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中路」大上海理髮廳:講時髦,當年泉州人繞不開這兒

2020-12-23 泉州網

中山中路368-370號,

是泉州最知名的理髮廳之一——

大上海理髮廳,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裡,

一直站在泉州時尚潮流的前沿,

當年的青年男女,

做完頭髮,走出大門

頓時就會覺得自己是泉州街頭最靚的人

舊時光在這裡凝固

當年基督教泉南堂的大門還未改造,南側就是三個店面的大上海理髮廳。

走進大上海理髮廳,牆上掛著「大上海迎客廳」的橫幅,黃底紅字,用的是幾十年前流行的字體,這種真實的懷舊氣息,遠非刻意打造的復古氣氛所能媲美。

理髮廳二樓也曾設有理髮位,只是面積較小,如今已停用,一樓南洋風味的木天花板下,是幾個華生牌老風扇,夏日裡依然在輸送清涼。

理髮廳內,舊時光似乎在這裡凝固,老式的理髮廳專用轉椅、老吹風機、老剃鬚刀,再加上一臺播放懷舊音樂的音響,讓人瞬間感覺重回幾十年前。

上海製造的「蝴蝶」 牌理髮椅,幾十年前從上海託運過來,質量牢靠,如今仍在使用,按一下開關,還可以放平,方便顧客採耳修面。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回憶說,記得小時候的理髮費是大人一毛五分錢,小孩一毛錢,這種「蝴蝶」牌理髮椅調節到傾斜角度後,顧客躺著微閉雙眼,剃頭師先從溫箱裡拿出熱毛巾,往客人臉上捂著,再塗上白色的剃鬚泡沫,使臉皮溫潤光滑,然後慢慢地刮著臉毛,掏耳朵,這種舒服感沒有親臨是難以體會的。理髮店也是街坊鄰居的「新聞中心」,哪家生了小孩,哪家娶了媳婦,哪裡有突發事件都在這裡傳播。

這支萬裡牌電吹風,用了30多年,插上電還能用,風力自然比不上如今的電吹風,但柔和的風力,讓師傅們打理起髮型來更趁手。

剪髮、燙髮、吹發,這些都可以用店內的老工具來完成。

最早來自「三刀走天下」

今年96歲葉梅芳看著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家屬說,當年她也是遠近聞名的水查某(美女)。葉梅芳曾經是大上海理髮廳的大股東,見證了「大上海」數十年的風風雨雨。

這是葉梅芳青年和中年時的照片,年輕時的葉梅芳,有著民國時期時髦女郎的洋氣,還是泉州城內最早燙髮的女性之一。(葉梅芳/供圖)

葉梅芳是廈門人,上世紀40年代,20歲出頭的她,和福州的丈夫鄭依俤一起到大上海理髮廳工作,這家理髮廳是幾位福州人合夥開的,其中一位股東是鄭依俤的表哥,後來表哥另謀商機,將股份轉讓給了鄭依俤和葉梅芳,在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之前,葉梅芳還被各股東推選為代表人。當時的股東們既是老闆,也是理髮師,每一筆理髮費一半歸自己,一半上交店裡分配。

早在清末民初,福州人便以「三刀」(剪刀、菜刀、剃頭刀)行走天下,無論是在閩南的泉廈漳,還是在東南亞甚至歐美國家,都有許多福州人開設裁縫鋪、餐館、理髮店。中山路作為當年泉州最繁華的大街,自然少不了福州人的蹤影,比如中山南路的福人頤餐館、南國建成百貨北側的中國裁縫店等,大上海理髮廳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通政巷口附近的開羅服裝店也由福州人開設。

據葉梅芳回憶,當年中山路最為知名的理髮店,當屬基督教泉南堂附近的大上海理髮廳、花巷口的乘風理髮廳,還有水門巷口的東風理髮廳,其中以大上海和東風檔次最高。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之後,理髮師也需要評級分配上崗,中山路僅有兩名一級理髮師,一位就是大上海理髮廳的宋忠炎,另一位則在東風理髮廳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上海理髮廳一級理髮師宋忠炎和股東葉梅芳夫婦。(宋振榮/供圖)

檔次的高低最直接體現就是理髮費,大上海和東風的理髮費是兩毛五,其他則是兩毛。

在中山南路長大的劉遠雙介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泉州比較正規理髮店均分布在中山路上,水門巷口的東風理髮廳經過改造後,以他的感覺,店容店貌比大上海更新潮,設備座椅更舒適,技術服務不亞於大上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不過已在十幾年前停業,而大上海卻一直經營至今,更有生命力。除了這兩家最好的理髮廳外,接著就是乘風理髮廳和桐城飯店對面的一家較小規模理髮店。理髮師傅們手藝精湛,除了理髮外,還會採耳修面,修面時有一種抖刀技術,一刀刀抖下去頗為嚇人,皮膚卻完好無傷。

理髮廳以「大上海」命名,除了體現來自民國時期的時尚之都上海的味道外,很多細節都與上海有關,當年曾有一位上海理髮師來店裡培訓員工,之後宋忠炎又隨這位理髮師前往上海學習,此外,店裡的設備,比如座椅、理髮工具、風扇等,大多從上海直接購回。

火鉗燙頭和手拉風扇

葉梅芳說,當年大上海理髮廳買來上海明星們的畫報,貼於店內,如果顧客是普通修剪,就按兩毛五的價格收費,如果需要理一個時髦的髮型,理髮師們會根據顧客的頭型、臉型,選擇與明星類似的髮型提供參考,收費稍貴,但效果會令顧客十分滿意。

葉梅芳與宋忠炎的兒子宋振榮,退休前是集美大學教授,據他回憶,當年最流行的「燙髮」,與如今用藥水燙髮不一樣,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是真正的「燙」,用一根火鉗加熱,在頭髮受燙捲曲時打理出髮型,現在看來這種燙法有點簡單粗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技能真真切切為泉州愛美人士帶來了時尚的體驗。

這是當年燙髮的火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的青年男女們來到大上海理髮廳,用火鉗燙一個「菜花頭」,走出店門就會感覺是這條街上最靚的年青人。

據「老泉州」廖福偉回憶,大上海理髮廳曾引領泉州美發新潮流,當年泉州的摩登女郎,在這兒燙出新髮型後走在大街上,會引發不少路人駐足歡賞,是當年中山路上的一道風景。

蔡永懷展示了當年真正的「燙髮」,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港臺髮型流行,他和同學小王(左)自製鐵夾,放到煤爐上加熱,自已燙頭髮,然後到中山路新華照相館拍照,每當看到這張照片便會勾起對那段往事的回憶。

上世紀四十年代,泉州女性打扮還比較保守,葉梅芳是當年泉州最早燙髮的女性之一,時髦的髮型引來許多年輕女子仿效,大上海的生意因此也非常興隆,宋振榮回憶說,小時候每到春節前後,是大上海生意最繁忙的時候,特別是除夕,父母要在店裡忙到晚上十點後才能回家吃團圓飯。

葉梅芳的晚輩丘熙洽和丘鷹揚回憶說,最早大上海理髮廳開設在如今店面的斜對面,陳光純故居旁的服裝店之前是鯉中米店,而鯉中米店之前就是最早的大上海理髮廳,1959年門店擴充,搬到了如今的位置,先是一間店面,後來拓展到三間(中山中路368-372號),如今則是兩間(中山中路368-370號)。

大上海理髮廳最初開在如今店面的斜對面。

關於大上海理髮廳,還有一種獨特的設備,如今已難覓蹤跡,但在老輩人印象中卻十分深刻。

丘熙洽和丘鷹揚回憶說,在電力匱乏的年代,炎炎夏日裡,在大上海理髮廳最早的老店內,有一種手拉風扇,能給顧客帶來非常愜意的享受。

民國時期的手拉風扇。(網絡圖片)

據丘熙洽和丘鷹揚介紹,小時候曾在店裡嘗試拉過這種風扇,大上海理髮廳的風扇由6扇1米見方的藍色厚布組成,通過滑輪連接繩索,繩索則在店門旁垂下,末端裝有一個把柄,往下拉動把柄,繩索就會帶動厚布,來回扇動,往下送風。夏日理髮廳十分炎熱,理髮時還得披上一件罩衣,普通理髮店的顧客理完髮,往往汗流浹背,而大上海特意裝了這種手拉風扇,還僱了一位駝背阿伯專門負責拉動風扇,帶給顧客清涼舒適的感受,讓大上海理髮廳很受歡迎。這種風扇頗為費力,記得幼年的他們拉一會兒就會手酸。

丘鷹揚回憶說,這種風扇除了他在大上海理髮廳親眼所見外,只有在反映舊上海生活的老電影上見到過,可見當年這套設備與其他理髮工具一樣,都與上海的理髮廳看齊,規格很高。後來店內裝上了電扇,充滿歷史感的手拉風扇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歡迎年青人來學藝

趙江新師傅17歲當理髮學徒,當年大上海生意火爆,想進來當學徒並非易事,一般先照顧店內理髮師的子女,理髮師退休後,再由子女補員,只有在人手緊缺的時候才招學徒。

在國營理髮店時代,他和同一批的學員接受集中培訓,手藝合格後再分配到各個理髮廳,穿上工作白大褂,後來改穿藍襯衣,看著就很專業,在大上海理髮廳已工作幾十年,他對這裡充滿了感情。

趁著空閒時間,趙師傅擺好木凳,擱上毛巾和磨刀石,一柄老式剃刀在來回打磨下,很快便鋒利如新。

據趙師傅介紹,如今的大上海理髮廳依然保持著最初的股份形式,由6個師傅輪流上班,來理髮的顧客中,年青人比較少,雖然18元的理髮費,相對於如今新潮的理髮廳已經很有競爭力,但對他們的吸引力還是不夠。

趙師傅表示,現在各種理髮花樣和概念層出不窮,師傅們堅守住傳統的手藝,把每一位顧客服務好,這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

雖然老店有老店的特色,但將來如何發展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如今店裡師傅平均年齡較大,也沒有年輕學徒,顧客許多是常年在此理髮的老熟人,如何將這一近百年的老店延續下去,也是大上海理髮廳的股東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中山路西側金剛巷的第二飲服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裡平時主要負責物業管理和退休人員服務工作,對於大上海理髮廳將來的發展,目前也拿不出具體的構想。

「如果能多招點年輕學徒,讓老店後繼有人,這是最現實的解決方法,我們一直歡迎年青人來這裡學習紮實的理髮技術,但是比較難招,這可能需要相關部門幫助才能完成。」談到老店將來的發展,趙師傅不免有些擔憂。

雙箭牌老電推刀依舊好使,

愛華牌老音響還是動聽,

店內林林總總的老物件

似乎在頑強地證明:

品質好的東西,

幾十年後還會那麼可靠,

一如老店精湛的手藝。

相關焦點

  • 泉州老店大上海理髮廳 印象泉州之大上海理髮廳視頻
    大上海理髮廳,坐落在泉州繁華的中山路上。從一個店面,到三個店面,再到現在的兩個店面,理髮廳面積的大小,似乎也見證了這家理髮廳的興衰。  現在,從三四歲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還是大上海理髮廳忠誠的顧客。在泉州人的心裡,「大上海」不僅是理髮廳,裡面還深埋著無盡的回憶和念想。
  • 一條中山中路,半部杭城日料史
    而「中山中路」就是杭州日料的迦南美地,你不必去尋找奶和蜜,街道上到處都是三文魚刺身烤鰻魚鵝肝手握、還有日式炸雞。中山中路就是杭城日料標杆杭州不是賽博朋克,中山中路上也沒那麼多深夜買醉的遊行客,這裡只流傳著不宜公開發表的杭州版東京往事。「中山中路」,南起清河坊鼓樓、北至慶春路眾安橋,兩邊隨便踅摸,宋朝的街巷遺址、元朝的宗教建築、清代的老字號、民國的銀行店鋪,很杭州。
  • 泉州中山路這家17元的大上海理髮店 承載了多少人記憶
    說不清何時,「大上海」這三個字從上海紅遍了整個中國。有人帶著發財夢,到南方的一座小城開了一間「大上海」的理髮廳。  歲月淘洗,快80年了,它竟然還在。只是非常非常老了,像和歲月一塊成長著。東西是老的,理髮師是老的,顧客也基本是老的。  真是應了《邊城》那句:「這個人(店)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 松江人心中的「南京路」:中山中路
    圖片說明:中山中路商業街夜景1994年9月24日,中山中路道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中山中路東起通波塘橋,西至秀野橋,全長2520米。1994-1995 年,谷陽路—人民路段(長 720 米)開始了脫胎換骨的大改造:道路從24米拓寬到40米,共動遷居民住宅503戶,商店123家,重新安置商業職工1200多人,拆除房屋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新建(含擴建)良友商廈、民福大廈、國貿大廈、松江大酒店、松江商城、上海第一百貨松江店、中國銀行松江支行、新紀元商場、松江大廈、餘天成堂藥號等18幢商業、金融大樓,新增商業營業面積5萬多平方米。
  • 「提示」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中山東一路)開街倒計時,這份行車攻略...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東拓項目將於2020年9月12日全部完成,全新亮相。屆時,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中山東一路)從原本的雙向車輛通行改為雙向禁止一切車輛通行。新街開放,想去逛逛,怎麼走最方便?小編帶大家南京東路步行街實地探訪。
  • 紅玫瑰 vs 白玉蘭,到底誰才是上海最後的國營理髮店?
    男女理髮師身穿白大褂  在鏡前為顧客理髮  相信這樣的場景,對於今天的90後、00後來說是完全陌生的,而對於70後,80後來說總能喚起兒時的回憶。這就是國營理髮店。與現在的理髮店相比,國營理髮店顯得老氣、陳舊。  但在當時,國營理髮店裡的師傅統統被稱為理髮員,那可是當年響噹噹的「八大員」之一。
  • 改造愚園路,上海的「微創手術」| 新商業地理
    而與愚園路改造同步的,是上海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周期。區別於大拆大建式的城建思路,滿足原有居民的生活與盤活已有空間、提升核心老城區資產價值成為更複合且複雜的命題。以愚園路為切口,上海給出了更溫和、更具上海特點的「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解決方案。
  • 逃跑之路:那些被美發廳囚禁強迫賣淫的女孩們
    如今回憶起那一切,她只記得自己當時「都慌了,就沒想到後面也能上」。車開起來了,但等到方媛回頭張望,發現小姨馬楠也偷偷坐上了後排,當初就是她把方媛騙進了美發廳。方媛大腦一片空白,她不知道小姨——曾經的受害者、後來張九勤的幫手——要幹嘛,一起逃走,還是抓她回去?誰也沒說話。車開出去很遠,馬楠先開了口,「沒想到你還來這一套。」
  • 復古•美式理髮廳
    對於「復古」二字你是怎麼理解的?
  • 不愁寶寶出門理髮,你也能做寶寶專屬的「魔發師」
    對於寶爸寶媽來說寶寶理髮可是一大難事出門理髮吧✔寶寶怕生人,哇哇大哭不配合✔特殊時期,公用理髮器不衛生✔憂心髮廊髒亂吵,大排長龍✔帶娃外出hin不方便在家理髮吧✔零經驗,害怕手抖傷到寶寶✔噪音太大,嚇到寶寶同樣令人苦惱
  • 2020 臺北萬華「艋舺拼場」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
    2020年臺北萬華「艋舺拼場」於11月27日至12月13日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今年一樣有5項經典主題,但與去年走傳統路線:燈籠、制香、佛像、糕點與青草,改為『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巧妙地把萬華的傳統與新創品牌融合,將會看到經典產業東鑫印刷、臺北紅玫瑰理髮廳、金和貴銀樓、南新繡莊
  • 思北的夜宵江湖,你繞不過這碗有「臭味」的面
    夫妻倆共同經營這家小店,老闆選料收錢,3樣10塊錢;老闆娘掌勺,笑臉相迎:「你要加什麼面?」此處當然是加泡麵了~接著老闆娘煮麵的間隙,拋出我的問題:「你們在這兒開了多少年了?」老闆:「有快要10年了。」K:「10年這麼久了啊,那是前面那家阿二酸筍面更早還是你們家更早?」老闆:「他們比我們早兩年,在巷子口人流比較大,還有做宣傳,遊客有去很多。我們在後面就是做厝邊頭尾的生意。」
  • 文史| 宋慶齡來買杏仁酥,王丹鳳在這裡演女理髮師……有故事的淮海...
    當年締造這場「中國電影神話」的正是柳氏兄弟,他們在當時充斥著歐美影片的上海順應時代進步潮流,開辦了專門上映中國影片的「金城大戲院」並由此大獲成功。時間來到1935年5月24日,同樣是在金城,電影《風雲兒女》的首映式在此舉行,後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這裡首先唱響。據當時的《申報》報導:「這兒有雄偉的歌,是鐵蹄下的反抗歌!
  • 70載熊貓杯復興背後,是中山的「國際棒球夢」
    廣東中山「熊貓杯」少年棒球邀請賽舉辦之際,馮小龍接受了氪體近2個小時的專訪,談到1949年開始舉辦的「熊貓杯」如今恢復舉辦,已經來到了第9屆,他有些激動。訪談中他說,要堅持把「熊貓杯」辦成國際品牌賽事,讓中國青少年可以得到更多的比賽鍛鍊機會,並加強與國際、港澳臺地區棒球界同仁的交流,學習到最先進的棒球理念。看到來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的棒球友人齊聚中山,他仍不忘感謝:「熊貓杯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與幫助」。
  • 上海逛書店指南 | 我猜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想看書
    之前有一次去上海出差,剛好提案完就是周末了,當時就索性周末待在了上海,第一個想到要去的目的地,就是這家「光的空間」。因為喜歡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所以抱著聖地巡禮的心態,花了半天在這兒看書。地址:復興中路517號要說這家思南書局,它也大有來頭,書店的建築本體本來是一座東正教教堂⛪️,特色的「洋蔥屋頂」,自帶很濃鬱的宗教氣氛。
  • 不在放映廳|「故事會」11月28日「內含福利」
    >溫馨提示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並發送截圖和聯繫方式到「軌道文化」,有機會獲得免費觀影1位故事會一樹Arbre × 不在放映廳Theater不在放映廳」保持著對作品開放性的尊重,將「創作/作品/觀看」作為一個有機的、完整的藝術系統。
  • 頂級設計展「設計上海」將於3月在上海展覽中心揭幕
    亞洲最大規模的國際頂級設計展「設計上海」震撼回歸,將於 3 月在上海掀起一場設計旋風!由英國頂級策展團隊精心打造,被評為全球設計日曆上最不可錯過的展覽,最頂級的品牌、最新銳的設計、最具互動性的項目、最有融入感的現場,不容錯過!
  • 【爭議】加拿大國門大開!「移民就是不愛國」?別讓這些「誤區」耽誤你了!
    昨天(年初二),普大喜奔的霸屏新聞絕對是加拿大突然宣布國門大開,幾近全員延攬留學生移民的消息(相關新聞:【大赦】史無前例!加拿大狂送2.7萬移民身份,留學生只要申請就行!CEC只要75分!)不過,卻引來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移民就是不愛國!」
  • 去處|滬上極有味道的公交線路 2塊錢看百變上海
    49路尋找最美街區  49路公交線幾十年來都是上海公交系統標兵中的標兵,車廂環境、司乘人員的服務態度和質量在上海是第一流的。49路車,東北方向起自外灘的漢口路站,西南止於上海體育館站,沿途要經過黃浦、靜安、徐匯三個區,開過不少精華地段,那裡面不乏美麗的街道、弄堂和歷史建築。
  • 穿梭在古今交織的浪漫中,品味上海!
    曾以英籍猶太人名命名為「哈同路」 1943年改名為「銅仁路」 上海首個引入電梯的私人住宅! 洋房的廊廳十分寬敞,地面和樓梯扶手幾乎都採用了典雅的米色花紋大理石;從二樓陽臺俯視下方,精美庭院內的花草植被與假山噴泉映入眼帘,剎那間夢回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