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與香蕉,潛規則中的從眾心理很可怕

2020-12-14 一墨淺笑

生活中,一些規則的運行能夠長期延續,是因為特定的生存環境中,通過經驗,人們的潛意識中固化了這些規則。

特定環境下的每一個體嚴格遵守著其固有的運行規則,不敢擅越。

聽說科學家為此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足以說明這個道理。

試驗道具:

一間大屋子,屋子頂部安裝淋水器,將屋子用柵欄隔成兩半,中間有門,可以通行。

屋子的一半內放進四隻猴子。另一半內懸掛一串香焦,放一梯子,爬上梯子就可以拿到香蕉。

試驗1:

首先發現香蕉的猴子A走向梯子,它的手試探性地剛抓住梯子,工作者馬上打開淋雨器,整個屋子立刻「大雨瓢潑」,四隻猴子全被澆成了「落湯雞」。猴子A也迅速跑向屋子另一端。這時淋雨器關閉。

少頃,猴子A又緩緩走向梯子,手觸到梯子的瞬間,淋雨器打開,四猴又慘遭溼身。猴子A回到另一端,淋雨器關閉。

良久,猴子B耐不住了,它走到梯子前,先用手觸碰了一下梯子,立馬淋浴器打開,「雨如箭落」,

猴子B趕緊逃回另一端。淋雨器關閉。

一會兒後,猴子C按捺不住,走向梯子,其它三猴顯出擔心的神色,特別是猴子A和猴子B尤為緊張,貌似做好了淋雨的準備。照例,猴子C的行為招致相同的結果。

面對同伴的經歷,猴子D產生了僥倖心理,它信心十足向梯子走去。它剛準備抓住扶梯,工作人員準備打開淋雨器的瞬間,只見另外3隻猴子猛衝過來,將猴子D拽回,並一陣亂打。

經過這一番經歷,四隻猴子規規矩矩,再也不敢走向梯子。面對誘人

的香蕉只能咽口水。

試驗2:

工作者從屋內放出猴子A,隨後放進猴子E。猴子E看到香蕉,便興高彩烈走向梯子。沒料到被猴子B、C、D拖回,並挨了打。

滿是冤屈的猴子E不理解自己無緣無故被同伴施暴,但香蕉太誘猴了,它鼓起勇氣,再一次走向梯子。結果在預料之中,其它三猴再一次對它施暴。

猴子E算是明白了,那串香蕉只能遠觀,不能近取。

接下來,工作者放出猴子B,放進猴子F。

照例猴子F看到香蕉,快快樂樂走向梯子。誰知還沒到梯子前,其它三猴已經飛快奔出,拉去痛打。

至此,猴子C、D明白揍猴子F的原因。猴子E不明白,但也心安理得,享受著揍E的過程,因為當初自己不明不白挨了揍。

接著相繼放出猴子C和D兩大明白原委的元老,放進新的猴子G和H。

新成員也如前例,遭到了不明不白的毒打。

籠子裡只有E、F、G、H四隻猴子,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去拿香蕉就遭毒打的原因。但它們都知道那香蕉只能看、不能吃。飢餓時眼巴巴望著誘猴的香蕉,老老實實呆在了屋子的另一端。

啟示:

1.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你說不清,道不明,處在糊裡糊塗中。規則的實質讓人參不透,尤其是潛規則,更讓人云裡霧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但你得規規矩矩遵守。如果誰不遵守,要破壞這種規則,各種壓力會紛至杳來,讓你沒法在特定環境中生存下去,甚至會被虐得體無完膚。

2.據說,中國人吃香蕉從尖的一頭剝,而美國人從根的一頭剝。這是習慣,不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無可厚非。倘若生活中壞的習慣形成,要想改變卻是很難。

企業容易被這種習慣思維所桎梏。新來的員工往往會接受老員工固有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員工新的進取思維不能開發,延續老舊的發展模式,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容易被淘汰。

3.家庭也是這樣。新過門的媳婦要逐漸接受新環境的生活方式。接受公公婆婆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如果對有些事情不理解,非要讓其改變,恐怕和諧的氛圍會遭到威脅。

現實中的從眾心理,說白了就是要少數要服從多數。對也得服從,錯也得服從。否則會群起而攻之。

難怪前人板橋先生將「難得糊塗」四個字提高到至上至理的地位。

萬事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一些壞的規則要改,一些好的規則要立。經驗與教訓是從實踐中來,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階段。新事物的產生雖然能招來種種非議與打壓,但要有知難而進的勇氣,要有火中取粟的精神。

把路走成詩,把生活過成畫。我是一墨淺笑,歡迎關注留言。

相關焦點

  •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
    從眾心理究竟多可怕?一味的隨大流,可能會讓你一事無成原創優鑫培教育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現在火車站都比較大,像北京、南京的火車站,有時候從火車上下來,準備去一個坐地鐵,但不知道從哪個出站口出去,這個時候很多人選擇跟著人群走,發現每次都能找到距離最近的地鐵。
  • 「猴子與香蕉」的故事
    眾所周知,猴子喜歡香蕉幾乎是與生俱來的習慣。直到10年前,我才明白了「猴子與香蕉」故事背後的哲理。起初,是聽現任北大黨委副書記於鴻君教授上課講的一則猴子與香蕉的故事,覺得不錯,後來我講課時也時不時引用這個故事。—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將5隻猴子關在一個大籠子裡,然後在籠子頂端掛一串香蕉。
  • 基金投資中常見的人性弱點:從眾心理
    班傑明·格雷厄姆的傳世投資經典《聰明的投資者》以較大的篇幅討論投資者的心理問題。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最大的問題甚至是最可怕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我們時常能聽到一些樸素道理,比如要克服人性的恐懼與貪婪。這句話的含義很好理解,但真正戰勝自我並不容易。
  • 消費中的心理技巧:從眾心理
    物品短缺往往會誘發非理性消費,但即使是並不短缺的東西,若輿論或他人的影響,也會導致哄搶,人們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在行為金融學中,從眾心理也稱「羊群效應」是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 猴子吃香蕉與人類社會
    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裡的所有猴子。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溼了。其他猴子嘗試幾次,莫不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 從眾心理——你是從己還是從眾?
    從眾心理顧名思義,就是在群體的壓力下,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願地與全體中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隨大流」。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出席朋友婚禮時出禮金,「你出多少,那我也一樣把」。搶購行為,比如搶鹽、搶板蘭根、搶口罩。班上同學們都欺負她,所以我也欺負她。
  • 「搜索上癮」——我們其實都是一群不斷尋找香蕉的猴子
    多巴胺:人類的獎品,猴子的香蕉我們其實就是一群不斷尋找香蕉的猴子。香蕉的香,香蕉的黃,香蕉的外觀,香蕉的尺寸,有香蕉的香蕉樹,甚至類似於香蕉形狀的任何東西,都被我們所喜歡。為了快感而活的可憐人類香蕉叫什麼,香蕉叫多巴胺。
  • 創業前,你必須了解的創業潛規則
    把五隻猴子關進小房間,房梁上吊下來一串香蕉,在猴子努努力就夠得著的高度。有隻猴子比較活躍,第一個去取香蕉,這時實驗工作者啟動房間裡的開關,房間各處噴出水柱,讓所有猴子又驚恐又狼狽不堪。猴子放棄香蕉,水柱立即停止。香蕉是猴子的最愛啊!
  • 「從眾心理」的妙用
    實驗中前五位實驗參與者用錯誤的答案,影響了第六個人最終做出的判斷,進而引發出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影響力角度而言,這意味著:那些試圖影響他人的人,可以利用這種從眾心理來有效地影響他人。從心理學上說,從眾是人謀求心理安全感的需要,尤其越是在狹小的空間和團隊中,人的從眾心理就會越強。事實上,有許多社會現象也同樣透露出從眾心理的影響。很多時候,從眾確實不是什麼好東西。就像之前火熱的《讓子彈飛》,當頌揚之聲儼然已成眾口一詞,你還敢說姜大導演在譁眾取寵嗎?當人人都說尖下巴好看,你還指望那些人造美女有哪個下巴是圓的?
  • 社會心理學之從眾心理:我們為什麼會從眾?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從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思維裡有這種潛意識「別人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就不會錯,或者不會收到傷害」,從眾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安全感。
  • 從眾心理: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大神
    在家庭教育中,為什麼我們常常強調父母要「以身作則」,也是因為「孩子像猴子一樣有樣學樣」的從眾心理。父母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喜歡學習、喜歡閱讀,孩子自然模仿父母的行為,優秀的概率大很多。知道了從眾心理學,我們就應該多讓孩子跟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玩耍,多注意孩子平時的交往對象,以及他崇拜什麼樣的偶像,以便進行積極的引導。
  • 為什麼動物園不讓猴子吃香蕉了?
    導語:最近英國佩恩頓動物園給猴子們戒了香蕉。為什麼不讓他們最喜愛的食物了?實際上野外的猴子平時很少吃香蕉,香蕉等水果對她們就像蛋糕對我們一樣。英國夥食舉世聞名。連佩恩頓動物園(Paignton Zoo)的猴子都受其荼毒。
  • 社會心理學——從眾心理讀後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中,有一本書叫做經濟生活,其中介紹了幾種消費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求實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都有其好處與壞處,從眾心理為某一產品帶來的大量訂單可以促進某一行業或產品的壯大,但盲目從眾一定是不可取的;求異心理可以為社會帶來新的潮流趨勢,甚至可以產生新的技術,但過分前衛可能會被社會接受不了;求實心理讓大家理性消費,但過分求實,可能或造成消費欲望不強。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佔據主流的一種消費心理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指改變自己的信念或行為,以符合其他人行為的傾向。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如果不認清從眾心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危害!
    這,便是從眾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這個心理本身沒有好壞,可是卻值得我們額外的注意。有很多好的從眾心理,比如說去圖書館學習,因為大家都在學習,自己也投入到學習當中。
  • 心理學:掌握「從眾心理」,避免災禍上身,使管理得心應手
    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由「從眾心理」帶來的惡果,有的是聚眾鬥毆鬧出人命,有的是跟風經商血本無歸,還有的是結夥鬧事身陷囹圄。反過來,如果善用「從眾心理」,也同樣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比如有一個孤僻、木訥、膽小的人,通過不斷參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動,不斷和那些外向的人一起「瘋狂」,慢慢地他的性格就會發生改變,開始變得合群、開朗起來。
  • 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5個因素,掌握後再也不被操縱了!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決策都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經常會看到某家餐廳外面,等候用餐的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讓來來往往的路人會駐足停留,這家店生意真好,「我也想試一下」,於是也跟著排隊去,等候兩小時,終於吃上這家「網紅」餐廳的招牌菜,結果卻大失所望。過兩天這家網紅店被爆出排隊的人都是老闆親自僱的。
  •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常見顧客心理分析——從眾心理顧客在購物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些心理變化,如果客服人員仔細觀察,就可以從顧客的表達中對其心理作出分析。本節筆者將對常見的7種顧客心理分別進行解讀,以期能夠給客服人員的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鑑。
  • 阿希從眾實驗:人的從眾意識比想像中的更可怕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嗎?原本在斑馬線上耐心等待紅燈的你,看到其他人趁著沒有車輛通過時闖紅燈,你會不會跟他們一起闖過去,或者堅持等待紅燈變綠,但這個過程會覺得自己有些傻。這個現象被稱為從眾心理。1951年,美國有個叫所羅門·阿希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場實驗-----阿希從眾心理實驗。這場實驗是最早研究人們的從眾心理的實驗,也是最具影響力、最經典的實驗之一。目的是研究一個人在群體環境中,所做出的決定會不會受到影響。
  • 為什麼覺得猴子天生就愛吃香蕉,兔子就該吃胡蘿蔔?
    )但事實上,野生的猴子很少接觸和食用野生香蕉,那為什麼我們會認為猴子最喜歡香蕉,甚至是把香蕉當飯吃?野生猴子:香蕉是個啥香蕉原產地是亞洲南部,雖然被人類帶到了世界各地,但沒被香蕉侵佔的地方也不少。所以,許多野生猴子這一輩子都沒見過香蕉。假設野外的猴子能夠找到香蕉,它們也不一定喜歡吃。因為野生香蕉和我們吃的香蕉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