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即將進入2019,應該絕少人會注意到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已經二十年了。
二十年前,1999年的中國網際網路界,發生了很多大事。
現在看來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杭州阿里巴巴的誕生,只是1999年面世的是面向中國中小企業的阿里巴巴B2B,真正進入個人電商領域,還要等到淘寶的正式登場。1999年,馬老師當時的眼光是讓中國走向世界,而不是中國普通人消費力的激發。
但在當時,更為接近個人網絡消費的,是北京李國慶創立的當當網,當當網的原型就是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模式。
同年成立的還有兩個上海人邵亦波和譚海音創立的易趣,這家四年後將要與EBAY合作的網站,當時的業務立足點是個人商品拍賣,商業原型來自EBAY。
北京上海杭州,主角陸續登場,這三個城市的網際網路電商畫卷就此展開。
北京的電商起點,與北京的城市屬性緊密關聯,高知人群的大量聚焦,幾乎中國早期的網際網路精英們都聚焦在一個村裡——中關村,深厚的科技與網際網路基因,讓網際網路經濟在北京發芽是一件尋常不過的事情。只是大家關注的都是如何以門戶的力量改變社會影響未來,就連電商都帶著這個印跡,從賣書起步,從靈魂出發。站在北京這個中國至高點上,大家關心的都是人類的命運與未來,而鮮有人關注消費電商。
代表北京的消費電商,直到2007年才登上舞臺,1999年主角還在忙著租櫃檯賣光碟,他們不賣假貨的印跡讓很多消費者印象深刻。
北京上海杭州,主角陸續登場,這三個城市的網際網路電商畫卷就此展開。
北京的電商起點,與北京的城市屬性緊密關聯,高知人群的大量聚焦,幾乎中國早期的網際網路精英們都聚焦在一個村裡——中關村,深厚的科技與網際網路基因,讓網際網路經濟在北京發芽是一件尋常不過的事情。只是大家關注的都是如何以門戶的力量改變社會影響未來,就連電商都帶著這個印跡,從賣書起步,從靈魂出發。站在北京這個中國至高點上,大家關心的都是人類的命運與未來,而鮮有人關注消費電商。
代表北京的消費電商,直到2007年才登上舞臺,1999年主角還在忙著租櫃檯賣光碟,他們不賣假貨的印跡讓很多消費者印象深刻。
廣州在1999年時已經獨領改革風騷二十年,成功的讓「北上廣」這三個字成為中國超級城市的縮寫。這座南中國重鎮、中國近千年以來從未關閉的通商口岸,此時廣交會的成交額正在不斷刷新紀錄。這是無比巨大的成功與榮耀。
如果廣州知道在杭州誕生的阿里巴巴B2B,在未來將直接從廣州嘴裡搶飯吃,並且幾乎將廣州擠出一線城市的行列,相信廣州絕對不會無動衷。
誕生在杭州的網際網路故事,就是馬雲一個人的傳奇,但骨子裡呈現的卻是浙商善於把不起眼的小生意做大的基因延續。阿里與浙商精神完美契合,雞毛飛上天,針頭線腦、家電汽車,都在網上實現了交易。
歷史在這裡劃上了一個拐點。
但故事才剛剛揭幕。
2002年,易趣攜手EBAY與淘寶開始一場電商大戰。最終,淘寶勝出。
2004年,噹噹拒絕亞馬遜的收購請求,電商戰場的天平進一步的向阿里傾斜,北京的電商重任轉交給了另一個品牌。
京東正式從線下轉向線上,幾乎照搬裡阿里搭建成型的電商模式,從3C領域殺入電商業,果斷的告別了線下門店。
2009年,雙十一第二年,全民開始關注電商。
這個時候,廣州才出現在了電商的舞臺上,姍姍來遲。
曾經敢為天下先的廣州人,匯聚著中國最多批發市場的廣州,沉醉在傳統貿易的成功中,抬起頭來忽然發現,炙手可熱的電商時代來了,恍然而不知所往。
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時代,3C領域的電商沒有在深圳華強北出現,而是在北京誕生;而服裝鞋服類的電商,也沒有發育在廣州,卻誕生在杭州。錯維打擊的時代開始了。
後發,還有機會嗎?考驗一個城市基因的機會來了。
廣州有什麼? 讓我們把廣州的時間表推向更為遼遠的中國近代史。
早在1757年前,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是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
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開埠,廣州進一步成為各國貿易往來的重要碼頭。
建國之後,廣州進一步發揮它重要的貿易通商和匯聚交流的重要地位。1956年6月,在廣州舉辦全國出口商品展覽交流會。同年9月,廣交會的前身「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正式開館。如果說中國只有一個城市可以稱為千年商都的話,只有廣州可以擔當這個名字。
1984年,改革先驅鄧小平將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打造為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當仁不讓的領頭,廣州也是整個改革開放邁向深入發展的領頭羊。
以白馬批發市場為代表的服裝批發,對於整個中國服裝產業的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廣州擁有對於商業全鏈路的與生俱來的熟悉,以及在潮流鞋服領域獨一無二的觸覺。
2008年,廣州誕生了一家基礎於鞋服穿戴類商品的電商平臺,遲於阿里九年,遲於京東十年,唯品會成立。在林立的電商領域,還有屬於唯品會的天地嗎?
後發,會走投無路,還是終能獨闢蹊徑?
面前兩座大山,阿里、京東,對大眾對於電商需求進行了全覆蓋。
立志於成為生態平臺的阿里,幾乎包容了所有品牌,同時共生的是這個平臺上一個揮之不去的難題,各種品牌的良莠不齊。直到今天,當提起在淘寶購物時,消費者的心中依然會閃過不放心的念頭。
對京東而言,電器、數碼類產品一直是京東的強勢品類,也是京東發家起步的重要品類,在物流上的大手筆投入,讓京東的「快」廣為人知。但是,隨著蘇寧易購的崛起,以及家電電子類產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毛利率越來越低,線上與線下價格越來越趨同,線上的電子和數碼產品相對於線下來說,優勢越來越不明顯。
唯品會怎麼辦?
唯品會找到的道路是,特賣。我們只能說,這很廣州。
特賣這兩個字,簡直就是廣州服貿企業的寫照,具備著與國際品牌同樣的品質,售價是讓人咋舌的親民,廣州商業的本質,就是物美價廉,而這恰恰就是唯品會認為的特賣的內核。
唯品會也並非一下子就找到這個定位,本來唯品會的兩個合伙人準備做的是奢侈品,實際運維之後,沈亞與洪曉波發現,更為貼近大眾的特賣,才更有廣闊天地。
今天看來這個提法根本不新鮮,畢竟在生活中,就有奧特萊斯這樣的工廠折扣店。
唯品會的特賣,又會有什麼不同?
做慣了服裝生意的廣州商人們長於一件事,控貨。控制貨的品質,同時控制貨的價格,不斷創造給買家最佳入貨點,而什麼時候才是買家們的最佳入貨點?除了新品上市的窗口位,剩下的就是那個稍縱即逝的閃購點,或者說是特賣機會。
閃購的屬性就是時間短,所以只有聚合海量品牌,把各種各樣的閃購最終實現在一個平臺上,自然就會有消費者青睞並且長期光顧。唯品會著力做的就是服裝穿戴美妝品類的特賣。
特賣就是簡單兩個字,如何能玩出大花樣?
1.花式買斷,打折打到骨折
唯品會長於買斷供貨。在全球範圍內,對於品牌的價格把控,唯品會為了做到絕對的價格優勢,他們會從產品設計和組合上差異化,與各平臺區隔開,供應商提供專款。只要能做到專款買斷,便可以擁有巨大的價格階梯。
比如,當唯品會發覺到某款商品擁有爆款能力的時候,便會以大宗訂單的方式,把價格降到最低。比如下面看到的GAP的羽絨服和COACH的包包,都是用上述方法拿貨的,所以才能給到圖中如此給力的價格,充分展現了大宗買斷的力量。
還有一種買斷形式,是品牌方因為對市場誤判而產生了庫存的巨大壓力,這時候唯品會便會出手,協助甩庫存,自然可以獲得相對低價,同時也解決了品牌商的運維難題。
2.用操作股市的方法操盤
股市的金科玉律是低吸高拋,買漲也可以買空,低價入貨其實就是買空行為,判斷每支股票價格的拐點位變得很重要。
唯品會判斷拐點的辦法,便是掌握好服飾類商品的潮流時間差。現在的潮流品牌,為了爭取更多關注,努力往快時尚的方向推進,貨品更新很快,甚至每個月都在更新款式。自然也就有更多的舊款與次舊款需要消化,但其實,商品都還是應季的商品,沒有過時。這個時候,便會有一輪斷崖式的下跌,自然也是唯品會入貨的最好時機。
3.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專櫃商品的價格貴,是因為分級代理制度,大家層層加碼。
如果能和品牌商達成戰略夥伴關係,便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無論國內國外,唯品會都會儘可能跟供應商直接洽談,採用直接採買、自營銷售的方式,簡化了中間環節並約相應成本,不用轉手,一手價無租金、人工之類其他額外成本。唯品會也是電商裡少見的自營物流的企業,不假手其它物流公司,在商品成本上,自然可以更便宜。
4.IP頻道運營
在運營上,打造品牌化有影響力的超級IP運營活動。可以發現,唯品會以及形成了很多自創的精品欄目,比如 VIP大牌日(周二、四上線的、折上折力度)、最後瘋搶(品牌專場3折封頂)、唯品快搶(品牌單品一口價)。 這些欄目都有比較好的站內資源,引發消費熱潮。
唯品會把「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障」的創新電商模式,持續深化為「精選品牌+深度折扣+限時搶購」的正品特賣模式。銷售的商品類型聚焦與服飾鞋包、美妝、母嬰、居家等。杜絕了假貨,牢牢鎖定了追求品質消費的年輕人群。
區別於阿里電商生態大理想的宏偉規劃與京東追求新銳的道路,唯品走了一條超級接地氣的道路。務實,恰好就是廣州的城市性格。
靠著特賣這一個法寶,唯品會走過了十年,從寂寂無名到悄悄的佔據電商平臺的第三名,並且保持贏利24個季度。
今天還有人在好奇,唯品會有沒有上市啊?其實早在2012年就在紐交所上市了。在不張揚這一點上,唯品會充分暴露了廣州企業的短板,過於低調。
二十年電商史,發軔於廣州的唯品會只經歷了其中的十年,不僅僅是讓廣州在電商戰場上保留了一塊領地,更是把廣州自身的地緣優勢發揮到極致。
有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筆者看來,一方水土育一方商人。唯品會很少奢談什麼電商第三極,只是默默繼續把特賣的模式不斷的迭代進化,增強消費者的喜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