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規則的運行能夠長期延續,是因為特定的生存環境中,通過經驗,人們的潛意識中固化了這些規則。
特定環境下的每一個體嚴格遵守著其固有的運行規則,不敢擅越。
聽說科學家為此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足以說明這個道理。
試驗道具:
一間大屋子,屋子頂部安裝淋水器,將屋子用柵欄隔成兩半,中間有門,可以通行。
屋子的一半內放進四隻猴子。另一半內懸掛一串香焦,放一梯子,爬上梯子就可以拿到香蕉。
試驗1:
首先發現香蕉的猴子A走向梯子,它的手試探性地剛抓住梯子,工作者馬上打開淋雨器,整個屋子立刻「大雨瓢潑」,四隻猴子全被澆成了「落湯雞」。猴子A也迅速跑向屋子另一端。這時淋雨器關閉。
少頃,猴子A又緩緩走向梯子,手觸到梯子的瞬間,淋雨器打開,四猴又慘遭溼身。猴子A回到另一端,淋雨器關閉。
良久,猴子B耐不住了,它走到梯子前,先用手觸碰了一下梯子,立馬淋浴器打開,「雨如箭落」,
猴子B趕緊逃回另一端。淋雨器關閉。
一會兒後,猴子C按捺不住,走向梯子,其它三猴顯出擔心的神色,特別是猴子A和猴子B尤為緊張,貌似做好了淋雨的準備。照例,猴子C的行為招致相同的結果。
面對同伴的經歷,猴子D產生了僥倖心理,它信心十足向梯子走去。它剛準備抓住扶梯,工作人員準備打開淋雨器的瞬間,只見另外3隻猴子猛衝過來,將猴子D拽回,並一陣亂打。
經過這一番經歷,四隻猴子規規矩矩,再也不敢走向梯子。面對誘人
的香蕉只能咽口水。
試驗2:
工作者從屋內放出猴子A,隨後放進猴子E。猴子E看到香蕉,便興高彩烈走向梯子。沒料到被猴子B、C、D拖回,並挨了打。
滿是冤屈的猴子E不理解自己無緣無故被同伴施暴,但香蕉太誘猴了,它鼓起勇氣,再一次走向梯子。結果在預料之中,其它三猴再一次對它施暴。
猴子E算是明白了,那串香蕉只能遠觀,不能近取。
接下來,工作者放出猴子B,放進猴子F。
照例猴子F看到香蕉,快快樂樂走向梯子。誰知還沒到梯子前,其它三猴已經飛快奔出,拉去痛打。
至此,猴子C、D明白揍猴子F的原因。猴子E不明白,但也心安理得,享受著揍E的過程,因為當初自己不明不白挨了揍。
接著相繼放出猴子C和D兩大明白原委的元老,放進新的猴子G和H。
新成員也如前例,遭到了不明不白的毒打。
籠子裡只有E、F、G、H四隻猴子,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去拿香蕉就遭毒打的原因。但它們都知道那香蕉只能看、不能吃。飢餓時眼巴巴望著誘猴的香蕉,老老實實呆在了屋子的另一端。
啟示:
1.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你說不清,道不明,處在糊裡糊塗中。規則的實質讓人參不透,尤其是潛規則,更讓人云裡霧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但你得規規矩矩遵守。如果誰不遵守,要破壞這種規則,各種壓力會紛至杳來,讓你沒法在特定環境中生存下去,甚至會被虐得體無完膚。
2.據說,中國人吃香蕉從尖的一頭剝,而美國人從根的一頭剝。這是習慣,不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無可厚非。倘若生活中壞的習慣形成,要想改變卻是很難。
企業容易被這種習慣思維所桎梏。新來的員工往往會接受老員工固有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員工新的進取思維不能開發,延續老舊的發展模式,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容易被淘汰。
3.家庭也是這樣。新過門的媳婦要逐漸接受新環境的生活方式。接受公公婆婆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如果對有些事情不理解,非要讓其改變,恐怕和諧的氛圍會遭到威脅。
現實中的從眾心理,說白了就是要少數要服從多數。對也得服從,錯也得服從。否則會群起而攻之。
難怪前人板橋先生將「難得糊塗」四個字提高到至上至理的地位。
萬事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一些壞的規則要改,一些好的規則要立。經驗與教訓是從實踐中來,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階段。新事物的產生雖然能招來種種非議與打壓,但要有知難而進的勇氣,要有火中取粟的精神。
把路走成詩,把生活過成畫。我是一墨淺笑,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