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一份「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問卷調查中,三年級的學生們可能會命中其中的多條甚至是全部,生活中孩子開始和之前大不相同,另外在學習上的表現也會有明顯變化,這就是一些家長們常說的「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指的是學生進入小學三年級後,學習成績以及行為上開始出現的變化,比如在1、2年級的學習中可以輕鬆拿到高分。
但到了3年級開始,學習成績的分化開始了,一些學生依舊能保持90分以上的水平,一些學生開始掉隊,成績落到80多甚至70分;
在生活中同樣可能出現很多變化,如過去很聽父母的話,現在開始會有意見,也會嘟囔表達不滿等等。
這一現象很普遍,家長們知道這是孩子「長大了」的信號,但其實也並非只能幹看著,適當的引導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學習。
1)超前學習成阻礙?其實和習慣養成有關
學習成績上的變化呈現最直觀,因此家長們看到孩子成績拉下後也會心急,但3年級就要開始上補習班嗎?很多家長也會糾結。
一些家長開始自我查錯,認為可能是超前學習惹的禍,現在1、2年級的課程內容等基本在學前班孩子們就已經開始接觸了。
因此大多數學生在上一年級時都遊刃有餘,不過超前教育也會有副作用,比如學習太輕鬆了,孩子會產生學習惰性,對學習失去興趣,但到了3年級,課程的難度是有一個階段性拔高的,這時候可能會有學生因為不適應而成績下滑。
不排除這種可能,但其實這並非超前教育惹的禍,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的心態以及學習狀態出了問題,家長在孩子剛上1、2年級的時候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憑藉基礎知識的積累,其實這完全是優勢,在學習中不斷樹立自信,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到了三年級反而能展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
2)課程難度大,孩子無法適應
在成年人嚴重看來,1、2年級和3年級的課程難度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但其實教材編寫中編冊人員也有這方面的考量,隨著孩子的認知提升,其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是在增強的,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大體上教材符合大多數孩子成長認知和心智發展水平,在合適的學習階段接受不同難度的東西。
同樣的,在小升初,初升高階段又是兩道大檻,相比之下三年級的「分水嶺」並不明顯,難度的提升符合學生們思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
因此說孩子因為課程難度大而無法適應的,大多是基礎沒打好,或者長期的學習懈怠(在1、2年級的學習中,靠小學之前學到的內容也能「支撐」起考試成績)。
1)客觀的身心發展特點
「三年級現象」除了在學習成績上會有直觀的表現外,生活中的不同家長們也會有所體會,這其實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關,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認為8、9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早期」,這階段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都會又一次較大的變化。
面對孩子的變化,一些家長坦然接受,一些家長錯愕彷徨,一時間不能很好地處理親子間的關係。其實家長有必要對孩子有更多了解,畢竟教育是關乎一生的事,孩子喊一聲爸爸/媽媽,其實都是在提醒為人父母者,這就是一種責任。
前青春期行為會有更強的表現自我的欲望,這期間孩子會開始和父母頂嘴,對一些強加的要求和觀點進行反駁,根據倫敦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布萊克莫爾對青少年時期大腦運作規律和特點的總結,前青春期典型行為產生的原因也很好解釋。
大腦中的前額皮質和大腦邊緣系統共同發揮作用,在大腦邊緣,神經遞質中的多巴胺等分泌會出現變化,前青春期的孩子開始變得情緒化、對壓力敏感以及更容易採取冒險行為。
開始出現「小大人」意識後,對家長不可能再和過去一樣言聽計從,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家長也要調整教育策略,更多地給到孩子應有的尊重。
2)專注力缺乏
從小養成習慣並長期堅持,收穫的積累往往是肉眼可見的,而專注力,其實同樣可以看出是習慣。教育專家蒙臺利梭指出,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聚精會神學習的方法。
學習專注是關乎效率的問題,幾乎每個班級都會有那麼一小撮學生,學習看上去遊刃有餘,但成績卻很好,區別其實就在於專注。
上課集中精力聽,作業認真細緻地解答,複習時心無旁騖高效梳理知識內容,學習效果好不好,在理解能力之外,專注很重要。
在2019年的一份注意力狀況調查中,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8個城市的20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注意力缺乏是普遍存在現象。
調查顯示,有41.2%的學生自認自己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近8成學生表示自己在上課時會走神;51.4%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自習時注意力不集中。
1. 接受孩子逐漸長大有獨立思想的事實
三年級是前青春期,這時候孩子變得開始要強,有好奇心,有獨立思考和對事物的看法,伴隨著的是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對此家長不必過分緊張,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態度,妥善處理親子關係。
2. 南風效應,寬嚴結合
法國作家拉封丹這樣形容南風和北風,南北風比誰的威力大能把行人的衣服吹掉,北風寒冷刺骨,刮起來路上的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緊了,而南風徐徐帶著溫暖的氣息,路上的行人脫掉了厚重的大衣。
教育中,家長也可以多以「南風」的思維來處理問題,以溫情溝通為主,這樣孩子會更多地感受到尊重和信任。
3. 鏡子效應,表率的作用
人們在鏡子前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的狀態,生活中也是一樣的,需要樹立一面鏡子更好地認清自我,當父母對孩子表達尊重和積極溝通的意願時,孩子也會願意和父母積極溝通來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
此外,生活行為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生活習慣上,家長要以同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去遵從家庭規則。
4. 培養專注力
以上提到了專注力的重要性,那麼具體家長應該怎麼做呢?一是不打擾,在孩子專注於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忙著打斷,或者將孩子很快拉出思緒,這時候孩子的大腦中可能正描繪一副你想像不到的天馬行空,給孩子留有更多的空間,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愛上這種在思考中暢遊的世界。
外部環境上,為孩子創造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在家比如一個安靜的書房,或是一個不被打擾的讀書角等等都可以,劃出特定的區域並不難,也不需要太大的空間,一個好的環境也會讓孩子更願意主動投入其中。
專注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方面家長們能做的其實比想像中的要多,在孩子可能出現的「三年級現象」背後,其實大多是長期忽視的問題所致,保持好的學習、生活習慣,3年紀並不是什麼難過的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