」王小佳認為,上海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海納百川,自開埠以來,上海就陸續吸收了國外很多先進文化,這讓上海文化蘊含了很大的寬容度,醞釀出了一種「肯為天下先」的精神,「例如有人捐贈的一個老式的熱水瓶,它的內膽含有黃金的成分,是最初採取的製造工藝,我們眼中所看到的的,不僅僅是這樣一件物品,而是它所代表的當時的經濟文化水平。」
迄今為止,「上海1937」的私藏品已達上千件,店內展品還會定期更換,讓每一件藏品都有機會與訪者見面,「夏天到了,門口就會擺放起一個冷飲桶,放著一些綠豆棒冰、赤豆棒冰,供來訪者品嘗,讓大家感受下當年爺爺奶奶的生活方式。」王小佳說,來參觀的訪客中,有海外華僑、外國友人、懷舊的上海市民和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甚至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參觀,這讓她非常欣慰和開心。
「說起海派文化,不少人就會想起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但實際上,真正的老上海文化其實蘊藏在市井生活中,就是普通上海人家精緻優雅的生活方式。」王小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