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飯」是一種俗稱,泛指成人常規的飲食。世衛組織指出,當孩子滿一周歲後,大部分都可以嘗試和大人吃同樣的食物了。
執筆:歐陽比文
寶寶在6個月後,單純依靠母乳餵養或配方奶,已經不足以補充全部身體成長所需,就要開始添加輔食了。
等到了寶寶周歲時,進入另一個飲食的「分水嶺」,小娃開始聞飯香,能和父母同桌吃「大人飯」了。
壯壯9個月大的時候,寶媽就發現孩子奶奶總給他餵「大人飯」。每次趁著寶媽不注意,就偷偷給孩子夾塊肉吃,美其名曰「補身體」。
「媽你醬油放多少心裡沒數嗎?孩子吃著多鹹啊,他吃肉鬆就行。」兒媳婦表達不滿,婆婆嘟嘟囔囔不表態,等到下回趁著寶媽不在,她還會給娃「加餐」,有時還是湯泡飯。
骨頭湯有營養,咋能不給我孫子吃好東西呢?婆婆心裡這樣想著。反過來,等到壯壯到了1歲,奶奶有事情不能來帶娃了,寶媽還是如常給孩子吃輔食,小麵條、肉絨甚至是米粉。
寶媽認為額外花錢的東西營養價值肯定高,加上自己有點懶惰,不愛給孩子做飯,就只剩「金錢投入」了。一直到有天寶媽們在小區遛娃,談起孩子的飲食才被「曝光」。
「孩子現在都能吃大人飯了,小心營養不良!」寶媽這才發現,自己太粗心大意了,差點耽誤孩子成長。小孩子吃飯真是門學問,過早、過晚都不行。
兒科專家提出,添加輔食不可早於嬰兒4個月,不可晚於8個月,一歲內的寶寶飲食不建議添加調料,尤其是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指出:13~24月齡的寶寶,可以少量嘗試家庭食物,並逐步向家庭飲食轉變。
寶寶過早吃大人飯,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影響消化吸收;成人食物中所含有的熱卡、脂肪、蛋白、維生素類的配比,可能無法滿足嬰兒成長所需,過早食用恐影響孩子發育。
這個時候還是要給孩子開個「小灶」的,保證母乳和其他各種營養成分,能夠均衡攝入。
而且大人飯「口味濃重」,過鹹、過甜都會影響到寶寶的飲食習慣,並養成挑食的「毛病」,對於孩子的健康也是個隱患。
如果孩子過了一周歲還沒有品嘗「人間美味」,也有可能因缺少對各類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成為一個「餓寶寶」,影響長高和身體發育哦。
孩子過了一歲生日後,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們活動的範圍更廣,小傢伙好像也更有力氣了。為了及時給娃補充體力,營養一定要跟得上。
◆營養成分
在此階段,寶寶的奶量應佔到每日飲食的25%,而「大人飯」佔據了剩餘的75%,要求更加多樣化。
小寶寶生長發育快,相對於成人來說,在動物性食物上需求更大,如禽肉、蛋類、奶製品等,合理給娃補充蛋白質、鈣、鋅、鐵、維生素等。
每天給寶寶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並搭配穀物類、魚類等食物。
◆食物性狀
具體來說,6個月剛添加輔食的寶寶,需要吃泥狀的食品。
8月齡後可嘗試手指食物(食物大小可以讓寶寶用手抓起來吃),以此來練習咀嚼,即便他可能還沒有萌牙。
12個月之後,寶寶可以開始接受和成人三餐相似性狀的食物了。
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如何給孩子做飯感到迷茫,不是「大補特補」,那究竟該怎麼吃呢?在這裡給大家提個醒,需要注意兩個原則。
第一,在選材上儘量選擇新鮮食材,避免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從給孩子添加輔食開始,就應遵循「從單品到多品,由少到多」的原則,一邊添加一邊觀察,看寶寶有無過敏現象,大人飯也是如此。
◆小貼士: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
水果類:菠蘿、芒果、獼猴桃等;豆類:大豆、豌豆、蠶豆;海鮮類:魚蝦蟹;以及小麥粉、蛋清、酵母、奶乳製品等。
第二,遠離「重口味」,主張「軟爛淡」
1歲以下的寶寶應該儘可能品嘗不同種類的食物,但不加任何調料。
1歲以上的寶寶吃飯也應以清淡為主,可以適當放鹽,儘量少放辛辣食材,如蔥姜蒜等。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不同年齡的寶寶,每日應攝入的鹽量如下:
1-2歲寶寶:每天應攝入≤1克鹽;2-3歲寶寶:每天應攝入≤2克鹽;4-5歲寶寶:每天應攝入≤3克鹽。
即便孩子能和大人同餐了,在製作上依然要小心翼翼,以軟爛、清淡為主,一些不易咀嚼的蔬菜,如芹菜、豆芽等,製作時要弄碎一些。
飯菜太淡孩子不愛吃怎麼辦?教您幾招!加入蝦米、乾貝、菌菇,能夠增加鮮鹹的味道;加入西紅柿、玉米等,輔食會有種酸酸甜甜的味道,玉米要磨碎哦。
說了這麼多如果您還是掌握不好,糖果媽媽建議您看看這本《兒童長高食譜》哦。該書由「健康大講堂」組委會主編,權威度高,從輔食一直到「大人飯」,都有詳細講解。
書中以38種能夠幫助寶寶「長高高」的常見食材為主,介紹了193種健康美食。即便寶媽廚藝不高,也能輕鬆駕馭,給孩子做出大餐。
一天給娃換一樣,都能吃上半年之久,寶媽再也不用為如何給孩子進行營養配比,明天吃啥而發愁了。
掃碼解鎖視頻,每個步驟肉眼可見,一本書不到30元錢,也就是給孩子買個米粉的錢,0~6歲娃都能受益,感興趣親戳一戳上方連結,為寶寶的營養助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