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90年代的時候,臺灣地區生產總值一度接近大陸一半,甩廣東幾條街。
如今全國人均GDP 過了1萬美元,廣州、深圳、珠海人均都趕上臺灣了。
一些媒體人士宣稱臺灣人到上海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內地城市滿大街的汽車,臺灣滿大街的摩託車,就因此得出「臺灣比大陸落後」「臺灣和越南一樣」的結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今天就發展差距這個話題展開來說一說。
港澳臺,是國際公認的中國發達地區。
香港(Hong Kong)
一座750萬人的城市,GDP 2.4 萬億,已經被深圳超過;香港人均GDP接近5萬美元,深圳接近3萬美元。
香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三個部分;其中新界挨著深圳,經濟開發有限;九龍是京九鐵路的終點站;香港島是香港最繁榮的地方。
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中心,有「東方之珠」 「購物天堂」的美譽。
香港商業繁榮,有中環、銅鑼灣、旺角、尖沙咀等多個商圈。
香港銅鑼灣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都是名牌大學。
香港主要產業是貿易物流、金融、房地產、旅遊、專業服務。香港的專業服務包括法律、會計、醫療等都很發達。
雖然繁華,香港還有不少貧民區,貧富差距挺大。總的來說,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
澳門(Macau/ Macao)
一座人口不到70萬的城市,GDP 不到4000億,也快被挨著的珠海趕上了,但是澳門人均GDP 比美國還高。
別看澳門人均GDP奇高,實際工資水平不比香港高。
澳門物價也不便宜,澳門人經常去珠海買菜。
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是985/ 211水平的學校;澳門知名品牌有澳門威尼斯人、葡京酒店。
澳門主要從事博彩業,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澳門與三亞不同,之所以發達並非只靠博彩旅遊,澳門出口加工業、金融保險業也比較發達。
澳門以前是葡萄牙殖民地,《七子之歌·澳門》響徹大江南北。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
澳門歷史城區入列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中西文化交融之地
澳門俯瞰
粵港澳大灣區4個中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
臺北(Taipei)
一座人口260萬的城市。臺北都市圈,算上新北和基隆,也叫北北基或大臺北,有700萬人。
大臺北GDP過萬億,與新一線城市相當,人均GDP約3萬美元。
臺北市
臺北高樓大廈不多,給人感覺不像一線城市,沒有港澳繁榮。
與香港、澳門不同的是,臺灣還保留了不少製造業,特別是半導體、電子工業、數控工具機等高端製造。臺灣的重工業、高科技產業,香港、澳門望塵莫及。
就科教來說,臺北有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多所985/211水平的學校;高樓林立的二線城市南寧、貴陽還沒有這樣的配置。
2018華人地區最佳醫院100強,網上可以搜得到,臺北和新北多家醫院上榜。
臺灣區域劃分,臺北都市圈在北端
雖然臺灣有大面積的山區,也沒有特別落後的。
距離臺北不遠的新竹市是臺灣矽谷,有臺積電、聯發科技等知名公司。新竹(縣級市)有新竹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都是985水平的學校。
彰化縣、花蓮縣有全國百強醫院。
靠近西海岸的苗慄、彰化、雲林、嘉義等縣城通了高鐵。
桃園市有臺灣最大機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臺南市有成功大學,在臺灣地區有「北臺大、南成大」的叫法。
高雄港是臺灣第一大港口。
高雄85大樓是臺灣第二高樓,僅次於臺北101。
高雄85,樓高348米,加上天線378米
臺南
臺灣的建築物有年代感,挺破舊的。就是這些看似三四線的城市,卻有985/ 211水平的大學、全國百強醫院,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線城市水平。
高雄
內地人均GDP 達到2萬美元的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寧波、廈門、武漢。
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達到2萬美元,遠遠談不上發達。
長沙、佛山接近2萬美元。
全國還有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不到2萬美元。
內地城市與港澳臺第一個明顯差距是產業結構。
經濟分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是農林牧副漁。古代是第一產業佔主導。
第二產業是是工業和建築業。蓋廠、蓋樓、修橋是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是服務業。發達國家把中低端製造業、汙染工業轉移到海外,生產找用工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代工;發達國家經濟是服務業佔主導。
服務業包括電信、軟體、金融、航運、旅遊、電影等等,說得具體點,發達地區往往滿大街的診所、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銀行、學校、旅行社、星級酒店等等。
到處是工廠、高樓的城市未必發達。人類社會發展經歷了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佔主導的過程。
以下是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三產比例(2017年的數據)
美國 0.9:18.9:80.2
英國 0.6:19:80.4
法國 2:20.1:77.9
德國 0.6: 30.1:69.3
日本 1:29.7:69.3
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佔比一般達到70%。
即使是日本、德國這樣製造業突出的國家,也接近70%,經濟支柱產業並不是汽車。
印度15.4:23:61.5
緬甸24.8:35.4:39.9
越南15.3:33.3:41.3
阿聯(第一大城市杜拜很有名)0.9:48.8:49.2——杜拜那麼富,阿聯也談不上發達。
發達國家第一產業佔比一般低於5%,印度比較落後,但是電影、軟體、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得可以,與緬甸以及一些非洲國家有本質區別。
泰國 8.2:36.2:55.6
中國 8.3:39.5:52.2
中國產業結構和泰國相似,都被稱為 「新興工業化國家」。
臺灣地區 1.8:36:62.2
香港特區 0.1:7.2:92.7
澳門特區 0:11.3:88.7
韓國 2.2:39.3:58.3
新加坡 0:24.8:75.2
臺灣地區、韓國產業結構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目前香港、澳門、臺北服務業比重都是90%以上。
內地比重最高城市的是北京,達到80%,廣州、上海達到70%。
深圳服務業才60%,產業結構類似臺灣、韓國。
其他達到60%的城市還有西安、杭州、南京、成都、武漢、天津、濟南等。
也有特殊例子,某些旅遊城市服務業比重很高。
服務業也沒必要太高,像香港、澳門產業空心化,製造業不行。
除了產業結構,發達地區有較高的城市規劃管理水平;城鄉差距不大;社會福利完善,覆蓋人群廣。
至於滿大街的汽車,一刀切地禁摩也暴露出城市管理水平欠缺;港澳臺騎摩託車和開車的都有。有一點要說的是,臺灣汽車製造趕不上內地廠商,港澳更差勁,基本靠進口。
關於城建,除了高樓大廈,也要看綠化帶、建築物採光、配套設施、交通秩序、路面乾淨度、空氣水質、公共場所標識、下水道......這些城建細節。
時至今日,內地與港澳臺發展差距大幅縮小,不再像八九十年代那麼懸殊;有些領域內地已經領先。港澳臺同胞生活壓力同樣不小,也羨慕我們出門不帶現金。
互相取長補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