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中路368-370號,
是泉州最知名的理髮廳之一——
大上海理髮廳,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裡,
一直站在泉州時尚潮流的前沿,
當年的青年男女,
做完頭髮,走出大門
頓時就會覺得自己是泉州街頭最靚的人
舊時光在這裡凝固
當年基督教泉南堂的大門還未改造,南側就是三個店面的大上海理髮廳。
走進大上海理髮廳,牆上掛著「大上海迎客廳」的橫幅,黃底紅字,用的是幾十年前流行的字體,這種真實的懷舊氣息,遠非刻意打造的復古氣氛所能媲美。
理髮廳二樓也曾設有理髮位,只是面積較小,如今已停用,一樓南洋風味的木天花板下,是幾個華生牌老風扇,夏日裡依然在輸送清涼。
理髮廳內,舊時光似乎在這裡凝固,老式的理髮廳專用轉椅、老吹風機、老剃鬚刀,再加上一臺播放懷舊音樂的音響,讓人瞬間感覺重回幾十年前。
上海製造的「蝴蝶」 牌理髮椅,幾十年前從上海託運過來,質量牢靠,如今仍在使用,按一下開關,還可以放平,方便顧客採耳修面。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回憶說,記得小時候的理髮費是大人一毛五分錢,小孩一毛錢,這種「蝴蝶」牌理髮椅調節到傾斜角度後,顧客躺著微閉雙眼,剃頭師先從溫箱裡拿出熱毛巾,往客人臉上捂著,再塗上白色的剃鬚泡沫,使臉皮溫潤光滑,然後慢慢地刮著臉毛,掏耳朵,這種舒服感沒有親臨是難以體會的。理髮店也是街坊鄰居的「新聞中心」,哪家生了小孩,哪家娶了媳婦,哪裡有突發事件都在這裡傳播。
這支萬裡牌電吹風,用了30多年,插上電還能用,風力自然比不上如今的電吹風,但柔和的風力,讓師傅們打理起髮型來更趁手。
剪髮、燙髮、吹發,這些都可以用店內的老工具來完成。
最早來自「三刀走天下」
今年96歲葉梅芳看著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家屬說,當年她也是遠近聞名的水查某(美女)。葉梅芳曾經是大上海理髮廳的大股東,見證了「大上海」數十年的風風雨雨。
這是葉梅芳青年和中年時的照片,年輕時的葉梅芳,有著民國時期時髦女郎的洋氣,還是泉州城內最早燙髮的女性之一。(葉梅芳/供圖)
葉梅芳是廈門人,上世紀40年代,20歲出頭的她,和福州的丈夫鄭依俤一起到大上海理髮廳工作,這家理髮廳是幾位福州人合夥開的,其中一位股東是鄭依俤的表哥,後來表哥另謀商機,將股份轉讓給了鄭依俤和葉梅芳,在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之前,葉梅芳還被各股東推選為代表人。當時的股東們既是老闆,也是理髮師,每一筆理髮費一半歸自己,一半上交店裡分配。
早在清末民初,福州人便以「三刀」(剪刀、菜刀、剃頭刀)行走天下,無論是在閩南的泉廈漳,還是在東南亞甚至歐美國家,都有許多福州人開設裁縫鋪、餐館、理髮店。中山路作為當年泉州最繁華的大街,自然少不了福州人的蹤影,比如中山南路的福人頤餐館、南國建成百貨北側的中國裁縫店等,大上海理髮廳就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通政巷口附近的開羅服裝店也由福州人開設。
據葉梅芳回憶,當年中山路最為知名的理髮店,當屬基督教泉南堂附近的大上海理髮廳、花巷口的乘風理髮廳,還有水門巷口的東風理髮廳,其中以大上海和東風檔次最高。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之後,理髮師也需要評級分配上崗,中山路僅有兩名一級理髮師,一位就是大上海理髮廳的宋忠炎,另一位則在東風理髮廳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上海理髮廳一級理髮師宋忠炎和股東葉梅芳夫婦。(宋振榮/供圖)
檔次的高低最直接體現就是理髮費,大上海和東風的理髮費是兩毛五,其他則是兩毛。
在中山南路長大的劉遠雙介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泉州比較正規理髮店均分布在中山路上,水門巷口的東風理髮廳經過改造後,以他的感覺,店容店貌比大上海更新潮,設備座椅更舒適,技術服務不亞於大上海,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不過已在十幾年前停業,而大上海卻一直經營至今,更有生命力。除了這兩家最好的理髮廳外,接著就是乘風理髮廳和桐城飯店對面的一家較小規模理髮店。理髮師傅們手藝精湛,除了理髮外,還會採耳修面,修面時有一種抖刀技術,一刀刀抖下去頗為嚇人,皮膚卻完好無傷。
理髮廳以「大上海」命名,除了體現來自民國時期的時尚之都上海的味道外,很多細節都與上海有關,當年曾有一位上海理髮師來店裡培訓員工,之後宋忠炎又隨這位理髮師前往上海學習,此外,店裡的設備,比如座椅、理髮工具、風扇等,大多從上海直接購回。
火鉗燙頭和手拉風扇
葉梅芳說,當年大上海理髮廳買來上海明星們的畫報,貼於店內,如果顧客是普通修剪,就按兩毛五的價格收費,如果需要理一個時髦的髮型,理髮師們會根據顧客的頭型、臉型,選擇與明星類似的髮型提供參考,收費稍貴,但效果會令顧客十分滿意。
葉梅芳與宋忠炎的兒子宋振榮,退休前是集美大學教授,據他回憶,當年最流行的「燙髮」,與如今用藥水燙髮不一樣,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是真正的「燙」,用一根火鉗加熱,在頭髮受燙捲曲時打理出髮型,現在看來這種燙法有點簡單粗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技能真真切切為泉州愛美人士帶來了時尚的體驗。
這是當年燙髮的火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的青年男女們來到大上海理髮廳,用火鉗燙一個「菜花頭」,走出店門就會感覺是這條街上最靚的年青人。
據「老泉州」廖福偉回憶,大上海理髮廳曾引領泉州美發新潮流,當年泉州的摩登女郎,在這兒燙出新髮型後走在大街上,會引發不少路人駐足歡賞,是當年中山路上的一道風景。
蔡永懷展示了當年真正的「燙髮」,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港臺髮型流行,他和同學小王(左)自製鐵夾,放到煤爐上加熱,自已燙頭髮,然後到中山路新華照相館拍照,每當看到這張照片便會勾起對那段往事的回憶。
上世紀四十年代,泉州女性打扮還比較保守,葉梅芳是當年泉州最早燙髮的女性之一,時髦的髮型引來許多年輕女子仿效,大上海的生意因此也非常興隆,宋振榮回憶說,小時候每到春節前後,是大上海生意最繁忙的時候,特別是除夕,父母要在店裡忙到晚上十點後才能回家吃團圓飯。
葉梅芳的晚輩丘熙洽和丘鷹揚回憶說,最早大上海理髮廳開設在如今店面的斜對面,陳光純故居旁的服裝店之前是鯉中米店,而鯉中米店之前就是最早的大上海理髮廳,1959年門店擴充,搬到了如今的位置,先是一間店面,後來拓展到三間(中山中路368-372號),如今則是兩間(中山中路368-370號)。
大上海理髮廳最初開在如今店面的斜對面。
關於大上海理髮廳,還有一種獨特的設備,如今已難覓蹤跡,但在老輩人印象中卻十分深刻。
丘熙洽和丘鷹揚回憶說,在電力匱乏的年代,炎炎夏日裡,在大上海理髮廳最早的老店內,有一種手拉風扇,能給顧客帶來非常愜意的享受。
民國時期的手拉風扇。(網絡圖片)
據丘熙洽和丘鷹揚介紹,小時候曾在店裡嘗試拉過這種風扇,大上海理髮廳的風扇由6扇1米見方的藍色厚布組成,通過滑輪連接繩索,繩索則在店門旁垂下,末端裝有一個把柄,往下拉動把柄,繩索就會帶動厚布,來回扇動,往下送風。夏日理髮廳十分炎熱,理髮時還得披上一件罩衣,普通理髮店的顧客理完髮,往往汗流浹背,而大上海特意裝了這種手拉風扇,還僱了一位駝背阿伯專門負責拉動風扇,帶給顧客清涼舒適的感受,讓大上海理髮廳很受歡迎。這種風扇頗為費力,記得幼年的他們拉一會兒就會手酸。
丘鷹揚回憶說,這種風扇除了他在大上海理髮廳親眼所見外,只有在反映舊上海生活的老電影上見到過,可見當年這套設備與其他理髮工具一樣,都與上海的理髮廳看齊,規格很高。後來店內裝上了電扇,充滿歷史感的手拉風扇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歡迎年青人來學藝
趙江新師傅17歲當理髮學徒,當年大上海生意火爆,想進來當學徒並非易事,一般先照顧店內理髮師的子女,理髮師退休後,再由子女補員,只有在人手緊缺的時候才招學徒。
在國營理髮店時代,他和同一批的學員接受集中培訓,手藝合格後再分配到各個理髮廳,穿上工作白大褂,後來改穿藍襯衣,看著就很專業,在大上海理髮廳已工作幾十年,他對這裡充滿了感情。
趁著空閒時間,趙師傅擺好木凳,擱上毛巾和磨刀石,一柄老式剃刀在來回打磨下,很快便鋒利如新。
據趙師傅介紹,如今的大上海理髮廳依然保持著最初的股份形式,由6個師傅輪流上班,來理髮的顧客中,年青人比較少,雖然18元的理髮費,相對於如今新潮的理髮廳已經很有競爭力,但對他們的吸引力還是不夠。
趙師傅表示,現在各種理髮花樣和概念層出不窮,師傅們堅守住傳統的手藝,把每一位顧客服務好,這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
雖然老店有老店的特色,但將來如何發展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如今店裡師傅平均年齡較大,也沒有年輕學徒,顧客許多是常年在此理髮的老熟人,如何將這一近百年的老店延續下去,也是大上海理髮廳的股東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中山路西側金剛巷的第二飲服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裡平時主要負責物業管理和退休人員服務工作,對於大上海理髮廳將來的發展,目前也拿不出具體的構想。
「如果能多招點年輕學徒,讓老店後繼有人,這是最現實的解決方法,我們一直歡迎年青人來這裡學習紮實的理髮技術,但是比較難招,這可能需要相關部門幫助才能完成。」談到老店將來的發展,趙師傅不免有些擔憂。
雙箭牌老電推刀依舊好使,
愛華牌老音響還是動聽,
店內林林總總的老物件
似乎在頑強地證明:
品質好的東西,
幾十年後還會那麼可靠,
一如老店精湛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