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上海姑娘講述「上海往事」:懷舊不是趕時髦[組圖]

2020-12-19 東方網

老上海廣告牌

  東方網記者陳珠還11月18日報導:虹口區臨潼路110弄原本是一條毫不起眼的弄堂,但隨著「上海往事1937」民俗博物館的公益開放,迎來了一波波訪客的足跡,就好比是藏在深巷之中的美酒,引得不少懷舊的人們尋香而來。

  店主王小佳是80後,出生於虹口區的一戶石庫門人家,祖上曾是一個大家族,老一輩人中從事文藝工作的較多。「至今還能回想起以前曾祖母穿著旗袍,摸摸我的頭的樣子。」王小佳說,由於從小就非常喜愛上海海派文化,上了大學後,她開始注意收集起一些以前上海人家生活中用到的老物品,老磁帶、唱片機、聽診器、縫紉機……這些物品中有的是從親戚朋友那裡「搜刮」得來,有些來自熱心市民捐贈,還有一部分則是王小佳和哥哥「老黑」一起辛苦淘來。

  走進「上海往事1937」,一眼可望見四周牆上掛著的許多老上海明星海報,在淡淡紅色燈光的映照下,老上海的時尚風情撲面而來。繼續往裡走,皮箱子、熱水瓶、搪瓷面盆、拉絲玻璃茶具、木製玩具手槍……這些蘊含著上海市井生活氣息的物品低頭可見。店的最裡面,則擺放著一圈沙發,茶几上放著開口笑、蝴蝶酥、雞仔餅、五香豆等上海傳統小點心。在微寒的冬日午後,有閒情的朋友可以三五好友聚坐一起,開啟專屬於自己的懷舊下午茶時間,嘗一口點心,喝一口麥乳精,滿口都是濃濃的老上海風味。

  王小佳告訴記者,店內展出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有故事的,比如一位老先生捐贈的一個「愛馬仕」的打字機,是二戰時期猶太人在霍山路一帶居住時留下的,對於普通市民而言,這件老物品丟了覺得可惜,放在家裡又佔地方,於是便特別捐贈給了王小佳;又比如兩位老知青送來的行李包和手風琴,仔細看來,淺藍色的包已泛出絲絲白色,而手風琴也不知是否還能正確發出聲響,但在無聲之中,時過境遷的滄桑感卻聲嘶力竭。

  除了接受捐贈,王小佳還常常去老城區的拆遷工地覓寶,每當老城區拆遷的消息傳來,王小佳便會和哥哥欣喜若狂地趕到現場,穿梭在居民已經搬走的房屋內,看看是否有老物件可以收進,例如店內酒吧間外圍的一圈木門,就是她從拆遷工人的鐵錘下「搶救」出來,從事藝術造型工作的她經過一番設計後,將這些木門搭成了一個富有猶太風情的酒吧間。

  「懷舊不是趕時髦,是傳承上海經典文化。」王小佳認為,上海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海納百川,自開埠以來,上海就陸續吸收了國外很多先進文化,這讓上海文化蘊含了很大的寬容度,醞釀出了一種「肯為天下先」的精神,「例如有人捐贈的一個老式的熱水瓶,它的內膽含有黃金的成分,是最初採取的製造工藝,我們眼中所看到的的,不僅僅是這樣一件物品,而是它所代表的當時的經濟文化水平。」

  迄今為止,「上海1937」的私藏品已達上千件,店內展品還會定期更換,讓每一件藏品都有機會與訪者見面,「夏天到了,門口就會擺放起一個冷飲桶,放著一些綠豆棒冰、赤豆棒冰,供來訪者品嘗,讓大家感受下當年爺爺奶奶的生活方式。」王小佳說,來參觀的訪客中,有海外華僑、外國友人、懷舊的上海市民和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甚至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參觀,這讓她非常欣慰和開心。

  「說起海派文化,不少人就會想起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但實際上,真正的老上海文化其實蘊藏在市井生活中,就是普通上海人家精緻優雅的生活方式。」王小佳說。

相關焦點

  • 白牆黑瓦復古風 懷舊老上海風情中式別墅(組圖)
    白牆黑瓦復古風 懷舊老上海風情中式別墅(組圖) 來源: 太平洋家居網   2013-04-24 09:26 [摘要] 老上海是外灘的繁華
  • 80後的懷舊上海之旅,坐綠皮火車,逛外灘看地鐵藝術展
    人越長大,越喜歡懷舊,至少80後的我是這個樣子。這次和朋友約好去上海看展,因為展覽是關於「青春回憶」周杰倫的,就心血來潮給住次計劃了一次懷舊之旅,從常州往返,選擇乘坐綠皮火車去上海一日遊。選擇綠皮火車的原因很簡單,常州到上海的Z字開頭列車並不會很慢,只比高鐵慢半小時左右。但價格上普通列車的價格只有高鐵的三分之一。最近不是出行高峰期,列車上的乘客並沒有多少,還可以和老鄉聊聊天,多好!不過,還是習慣性的晚點……哈哈。
  • 上海「美國夢幻樂園」將建保障房 80後集體懷舊
    上海「美國夢幻樂園」將建保障房 80後集體懷舊
  • 我不是書呆子 只是戴眼鏡趕時髦
    原標題:我不是書呆子 只是戴眼鏡趕時髦 在這個讓人神志不清的四月份,姑娘們的時髦敏感度可能也進入了神志不清的狀態。到底今年應該怎樣打扮自己?我們可以穿梭在各大商場感受白色一字領襯衫的熱度,感受闊腿褲喇叭褲回潮的瘋狂,但這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怎麼可以追?
  • 63歲張閩,80年代女演員,渺無音信多年後,近日在上海參加活動
    張閩通過《巴山夜雨》以及之後參演的《城南舊事》《愛情啊,你姓什麼》《青春萬歲》等片,很快成為80年代當紅女星,但1989年拍完幾部影視劇後,她突然銷聲匿跡,於是,網上各種傳言甚囂塵上,甚至有一些不好的說法,比如她和丈夫發生了嚴重矛盾,已被人殺害等等。但不管是哪種說法,一直沒有明確的消息,張閩是死還是活?
  • 講述上海故事的港片:那曾是港片最好的年代
    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一個香港電影展提出這個問題,雖然眾多港片大佬到場,但依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不過,現場放映的那些有上海元素的港片,令人眼前一亮。港片中充斥著上海元素的那個年代,曾是香港電影最好的年代。|港片的「前上海」時代:從流亡者到江湖大佬早期,香港拍的上海電影多講述流亡者的故事。
  • 80後懷舊餐廳,不是80 後免進
    在北京市西城區新建胡同有著這樣一家傳奇的飯館,這家主打80後懷舊的主題餐廳,曾經進門還需要檢查身份證,服務員叫「老師」,吃飯是「上課」。據說這裡的會員都是80後,不是70後、90後不願意去那吃飯,而是店主只接待80後就餐,老闆說:70後會覺得裡面的東西幼稚,90後理解不了。這裡每個會員都有一本類似於學生證一樣的會員證,憑證就餐。
  • 經典旋律中國歌曲 克萊德曼鋼琴懷舊往事
    跟這位鋼琴王子同臺獻藝的還有他的同門師妹「東方魅力」,當天特別設置了懷舊環節。一首近十分鐘的《上海往事》,由克萊德曼、東方魅力以及五位爵士舞蹈演員共同完成,五位民樂姑娘還會嘗試著邊舞邊唱。據透露,來自法國的漂亮的中提琴手蒂芬小姐將成為演奏會的惟一嘉賓,與克萊德曼合作歐美樂曲部分。同上次音樂會一樣,克萊德曼結尾要與一位中國琴童共同彈奏《我愛北京天安門》。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這是一張江西到上海的火車票,日期是1978年9月28日,舊車票的主人是當年赴江西農場的知青梁陳勇。當年他就是拿著這張火車票回的上海,而這次回上海不是探親,是回家。梁陳勇是病退回的上海,其實他沒病,只是腳在農場裡骨折過,為了回上海,他拿著骨折的片子,把骨折後遺症說得嚴重些,結果病退成功了。
  • 懷舊營銷,那些閃閃發光的案例們
    人總是喜歡懷舊,80後、90後的成長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一代人,同時面臨著生活、工作壓力,因而他們更加懷念過去,通過「美化回憶」的方式來尋求心靈慰藉。當個人懷舊成為一種群體性情緒時,也就孕育了如今層出不窮的懷舊營銷。
  • 《夏日往事》:人生第一次,做你想做的事。
    講兩個初三男孩如何費勁心思的借碟邀女孩看片的故事,兩個15歲的正處於變聲期的男孩子演的好極了,那個被男孩們喜歡的小鎮姑娘則像極了年輕時的周迅。這部當時尚未做完後期的電影毛片,也在放映後得到滿場掌聲,真的是一致好評。 電影的導演名叫孫時,製片人補菀詩瑪,他們是一對夫妻,年輕、真摯、有才華。
  • 組圖:上海磁懸浮開通後浦東機場到市區只需8分鐘
    組圖:上海磁懸浮開通後浦東機場到市區只需8分鐘   2002年7月30日19:33  東方網
  • 上海第一百貨重回南京東路商圈 「懷舊客流」是主流
    冒著寒風,不少老上海人都趕去「嘗鮮」。「100弄」前大排長龍,人氣第一,整個商場摩肩擦踵,人潮湧動,第一百貨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然而,懷舊的情緒和嘗鮮的勁頭總會褪去,傳統百貨轉型更不能光靠情懷。當這一波「懷舊客流」過去之後,在全市多點開花的購物中心「圍攻」之下,老字號的吸引力又在何處?
  • 「中山中路」大上海理髮廳:講時髦,當年泉州人繞不開這兒
    走進大上海理髮廳,牆上掛著「大上海迎客廳」的橫幅,黃底紅字,用的是幾十年前流行的字體,這種真實的懷舊氣息,遠非刻意打造的復古氣氛所能媲美。理髮廳二樓也曾設有理髮位,只是面積較小,如今已停用,一樓南洋風味的木天花板下,是幾個華生牌老風扇,夏日裡依然在輸送清涼。
  • 它留著舊上海的影子,它是老上海的精神代表了經典與復古
    上海最繁華的時候應該是19世紀80-90年代-----20世紀20-30年代最輝煌。如果說上面只是歷史的烙印,那小弄堂裡的就是現代的記憶。弄堂,上海人對裡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到了烏魯木齊中路,發現這一片屬於法租界。街面上保留了很多老店面。
  • 追溯老上海風情 上海老家具收藏的那個味道[圖]
    不過撇開時髦的潮流看老家具,它確實也有值得追捧的理由。魏先生說,自己是個老上海,正因為了解上海,內心深處對上海曾經有過的繁華有著一股驕傲和深深的懷舊情結,所以自己才迷上上海老家具。他指著自己擁有的一張矮腳沙發跟記者閒聊,「上海開埠後,許多西洋的家具商來到上海,受到中式家具風格的影響,形成中西合璧的老家具。這些家具有典型的歐洲風格,又有濃濃的中國味道,設計和功能上都刻著很深的時代烙印,研究起來很有意思。
  • 上海集中營:往事不再沉默
    原標題:上海集中營:往事不再沉默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硝煙散盡,歲月更迭,對歷史的追尋與敬畏,成為今天的使命。
  • 通訊:臺灣金曲歌后李婭莎:唱閩南語歌的上海姑娘
    中新社臺北7月10日電 題:臺灣金曲歌后李婭莎:唱閩南語歌的上海姑娘  中新社記者路梅劉舒凌  恐怕沒有哪一屆臺灣金曲獎的「臺語最佳女歌手」像今年這樣引起爭論和思考。上海姑娘李婭莎從謝金燕、吳申梅等眾多臺灣女歌手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閩南語歌后的大獎。  「聽見自己的名字,我全身發麻,心臟像在坐雲霄飛車!」
  • 中國高架第一環的上海內環線,TA的往事你可知曉?上海記憶
    今天通過這篇文章,一起了解上海內環線的前世今生吧~中國高架第一環的上海內環線,TA的往事你可知曉?】#上海記憶#上海內環高架路,俗稱「上海內環線」,市民們一般都簡稱「內環」。它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素有「中國高架第一環」之稱,TA的建成使得上海人的出行方式開始從平面向立體化延伸。
  • 開學季80後集體懷舊:當年的課本還在,封面沒了
    網曬兒時的教科書,引發了80後的無限唏噓。網友供圖  你還留著小時候用的課本嗎?還記得它們長什麼樣子嗎?  這些甚至已經有些泛黃的課本的封面和插畫,立刻把80後網友們帶回到了遙遠的童年。音樂書裡,看到那些熟悉的旋律和歌詞,就能立刻哼唱出來:「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向我們,我們像春天一樣……」  「迷你可頌」還回憶了印象深刻的課文,《皮球浮起來了》,《司馬光砸缸》,《外婆家的新廚房》,《狼牙山五壯士》,還有《西門豹》。「當初看成了西門慶,現在還是看成西門慶的人自己去面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