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容亂象調查:一場鼻整形,女子躺進ICU經歷「生死三日」

2020-12-20 瀟湘晨報

有人說,這是一個秀臉、秀身材的時代。花錢求美者不在少數,整形廣告正遍地開花。

一支年齡介乎於20-39歲、9成以上為女性的求美者大軍,正在五花八門的整形醫院裡,做著一個又一個「美夢」。

然而,正是在暴利催生下,「幽靈手術」、「無資質手術」、「植入物來源不明」等諸多陷阱卻已悄然埋伏。「美麗」二字,似乎並不如廣告詞、朋友圈裡鼓吹的那樣唾手可得——部分人正為此付出容顏、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

整形背後的問題遠不止這些。手術刀下的整形費用讓不少愛美者猶豫,更讓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和違規醫療美容有了結合空間,「整容貸」、「模特貸」自此層出不窮——究竟是誰寄生在誰的身上汲取血和養分,儼然已無法區分。

高考過後,暑期已至。在這個整形美容手術最為集中的時段,南都「記者幫」聯合南都科教衛新聞部,對去年以來的醫美失敗求助案例進行了系統梳理。

我們希望,通過多個真實發生的故事,揭開醫美整容深水下的血色一角,望後來者引以為鑑;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採訪行內權威人士,盡力為求美群體整理出一份「反醫美陷阱法則」;我們更希望,政府職能部門能更有針對性地對當前的一些新興的違規形態進行監管,也該好好地給這些產業亂象「整整形」了。

在家的這段日子裡,小楊每天都躺在床上。由於多處動刀,胳膊伸不直,走路也只能蜷縮著,不能彎腰。「下樓梯要扶著,走路也不能太重。」

她很難理解,做了一個常見的鼻子整形手術,怎麼就把自己做上了ICU的手術臺。「更好笑的是,我發現拿命換來的鼻子,竟然還是歪的!主治醫師說讓我自己買個鼻夾,夾一夾。」如今,她和家人決定走法律途徑。「我們聯繫了律師,據說整個訴訟周期會比較長,但我願意等——我必須要對方給一個說法。」

小楊接受採訪。南都記者張靜 實習生阮珊珊 攝

第一日:籤完合同,她就上了手術臺與南都記者見面後,小楊打開手機,在百度搜索輸入「廣州整形」,廣州曙光醫學美容醫院(下稱「曙光醫院」)的名字跳了出來,附帶著「二十年老店」的廣告語。「我就是看著這句話,關注到這個醫院了。」小楊對記者說道。

小楊身材高挑,一頭長髮,這位年輕愛美的漂亮北方女孩,卻對鼻子不滿意——她想找一家醫院做整形。

在廣州曙光醫學美容醫院的廣告宣傳片中,介紹了這家醫院「二十年老店」的由來。

「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集醫療美容、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大型整形美容連鎖集團。服務項目近450項,匯聚了中美韓日等1500名實力世界級整形美容專家,與多家世界500強醫療設備集團,成為友好戰略合作關係——成為中國整形美容行業第一品牌。」

小楊就決定去這家醫院了。

2020年5月7日上午,她來到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5號的醫院大廳,熱情的接待「撲面而來」。「我說想做鼻子,填個假體,結果負責接待的醫生說,我最好做肋骨鼻。」

「最開始告訴我要在胸口開刀,我確實有點怕。」但隨即工作人員告訴她,「肋骨鼻」的多項好處:傷口小、不會排異、不會發炎、效果自然,當然收費也是偏高的。

醫院為小楊開出了12萬的費用單。小楊嫌價格太高,院方表示,只要她願意為醫院拍攝一組廣告片,手術費就能減免。小楊答應,手術費最終定在7.3萬元。

接下去,交費、籤單、體檢,幾乎是同時進行。她左手正抽著血,右手邊就送來了一沓紙質資料。「我問這是什麼,他們說沒啥。十幾張東西,他們就站在我旁邊,非常著急催我籤。我這邊抽著血,那邊還要籤字。」

過了晚上7點,一天沒吃沒喝的小楊剛準備回家。這時醫院卻告訴她,準備上手術臺,「這太快了吧?我問為啥這麼著急,結果醫院說要快點做完,明天王教授就不來了。」

這位即將給小楊動刀的教授名叫王旭明,在官網上的信息顯示是「從業30年的副主任醫師」。國家衛健委醫生執業註冊信息查詢網站顯示,該醫生從事臨床外科專業工作。

「醫院和我說,王教授一個月才來一次,約他很難的,所以今天要馬上做完。」晚上8點,小楊被推進手術室。臨進門,她有點心慌:「到底會不會有風險?」

「不會啊,這個是教授,不要想太多。」

第二日:術後驚魂,「胸口裂開一樣的疼」凌晨2點,小楊被推出了手術室。等她再一次睜眼,已經是第二天上午8點左右。

「我怎麼呼吸不上來了?」麻醉感消失,她覺得胸口上就像頂著石板。據小楊向記者回憶,鼻子和胸口都動了刀,她試著張開嘴,吸了幾口氣,發現吸不到,再一使勁,胸口裂開一樣的疼。

她馬上喊護士,護士說,這是取完肋骨的正常反應。直到上午10點,床邊來了兩三個白大褂醫生模樣的人,她衝著這群人吐出兩個字:難受。

「我頭已經發暈了,但還能聽見他們小聲說,這人怎麼臉色變了。我當時心裡頭一涼。」緊接著,一波又一波的醫護走進病房。一張張陌生的臉從她頭上方探過來,湊近,盯著她。「每個人都跑來問我一句,你怎麼了?」但這個時候的小楊,已經說不出話了。

她開始發燒、血壓異常,幾個護士過來,把她拉到了CT室,拉出來,又推進化驗室,再拉出來。姐姐拼命吵架的聲音,監測儀器的聲音,周遭人小聲嘀咕的聲音……不斷傳進小楊的耳朵。

直到下午1點,曙光醫院一位院長走到小楊床邊說:「有個情況,我們醫院設備有限,現在要轉院。」她像是本能的,使出渾身力氣,緊拽住了那隻院長的手。

據廣州曙光醫學美容醫院出具的手術記錄顯示,小楊的手術項目名稱是:鼻假體取出術、全肋軟骨鼻部綜合整形術、寬鼻縮窄術、鼻基底凹陷矯正術、鼻翼縮小術。手術者為王旭明等其他共計5位醫護人員。

而另一份廣州曙光醫療美容醫院出具的術後首次病程記錄顯示,2020年5月8日凌晨1點30分「完成手術,手術過程順利。」

同日上午11點,「患者呼吸困難,暫不考慮血氣胸,繼續密切觀察。」

下午16點10分,「術後9小時,患者出現血壓、血氧下降,胸悶、氣促等情況,狀況無明顯好轉。劉傑偉院長查看病人情況,建議轉上級醫院檢查治療。」

小楊被送到了一家公立醫院的急診室,一系列檢查再次開始重啟。9日下午,小楊的診斷結果終於出來了:胸腔積液,很多血水,需要馬上轉入ICU搶救。

記者查詢發現,該院出具的一份住院病案顯示,患者於5月7日在「曙光醫院」行「肋軟骨隆鼻術」,術後出現胸悶氣促。於9日13時進入MICU病區監護,診斷為「急性呼吸衰竭,胸腔積液,膿胸等」。

第三日:進了公立醫院ICU,再一次被送上手術臺

醫院向家屬告知了穿刺搶救的風險事宜,弟弟手抖著籤了名。下午3點,時隔一天,小楊再一次被送上了手術臺。

醫生說,不要動。穿刺管從右肩膀插進去的瞬間,右肩開始抑制不住的抽筋。醫生又說,不能動。她拼命喊疼,「一條管要插到胸腔啊。我疼的想死,就想把管子拔了。」醫生給她注射了鎮痛劑,感覺稍好些,她注意到了身上的管子。一股紅色的液體,順著管子往外冒,「你知道,平時用的玻璃開水瓶嗎?就放在我的床邊。我住院住了三天,那管子就一直往外抽,整整兩大罐。」

「後怕,就是電視裡才有的事兒啊。我明明抱了很大希望,只想好好做個鼻子。這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受這麼大的罪?」

12日上午9點,一大早,小楊收到了來自曙光醫院負責人的電話和語音消息。「他們催我出院,讓我跟他們回曙光醫院。」主治醫師不放心,就現場安排重新做了CT和各項檢查,發現左胸腔依然有少量積液,即便出院也要重點看護和修養。

她堅持要先打電話給家人,等家人來。「我告訴曙光的人,不可能跟你們走,現在這種情況,我不可能再相信你們。」結果對方把輪椅抬到了小楊的床邊。

最終,在小楊的堅決反對之下,家人陪著她回了家。

維權路漫漫:院方說「賠償不要想,建議找律師」小楊說,在家休養期間,她多次和男友聯繫曙光醫院,要求賠償誤工費、精神損失費、手術費用等。

第一次聯繫,院方一位不知姓名的負責人委婉表示——「等你身體好了再說。」

第二次聯繫,院方一位自稱姓高的院長直言——「負擔這次ICU搶救及住院的醫療費。其他暫無安排具體的賠償方案。」

第三次聯繫,仍是這位高姓院長出面回應——「賠償不要想。最好直接請律師,直接走法律途徑。」

在小楊看來,這樣的回應態度出乎她的意料。「很不屑,也很強硬。沒說不承認是醫院的問題,但也從沒有說要給我一個說法。」

南都記者曾多次聯繫廣州曙光醫學美容醫院,表明想要針對小楊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同時詢問目前的解決進展。對方表示,不了解具體情況,並不是小楊案例的直接負責人,將轉交負責人,需等待結果。

記者打通醫院提供的負責人電話,對方也稱自己並非曙光醫院的人,「這個情況會有售後人員聯繫你。」隨後電話掛斷,再無法接通。截至發稿前,南都記者尚未收到該院負責人的回應,也無任何售後人員進行聯繫。

專家:肋間軟骨隆鼻「比較好收費」 但手術要求較高對於小楊的遭遇,南都採訪的多位整形美容專家表示,現階段隆鼻有3種方式,第一是注射隆鼻也就是微整形,使用透明質酸鈉來進行局部調整;第二則是假體隆鼻,使用人工假體材料植入;第三就是自體隆鼻,運用耳軟骨、肋間軟骨進行填充。「不同的方案各有優劣,但由於肋間軟骨手術費用相對高,機構獲益空間較大,不少醫美機構都樂意開展類似的手術,其中比較好收上費用是一個主要原因」,劉宏偉教授說。

但是,所有的手術都是有一定風險性的,比如自體軟骨隆鼻時,對取軟骨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肋間軟骨取出時不慎,是可能導致氣胸等胸腔疾病的發生。而自體軟骨隆鼻,同樣也存在著隆鼻後鼻子變歪的可能。羅盛康教授表示,「至於擔心醫生到底有沒有給你取過軟骨,填充到鼻子的材料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現代醫學也有途徑解決——分別在胸部、鼻部進行一次影像檢查就能發現端倪。」

南都醫美亂象調查專題

明日請繼續關注

專題策劃:李陵玻 尹來

專題統籌:李欣 王道斌

專題採寫:南都記者董曉妍 黎玉瑩 王道斌 廖豔萍 實習生許曉琪 通訊員 張燦城 王雪 薛冰妮 高龍

專題視頻:南都記者張靜 董曉妍 實習生 阮姍姍 李浩棽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張檬為愛整容卻後悔,醫美整形風險知多少
    我們在同情張檬,為她一時衝動選擇為愛整容而惋惜的同時,也應該了解醫美整形的風險,畢竟整容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說不能選擇整容,而是應該在整容之前慎重考慮,了解相關風險。 阿虎醫考小編今天整理了醫美整形的風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醫美整容亂象調查:廣告裡的「公立整形醫院」,竟是失信民營機構
    如果對整個接受美容整形的群體進行畫像,人們的心理無外乎那幾種固有的模式——愛美、時髦、炫耀、自尊、維繫婚姻或者工作需要。在這些醫美者心理中,期望通過美麗的外型和容貌增強自己的競爭力,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是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她們卻不知道,早在踏入這條醫美之路的第一步,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裡就充滿了各種套路。
  • 種草日記造假、整形致人死亡 醫美不再那麼「美」
    虛假宣傳啃掉口碑去年年末,扒明星整容案例做宣傳的更美被李易峰、張藝興、王一博、秦嵐等多位明星起訴,成功登上熱搜。截圖自更美APP官方微博。相比醫美行業2019年發生的其他事情,更美被集體訴權更像是一道「涼菜」。
  • 醫美內參|寧夏多部門聯手整治醫美民營醫院醫療亂象;愛美客擬於...
    行業大事件 銀川多部門聯手整治醫美民營醫院醫療亂象(消費財經) 朗姿股份:醫美業務已成為公司優先發展板塊 日前,朗姿股份董事長在活動中表示, 公司醫美板塊2019年度實現營業收入6.3億元 ,同比增長31.27%;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55億元,同比增長28.20%。
  • 無辜眼、網紅鼻……暑期整形機構客戶陡增,其中不乏中學生
    2018年,一份醫美行業的調查報告估算,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超2200億。從消費者年齡來看,2018年選擇醫美整形的人數中,19歲以下佔比達18.81%,20~25歲年齡段人數最多,佔到40.41%.  「高考完的7~8月,很多準大學生或快畢業的大學生會利用假期來做整形。」
  • 北京美目尚醫醫院等多家整形醫院陷整容貸騙局 求職者被誘騙整形
    記者被安排到「星醫匯」整形醫院,女醫生幾分鐘就開出總價4萬多元的整容方案。  李佳和小艾在美容醫院病房相遇時,她們整容手術的紗布都還未拆開,更不知道自己已陷入一場整形網貸騙局。跟李佳類似,通過面試後,她也被公司負責人帶到了美目尚醫醫院「提升形象」。  李佳回憶,她被領進諮詢室面診時,一名穿白大褂的女子簡單觀察後,便給出整形方案,「做法令紋、太陽穴、額頭眉弓瘦臉針,一共要花費六萬多。」李佳當即表示「太貴」,面診醫生便減去「法令紋」,費用也降到了四萬多元。
  • 一年4萬起醫美事故!畢業整容這些坑千萬要注意……
    隨著醫美的普及化,「整容」成為畢業生提升自身「實力」的選擇之一。在各大整形APP上可以看到,部分整形機構在藉助畢業季概念推廣各自的整形項目。01 整容趨向年輕化此前有未經證實的調查數據稱,大約51%的學生去整形是為了畢業後在職場中更有優勢。
  • 25歲女孩背著家人到瀋陽茗湲醫美門診整容失敗 術後不敢出家門
    帶著一顆求美之心,25歲的海城女孩小麗(化名)背著家人隻身趕赴瀋陽市瀋河區茗湲醫美醫療美容門診部進行整形手術。按照院方說法,手術一切順利。可不想整容後的小麗(化名)表示,右鼻孔有填充物外露,抬頭可以看見。 【相關新聞:杭州麗星醫療美容醫院隆鼻失敗 女子術後不敢見人】
  • 醫美亂象叢生 整形美容護理標準正在制定中
    在醫美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的同時,有限的醫生資源與龐大的醫美需求矛盾明顯,導致了微整形出現了很多亂象,醫美行業亂象叢生。醫美涉及醫生、護士、技師,其中的護士到底能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呢?中整協技術標準與質量控制部主任劉琳琳舉例,術前安全檢查工作方面,護士應該在術前替醫生把好禁忌關,比如術前求美者要禁食6小時,這需要護士對求美者進行嚴格監督。
  • 27歲女子做4項整容後昏迷4天後死亡,如何避免醫美這個坑
    近日又發生一起與醫美有關的事故:一名27歲的女子在成都嬌點醫學美容的醫院做了4項手術,術後沒有醒來,轉到華西醫院重症監護室,救治4天後,這命女子於4月18日死亡,且被查出腦部受損。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其死亡原因是否跟整容有關。面對媒體的採訪,該美容醫院院方回應,手術順利但就是醒不來。
  • 一年4萬起醫美事故!畢業就去整容 別掉進這些坑
    原標題:一年4萬起醫美事故!畢業就去整容的你別掉進這些坑……  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如期而至,大多數畢業生將踏入社會,在面臨就業壓力之時,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成為首要關注點。隨著醫美的普及化,「整容」成為畢業生提升自身「實力」的選擇之一。
  • 一年4萬起醫美事故 畢業就去整容別掉進這些坑……
    隨著醫美的普及化,「整容」成為畢業生提升自身「實力」的選擇之一。用戶整容前後對比圖 來源:某整形APP中新經緯客戶端在各大整形APP上看到,部分整形機構在藉助畢業季概念推廣各自的整形項目。這一群體的消費者在工作場所經歷了多年,經濟水平較高,能夠更好地採取行動確定他們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醫療美容和整容手術的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其中16.1%的人年齡在19歲以下。中新網欄目截圖。截圖來源:中新網對此,醫美平臺更美APP聯合創始人兼COO王思璟表示,暑期高峰時期驗證用戶中,學生的比例超過50%。
  • 王平聚律師:女子整容失敗崩潰大哭,求美者如何面對醫美?
    12月5日,鄭州的劉女士因整容失敗,自覺自己由眾人眼中的「萬人迷」變成了「妖怪」,無法承受其中落差而崩潰大哭。事情起因是20多天前,劉女士在一家整形機構花了13400元做了眼部綜合手術,可是手術後導致一隻眼大一隻眼小,且眼睛感覺刺痛。劉女士無法忍受如此求美手術的結果。
  • 媒體揭整容亂象:學員互割雙眼皮練手,3天學會
    而這些速成整容師藏身美容院,暗地裡為消費者提供割雙眼皮、注射、整形手術服務。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可提升面部肌肉的蛋白線,批發價格每根10元,然而在美容院裡可以賣到1萬元一根。暴利的驅使下,「黑」整容從招生、培訓、推銷、服務到藥品銷售,已經成為一個亂象叢生、十分猖獗的地下產業網。
  • 肋軟骨修復失敗鼻整形
    整形美容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歡迎,成為一個熱門行業,好比六月南方的天氣還要熱。    整容機構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整容整容主要在面部,俗話說得好:面部一枝花,全靠鼻當家,可見鼻子在五官中的重要性。鼻整形是整形項目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已經成為獨立完整的體系。隨著鼻整形案例的增加,不滿意和失敗的案例也在不斷出現。
  • 黑醫美一年致10萬人毀容:5天速成、10倍翻價,變美智商稅助他們年入...
    張雨綺在小紅書上講解醫美超聲刀不光是藝人明星,在當今這個顏值經濟的時代,人們越來越看重「美貌」的價值,熱衷於為美麗買單。其中,微整形就成為用戶對臉投資最多的項目。巨大的消費需求下,醫美行業迅速擴張。然而行業的高速發展,並不能完全掩蓋醫療美容機構所存在的醫資力量不足、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管理流程混亂等等行業亂象。
  • 女子花38000隆鼻,術後像老鷹鼻,醫院:審美不同,我覺得好看
    據相關媒體消息了解,一名女子對自己的鼻子不太滿意,她一直想追求一種自然挺翹的小鼻子,為了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美,她便找到當地的一家醫美機構,向醫院表達了自己的需求之後,醫院方面便和女子籤了合同做了手術。令人沒想到的是,等手術恢復之後女子的鼻子不僅沒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反而大不如前,因此不敢見人的女子便找到醫院想要得到一個解釋。據悉,江西的張女士對自己的鼻子一直不滿意,之前她已經給自己的鼻子做過一個小型調整,但時間一長效果並不是特別好,經過再三考慮她決定做一個一直得到消費者好評的肋骨鼻。
  • 10名醫美從業者中有9名「黑醫生」?中國成為醫美第一大國背後
    在中國,對於某些選擇整容變美的人來說,變美代價有時過於慘重,甚至會付出生命。8月18日,一位28歲女子在南陽宛和醫療整形醫院接受整形手術過程中意外死亡,家中留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這已經不是今年第一例因整形導致死亡的案例。7月5日,大連藝星醫療美容醫院有限公司為一位32位女子進行隆胸手術,手術開始4小時後,女子出現心臟驟停,搶救無效死亡。
  • 醫美業另一面:兩個五十萬大獎出爐在醫術和人文的交叉口
    來源:華夏時報於是/文醫美業的兩個五十萬大獎出爐醫美都是暴利行業?整容者都是在以錢鋪路走捷徑?整容醫生多是唯利是圖?因為與市場銜接更緊密,又屬於快速爆發的新生事物,過去多年來,當一些普通消費者被問及「醫美」二字,往往提及的是類似這樣的印象。
  • 醫美行業亂象調查:黑診所每年發生4萬起醫療事故
    (原標題:醫美行業亂象調查:美甲店可以隆鼻、削下巴,黑診所每年發生4萬起醫療事故)