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疫情,對各行各業的打擊史無前例,院線電影撤檔、劇組拍攝暫停、影視工作者歇業,國內的影視業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負重前行的影視工作者們所面臨的壓力和危機更是無處不在。在這一片「沉默」的背後,是幾十萬行業從業者的無奈、辛酸與失業危機。
沉默之下,冷靜地看待和思考十年來行業的種種現象與審視過往的惡性循環,尋找影視行業的新出路與全新的優質內容的製作方式,是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要進行思考的問題。
01 跟風炒作的惡性循環何時終結
在跟風炒作上,資金、人員密集型的國內影視圈一直風生水起,這當然與資本深度參與影視劇市場之下,整個行業追求「短平快」、講求「投入產出比」、極度厭惡風險有關。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創新意識的缺失、整合能力的不足,前者主要是人的問題,後者則指向了國內電影工業的不成熟、不系統現狀。「跟風效應」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大量毫無意義的翻拍、續集,以及隨之而來的做宣發、炒熱點、造爭議、上熱搜。一部臺劇《流星花園》,被國人翻拍成「一起、再看、又看」,在利用IP不斷炒冷飯的事情上影視人做到了淋漓盡致,然而虛假繁華的外殼下是毫無靈魂的蒼白內裡。連《流星花園》的主演朱孝天都曾講過:「不是我們演的經典,而是你們一次次無下限的演繹把它變成了經典。」
今年的奧斯卡,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這四個含金量獎項的韓國人,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在領獎感言中數度開喝酒玩笑的導演奉俊昊,那毫不掩飾的得意之情,或許讓很多國內影視人酸溜溜的。
但事實上,《寄生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背後的行業支撐才是關鍵。
也許會有人把責任歸咎於「韓國電影不審查」、「韓國沒有廣電某局」等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斷模仿與自主創新,韓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成熟度與精細化早已不同以往,在一些題材、類型上開始獨佔鰲頭,商業片叫好又叫座還能拿獎,這就是整體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體現。
02 初心仍在 良性循環或許由此開始
放眼目前國內的影視作品,大家的思路驚人的相似:大IP打頭陣,帶來話題,流量明星搞事情,製造炒點,各類精妙高端的商業運作,決定了一部商業片的成敗。
可是儘管在這樣艱苦的大環境下,依然有優秀懷揣夢想的影視人在努力耕耘。以這幾年的院線電影來舉例,儘管是少數,但品質上乘、走心有料、令人難忘的影片還是年復一年地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
2018年的神片《我不是藥神》,講述了平凡的社會底層人物為白血病人從印度偷運藥品的故事,樸素至極的畫面,滿含著悲涼卻執著的生命力量,而這份力量裡,飽含著人們最真實的對生活的熱切嚮往。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放棄了商業片的寧浩與徐崢,合作青年導演文牧野,將鏡頭對準了遭遇求醫困境的群體,他們的嘗試也收穫了不俗的口碑。
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畢贛,一個執著於內心拍攝小眾文藝佳作的導演,他的首部電影作品《路邊野餐》因為沒有資金將本該租用的汽車改為摩託車,由他的老姑夫出演電影男主角,這樣一部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初心的劇組,竟然一路殺進了坎城電影節。
同時,也有真正關心和致力於幫助影視從業者的企業,為行業的劇本、資金和宣發做著一次次的探索和實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是在沉默中滅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許給本就處於寒冬期的影視行業雪上加霜,也許是冥冥中讓中國影視行業「停下來思考」的契機。如今,我們不缺少高水平審美的觀眾,也不缺少充足的資金和製作,影視業能否重新進入良性循環,也許就從這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