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參加2019中國(溫嶺)童鞋產業高峰論壇的與會人員和相關專家,前往浙江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考察「凱利伺通」製鞋自動化生產線,了解溫嶺市鞋業「機器換人」智能製造設備生產應用情況。他們對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柔性生產線、數位化管理、3D掃描後直接噴膠等先進技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很多人不知道,浙江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阮春暉同時還是台州耐奇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而「耐奇」是阮春暉作為「創二代」重樹溫嶺人曾經引以為榮的「奧斯寶」和「斯貝斯」品牌的啟航點,「凱利伺通」自動化生產線則是阮春暉致力製鞋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
台州耐奇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
不知「奧斯寶」,那你「奧特了」
這些年,網絡用語「OUT了(奧特了)」經常掛在一些人嘴邊,用來形容「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淘汰了」等。
時光倒退二十幾年,在1995年前後,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沒穿過或不知道「奧斯寶」和「斯貝斯」旅遊鞋的話,那你也是「奧特了」。
上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在下海大潮中,大溪小學教師阮吉法辭去公職,在原山市鄉山市村創辦了溫嶺運動鞋廠。1993年10月6日,溫嶺運動鞋廠改制為台州奧斯寶鞋業有限公司。由於高薪聘請上海設計師專門設計,款式新穎,產品質量過硬,在那個鞋類產品相對缺乏、單調的年代,溫嶺運動鞋廠生產的「奧斯寶」旅遊鞋很快打入上海、杭州、南京等大中城市,成為家喻戶曉的鞋產品。
想當年,在溫嶺本地,你低頭一看,機關幹部的腳上,半數人穿的是白色的「奧斯寶」或「斯貝斯」旅遊鞋;當你打開電視機的時候,省臺和地區臺廣告播放最多的是幾個黑人運動員腳踩「奧斯寶」和「斯貝斯」拼搶籃球的場面;翻開報紙,不時有這兩家公司的新聞佔據版面,「斯貝斯」的祝賀廣告更是刊到了《浙江日報》頭版報眼位置。
「其實,奧斯寶旅遊鞋在上海的知名度遠遠高於溫嶺。那幾年,我們在上海市第一百貨等大型商店設立了30多個專櫃,專門銷售奧斯寶旅遊鞋,這個品牌的旅遊鞋成為上海青年追逐的目標。」阮吉法的兒子阮春暉回憶說。
1994年,「斯貝斯」商標被評為浙江省著名商標,次年,「奧斯寶」和其他8件商標被評為台州市首批著名商標,成為我市首批省、地級著名商標。之後,這兩個商標都成為「中國公認名牌」,載入《溫嶺市志》。
與5000多雙產自溫州的皮鞋因劣質在杭州武林廣場被付之一炬相反,當年,溫嶺產的旅遊鞋以高檔次著稱。阮春暉說:「我們奧斯寶旅遊鞋全部是優質真皮製作,都是高檔品,在上海專櫃每雙賣138~148元,有的甚至賣180元。」進入90年代後,奧斯寶鞋業快速發展,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1992年,阮春暉被阮吉法派往上海,出任上海奧斯寶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當很多年輕人連摩託車把手都沒摸過時,作為成功企業的接班人,阮春暉年紀輕輕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轎車。
高檔次、高價格雖然能帶來高利潤和高產值,但在那個基本月薪只有兩三百元的年代,拿出近一個月的工資購買一雙高檔旅遊鞋的消費者還不是太多,好產品並未走進千家萬戶。「由於產品價格與市場銷售能力脫軌,加上上海等城市大型國營商場改革,撤銷櫃檯銷售方式,一夜間,奧斯寶在大城市的銷售跌入低谷。到1997年年底,公司負債400多萬元。眨眼間,我從一名『富二代』變成了『負二代』。」阮春暉開玩笑說。
「負二代」崛起成「創二代」
為了再次崛起,1997年12月,阮春暉告別父母,在寒冷的冬天只身前往羅馬尼亞做貿易,後於1999年轉往喀麥隆,並取得喀麥隆永久居留權,持有喀麥隆綠卡,成為華僑。在喀麥隆,阮春暉創辦了喀麥隆工業公司,一邊做貿易,一邊做他熟悉的鞋業,企業做得風生水起。年輕的阮春暉當選為喀麥隆華僑華人工商總會副會長。
2001年9月17日至19日,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在南京舉行。世界華商大會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發起,毎兩年舉辦一屆。作為華人社團負責人和華商精英,阮春暉回國參會。
這是世界華商大會首次在中國內地舉行,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名華商代表出席。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席「中國經濟論壇」。「朱總理在會上發表的《走向更加開放和繁榮的中國經濟》演講,令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商和內地企業家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阮春暉說,當朱鎔基總理講到「中國經濟取得的輝煌成就,海外華僑華人功不可沒。你們始終不忘鄉裡之情、桑梓之誼,闖過道道難關,作出很多貢獻,你們的創業精神已經載入中國經濟發展的輝煌史冊……」時,在現場聆聽的很多華商流下了激動的眼淚。當朱鎔基總理最後說「不論是已經在中國投資的,還是正在尋找項目的華商朋友,都可以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找到眾多的發展機會,大展宏圖。我們熱誠歡迎廣大華商朋友以各種方式繼續踴躍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時,阮春暉「就萌生了回國回家鄉發展的念頭」。
此後幾年,阮春暉雖然在巴拿馬、美國等創辦過公司,但最終,他還是把發展的落腳點定在祖國、落在了家鄉溫嶺。
2005年,阮春暉回國,在溫嶠鎮創辦了台州耐奇鞋業有限公司。「之所以叫『耐奇』,其實也是圓我心中一個小夢。」阮春暉說,「1989年,奧斯寶進入上海市場前,是和一個叫耐奇的旅遊鞋品牌合作,直白一點說就是最初我們是為他們貼牌生產的,後來生產技術和市場成熟後,才有我們自己的奧斯寶品牌。我將新辦公司叫作『耐奇』,也是希望在條件成熟時,再次把奧斯寶的品牌樹起來。」
經過國外幾年的沉澱和吸取奧斯寶破產的經驗教訓,「創二代」阮春暉的經營理念和思路較父輩有了質的飛躍。2009年新年來臨之際,台州企業界傳出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經過近一年的不懈努力,台州耐奇鞋業有限公司一次性順利通過歐盟BSCI認證,成為台州市第一家通過這一論證的企業。
BSCI認證是倡議商界遵守社會責任組織的一套程序,通過不斷完善發展政策,監控和促進生產相關產品的公司的社會責任表現。它與產品本身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企業想獲得歐盟市場大訂單,不能沒有BSCI認證這一出口歐盟的「通行證」。
成為台州市首家通過BSCI認證的企業後,耐奇鞋業出口訂單大幅增長。
浙江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廠區一角。
浙江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動化生產線。
轉型引領鞋業「機器換人」
9月6日和29日,台州市委常委、溫嶺市委書記徐仁標和溫嶺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宗明在調研工業經濟和數字經濟時,先後考察了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實地參觀了解「凱利伺通」製鞋自動化生產線和聽取匯報後,高度肯定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勇於創新,自主研發智能裝備、鞋機設備,結合智慧機器人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鞋業轉型升級道路。
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阮春暉與英國老牌企業格登萊共同投資的合資企業。公司成立後,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花兩年多時間聯合研發出了製鞋自動化生產線。這條自動化生產線具有3D掃描後直接噴膠、智能柔性、數位化管理等明顯的特點,引領我市製鞋業「機器換人」進入高質量發展裡程。
阮春暉說,製鞋自動化流水線的省工成效是很明顯的,之所以很難全面推開,原因之一是之前一些不成熟的流水線不能混碼生產,而鞋子款式多、碼數多、變化快,如果一條流水線只能生產一款鞋子的話,是很不划算的。
「凱利伺通」的智能柔性自動化生產線解決了這一「瓶頸」問題。「只要在程序上輸入碼數和數量,流水線就可以混碼、混款生產。」這也正是阮春暉將其定義為「柔性」的原因之一。
3D幫面、鞋底掃描成像得出軌跡後直接噴膠技術是之江實驗室張吉博士研發的技術成果。這一視覺軟體能自動識別、自動生成噴膠軌跡,應用機器人非接觸式噴槍成熟穩定、高速度、高精度地沿著預定的軌跡完成幫面和鞋底噴膠,有效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省了工時。
眼下,「凱利伺通」智能柔性自動化生產線一邊跑線測試,一邊應用生產。「據實際生產測試,這條流水線能將工人從50人減少到15人,一年就可節省200萬元左右的用工成本。」阮春暉說,「如果企業效益好,兩年就能收回成本,市場前景看好。」
浙江和生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動化生產線。
記者手記
期待更多老字號企業復興
本報記者 劉振清
「在1995年前後,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沒穿過或不知道『奧斯寶』和『斯貝斯』旅遊鞋的話,那你也是『奧特了』。」假如時光倒退二十幾年,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溫嶺人不僅勤勞勇敢,而且先知先覺。早在1965年,當時的橫峰大隊社員金鵬秀就去溫州擺攤補鞋,回鄉後設計和製作塑料鞋銷往溫州,成為溫嶺最早的製鞋從業者,帶動橫峰及周邊的大溪、牧嶼等地農民跟進,使製鞋業成為溫嶺經久不衰的一項產業。
在製鞋產業快速發展壯大的同時,由全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牧嶼牧南工藝美術廠改制而來的台州寶利特鞋業有限公司的「寶利特」商標、1994年獲評浙江省著名商標的浙江斯貝斯鞋業有限公的「斯貝斯」、台州奧斯寶鞋業有限公司的「奧斯寶」、台州奧利萊鞋業有限公司的「澳萊」、浙江浙諾爾鞋業有限公司的「ZHENUOER」等,由於有一個響噹噹的品牌,不僅企業自身抓住機遇獲得巨大發展空間,而且使溫嶺製鞋業獲得「天下之履,十有其一」的殊榮。
年紀上了40歲的讀者大多知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溫嶺擁有很多家喻戶曉的本地知名品牌和名優特產品,如台州亨達食品有限公司的「龍虎健」牌飲料、「晶水」牌啤酒、「梅溪」牌罐頭、「一家人」魚制食品、「OK亮又香」牌皮鞋油、「一人公大」小刀等。
二十幾年後,經歷大浪淘沙,上世紀80年代創立、如今還叫得響的老品牌只有「愛仕達」「錢江」等,雖然湧現出了「利歐」「新界」「大元」「中馬」等一批新品牌,但有很多老品牌退出市場,銷聲匿跡,讓人傷感。
曾經的「富二代」阮春暉在經歷「負二代」陣痛後,從頭再來,走上「創二代」歷程,一方面革新傳統產業,大膽轉型升級,從製鞋業走向研發生產製鞋自動化設備;一方面致力於「奧斯寶」「斯貝斯」老字號品牌復興,希望在時機成熟時,讓「奧斯寶」「斯貝斯」老字號品牌重新與消費者見面。
老字號品牌曾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豐富文化財富及巨大經濟財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老字號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甚至退出歷史舞臺,一些仍舊遭遇著歷史的取與舍,需要我們挖掘發現,培育提升,宣傳推介,創新轉型,多措並舉推進,以期更多老字號品牌的復興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